回覆列表
  • 1 # 愛歷史的小蝸牛

    我覺得即使沒有劉備,項羽依然會失敗。他只適合做一個叱吒風雲的將軍,而不適合做統治天下的王者。

    1.劉備謙虛,懂得聽人意見,會籠絡人心。反觀項羽知道不然,項羽心高氣傲,不聽別人的意見,一意孤行,這是造成劉邦成功,項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2.項羽從心底裡看不起劉邦,這也為劉邦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項羽的疏忽下,劉邦已然壯大,這也造成劉邦成功,項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3.劉邦妄自菲薄,容易懷疑別人,不聽范增的言。劉邦懂得相信別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4.項羽不懂的籠絡人心。項羽做事的時候只顧著自己的感受,不善待居民,他在攻下一個城池之後便燒殺搶掠。還燒燬了秦朝的都城咸陽。劉邦做事的時候懂得大局為重,攻下秦國之後,善待秦國的居民。

    5.項羽面情軟,有同情心,下不去手,在《鴻門宴》中項羽要殺劉邦易如反掌,可他一而再再而三錯失良機,這不是一個君王的果斷。

  • 2 # 蟈蟈的文史原創

    項羽之所以會失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 不重視人才。項羽勇猛無敵,害的劉邦一聽見項羽派兵來就害怕,但是戰爭不能只靠一個人決定勝負,而是眾多人集體力量的結果,但是在用人的過程中,項羽犯了大錯誤,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本該受獎的不論功行賞,不該受賞的反而受賞,導致部下積極性不高,一些將領對其意見甚大。有時一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夠受重用,如韓信最後跑到項羽對立面劉邦的隊伍中。

    2. 分封十八路諸侯重大政治失誤。將原本完整、統一的華夏大地,又變成軍事割據的局面。又形成了六國時期的格局,況且被封的諸侯大多數都不服從項羽的指揮,有的根本就沒有去封地,慢慢項羽與這些諸侯慢慢產生了隔閡,其變成了孤軍奮戰的局面。

    3. 項羽戰爭期間太殘酷。項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其對被打下來的城池進行屠殺政策。屠城,濫殺無辜,早已失掉了民心。尤其是在鉅鹿之戰獲得勝利後,在新安坑殺了已經投降的二十多萬秦軍。引起了關中秦民的憤慨,也使得他們更加擁護劉邦。所以即使項羽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在政治上卻失敗了。

    4. 優柔寡斷的性格。與戰場上馳騁廝殺不同,項羽在性格上有所缺失,戰場上他廝殺誰也不怕,但是在謀略方面他卻優柔寡斷,尤其在鴻門宴上,其優柔寡斷,盲目自大的性格缺點顯露,一次大好的時機就被浪費了。

    綜合以上幾大方面,最終導致項羽的失敗。

  • 3 # 夤夜史話閒談

    咱們做個簡單的比較。

    1.項羽有名聲負擔,劉邦沒有。項羽一出道便打出了以少勝多的鉅鹿之戰,威名赫赫,這種名聲讓他沒法輕易放下架子,接受別人的指責或否定;而劉邦基本沒打過什麼硬仗,就是入秦之功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投機取巧,所以他不需要端什麼架子。

    2.項羽年輕氣盛,劉邦老奸巨猾。楚漢之爭開始的時候,項羽二十六歲,劉邦五十歲。年輕的項羽難免會犯年輕氣盛的毛病,不懂得籠絡人心,在辦事方式上也過於理想化(比如不屑於去使用陰謀詭計);而已過耳順之年的劉邦,則可以放下架子、毫無壓力地去討好下屬、使用陰謀詭計。

    3.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起家,缺乏獨當一面的領導力,劉邦白手起家,領導水平已經得到了驗證。項羽生性勇猛,性格桀驁,跟隨其叔父項梁起兵,在這個過程中其領袖能力並沒有得到驗證,其後來之所以能成為起義軍名義上的首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鉅鹿之戰帶來的赫赫威名。而劉邦是自己帶領一支最初只有幾百人的隊伍,慢慢壯大起來的,其領袖能力已經得到了驗證,

