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寓宇
-
2 # 手機使用者詩意棲居
金庸武俠俗中向雅,古人先賢詩詞的洽當引用亦是作品生色的因素之一。其實,金庸自身學養本就很深厚,其行文遣句別有古白話之神韻,其又善於在文中時不時穿插些詩詞歌賦,使激烈的刀光劍影中時見雅道,給人美不勝收異采紛呈的賞讀快感。
《笑傲江湖》中,祖千秋與令狐沖煮酒論道,大引唐詩,什麼“玉碗盛來琥珀光”,“葡萄美酒夜光杯”,什麼“紅袖織綾誇柿葉,青旗沽酒趁梨花”,可說是恰到好處。在封筆之作《鹿鼎記》中,各回目用的盡是先祖查慎行的詩詞,這可就見作家的真功夫了,因為要把章回內容與詩句情景一一對應,刪繁就簡標新立異又嚴絲合縫兩者互參,不簡單!
金庸在《神鵰俠侶》中引用金元時期元好問的《摸魚兒.買陂塘》一詞最為經典傳神。此詞簡直就是《神鵰》一書的中心思想和主題歌。“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這簡直就是元先生為七百年後的金庸武俠量身定作一般。反過來說,寫《神鵰俠侶》,又焉知不是金庸見此詞而生情,因情而生意,因意而演出這一段江湖奇情?世人又盡因此書而知此詞,而知一代文冠元好問!
金庸後來索性因詩設題,根據唐李白《俠客行》一詩而生髮演繹出一段武林童話故事,使狗雜種石破天成為金庸群俠系列武功巔峰級別的存在。我就是當年上初中時讀此書時,要一睹李白全詩風采而翻遍縣新華書店文史專櫃而遭店員驅逐出門的,想來好笑。
但在此,還真的要感謝一下金庸,因為讀他的武俠,豈止一睹江湖爭鬥之一隅,我們又因了他去豐富詩詞的,文史的,哲學的等等諸多傳統文化素養。聽說華僑中竟有以金庸武俠為少兒啟蒙祖國文化的識字入門呢!
-
3 # 端溪行水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對金庸最出名的十四本書名概括,裡面的英雄豪氣、肝膽柔情、家國情懷、生死不棄各種情感交織,給我們一個龐大的江湖世界。
而金庸先生不僅僅是一位武學作家,更是一位傳播詩詞文化的泰斗級人物。在他的筆下,每個人都是有靈魂有血肉的,上至帝王將相,下至乞丐孤兒,不論是江湖豪門,還是邊關義士,人物印象深刻,都離不開金庸先生的妙筆書寫。
金庸先生的詩詞描寫中,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是《射鵰英雄傳》和《書劍恩仇錄》,許多痴情兒女都在書裡一一頓現。而我認為比較貼切於場景的莫過於《天龍八部》裡的一首詞《洞仙歌》。
【洞仙歌】
輸贏成敗,又爭由人算。
且自逍遙沒誰管。
奈天昏地暗斗轉星移,
風驟緊,縹緲峰頭雲亂。
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
夢裡真真語真幻。
同一笑,到頭萬事俱空,
糊塗醉,情長計短。
解不了,名韁系嗔貪,
卻試問,幾時把痴心斷?
我們來看這首詩,輸與贏,成與敗,都是上天註定,想著逍遙快活沒人管多好呀。奈何天昏地暗,斗轉星移。
這江湖中風雲莫測,縹緲峰的靈鷲宮上,自己心亂如麻。這時光飛逝,這裡天山童姥先是返老還童,然後一天抵得一年的重新成長、最終快速衰老。感嘆這佳人易老,青春飛逝,美麗的容貌終歸不能長久,往事只有回憶。
“夢裡真真語真幻”這句寫的是虛竹在西夏皇宮中,和西夏公主在冰窖中破了色戒。他在做夢,夢裡的世界,與醒來的世界好像是相似的。到底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呢?虛竹半夢半醒,於是就與那不知道是誰的姑娘用夢姑夢郎相互稱呼。夢裡種種都是真,耳邊的那些綿綿的情話、竊竊細語。虛竹始終不敢說出兩人相聚的真相,那少女也假裝當是自己在幻境。
“同一笑,到頭萬事俱空”這裡就是寫天山童姥與李秋水兩人為了無崖子爭了大半個人生,奈何兩人都早已經一敗塗地。想起以前的一個比喻,說有人還在賽跑道上爭個你死我活,有人卻早已站在頒獎臺上領獎!這正此是二人的真實寫照,那天山童姥大叫三聲不是她,所以說李秋水也說他們兩人都是可憐之人,兩人都是哈哈笑而死。正是:同一笑,到頭萬事俱空。
