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慕鄉關
-
2 # 才子八怪
有人說:崖山之後,已無中華。因為,此戰後,南宋滅,蒙古興,華夏民族政權被遊牧民族政權取代。華夏文明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有氣節的人都追隨著民族信仰慷慨赴死了:
公元1279年,深受蒙古大汗忽必烈器重的降將張弘範率領蒙古水陸大軍長驅直入,最後攻到崖山(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崖門一代),對南宋政權最後的據點形成了三面包圍的局面。
此時,南宋方面領兵抗敵的是大將張世傑。戰局不利,張世傑一籌莫展。苦思冥想之下,張世傑下令將宮殿、房屋等焚燬,並下令將南宋政權僅存的千餘艘戰船連在一起,南宋皇帝趙昺的“龍船”在艦隊的正中位置,便於保護。元軍水師乘坐小船裝載著乾草和油脂逼近後慾火燒宋軍水寨,但宋軍的戰船上塗滿了泥巴,火燒不起來,元軍計劃破產。後元軍水師將海灣封鎖住,斷了宋軍的糧草和水源。宋軍只好吃乾糧、喝海水,但海水腥鹹,飲後上吐下瀉,宋軍大為遭罪。無奈之下,張世傑率宋軍水師與元軍決戰。
張弘範早有對策,他下令兵分四路,分別於宋軍營寨東、南、北三面駐紮,自己親自領一軍,約定以奏樂為訊號攻擊宋軍。戰役開始後,率先攻擊宋軍的北面元軍失敗。這時,宋軍聽到張弘範所率元軍吹奏的聲樂,以為元軍正在舉行宴會,一時疏於防範,被早有預謀的張弘範率軍猛攻,宋軍大敗。張世傑見大勢已去,率領殘部突圍而去。南宋幼帝趙昺的“龍舟”在水師正中間,無法突圍,迴天無術的左丞相陸秀夫(今鹽城市建湖縣人)揹著幼帝,縱身一躍,葬身大海。隨行的十多萬皇族、官員、軍民見國家滅亡,亦不願獨生,隨之投海赴死。次日,海面浮屍十餘萬具!南宋滅!突出重圍欲保南宋政權東山再起的張世傑聽到訊息後,悲憤難當,也於不久之後溺水而死。
陸秀夫等人保著南宋和幼帝走完了最後一程,雖死猶榮!這是一個民族的氣節!寧折不彎!何為氣節?氣節是聽聞田橫死訊後自刎於海島上那五百條漢子的捨生取義!是諸葛亮為了蜀漢基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南宋軍民國破家亡後慷慨求死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所以,陸秀夫無愧“民族英雄”之稱!
當今世界形勢,仍波詭雲譎,有幸活於溫飽年代的吾輩應居危思進,自律、自立、自強,團結一致,抵禦外侮!
-
3 # 趙志軍001
其實這個工夫,南宋政權已經滅亡了,宋朝最後一個皇帝已經被蒙古人俘獲。
而新立的小皇上,與南宋大臣陸秀夫,在被元朝的蒙古大兵團團圍住,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揹著那小皇帝翻身跳進大海,實屬壯烈,但在歷史的記載中,以及國家出版的歷史通鑑和中國通史上,只是把它作為一個事件記載下來,並沒有任何政治上的評價。
這時把他尊稱為民族英雄,那是民間流傳的說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流傳下來。
在今天,如果我們把他說成是民族英雄,那是對他的敬佩,如果把它說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顯得有些強牽,因為他們之間進行的戰爭,那是爭奪政權的內戰,但是如果把這個事件,引申說成是崖山之後無中華,那是大錯特錯。
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並不是古代留下來的說法,在歷史的記載中,更沒有這種說法,史學家們更沒有把它定為華民族就此淪沒。
而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還是在日本醞釀侵華時,由一些個日本的中國通,以及中國的漢奸文人們,找出的一個侵華理論根據,當時的中國輿論界並沒有把它當成回事,中國的百姓只是把它當成漢奸們放了一個沒有味兒的屁,一個沒有臭味兒的屁而已。
而就這個沒有味兒的屁,卻在現在被網路裡的一些人,不顧大多數華人的反感,重新的把他抬了出來,以低質量的文章,還不如小學生作文的寫法,在網路裡大書特書,一些個不明真相的人,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不知香臭的也跟著隨聲附和。
這些個人為什麼要重新抬出崖山之後,無中華的理論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搞亂中國的歷史,欲滅其國,先滅其史,其實這種伎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被人們運用了,今天人們在運用古代的計量,恐怕就沒有那麼靈便了,還是醒醒吧。
崖山之後真的無中華了嗎?
