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侗家那個阿牛

    趙國肯定是不能袖手旁觀的。

    接上面的第一個回答,長平之戰前,秦國進攻南韓,已經對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其志在中原,進而一統天下。南韓放棄橫亙在秦與韓魏趙之間的上黨郡,秦國是志在必得。因為上黨有太嶽山脈太行山脈,如果不奪取上黨,進入中原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北上進攻晉陽。晉陽是趙的舊都,城防堅固。二是沿著黃河和王屋山之間的通道進攻。但道路艱險,以前曾有崤山之敗。奪取上黨已是秦的首選。

    而反觀趙國,南韓剛敗,秦國兵鋒已直指趙國。當上黨郡守馮亭獻郡時,形勢逼趙國必須接受。如秦占上黨,趙的胸腹全向秦敞開,趙國危了。

    所以,秦趙之戰,已經不可避免,而不是秦韓的事了

  • 2 # 微史春秋

    面對秦國割佔南韓上黨郡,趙國是不能作壁上觀的。

    這首先是地緣政治造成的。

    一旦南韓上黨郡變成秦國之地,那就意味著趙國門戶進一步洞開,將直面秦國勢力。

    本來秦趙已經接壤,現在本是南韓的上黨郡變成秦國的,就相當於在上黨郡方向,趙國的鄰居由一個弱國變成強國。

    秦國進一步深入到趙國的家門口,這對趙國來說,是他絕不想看到了。

    《史記》的記載是說趙孝成王貪圖眼前利益,承認這有一定的關係,但是更重要的是國家利益受損,讓趙孝成王不得不採取行動。

    若趙國作壁上觀,只能是坐以待斃。

    其次,趙國本來在此時中大有可為,但是自己玩死了自己。

    當時秦國算的上六國公敵,合縱連橫的是也不是搞過一次了。

    趙國本來可以施展外交手段,聯合其餘國家共同抗秦,將其他國家牽涉進來形成聯合對秦之勢,是趙國最好的出路。

    事實上,趙國完成可以搞好這一次,但是趙孝成王愚蠢的外交,使得其他國家對趙國表示懷疑,葬送了可能達成的好局面。

    面對秦國割占上黨郡,趙國決不能坐以待斃,採取行動是必須的。不過這樣行動需要軍事、外交等多方面的支撐,最終趙國在外交上犯錯,在軍事後期也犯下了措施,導致了長平慘敗。

  • 3 # 臨石觀海

    有人說長平之戰本事秦韓之間的事,但趙國真的能袖手旁觀嗎。我的回答是不能,長平之戰起於上黨之爭,秦軍攻韓,韓獻上黨與趙,故而引發長平之戰,當時秦國的野心天下皆知,且上黨戰略位置重要,趙國不取,形勢更差。

    那麼這場左右戰國局勢的世紀之戰是怎麼爆發的呢

    長平之戰起因

    其時秦國兵強馬壯,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南韓上黨與都城被秦軍切斷,韓王想把上黨獻給秦國以自保,但上黨郡守馮亭痛恨秦軍,故而把上黨獻給趙國,尋求趙國庇護。而趙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還是接下了送上門來的大禮。於是秦國大怒,長平之戰終於爆發。

    長平之戰過程

    秦國被趙國截胡之後,惱羞成怒,發兵攻打趙國,而趙國派老將廉頗對敵,雙方相持良久,廉頗堅守不出,秦國無可奈何,之後用離間計使趙國臨陣換帥,而趙國新帥趙括輕敵冒進,趙軍被圍。

    長平之戰結果

    趙軍被困40餘日,主將趙括突圍被殺,趙軍投降,因趙降軍達40萬,秦大將白起忽悠趙軍留下強壯之兵回秦,餘皆放回趙國,轉過頭卻全部坑殺之,天下震動。

    那麼長平之戰以趙國慘敗告終,以事後諸葛亮的看法,是趙國不該取上黨,插手秦韓之戰。但事實不然,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秦國志在天下

    表面上看當時是秦國打南韓,與趙國不相干,但各國心照不宣,都知道秦國的算盤,失了上黨,會使秦國更加肆無忌憚,如虎添翼,說不定下一個就是自己了。

    趙國國力強盛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革,國力及軍隊戰鬥力均在戰國群雄前列,且名將輩出,是有能力跟秦國扳下手腕的。

