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孚鑑
-
2 # 大飛博士
1,古人最重忠義,秦瓊起初效力於隋朝,後效力於瓦崗,瓦崗敗了投靠王世充,與王世充不和投靠李唐。前後曾事四位主公。
2,演義虛構了太多,世人都認為秦瓊對李家有救命之恩,李淵回太原途中,被楊廣追殺,秦瓊單人救下。正史不見記載,只見於隋唐演義。事實上原著虛構的太多了,像羅成就是虛構的。
3,秦瓊投靠李唐時,李唐已經佔據關中,西滅薛氏父子,北拒突厥,滅劉武周,已經是一方霸主,繼承隋朝遺產,天下群雄實力排名第一了。王世充竇建德實力都不及李唐。而且秦瓊昔日的主子李密早已經投靠李唐然後叛變被殺,而恰恰李唐此時準備對王世充用兵,這種情況下投靠,李唐的態度自然不會太好。反觀柴紹這些,創業初期入職的自然無法相比。
4,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秦瓊的功績並不突出,非常缺少獨立作戰立功的經歷。看看李靖和徐世績,李靖獨自領軍滅了蕭樑政權,為李唐打下了南方大面積的江山,徐世績在李密逃亡關中後,面對竇建德,王世充夾擊,獨守兩年。貞觀四年,李靖,徐世績兩路出兵滅了東突厥。而秦瓊呢?基本追隨大部隊作戰,決定天下歸屬的洛陽戰役是李世民親自指揮,他只是一偏將。
綜上所述,大家覺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秦瓊排名不高是因為,頻繁跳槽,跳槽時機差,演義美化太厲害,缺少獨自建功。
-
3 # 鴨梨山大
我個人認為,是《隋唐演義》讓我們看高了他。 關於大家最關注的武力排名,首先演義裡排名一半多都是虛構人物,不能作為參考。新舊唐書有列傳,大家只知道他凌煙閣排名最後就認為秦瓊排名太低云云,其實不然。 首先凌煙閣功臣是指對唐朝有功勞的人,所以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吧;其次,叔寶自唐統一後就傷病纏身,沒有其他出戰立功紀錄;第三點唐太宗建凌煙閣畫像時,叔寶已去世5年了。 叔寶並不是像殷開山、侯君集等人一直是唐的將領。歸唐時又不是屈突通那樣的是一方長官,領導者看人的重要性和我們看人的觀點不同。多少品行一般,能力平平的人也能位列要職就是例子。 還有人認為叔寶甚至不如咬金,因為程咬金排名在前,這不能作為評判。李績的名望功勞大不大?他在凌煙閣排名就在叔寶前面,倒數第2,大家怎麼想?其實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會這樣。凌煙閣只是從太宗對傑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紀念的感情出發而建的,並不是功勞排名冊,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我們知道,隋末唐初的虎將,以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尉遲敬德最為知名,到場過的戰役也差未幾,可這些人中只有秦叔寶得到過“上柱國”(特級戰鬥好漢)!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叔寶去世後太宗特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馬以表彰其生前戰功,陪葬昭陵。當時對墓前塑像是有嚴格規定的,普通人都是禁止的,就是一起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將,立像大概也沒幾個吧。這可以看出秦瓊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唐朝後,叔寶和敬德成了門神,雖然傳說不一,但說明叔寶是很受人們喜愛的人物。所謂“仁者無敵,勇者無懼!“史書對叔寶的評價正是“勇”字。秦瓊正是我們大眾喜愛的擁有勇敢品質的英雄人物。這是為什麼1千400 年後我們還在評說隋唐英雄的原因。只是演義只注重人物的武力大小,勝敗成績而忽略了人性思想上的高尚品質。誤導了我們對英雄的觀點定位。 演義裡多數把叔寶和敬德放在一起, 按照小說描寫(包括說秦瓊是左天篷大帥轉世,而敬德是黑煞神託生;黑煞神害怕左天篷,不願意下凡,後來玉帝說,那就黑煞神一出,讓左天篷帶三分癆病,這樣兩人就可以殺一個對手;所以小說中也是描寫兩人對戰時秦瓊是帶病和敬德對殺),叔寶武力略高於敬德。 正史不可能記載誰高誰低。可也有一些記載可以給我們想象空間:叔寶投唐的第一仗就是大唐抵抗劉武周的入侵。當時尉遲敬德的確勇猛無敵,演義裡說日搶三關,夜奪八寨也不算誇張,攻城略地,很多重要人物還被他俘虜了。當他得勝帶兵經過美良川時,殷開山與秦叔寶在此與他遭遇,兩大名將不可能不交手。