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聊的靈魂

    李誕之所以會被其他人喜歡是因為他接地氣,說的都是實話大白話。讓人聽起來很舒服,不裝。面對這個博物館著火是救畫還是救貓,他說出了普通人的想法,人都是先自愛再去愛別人,熱度維持不了多久內疚會一輩子,近處的哭聲都不管還去管什麼遙遠的哭聲,這個遙遠的哭聲也是挺可笑的。

    最不喜歡聽黃執中辯論,舞弄文字,強行上價值,貌似高階,實則和李誕的境界差遠了,只注重辯論技巧,而忽略了真實和樸實,李誕的這種辯論能夠贏得更多的感同身受!

  • 2 # 庫庫庫奇奇526

    李誕這段影片我昨晚看的,說說我的看法:

    藝術品的價值?這個概念到底是誰定義的?恐怕只是少數人,少數非常有錢收藏得起這些東西的人!所以說,藝術品這東西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什麼用?沒用!既然沒用,何來價值?

    再說說貓,那好歹是條生命。而且,大多數人都買得起(不包括那些死老貴的稀有品種)。而一些人不喜歡貓或養貓也並不是因為買不起,而是因為對這類小動物不是那麼感興趣而已!

    再說說“遠方的哭聲”,李誕對此舉了個記者的例子。對這個例子,我也想一腳踩在那個記者的臉上,再轉轉腳碾幾下!原因很簡單,你要求張三做一些犧牲去成全李四或因此為李四做好事,這什麼邏輯?混賬邏輯!張三憑什麼因為你的要求(或者道德綁架)而犧牲自己去成全李四?他是欠了你還是欠了李四?如果他欠了你,直接還你就行了;如果他欠了李四的,那他若自己願意選擇犧牲而去成全別人那是他偉大!我們敬仰他!但前提是基於他已經深思熟慮並做好了這個決定和思想準備,如果是因為某些道德綁架者的忽悠,那我不但不會尊重他,還會鄙視他!因為他無腦!而且,即使他決定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這和你們這些道德綁架的混蛋也沒一毛錢關係!因為你沒有資格要求別人!不論你是什麼身份!

  • 3 # 娛姬者

    越看奇葩說越覺得李誕其實很聰明,用一種戲謔的態度把所有的都做得舉重若輕。我是比較贊同他的觀點的。

    這期的辯題是“藝術館大火,我只能救一個,救名畫還是貓”。

    他的第一個論點是“藝術最大的價值在於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而生命,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活著。”

    第二點說的是人們的注意力會很輕易轉移,救名畫吸引的短暫關注遠不如每天和一隻能提醒自己是好人的貓相處。

    第三點回應黃執中“遠方的哭聲”觀點,說現在很多高階的知識分子,胸懷天下,不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卻每天只想著怎麼犧牲別人。

    這三個點乍一看他都是從很個人的角度,在好多人眼裡可能都是“格局不夠大”的,他也說自己是一個自私的人,但恰恰相反,看到他的這些論點,尤其是第三個,讓人感覺很踏實。

    個人覺得厲害的點

    1、切入點獨特:從犧牲者的角度來辯論,自己自私但是不會傷害別人。

    2、能掌握節奏:由於李誕經常說脫口秀,所以對辯論的節奏掌握的非常好,對自己的語速的調整,以及根據觀眾的笑聲來掌握節奏。

    3、辯論技巧強:能精準反駁黃執中老師的論點,把名畫和小貓偷換成了“遠方的哭聲”和“眼前的哭聲”,認為更高階的人會明白“遠方的哭聲”更值得被救。針對這個觀點,才提出為了可能是想象中的“遠方的哭聲”而犧牲掉眼前活生生的“眼前的哭聲”是否值得。

  • 4 # 鑫時空剪輯

    認不認同不重要,但他在辯論那一刻,說的話確實讓人無法反駁!人們一直推崇藝術作品的價值,如果燒掉了可能真的會像他說的,這個作品更有價值了!但如果俗一點,說到這個藝術作品的經濟價值,那就是個很大的損失!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麼高的境界,都懂得欣賞藝術!