    長平之戰敗因

    趙國長平之戰的敗因,不在於實力差距,按理說應該是一場勢均力敵的鏖戰,為何最終卻成了一邊倒的屠殺,原因在於秦國成功離間,趙國臨陣換帥。且不說趙括是否真的紙上談兵,就單單臨陣換帥就犯了兵家大忌,安能不敗。

    總結:長平之戰是決定戰國局勢走向的戰役,而自此以後天下無人能擋秦國之鋒芒,秦滅六國也開始了倒計時,但無論如何,趙國都是不能袖手旁觀的,畢竟當時沒人有上帝視角,能預知趙國有此慘敗。

  • 4 # 山與海間

    看下南韓地形,中間狹窄類似雞脖子,野王被秦國攻佔,等於掐斷了南韓南北的連結,北方的上黨郡變成一塊“飛地”。

    孤城難守,上黨只剩兩條路,要麼投降,要麼等著城破被屠。

    韓上黨太守馮亭,走了第三條路,派使者到趙國去,表示願把上黨郡送給趙國。

    趙國進退兩難,接收,就要直接面對秦國的虎狼之師;放棄,到了手的17座城池拱手讓給了秦國。

    且秦國得城以後,失去了南韓這個緩衝國,秦可以直接住兵到趙國家門口。

    趙國朝堂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決定接收上黨,以老將軍廉頗為主將,40萬大軍派住上黨。

    廉頗堅守城池,不與秦軍交戰,謀定秦軍勞師遠征,久攻不下,必然退去,到時候再一舉擊破。

    秦國使用反間計,趙國換掉了廉頗,換善紙上談兵的趙括為主將,最終導致趙國慘敗,40萬降卒被秦國坑殺。

    客觀的講,當時雖說是秦趙兩強爭霸,趙國戰力不亞於秦國,但在國力上趙國比秦國差的太遠,趙國之所以換掉廉頗,也是錢糧實在耗不起了,想盡快決戰,求速勝。

    然而歷史沒有假設,長平戰敗的直接原因就是趙括輕敵冒進,導致慘敗,這個罪名,趙括要永遠的揹負下去。

    不禁又想到了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

    同樣是強敵臨境,同樣是以弱戰強,雄赳赳,氣昂昂的人民英雄志願軍,卻一戰打出了新中國的氣勢,一戰打出了中國70年的和平。

  • 5 # 浮沉的歷史

    長平之戰並不是秦韓兩國的戰爭,而是趙國與秦國在長平地區爆發大一次大戰,長平之戰的導火索——秦韓上黨之戰才是秦國與南韓之間的戰爭。

    接下來我們就說一說,為什麼從原本的秦韓之戰最終轉變成了秦趙長平之戰的。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秦昭襄王在任命范雎為丞相後,秦國開始執行范雎的了“遠交近攻”戰略,開始向韓、趙、魏發動了大規模戰爭,因此離秦國最近的南韓成為了秦國的第一個目標。

    秦韓上黨之戰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秦軍經過準備後決定首先攻打南韓上黨地區。在名將白起的帶領下與南韓上黨軍發生了十分激烈的戰鬥,此次作戰秦軍取得了大勝,一舉攻克了陘城要塞和附近總共九座城池,並且斬首韓軍五萬之眾。

    持續數年的秦韓之戰於是正式爆發,秦軍為了徹底的佔據南韓上黨地區,在之後的年年發兵攻韓,一步步的蠶食南韓上黨地區並且切斷南韓上黨與南韓本土之間的聯絡。到了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軍在攻克了野王后徹底的孤立了南韓上黨地區,可以是說此時的南韓上黨剩餘地區已經是秦國的囊中之物了。

    但是事情卻在這個時候節外生枝了,隨著韓上黨太守獻給趙國上黨十七座城邑後,趙國開始插手秦韓兩國之間的上黨之戰。由此也引發了長平之戰。

    在秦國與南韓交戰的過程中,趙國此時也同樣密切關注著戰事,因為南韓上黨地位如果被秦國佔領,那麼對於趙國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威脅。《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