可史書沒說,倒是演義裡繪聲繪色的寫出了“三鞭換兩鐗”的故事,指敬德揮出三鞭,而叔寶只用兩鐗就接住了,可見叔寶還勝了一招。 歷史上這場戰爭成了對唐朝多次失敗終於扭轉戰局很重要的一仗,唐軍大獲全勝。叔寶等斬首2千餘級。叔寶因功勞巨大而被皇帝李淵親賜金瓶,派人慰問,獎勵,贈上柱國等。大家可以自己去猜測二位勇將的實力。 另外玄武門事變秦瓊是否參加還未可知,《舊唐書》寫到秦叔寶參加了,可其他史書列舉的參加者名單都沒有他,也沒見到在正史裡寫他在事變中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話。事變前,秦瓊的功業、勳爵、職位、賞賜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但是事變後的功臣封賞他只有700戶,比長孫無忌和敬德等的1300戶差很多,比參加事變的張公謹、侯君集都低。這是很奇怪的。所以有人認為他可能被調到軍營,因為他和程咬金都被李元吉列為出征突厥的名單。若設想成立的話,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後來敬德的為什麼會因為功高而凌煙閣排名靠前了。 我個人認為,如果叔寶真的沒有參加事變,除了調動原因外,很可能是他也像李績李靖一樣持中立態度,為什麼呢?因為他並不會單純的像演義裡那樣是為了李世民而投唐,當時的皇帝是李淵,而李淵對他恩遇有加。叔寶的經歷應該使他不願意去做讓皇上親子相殘的事的。也許因此李世民對秦瓊的信任從此有所保留。秦瓊的歷史記載不多,不過透過文字記載,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志節完整”——來護兒評語,勇猛無畏,胸懷大志,有氣節,經歷坎坷,傲視天下勇者的豪傑!!!! 在秦瓊去世五年後,唐太宗還能記住他,並將其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已實屬可貴。
-
4 # 大嘴諞歷史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追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等人,他勇武過人,可在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在當時也是有著赫赫大名。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覆滅後,又轉投王世充,後發現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了李唐。投唐後一直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是李世民帳下一員虎將。唐統一後,秦瓊久病纏身,於貞觀十二年(638年)病逝。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諡號"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員猛將,卻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末位,而和秦瓊齊名的尉遲恭卻排名第七,差距甚大,甚至於程咬金都排在他的前面,排在第十九位,那到底是因為什麼,使秦瓊排名這麼靠後?
姑且在這裡猜測一下,首先是因為秦瓊過早病逝,秦瓊論戰功,自然是戰功卓絕,排名絕對靠前,看看他生前獲得的封號和官職就知道了,而且貞觀十二年病逝後,李世民追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還被特批在墓前造石人石馬以表彰其戰功,可見其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在貞觀十七年冊封的,也就是說,是在秦瓊死了五年後封的,人都已經死了這麼久,要這些虛名又有什麼用,況且,李世民為了收買活著功臣們的心,自然排名時要照顧一下活著的那些功臣。還有一點或許也是導致秦瓊排名靠後的原因,就是他沒有積極參加幫助李世民奪取天下的玄武門之變。《舊唐書》中記載,玄武門之變那天,秦瓊隨秦王李世民到了現場,但是從事後封邑的多少可以看出,秦瓊當天的表現和戰場上勇猛無敵的表現判若兩人,為什麼呢?大膽猜測一下,可能是秦瓊不願捲入他們兄弟相殘爭奪帝位的政治漩渦中去,所以在整個事件中表現的不太積極,由此令李世民心有芥蒂。
-
5 # 簡單平凡123123
大唐開國初年可謂是人才濟濟,文臣武將眾多。我們可以說能夠入選凌煙閣功臣的,個個都是勞苦功高的文臣武將,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但令人不解的是,號稱“威震華夏半邊天”的秦瓊秦叔寶,卻排名倒數第一,這是啥情況呢?