    所以之所以大家無法反駁李誕的話,是因為整個辯論大家都在討論這個畫的藝術價值,也就讓旁觀者提升了一個“境界”,哪怕平時你是個俗人,但是那一刻你忘了金錢!又或者說即便那幅畫是價值連城,又與我何干?如果這個作品歸屬於某個人,那肯定心痛死了!那一刻他不會跟你談什麼藝術價值不價值!(至少第一反應還是我的錢啊~)

    說到底還是公物,如果你把辯題換成”你家著火了,你救畫還是救貓?“你再試試

  • 5 # 小愚君

    我覺得李誕在這期節目的表現可以成為《奇葩說》的經典畫面,他非常擅長用搞笑的方式來表達接地氣的觀點,極具感染力。之前李誕在節目中一直表現出一種對辯論的抗拒情緒和態度,給觀眾一種他比較弱小的形象,事實上他坐在導師席上的表現也不是很突出。但是,他一旦下場辯論,他作為一名脫口秀演員的素質就展現出來了,段子說得賊溜,控場能力超強,觀眾很容易陷入他營造的歡樂氣氛中。

  • 6 # 初夏時光

    我很認同他的觀點!

    其實說實話,我認同的是這個人,至於這個人的觀點是怎樣的,具體記不太清楚了,只是覺得李誕這個人特別幽默,而且是不同於其他人的幽默。有時候是發人深省的,有時候是意想不到的,而且不是毒舌那種,同時說的也是真話,不虛偽。這是我比較喜歡李誕的原因!

  • 7 # 嚴Sir讀書
    01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個故事不吐不快。

    1513年,義大利佛羅倫薩有位絲綢富商,為慶祝自己兒子誕生,請達·芬奇為他的妻子麗莎·喬宮多畫一副肖像畫。

    16年後,當這副畫完成時,達·芬奇本人正在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那裡作客,這幅畫也被國王買下。之後便儲存在盧浮宮,長期不見天日,也無人問津。

    這副連原委託人都無緣見過的畫,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1911年,盧浮宮的一位叫文森佐·佩魯吉亞的工作人員心懷不軌,把這副《蒙娜麗莎》外套裡偷了出去。但文森佐·佩魯吉亞發現這件“贓物”很難脫手,一直把畫藏在公寓2年之久。

    文森佐·佩魯吉亞是一名義大利人,出於愛國熱情,他認為《蒙娜麗莎》應該在義大利展出,而不是法國。於是他準備把畫賣給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結果事情敗露。

    誰都沒料到,這次膽大妄為的“盜竊”,同時震驚了法國和義大利。法華人為名畫的失而復得欣喜若狂,義大利人則對文森佐·佩魯吉亞這位同胞的“愛國之心”感激涕零。

    長期在盧浮宮無人問津的《蒙娜麗莎》,從此聲名鵲起。在歸還法國之前,還在義大利各地展出過。

    至此之後,《蒙娜麗莎》一躍成為社會各界人士的“寵兒”。

    1956年, 一名法國參觀者因為嫌棄蒙娜麗莎“不是法華人”,於是向畫作的下半部分潑灑酸性液體,致使畫作受損;同年, 同年12月,一名玻利維亞人在觀看《蒙娜麗莎》時,突然用石頭砸向畫作,導致其區域性顏料脫落,人物右臂遭到損壞。1919年,二十世紀實驗藝術先鋒, 達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法國大藝術家馬賽爾·杜尚,在一副《蒙娜麗莎》的複製品上加了兩撇翹鬍子、一撮山羊鬍和題詞,狠狠惡搞了一把這副畫。

    歷史學家唐納德·薩松曾指出,無論是竊賊、破壞者、藝術家、廣告商、電影製作人、音樂人,所有人都利用《蒙娜麗莎》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連美國航空航天局也不例外

    《蒙娜麗莎》的藝術造詣無可否認,但為什麼就它那麼出名?達·芬奇的著作不止一副,為什麼偏偏《蒙娜麗莎》的藝術價值最高,誰能肯定達·芬奇的其他作品,本身的藝術造詣就不如它呢?