可不是那回事,首先我們可以確定,蒙古民族他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雖然他們的一些政策很不得民心,但並沒有將中原的漢族文化徹底滅絕,在蒙古族的元朝統治時期,其於中原文化還很盛行,元朝的戲曲,仍然使用的是漢族的文字和漢族的語言,而在全國各地的漢族人,一直延續到明朝初年。
在歷史上,有著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的小說,非常的盛行,同時也給中華民族的文化,留下了可貴的遺產,關漢卿老先生的《竇娥冤》就是傑出的代表作。
其實陸秀夫的悲劇,那是政權更迭的結果,至於與他一起葬身大海的人,都是朝廷的官員及隨從,他們不肯投降保留性命,那是因為他們對南宋朝廷的忠誠。
其實在歷史上戰敗不肯投降,而自殺身亡的人很多很多,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項羽,也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他們都是以死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這些個有骨氣的人,真的受到了後人的讚賞與崇拜。
其實如此的悲劇,在歷史上有很多很多,我們把它定性為民族英雄,好像多此一舉了。
-
4 # 房產老男孩
崖山之後無中華為何被逗比們稱頌?
我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心態,但是,我感覺,這類人就是骨子裡的自卑!
-
5 # 折緣
古往今來,以“弒君”而享忠臣之名的人,唯陸秀夫一人爾。
陸秀夫之所以能稱之為民族英雄,是因為在異族鐵蹄已經踏遍中原,南宋實質上已經失去了所有領土後,他還是登上了大宋這艘不能割捨的將覆之舟,並最終與之共亡。
“卿尚為誰守之?”1256年,年僅19歲的陸秀夫考取進士,同一榜狀元就是文天祥。彼時兩淮制置使李庭芝鎮守揚州,聽說了陸秀夫的大名,將他招至幕府,由此,陸秀夫走上了仕途之路,只是這條路早已不是康莊大道,而是一條通向最終毀滅的路。
1269年,蒙古大軍包圍襄陽,李庭芝攜幕僚陸秀夫督師解襄陽之圍,四年後,襄陽在漫天風雪中陷落,李庭芝被撤職閒居杭州,陸秀夫此刻一如既往地對待這位失勢的老長官,與其詩酒相從。
不久蒙古鐵騎將目標瞄向了江淮,朝廷再次啟用李庭芝,陸秀夫再次跟隨李庭芝前往揚州。
不久的1274年,宋度宗死,年僅4歲的次子趙㬎即位,是為宋恭帝。而南宋諸多戰略要地也相繼失守,元軍再次舉重兵包圍揚州。大難臨頭之際,李庭芝幕府下眾幕僚也覺大勢已去,紛紛請辭,唯剩下陸秀夫幾人留下。
在這等危難之時,李庭芝感慨之餘,上表推薦陸秀夫到朝廷任職。
當陸秀夫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師元營求和未果後的,太皇太后謝氏與宋恭帝在臨安降元,同年在被圍揚州的李庭芝突圍失敗,被元軍活捉,隨後蒙難。
“卿尚為誰守之?”這是彼時勸李庭芝投降的元軍使者提出的問題,或許陸秀夫在宋恭帝投降後也反覆思考過,但他骨子裡的浩然正氣,讓他選擇了加入到新建立的“流亡政府”。
1276年5月,眾大臣擁趙罡為帝,但由於陸秀夫與當時的宰相陳宜中意見不合,丟官,閒居潮州,後來是手握兵權的張世傑將其召回。
1277年,十歲的趙罡在輾轉逃亡途中病死,陳宜中孤身一人逃到了占城(越南),此刻,國家社稷幾乎毫無希望了,陸秀夫毅然選擇了擁立宋度宗最後一個兒子趙昺為帝。
這時候的朝廷棲身於荒涼的海濱,茫茫大海之上,大宋君臣無立錐之地,舉目四望,家國早已淪人夷狄之手,何其悲壯!