相比於其他幾位著名的武將,秦瓊的排名確實讓人看起來很難受。再怎麼說,秦瓊文武雙全,又長期擔任元帥,但在凌煙閣排名中,他卻比不上和他一起的尉遲恭和程咬金,難道說是李世民偏心?
應該不是李世民偏心,秦瓊的排名我覺得原因有以下三點:
二.在大唐建立後就很少立功,去世早。說秦瓊是為猛將,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作為李世民南征北戰的第一大將,秦瓊在征戰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正因為他多年征戰,以至於負傷太多,留下很多的傷病。年輕時積累下來的傷病,到後來慢慢的爆發出來了。在唐朝建立後不久,秦瓊就久病纏身,所以他在大唐建立後就沒什麼功績。在那個不斷髮展、蒸蒸日上的時代,秦瓊自然會被人漸漸淡忘。並且,李世民在凌煙閣功臣排名的時候,秦瓊已經死去了很久,而死的越早越容易別忘記。這一點,怕是影響得也很深。
三.秦瓊究竟有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我們知道李世民能夠登基為皇,最重要的就是通過玄武門之變。正是這場政變使得李世民起死回生,奪得了帝位。在這場宮廷政變之中,程咬金、尉遲恭是很明確的記載著有參加此次行動的。但是,身為秦王李世民帳下的第一大將,秦瓊有沒有參加此次政變呢?這在目前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說法,史書也是描述不一。
玄武門之變關係到李世民的生死和未來,有沒有參與此戰,給李世民的印象絕對是不一樣的。那是不是因為秦瓊沒參與此戰以至於在凌煙閣功臣排名中靠後呢?這不是沒有可能的。
-
6 # 鳥瞰世界風雲
在許多人看來,秦瓊在隋唐時期的武力即使排不上第一,也絕對是前三之列,但就是如此的秦瓊,在李世民排凌煙閣二十四將的座次時,竟然被排到了二十四名,這真的就是公平的嗎?秦瓊的真實實力如何根據一直都是隻能推測而不能言之鑿鑿確定下來的,筆者也只能從史書的隻言片語上了解到秦瓊的勇猛。
秦瓊,當初李密進攻宇文化及,幾乎戰敗,正是因為秦瓊其人整頓殘兵再次作戰,這才最終擊敗了宇文化及部,後來李密投靠了李淵,秦瓊跟著成為了唐軍勢力的早期班底。李淵讓其跟隨李世民作戰,秦瓊正是從此時開始,成為了李世民手下猛將之一。
秦瓊在李世民手下戰功無數,是李世民手下的最大功臣之一,同時,秦瓊還是其手下最早的班底之一,再加上秦瓊武力高強,這樣的人本應該在李世民的心目中佔據極高地位,但他最終卻是不過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末位,究其原因,不過是因其與李世民並無想象中的那般和睦。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本就是李世民用來紀念功臣設定的稱號,秦瓊可確實算不上一個值得被李世民紀念的功臣。
當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秦瓊並沒有站在他這一邊,這一戰關係著李世民的身家性命,也關係著大唐江山的所屬。對於李世民來說,這一戰幾乎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但昔日裡最忠心的手下這時候卻是顧念李淵的知遇之恩,並沒有幫助李世民,雖然秦瓊的所為也是情非得已,但這也確實讓李世民對其有了芥蒂。
因為沒有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所以這是其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末尾的主要原因。此外,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排位,主要是依照官職高低來排的,官職相同,則按照爵位來排名,而當時秦瓊的職位其實很低,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絕對是墊底的,而職位最高的則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也是眾人中官職最高的一個。但秦瓊的官職不高,又怎麼會與他沒有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無關呢?大事已成,李世民開始論功行賞,沒有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秦瓊自然也排到了末位。