    可以這麼說,一連串的機遇,成就了《蒙娜麗莎》。沒有這些曲折的故事,今天提起達·芬奇,天知道我們想到的是什麼。

    一張老照片,一副眼鏡,一件衣服,為什麼我們有時很捨不得扔?因為它承載的,是一段過往,一段回憶。

    人類,是編故事的高手。在《人類簡史》中,天才作家尤瓦爾說,人類的大規模合作,社會的發展,靠的就是虛構的故事。

    02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道題?

    20世紀60年代,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提出了一個經典的思想實驗:電車問題。

    想象你是名電車司機,正要開電車進入隧道。突然你看到軌道上有5名鐵路工人。剎車此刻偏偏出現故障失靈。你可以按下轉換器,火車會開往另外一個隧道。那條隧道里只有1個人。

    這時你會怎麼做?

    沒人想做這種決定。

    這個案例,呈現出兩個最重要且互相對立的道德理論:效益論與義務論。

    效益輪主張,行為的道德價值,由行為的結果來衡量。換句話講,一個人的做法好或不好,只看結果。它所追求的,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福祉。

    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哲學家邊沁和穆勒。

    他們認為,只要能滿足福祉最大化,痛苦極小化,那就去做。所以,”死1個比死5個好“屬於效益論的一種。

    很常見的,就是工作績效,一切以結果為導向。

    電影中,我們也會為拯救大眾,慷慨赴死的英雄落淚。

    而義務論主張,行為的道德價值在於行為本身。有些行為本身就是壞的,是無條件的錯誤。無論任何情況下,有些事情,就是不能做。

    義務論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康德。

    康德告訴我們,無論在任何時候,你的所作所為,不只要把你自己,也要把旁人作為人類的資格視為目的,永遠不要僅僅當成手段來利用。

    簡單點說:人不是手段。永遠不要把人類當成達成目的的手段。

    有句老話,體現了康德的根本理念:

    ”你想想,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豈不是天下大亂了!“

    比如德國基本法開頭的第一句話:

    “人的尊嚴不可侵犯。”

    所以根據義務論,不能因為救5個人,你救有權力讓另外那條隧道的1個人去死。

    因為有些特定的權力,無論如何都不可損害,比如,活著的權力。

    03

    有人說,這道題根本沒有意義。

    確實,我們比這道題中的主人翁幸運得多。生活中少有在生死之際,還需做出如此艱難抉擇的時刻。

    但我們需要思考。

    李誕在辯論中笑著說:生命的最大意義,是活著。

    而活著最大的意義,是思考。

    在李誕之後,羅振宇的辯詞,我也從到到尾仔細看了一遍。

    李誕選擇貓,羅振宇選擇畫。

    哪個對?

    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就像價值論和義務論,那個對?

    對與錯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我們學會思考,看清世界。

    人類發展到今天,出現了無數偉大的人,發展出了像數學、物理、生物、化學等眾多的知識,定理。

    但沒有哪個人能通曉一切,沒有哪條定理能放之宇宙而皆準。就像相對論統治著宏觀世界,量子力學主宰著微觀領域。

    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句名言:

    “ 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人類就是帶著矛盾,從猿類到智人,一路走了幾萬年。

    救畫沒錯,救貓也沒錯。李誕和羅振宇,我都同意。

    這道題沒法直接讓人月入過萬,沒法直接讓人開上豪車。甚至它還會讓人難受得不想面對。

    精神的銳利,不可能產生於舒適的環境。

    羅振宇說,這道題真正的題眼,是火災。

    那麼題眼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在兩難中,摸著懸崖慢慢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消除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