可這個殘破的小朝廷在陸秀夫的主持下,依然正常運作,每遇朝會,陸秀夫都會穿戴整齊,一絲不苟,手端玉笏,沒有一絲怠慢。
認真的人,總是能生出一股讓人無法撼動的力量來。
1279年,宋元兩軍對陣於崖山。
此時,右丞相文天祥已經兵敗五坡嶺,被困於元將張弘範軍中。文丞相遠眺孤守在零丁洋對岸的君上和故友,其中痛楚可想而知。
然而崖山一戰,張世傑有存精銳衝關而走之心,是故擺出個前鋒對敵,小皇帝與百官船隻方陣中間,張世傑率宋軍精銳於後的陣型。
果然,前鋒失利,波濤洶湧,旌旗交錯,部伍為之混亂,其時風雨如晦,張世傑派小舟接小皇帝,陸秀夫恐為人所賣,堅決不肯讓小皇帝上舟。
我們能夠想象700多年前那一幕蒼涼的畫面,元軍洶湧來攻,州船之上,護佑在小皇帝身邊的陸秀夫,已然死志如鐵,他不知道張世傑有衝關逃走之念,即便知道,或許也沒有了再繼續逃亡下去的打算,茫茫大海,還能逃到哪裡去?大宋失去了華夏之地,又如何還是他心中那個家國呢?
或許能夠在亂軍中帶著小皇帝脫身而去,可問題是,這樣遁去,苟活下去,人生還有什麼意義,日日夜夜必折磨於家國覆滅的傷痛之中。
在陸秀夫看來,這已經是最後的戰鬥,既然已無力迴天,那麼也沒有什麼理由活下去了,大丈夫生不能挽天傾,死必要存氣節。
我想,陸秀夫是含淚驅使自己的妻子兒女入海的,我想當他說出那句:“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時,心裡的痛苦,比之九歲的趙昺的驚恐害怕不遑多讓。
看著小皇帝哀哀嚎啕,陸秀夫用一條絲練綁縛住小皇帝,幼君孤臣,舉身一跳,同葬身於波濤之中。
每每從《宋史》上看到這一段的時候,都忍不住落淚,陸秀夫本有很多選擇,但他選擇了當時最難走最沒有希望的一條路,並最終走到最後,而支撐他走到最後的力量,我想應該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家國會被覆亡,肉體會被消滅,但中華精神不會被消滅,陸秀夫,他代表的不是對一個皇帝的忠誠,做的不是一個封建王朝的忠臣,而是一個真正代表這片土地上,一個民族最偉大的精神。
他是民族英雄,是時代悲劇下,依然捍衛內心價值的強者。
-
6 # 太興真人
宋朝三百年,皇帝沒有一個是英明的,既不放心武官,也不進行改革,北宋兩個皇帝被俘虜了,南宋的小皇帝給淹死了,這就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結果。
那元朝的統一步伐加快,南宋朝庭是坐以待斃,就沒有想到去臺灣或者海外逃避,愚蠢的文人啊。
回覆列表
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楚辭·九章·惜往日》:或忠信而死節兮,或訑謾而不疑。
“死節”是華人為國盡忠最為極端也是最為無奈的手段,當山河破碎,國殤無可挽回之後,以一死謝罪天下,縱然於事無補,但依舊可以被稱為民族英雄。
陸秀夫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中無數“死節”者之一。作為南宋末期為數不多的有才有德的大臣,陸秀夫與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如果不是生逢亂世,以此三人的才學,可以有大作為。
也正因為國難當頭,顯出了三人的英雄本色,雖不能逆轉乾坤,再造華夏,但他們都兌現了當年讀聖人書的承諾:為國盡忠,捨生取義。
陸秀夫在揹著趙昺跳海之前,早早把妻子兒女趕入海里,死志已決。單這一股血薦軒轅的浩然正氣也足以稱為“民族英雄”。
陸秀夫揹著小皇帝一起跳海,雖說有些殘忍,但他為中原正統儲存了名節,縱然國土淪喪,自皇帝始,寧死不當亡國奴。
如果人人如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華夏豈會淪入異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