可以說之所以秦瓊的排位最低,與其在關鍵時刻的選擇是緊密相關的,關鍵時刻,秦瓊站錯了隊,這也怨不得李世民把往日裡的肱骨之臣排到末位了。
-
7 # 瘋趣樂園
秦瓊在李世民手下戰功無數,是李世民手下的最大功臣之一,同時,秦瓊還是其手下最早的班底之一,再加上秦瓊武力高強,這樣的人本應該在李世民的心目中佔據極高地位,但他最終卻是不過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末位。
究其原因,不過是因其與李世民並無想象中的那般和睦。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本就是李世民用來紀念功臣設定的稱號,秦瓊可確實算不上一個值得被李世民紀念的功臣。
當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秦瓊並沒有站在他這一邊,這一戰關係著李世民的身家性命,也關係著大唐江山的所屬。
對於李世民來說,這一戰幾乎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但昔日裡最忠心的手下這時候卻是顧念李淵的知遇之恩,並沒有幫助李世民,雖然秦瓊的所為也是情非得已,但這也確實讓李世民對其有了芥蒂。
因為沒有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所以這是其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末尾的主要原因。
此外,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排位,主要是依照官職高低來排的,官職相同,則按照爵位來排名,而當時秦瓊的職位其實很低,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絕對是墊底的,而職位最高的則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也是眾人中官職最高的一個。
但秦瓊的官職不高,又怎麼會與他沒有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無關呢?
大事已成,李世民開始論功行賞,沒有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秦瓊自然也排到了末位。
可以說之所以秦瓊的排位最低,與其在關鍵時刻的選擇是緊密相關的,關鍵時刻,秦瓊站錯了隊,這也怨不得李世民把往日裡的肱骨之臣排到末位了。
-
8 # 小盧談天說地
秦瓊是隋唐演義的一號男主角,說他武藝超群,義薄雲天,是個舉世無雙的英雄,但是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他排名最末。有人說他雖然戰功赫赫,但是因為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李世民產生隔閡。但是我認為不是這樣,他排名最末主要是因為功勞真的沒有前面那些人的大。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秦瓊歸唐較晚,不像長孫無忌、柴紹等人,是隨李淵從隴西出來的。秦瓊在隋末先隨裴仁基投奔瓦崗寨李密,瓦崗敗後轉頭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之後一直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
第二,秦瓊作戰十分勇猛,但在長期打仗之後,一身傷病,唐朝建國之後,他就一直養病,沒有參與之後的征戰,所以他後期幾乎沒有功勞。
第三,秦瓊此人忠義正直,不願參與皇室內鬥,因此沒有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派他保護家眷,正是看中他的正直。玄武門之變以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孩子都被殺掉,李世民怕自己一旦失敗,他的家眷會被斬草除根,所以派秦瓊保護他們,因為他相信秦瓊雖然不願意隨他叛亂,但是一定會竭力保全自己的妻兒。
-
9 # 望十安的酒
被文學與影視劇奉為隋唐第一人的秦瓊秦叔寶,凌煙閣打末尾,武廟也進不去,他難道真的不被歷史所認可?
