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色影無忌

    蘇旭

    佳能簽約攝影師

    Getty images CN 簽約攝影師

    中國國家地理合作攝影師

    作品登上美國國家地理,為各類戶外雜誌與攝影雜誌長期供稿

    作為風光攝影師,怎麼才能養活自己?讓興趣變成職業,讓職業變得穩固?

    蘇旭:其實職業的風光攝影師的工作內容是很寬泛的,並不想大家想到的只去拍攝大山大河,畢竟把大山拍的再美,大山也不會付你工資。所以更多時候拍攝純粹的風光更多是自己花錢的和執行的專案,當然也會嘗試找一些相機廠商與旅遊相關的機構進行部分贊助。而這種風光拍攝最直接的盈利方式就是把拍攝好的圖片提供給雜誌或者網路媒體的約稿。也可以後期把圖片放在圖片庫上銷售。但這樣的方式我認為也只是能生活的基礎。

    更多時候是透過風光拍攝的樣片積攢到一些商業資源和聯絡,比如為地方或國家旅遊局拍攝當地旅遊資源的圖片或影片,進行大的專案的拍攝。進而可以更深入旅行行業,比如航空公司、酒店行業等等,這些行業都有圖片拍攝需求,且拍攝所用到的技巧與風光拍攝基本相同。這樣就可以比較好的養活自己。

    讓興趣變成職業其中最關鍵的部分是要了解到當你因為愛好在拍攝時,你可以等待3天來拍攝到一張100分的作品,而作為職業攝影師,你更應該有能力在三天內拍攝100張85分的作品,這很重要,興趣是我喜歡什麼拍什麼,而職業則是無論給我什麼我都可以拍好。理解到了這點才有可能變成職業攝影師。

    風光攝影師手中的武器很重要,專業的風光攝影師如何選擇器材,也是發燒友想知道的,介紹下你的器材選擇之道?

    蘇旭:我自己用到的器材是佳能5D4,1DX,鏡頭是EF 16-35 f2.8 III、EF 85 f1.2、EF 70-200 f2.8 IS II

    風光攝影師區別於產品攝影師和棚拍人像攝影師對於器材上的最大區別在我看來是對於器材可靠性的剛性需求。所以你會看到很多風光攝影師手上的器材往往不是最新或者效能上更突出的。因為選擇器材第一要素就是穩定性,可靠性。

    當我拍攝風光時,我當然不會把我的注意力放在手上的相機上,而是我面前光影的變化,構圖角度。有時候天邊天空露出一絲Sunny的瞬間,而頭頂還在下雨,當時的想法是誰要管相機受得了受不了,我要拍照!可靠性真的太重要了。甚至有些根本算不上相機引數的東西會很影響拍攝體驗,比如摁鍵的手感、位置、大小,我在冰島的冬天拍攝極光,手套不想摘掉,晚上很黑,我幾乎看不到那些摁鍵。但是因為是常用的5D4,摁鍵位置都記熟了,很容易就找到,也不會摁錯,因為每個摁鍵足夠的獨立好摁。

    冰島拍攝時用的相機是1DX,在一個岩石海灣拍攝時,因為三腳架插到沙子裡,一個海浪拍過來,整個相機直接扣到了海水裡,當時還是很慌的,當時想著別讓海水腐蝕了,回酒店就用自來水一頓沖洗,結果在冰島超強的暖氣烘烤下,一個晚上1DX居然滿血復活了,當時掛的鏡頭是16-35 f2.8 II,一開始前組鏡片有水霧,一晚上也完全烤乾了!電子機械效能都沒問題。第二天開開心心繼續去拍日出。所以更多時候,強悍的機身效能來的不如這些細枝末節的可靠讓拍攝變得更順暢。

    自己最滿意的一次攝影行程是拍攝哪裡?展開講講?