    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上黨對於周圍地區來說是一塊高地,因此其形十分險要,是一塊為戰略要地。上黨的東北方向就是趙國首都邯鄲,因此一旦上黨被秦國控制,趙國的邯鄲就時刻面臨著秦軍的巨大威脅。這最終成為了從秦韓之戰轉變成秦趙長平之戰的主要原因,有一定實力的趙國因此也不可能選擇袖手旁觀。

  • 6 # 歷史書寫於平凡人

    首先先介紹一下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的對戰地點是在趙國的長平,對戰雙方為秦國和趙國,歷時三年,雙方總投入兵力近百萬,最後以秦獲勝結束戰爭,坑殺趙軍45萬,是中國曆時上規模較大的戰爭之一。

    然後在說一下長平之戰發生的背景,當時處於秦國昭襄王時期,放眼山東六國,能和秦國一戰之力的也就只有趙國了。然後范雎覲見秦昭襄王闡述其秦一統天下的戰略。范雎認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領地,主張“遠交近攻”策略。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積極推行,所以韓地就成了秦國第二個征戰的地方。國攻打併佔領了南韓野王之地,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韓王當時非常的驚慌,準備割讓上黨請和,誰知當時的上黨郡守不願意投降,選擇讓上黨給趙國,聯合趙國一起抗秦。

    接下來就是這個問題的重點了,為什麼秦國和南韓之間的戰爭,趙國出手了。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地理位置原因,此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長平的地理位置, 是上黨郡乃至趙都邯鄲的戰略屏障,丟了上黨,秦軍就可以虎視趙國,趙國門戶大開,找過肯定是不願意看到這個場景的。

    2.秦國志在收復天下,統一六國,之前介紹趙國已經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力逐漸強大,成長為和秦國一樣的強國了,秦趙早晚必有一戰,秦也許只是借了上黨之名。

    3.上黨郡守當時帶著上黨郡投降趙國,上黨郡可是17座城池,雖然是連年征戰的戰國也是很難不費一兵一卒拿下的,平原君趙勝勸當時的趙王接受,也是完全沒有想到秦國真的會舉兵攻趙。也為了長平之戰埋下伏筆。

    4.就算是上黨歸屬了秦國,趙國也沒有辦法袖手旁觀,六國絕對不願意看見秦國一家獨大,強大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就算是沒有長平之戰,依舊還是會合縱攻秦,六國雖然很難同心,但是一定同仇敵愾。現在兩軍對峙,任何一國都不敢隨意出手,一方面怕戰後追究,一方面各國都很懼怕秦國,再加上連年征戰,國力空虛。

    所以,不論怎樣,都無法袖手旁觀,雖然戰了未必勝,但是誰都知道,終究是躲不過去的。

  • 7 # 歷史百川

    長平之戰,起初確實是秦韓之間的事,中間出了個上黨郡郡守馮亭,將禍水東引,才會將戰事牽連給趙國。但是,針對上黨這個地區,無論有沒有馮亭,趙國都不能袖手旁觀。

    首先,上黨地區雖然屬於南韓的底盤,但是卻夾在秦國和趙國的中間。佔據上黨,秦國就可以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虎視趙國,趙國若是想發兵攻打秦國,趙國所有的軍事行動都盡收眼底。而秦國想要攻打趙國的話,趙國就像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所以,趙國不會看著秦國得到上黨。

    其次,趙國接受上黨郡郡守的請求收下了上黨郡,上黨郡就成了趙國的地盤。

    一方面,自己的地盤被攻打,若是不出兵迎戰,各國都會認為趙國怕了秦國,傳出去趙國的名聲必定不會好聽。

    另一方面,上黨百姓不願意投降秦國,而南韓又無力迎敵,上黨等於是一個被拋棄的地區,上黨郡郡守馮亭在這種情況下向趙國求援,趙國若是不答應就是忤逆民心,那麼趙國在諸侯國之間的聲望就會下降,這對趙國來說也並不是好事。

    最後,長平之戰看似是秦韓兩國之間的事,趙國被無辜牽扯進來。但是,作為戰國後期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國家,兩國終將有一戰,而上黨郡只不過是一個點燃這場戰役的導火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所謂命運其實就是智商和情商,從人生下來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