曾幾何時,隋唐之中“名正言順”的主人公秦瓊秦叔寶,也成了趙雲趙子龍這般很具爭議性的人物。 爭議無非那麼幾點:
【真實的能力水平】
【真實的歷史地位】
【為何塑造的與歷史相差挺大】
一、【秦瓊的真實能力水平】首段提到了趙雲,同樣是一個被傳頌讚揚的名將,相信很多小男孩子第一位喜歡的三國英雄就是趙雲了。
秦瓊也陷入了似趙雲般的怪圈,因為民間與小說塑造的太過於“光輝”,導致與歷史上的真人有一定的差距,兩方相沖撞,必定引起各方的一大波爭議。
史料記載中,同趙雲一般,秦瓊也是一位衝鋒陷陣,冠絕三軍的猛將,然而軍事謀略方面記載並不多,我們後人都是以史料考察,如尉遲恭般,就史載了許多善謀、統兵的記錄,而秦叔寶寥寥幾段,皆載其勇武義氣之故事。
所以,就此分析,秦叔寶的軍事能力並沒有李靖、徐茂公、尉遲恭強,屬於一個斬殺敵將、勇猛異常的將領,一個能做名將,但做不了名帥的人。
二、【秦瓊真實的歷史地位】但其實據史料而觀,尉遲恭、秦叔寶、程咬金等人的軍中地位大致相同,因為李世民與曹操性質相同,皆為著名的軍事家,具有很強的軍事能力,也是統帥,而【張樂於張徐】就是在曹操領導下的名將,而李世民於尉遲秦程也是如此。
李淵、李世民、同僚、敵將皆誇讚秦瓊,當然也同樣誇讚過李靖、徐茂公、尉遲恭、屈突通、程知節這些名將,所以秦瓊的名聲不小。
按凌煙閣來講,秦瓊的功勞不至於排名末尾,而與之經歷與功勞相當的程咬金則排在了相對較前。這個按照歷史上普遍的說法就牽扯到【玄武門之變】了,其實我雖然覺得有所爭議,但或許確實有這個因素。
玄武門之變生死之戰,秦瓊並未參與 。秦瓊為人仁義正直,自然不會參與玄武門之變,而作為李世民的幕僚,帳下大將,結果並未在決定生死上支援自己,心中自然有一個小疙瘩。
而尉遲恭多次救主,程咬金在被調離李世民時堅持留護李世民,都是決定地位的因素。
趙雲地位提升源於他多次救主,功高莫過於救主。而秦瓊地位的下降也是源自於玄武門之變的小插曲。
但歷史也不會撒多大謊,有多大個人好惡。 所以論秦瓊在歷史中的地位,秦瓊可作為隋唐之中的一代名將,但在幾千年歷史中,前一百未必排的上。
三、【演義與歷史相差大】歷史中秦瓊為【胡國公】,演義中直接改為了【護國公】,一字之差,意義提升百倍啊。
要說小說,那與史料相差很大,不止是故事的虛實,在人物與劇情塑造上也有很大的選擇性。
秦瓊為何會成為民間小說中的“隋唐第一人”,重要的自然不是他的實力,而是他身上所散發出的人性的光輝。 秦瓊祠,內書忠義千秋 義薄雲天,忠勇剛直,這些都是史料所記載的,而社會自然而然的推崇這種光輝的人性。
所以說,秦瓊在民間也是既關羽之外的另一位【忠義仁勇】的代表,歷史上記載的美德在小說的描繪與塑造中進一步的體現。
主角或許不是最厲害的,但卻是最耀眼、招人喜歡的。
【關公戰秦瓊】,戰的是【忠義】啊。都說【關公戰秦瓊】,但關羽一步步走來不僅建了【關帝廟】,成為了【武廟主神】,而秦瓊卻只在民間作品徘徊,證明其實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但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秦瓊這個人物的,且是從小喜歡到大。
-
10 # 我是越關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命人修建凌煙閣,以後陳列《二十四功臣圖》,用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但是令人驚奇的是秦瓊只排在了最後一名。不僅如此,和秦瓊齊名的尉遲恭排在了第七名,就算是程咬金也排在了秦瓊前面。這點令人很奇怪。翻閱了很多史料,下面簡單說一下;
首先;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秦瓊沒有參加玄武門事變。這是李世民人生的轉折點,正是需要人們靠邊站隊的時刻,秦瓊竟然選擇了中立。這也難怪在玄武門事變前,秦瓊的地位是高於尉遲恭的,但是玄武門事變後功臣封賞他只有700戶,比長孫無忌和敬德等的1300戶差很多。
其次;秦瓊的功勞大多是李世民玄武門事變前立下的,抵抗劉武周,破竇建德,平劉黑闥。而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掌權,因為各種因素,秦瓊並沒有立下什麼大功。