    蘇旭:最滿意的一次真的要說深秋的冰島之旅了,足足環島兩圈,14天的時間,冰島是一個足夠有趣的地方,不同的人可以找到完全不同的樂趣,戶外愛好者可以徒步,越野車愛好者可以穿越在冰原,攝影愛好者可以每一天都找到完全不同的場景拍攝。在冰島,天氣是上天給的禮物,冰島的天氣,唯一不變的就是時刻在變,在深秋的冰島,如果你起的足夠早,那很大機率可以看到日出,但是太陽剛出現沒一會兒就陰天,中午又變晴,下午又下雨,晚上的極光看人品,對於我來說,無法預測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就像是一場賭博,當你開上車前往拍攝地,你根本不知道你將拍攝下怎樣的景色。

    而且不光對於拍攝,對於旅行本身而言,冰島作為北歐氣息很濃郁的國家,也讓我超級喜歡,乾淨簡約的民宿,海魚比西紅柿還便宜的超市都十分合我胃口。在冰島可以花很多錢來玩兒,而我們這一次是我們四個人自駕,有女生可以負責做飯,一天三頓飯都是自己做的,而在冰島,除了一些戶外專案也幾乎沒有可以消費的地方。所以我們這一趟旅行14天居然比玩兒普通的歐洲國家還省錢。自駕真的是太適合攝影師了。隨走隨拍,早上幾點拍日出完全自己掌控,拍到滿意再換地方,而且冰島人煙稀少,不會擔心我的拍攝影響到他人。

    風光攝影難免千篇一律,如何避免?

    蘇旭:風光攝影的千篇一律其實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網紅拍攝的追逐,一個人拍紅了的地方,大家都要去朝聖一樣,同一個地方同一個角度,怎麼也要拍一張,其實我覺得對於攝影初期,模仿學習是很好的提升技術的方式,簡單的對比,就可以找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進而加速提升。只是當我們走過短暫的模仿階段,更多時候要開始思考,是不是該去尋找一點新東西,一些自己從沒見過的,等待被發現的地方和角度。

    另一方面就是拍攝技巧和後期技巧的相似,其實我覺得我們只是正處於一個階段,從前幾年每個人都摸著石頭過河,自顧自的野路子風格到了一個可以有厲害的人在網上分享授課專業拍攝後期知識的階段。我覺得是件好事,可以學到很多基本手法和方式。提升總體審美。但我覺得下一個階段,大家至少應該去考慮拓展思維,或者對現有拍攝流程重新排列組合找到新的可能性。試錯永遠和成功的意義一樣重要。

    你有什麼喜歡的拍攝手法嗎?或者自己獨特的拍攝思路介紹下給大家?

    蘇旭:拍攝風光,我會喜歡加入文化元素或者獨特有特點的地理元素在畫面裡,這樣的照片我會覺得有看頭,比如在冰島,怪石嶙峋的海灘和很具有冰島特色的小教堂往往會在我畫面中佔有主角位置,海面高山流雲都是陪襯作用,我總覺得只拍攝高山大河本身可以讓畫面具有形式美感,而不具有反覆可讀性。所以我在做拍攝規劃的時候往往因為一處不為人知的古蹟或者特別的村落而興奮,如果當地有恰好有聳立的雪峰或者原始森林作為背景,那才是完美的表現。而對於一般自然風光而言,前中後景的運用很重要,會讓你的照片變得更立體,不乏味,更有透視感,而這些是要在拍攝前選機位的時候就要思考到的。至於是選擇長時間曝光還是選擇人工補光的方式,則是具體的藝術表現手法。

    風光攝影對藝術性的追求平衡在哪裡?

    蘇旭:我覺得風光攝影的本質至少還是攝影,不是繪畫也不是憑空創造的藝術形式。攝影的本質還是記錄,對風光攝影來說至少要保證一定的客觀性。當然美化和最佳化是攝影之所以有趣和需要技巧的地方所在。我們運用構圖,動用後期來讓照片“更好看”但我們終究不是在創造一個理想世界,造假的事不能幹。攝影的藝術性就在於,我們把眼前看到的美景以它最好的狀態展示出來,我從來沒想過我照片上的畫面是一個完美品,我們努力找到近乎完美的山,但正是那些不完美的地方讓攝影看上去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真實和親近。

    大廣角、長曝光、高飽和算是新手三寶嗎?你怎麼看待這種風格的照片?