    4.項羽不懂變通,劉邦懂得變通。項羽進入咸陽後,大肆屠殺破壞,表明了要與秦國勢力勢不兩立,雖說反秦是起義的核心思想,但他的行事方式實在是有些極端。而劉邦在入咸陽之後,只頒佈了約法三章,並沒有清算咸陽的秦國勢力,這為將來劉邦對關中勢力的收編整合做好了鋪墊。

    5.劉邦認清了誰是敵誰是友,項羽沒有。實際上在秦漢之交,傳統的六國諸侯已經沒什麼勢力可言了,新登上政治舞臺的,應該是在反秦戰爭中壯大起來的新六國勢力。但項羽希望在滅秦之後,恢復秦統一六國前的政治形勢,這是與新軍功貴族的需求相違背的。而劉邦的思想更加自由,他聽從張良的意見,沒有對傳統的六國勢力進行分封,而建立兩等爵位制度﹐以賞賜功臣名將﹐功大者封王﹐功小者封侯,這樣以來,他便將舊的六國貴族徹底摒棄,而與新興的軍功貴族牢牢綁在了一起。

  • 4 # 真書門

    項羽是靠自己能力闖出來的勢力,卻非大勢所驅,與時代潮流有悖,與絕大多數人意願相左。更是江東多餘出來的子弟派別,過猶不及。只能曇花一現,風光一時。

    劉邦卻是從斬白蛇起,便被設計當中,欲效炎帝之古制,雖有其形,而無真質。似是而非,有真有假,結果有喜有悲,有成有敗,結果易定,效果堪佳。

  • 5 # 給男朋友講歷史

    項羽是一個看不清形勢的人,不會分輕重,剛愎自用,識人不清。身邊都是一堆草包……是大將之才,卻不會是一個好皇帝,打江山可以,守江山不行,沒有戰略謀略。。不過是個英雄。

    劉邦善用人才,有張良,蕭何之輩……項羽行為處事太失民心了,就算沒有劉邦,也會有別人。

  • 6 # 奔跑的宣宣

    漢高祖劉邦是憑什麼擊敗西楚霸王項羽的呢?

    我們敬愛的毛主席說:“在所有的封建皇帝中,劉邦是最歷害的一個。”

    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阿諾爾德·約瑟·湯恩比博士:“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建立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

    劉邦的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呢?我認為是這幾個因素致使劉邦戰勝項羽的。

    首先劉邦有遠大的雄心志向。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這是劉邦在沛縣做泗水亭長時,在看到秦始皇出巡時的赫赫威儀,致使劉邦確立了遠大的志向,發誓要做大丈夫,九五之尊,君臨天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據司馬遷在《史記 高祖本紀》中所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劉邦不僅是個美男子 、大帥哥,而且身上有異相。特別是左大腿上有72顆黑痣,在當時72是個大吉大利的數。這在沛縣是婦孺皆知。

    劉邦在做泗水亭長時,一次押送刑役途中,路遇一條白色大蛇盤橫路中,劉邦揮劍斬殺了白蛇,隨後侍從看到有一老婦在哭泣,即問到:您為什麼在這哭啊?老婦答到:被殺的白蛇乃白帝之子,剛剛被赤帝之子給斬了。因此劉邦在沛縣舉事時,稱“赤帝子。”

    還有劉邦在王媼、武負家喝醉酒睡著了,王媼、武負居然發現劉邦身上有龍出現,至此,劉邦身邊的人皆認定劉邦是真龍,是做大事的人。這就是天時啊!