最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是貞觀十七年才繪製的,而此時的秦瓊已經去世了。所謂人走茶涼是一方面,還有就是為了使活著的功臣更加忠心。
不過李世民對待他秦瓊也是不錯的,秦瓊死後,李世民特地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馬,以表彰其生前戰功,而且還陪葬昭陵。
-
11 # 十月談歷史
凌煙閣是李世民按照24個功臣的進行排名,而且凌煙閣的排名是李世民在晚年時期為了紀念這些老兄弟研製出來的。
而秦瓊在玄武門與太子李建成一脈進行戰鬥的時候身體受損嚴重,也就導致後期在唐朝其他的戰爭當中沒能創造更大的功勞。
為此,十月帶領大家先看一下凌煙閣裡面的這些文臣武將的排名:
長孫無忌
李孝恭
杜如晦
魏徵
房玄齡
高士廉
尉遲恭
李靖
蕭瑀
段志玄
劉弘基
屈突通
殷開山
柴紹
長孫順德
張亮
侯君集
張公瑾
程知節
虞世南
劉政會
唐儉
李勣
秦瓊
而秦瓊當時為了支援李世民,帶領秦王府的軍士與太子、齊王兩府的援軍硬拼,雖然那場戰鬥秦瓊他們這一方贏了。
可秦瓊因為流血過多的原因,沒有現如今發展的醫療體系,身體也得不到血液進行補充,導致他身體內的造血功能逐漸跟不上!
最終讓秦瓊這位萬人敵,最終再也不能上戰場去殺敵立功,相對於秦瓊這幾十年原地踏步,其他的文成武將在這些年給秦王李世民效犬馬之勞,最終幫助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盛唐時代!
-
12 # 小七愛靈靈
凌煙閣排名就是按照貞觀十七年二月圖畫時按照各人官職的排班次序,已故者以死後贈官為準。
功臣排序如下:
1、趙公長孫無忌:司徒。
2、趙郡元王孝恭:贈司空、揚州都督。貞觀十四年卒。
3、萊成公杜如晦:贈司空。貞觀四年卒。
4、鄭文貞公魏徵:贈司空、相州都督。貞觀十七年卒。
5、梁公房玄齡:司空。
以上為正一品。
司徒高於司空,故長孫無忌居首,這點毫無疑義。
其餘四人均為司空,官相同。據《舊唐書·職官志》:凡文武百僚之班序,官同者先爵,爵同者先齒。李孝恭爵為郡王,高於國公。這應是他居先的原因。
而杜魏房三人,生前居官次序當為房杜魏,論齒序則是房魏杜,均與排名不合。不過貞觀二年九月有詔: 內外文武群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職者,參朝之日,宜在本品見任之上。類推一下,已故者在本品之上,也未嘗沒有可能。房玄齡還在世,杜如晦生前官位在魏徵之前,故次序為杜魏房。
另外,李孝恭贈揚州都督,魏徵贈相州都督,應該是上都督,也即從二品。
6、申公高士廉:開府儀同三司。
7、鄂公尉遲敬德:開府儀同三司。
以上從一品。
官爵均相同,但高士廉比尉遲敬德年長十歲,故在先。
8、衛公李靖:特進。
9、宋公蕭瑀:特進。
10、褒忠壯公段志玄: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貞觀十六年卒。
11、夔公劉弘基:輔國大將軍。
以上正二品。
特進為文散官,在武散官輔國大將軍之上。李靖年長於蕭瑀。段志玄已故,在劉弘基之上。都與之前推測相符。
12、蔣忠公屈突通:贈尚書左僕射。貞觀二年卒。
13、鄖節公殷開山:贈陝東道大行臺右僕射。武德五年卒。
14、譙襄公柴紹:贈荊州都督。貞觀十二年卒。
15、邳襄公長孫順德:贈荊州都督。卒年不明,當在貞觀十三年長孫順德改追封邳公之前。
16、鄖公張亮:洛州都督。
以上從二品。
按當時合班次序,為尚書僕射(從二品)>上都督(從二品)>尚書(正三品)>中都督(正三品)。張亮在吏部尚書侯君集上,故推斷荊洛均為上都督府。
另柴紹生前為鎮軍大將軍(從二品),行右驍衛大將軍(正三品),長孫順德死前已罷官,故柴在長孫之前。
17、陳公侯君集:光祿大夫、吏部尚書。
18、郯襄公張公謹:贈左驍衛大將軍。貞觀六年卒。
19、盧公程知節:左領軍大將軍。
20、永興文懿公虞世南:贈禮部尚書。貞觀十二年卒。
21、渝襄公劉政會:贈民部尚書。貞觀九年卒。
22、莒公唐儉:光祿大夫、民部尚書。
23、英公李世勣:光祿大夫、兵部尚書。
24、胡壯公秦叔寶:贈徐州都督。貞觀十二年卒。