    蘇旭:其實我覺得這三種方法之所以流行,我想本質是因為這三種表現手法是相對更容易上手且最出效果的,可以說是新手進階的必經之路了,因為更嚴肅的風光攝影可能需要更復雜的濾鏡系統,更專業的移軸鏡頭和更大畫幅的數碼後背相機的支援,以及更復雜的後期流程。比起這些難以達到的彼岸,大廣角、長曝光、高飽和其實來的更加容易。當然對我而言,我就覺得這本質其實只是當下的流行趨勢而已,每一個歷史節點都有自己流行的東西。就像現在的攝影追求高銳度和高寬容度,也是因為正處在一個數碼相機技術發展的高峰期。我覺得新手可以在使用這些方法之後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風光攝影師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

    蘇旭:最開心的事當然是拍到別人沒拍過的,拍到唯一獨特的照片啦,那可是值得到處吹牛和講故事的事,比起獲獎和得到別人認可的那種成就感,能讓自己在拍攝時興奮到跳起的感覺才是真的棒。其實說起來攝影根本不是敲敲鍵盤看看書就能理解的事,你沒有試過在暴風雪中徒步,到了雪山腳下晴天拍攝到雪後初霽的雪山的樣子的那種興奮,你沒有試過在紐西蘭最南端面朝南太平洋,海峽的另一半就是南極大陸,而眼前的燈塔緩緩的閃爍著白光,塔下海豹成群吼叫,方圓十幾公里只有你一個人類的刺激感下拍攝到銀河燈塔照片時的興奮,那你如何能知道風光攝影之所以被熱愛的地方呢。

    直出和後期的爭論應該已經平息了,後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沒有什麼有趣的後期技巧推薦的?

    蘇旭:後期的重要性被廣泛認可的原因是因為後期技術的易用性得到了普及,手機APP和各種外掛濾鏡讓後期變得大眾化和容易上手。這點就連超級偏執於真實性表現的西方人也普遍認可和接受。我覺得時下最流行最技術流的後期技巧就是堆疊,堆疊其實是一種比較廣泛的技術。它有很多種方式和作用。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四種應用,

    1個是HDR,透過不同曝光下拍攝的照片混合平均,變成一張具有超高寬容度的照片,帶來的副產品是減少了畫面躁點,你再也不用擔心高光和陰影反差太大失去細節這樣的事。

    2是透過同一曝光下拍攝同一構圖場景,去除掉多餘的人和移動的東西,就比如說在故宮拍攝,想拍到太和殿前面沒人的樣子,你可以立好三腳架,構好圖拍它個幾十張,回家堆疊後就是乾乾淨淨的廣場了。

    3是景深合成,我們都知道鏡頭光圈開太小會有衍射,影響畫質,一般鏡頭的最佳畫質都在F5.6~F8,這樣的光圈在同時拍攝前景近處的東西和遠處景物時是肯定有虛化的,景深合成就可以完美解決這問題,達到一張前後景都清晰的圖片。

    4是透過堆疊製造一張長曝光的照片。傳統長曝光,一次性拍攝而成,缺點主要是兩點,一個是長曝光帶來的躁點嚴重,一個是日出日落光線變化明顯,你無法準確控制曝光,全看運氣,而堆疊的話,不僅可以在拍攝過程中隨時掌握光線變化,而且堆疊本身就是降低躁點的。

    風光攝影師從入門到精通,心態有什麼變化?

    蘇旭:要說心態最大的變化,就是慢慢從不理性的看到美景說走就走,到了再想怎麼拍到現在成熟心態下先了解,然後地圖示點,計劃線路,檢視天氣,做拍攝計劃,提前想好大概每張照片該有的樣子,用什麼方法來拍攝,準備相對應的器材,提前找便宜的機票和民宿。越來越理性的同時,其實是對於拍攝更有保障,當然我也很享受不期而遇的美景,那會讓我很興奮,但到了拍攝的後期,器材對風光攝影師而言只是基本工具,就像髮型師的剪刀一樣,發現美景的能力才決定你能不能做到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王一個佔是什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