    張良也感慨:“沛公殆天授也。”

    其次是格局。劉邦之格局 ,仁心慈愛、胸懷若谷。

    劉邦最痛恨之人即雍齒,雍齒在鎮守豐邑時背叛了劉邦,致使劉邦軍隊多次陷入困境。劉邦不但沒有殺雍齒,稱帝后又封雍齒為什方候。

    在攻打咸陽時,收降秦王子嬰,劉邦沒有聽信屬下之言誅殺子嬰,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我劉邦是為民除害的,是讓父老鄉親太平安生,過上好日子的,關中父老:“沛公,長者也。”藉此贏得了關中地區的民心,為後來回師關中,平定三秦,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

    項羽兵敗後在烏江邊自刎,劉邦以魯公禮厚葬項羽在谷城。也沒有對項氏家族株連清剿。"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再者劉邦的知人善任、廣賢納士。

    劉邦生性豁達,不拘小節,樂善好施,長得又英俊瀟灑,玉樹臨風憑藉著個人魅力,身邊聚集了很多奇人志士,曠世英才,從最初在沛縣時的樊噲、曹參、蕭何,到張良、韓信、陳平再到英布、彭越、臧荼、夏侯嬰等等。

    劉邦:“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況且,在當時項羽只有二十多歲,且年少輕狂,驕傲自大,剛復自用,和己四十多歲的劉邦這樣的老司機去鬥智爭天下,驕兵必敗!

    我覺得項羽的失敗是種必然。

    我是宣宣,愛好寫作,運動。喜歡交朋友,喜歡交流探討,願朋友們關注、讚賞之後,別忘拍磚哦!

  • 7 # 無可俸告

    和秦始皇統一六國不同,劉邦在整個戰爭中基本都是以弱勝強,屢戰屢敗而最終得勝。這歸根到底是雙方對於決定戰爭的因素認識不同,導致對戰爭的指導思想、領導藝術不同,進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主要表現為以下四點:

    第一,項羽忽視政治對戰爭的影響,劉邦則截然相反。

    項羽未入關就先坑殺二十萬秦兵,如何能在關中立足呢? 而劉邦進關之後與百姓“約法三章”,實行了很多仁厚愛民的措施,博得了秦地百姓的熱烈擁護,到了“(百姓)唯恐沛公不為秦王”的地步。關中後來成了劉邦的根據地,劉邦多次被打垮,蕭何能源源不斷地“興關中卒,輒補缺”。這是在後方政治建設的差距。

    其次,劉邦一直是以“長者”之名,擁“仁義之兵”,而項羽則是背棄盟約、立楚懷王又殺之。劉邦曾在陣前條陳項羽的“十條罪狀”,說得項羽氣急敗壞讓弓弩手放箭。

    第二,項羽忽視外交對戰爭的作用。

    劉邦把爭取盟友當成打敗項羽的根本條件之一,並且透過多種戰場、多種手段、多種力量的配合取得了全域性的勝利。這可以說是戰爭史上的空前壯舉。

    第三,項羽不善用人,而劉邦極為重視人才。

    劉邦自己也總結過自己的勝利經驗: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記·高祖本紀》韓信、陳平原來都是項羽的部下,後來都投奔劉邦。

    韓信說項羽是“婦人之仁”:

    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白話:假使遇到有人有功應當封爵的情況,(項羽)印信的稜角都磨平了,還不忍心給,這就是人們說的“婦人之仁”。韓信被劉邦任用為大將,陳平為護軍中尉,而項羽有一范增還不能用。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第四、項羽有勇無謀,忽視軍事地理對戰爭的影響

    楚漢之爭中劉邦一方使用的計謀不計其數,而項羽從頭到尾除了奇襲之外再沒有其他戰術。項羽一直到最後也沒有醒悟,太史公雖然欣賞項羽的英雄氣概,也不得不在《項羽本紀》的最後嘆到:

    “(項羽)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 8 # 努力吧少年9328

    項羽就是一個勇夫只適合打仗,玩謀略他根本不行,而且他不得民心(這是重點,看他帶兵去了咸陽幹了那些事,失敗正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長平之戰本是秦韓之間的事,但趙國真能袖手旁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