以上正三品。
按合班次序很明確,吏部尚書>諸衛大將軍(左驍衛>左領軍)>尚書(禮部>民部>兵部)>中都督。
這裡有個特殊的地方。侯君集、唐儉、李世勣均加授光祿大夫,這是從二品的散官。但職官志有云:舊例,開府及特進,雖不職事,皆給俸祿,預朝會,行立在於本品之次。光祿大夫已下,朝散大夫已上,衣服依本品,無祿俸,不預朝會。也就是光祿大夫合班很可能是依照職事官,也就是吏部、民部、兵部尚書的班序。
綜上所述,功臣排名原則大致是:
1、按照官職排序,亡者以贈官為準。
2、相同官職者,按照爵位;相同爵位則按照年齡。
3、相同官職者,已故者在在生者之前;同為已故者,按生前官職排序。
4、光祿大夫以下文散官不作為排班依據,以本身職事官高低排班。
回覆列表
而對於隋唐這段歷史,也出現了很多的小說、評書等文學作品,比如《隋唐演義》、說唐系列小說等。在這些文學作品中,也出現了很多了英雄好漢,比如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伍雲召、羅成、秦瓊、尉遲恭等人。而這些人中,秦瓊的武藝雖然不是最高的,但是他能成為英雄好漢,說明他的武力值還是很強的。而主要的是秦瓊的人格魅力很好,因此他也是書中的重要的角色。
在書中,秦瓊在投唐後,曾一連做了大唐元帥多年,是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的。由此可見,秦瓊可謂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
先看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有哪些!
趙國公長孫無忌、河間王李孝恭、萊國公杜如晦、鄭國公魏徵、樑國公房玄齡、申國公高士廉、鄂國公尉遲敬德、衛國公李靖、宋國公蕭瑀、褒國公段志玄、夔國公劉弘基、蔣國公屈突通、勳國公殷開山、樵國公柴邵、邳國公長孫順德、鄖國公張亮、陳國公侯君集、郯國公張公瑾、盧國公程咬金、永興公虞世南、邢國公劉政會、莒國公唐儉、英國徐世勣、胡國公秦瓊。
這些人多都是為大唐的建立、發展、穩固做出巨大貢獻,要不然也不會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那為什麼秦瓊會排在最後呢?
秦瓊在歷史上也很勇猛。但是則偏向於為將才,而非如李靖、徐世勣等能獨當一面的帥才。如此功勞的高低也就分辨出來了。
其次,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不僅有武將,而且還有文臣身份的人,比如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魏徵等人。同時凌煙閣中的功臣不僅是曾經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將領,同時還有就是在李世民為帝后,在李世民身邊輔佐他的文臣武將,就是因為有他們的輔佐,從而李世民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徐世勣、侯君集等人都是在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的過程中作出巨大貢獻的。
而秦瓊在貞觀十二年時就離開了人世,雖然他也有功勞,但是因為他的過早的離世,功勞則就謙遜於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李靖等了了。而圖形於凌煙閣的二十四功臣則是在貞觀十七年,也就是說是在秦瓊去世數年的事。
最後,唐朝的功臣,雖然有功勞大小之分,比如玄武門五大功臣為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侯君集。
所以,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秦瓊會在最後。當然秦瓊雖然排在最後,但也說明他是有功的,畢竟大唐那時那麼多人,那麼多功臣,但凌煙閣功臣卻只有二十四個,這就足以說明他對大唐的貢獻和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