“胡塗醉,情長計短”,這裡說的是段譽與虛竹思念各自的情人,一個是意中人心已經有所屬,另一個是不知道情人到底在何方,奈何多情偏偏又無計可施,只好一同去醉鄉。
“解不了,名系嗔貪”,這句正是在寫鳩摩智要以一人之力單挑了少林派,側面描寫的卻是「降龍羅漢」神山上人,六十年過去了,還是解不開那次被少林拒之門外的仇恨。
“卻試問,幾時把痴心斷”,虛竹對少林的綣戀是痴,段譽對神仙姐姐的思念也是痴。虛竹可以斷,段譽卻不可以斷。
-
4 # 梅鶴讀書
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完全沉浸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獨具傳統文化之美,表現之一就是引用來了大量古詩文,而且使用的十分貼切。我們以《天龍八部》為例,欣賞金庸先生如何引用古詩詞的。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烘托情境,增加氣氛
段正淳初見木婉清,吻她師父是誰。木婉清說,他師父叫做幽谷客。段正淳當然能體會秦紅棉的痛苦,傷心之下,吟出了杜甫的《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在曼陀山莊,王夫人帶著段譽來到她的雲錦樓上,屋中有一副對聯“漆葉雲羞密,茶花雪妒妍”。在遍植茶花的曼陀山莊內,掛著這樣一幅文中有“茶花”的對聯,有畫龍點睛之妙。這兩句詩出自元朝王逢的《贈別浙省黑黑左丞國寶自常州移鎮徽州三十韻》。這是一首長詩,有六十句。
2、烘托性格,塑造人物
鳩摩智單挑天龍寺,為了六脈神劍劍譜,把段譽強行帶走。到了蘇州城外時,已是陽春三月。江南的煙花三月極美,段譽隨口吟出:“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這首詞是北宋寇準的《江南春》。被人綁架,還有這種閒情逸致,段譽的“書呆子”氣躍然紙上。
太湖之上,阿碧划船而來,唱著小曲,曲子是“菡萏香連十頃陂,小姑貪戲採蓮遲......”。這是唐人皇甫松的《採蓮子》,作者借這首詩塑造了阿碧這個江南水鄉少女的天真爛漫。
3、用作讖語,暗示人物命運
太湖之上,阿碧以過彥之、崔百泉的軟鞭、算盤為樂器,一邊彈奏,一邊唱歌,唱的是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見新來燕。鳳凰巢穩許為鄰,瀟湘煙暝來何晚。 亂入紅樓,低飛綠岸。畫梁時拂歌塵散。為誰歸去為誰來,主人恩重珠簾卷。原著中沒有寫,這是宋人陳堯佐的《踏莎行》。這首詞是寫春天歸來的燕子。仔細品味這首詞,尤其是左後兩句,暗示了阿碧的命運,她對慕容會不離不棄。
陳堯佐官至北宋宰相,只有這一首詞傳世。金庸巧妙的把這首詞引用到小說中,既見其良苦用心,又見其博學。
另外,《天龍八部》每一卷的回目都是一首詞,當然這就不是引用古人的了。金庸先生在小說中貼切的引用古詩詞,提升了武俠小說的美感。這種美也只有閱讀小說能體會到,只看影視劇是很難體會的。我讀《天龍八部》時梳理出了古詩詞幾十首,這裡就不一一羅列了。
-
5 # 他是個小可愛呀
黃蓉在太湖上初次遇到陸師兄,唸了一首抒寫湖上泛舟的詩詞,那詞中描寫情懷與當時畫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我至今印象深刻!原文如下:
兩人談談說說,不再划槳,任由小舟隨風飄行,不覺已離岸十餘里,只見數十丈外一葉扁舟停在湖中,一個漁人坐在船頭垂釣,船尾有個小童。黃蓉指著那漁舟道:“煙波浩淼,一竿獨釣,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郭靖問道:“甚麼叫水墨山水?”黃蓉道:“那便是隻用黑墨,不著顏色的圖畫。”郭靖放眼但見山青水綠,天藍雲蒼,夕陽橙黃,晚霞桃紅,就只沒有黑墨般的顏色,搖了搖頭,茫然不解其所指。黃蓉與郭靖說了一陣子話,回過頭來,見那漁人仍是端端正正的坐在船頭,釣竿釣絲都是紋絲不動。黃蓉笑道:“這人耐心倒好。”一陣輕風吹來,水波泊泊泊的打在船頭,黃蓉隨手蕩槳,唱起歌來:“放船千里凌波去,略為吳山留顧。雲屯水府,濤隨神女,九江東注。北客翩然,壯心偏感,年華將暮。念伊蒿舊隱,巢由故友,南柯夢,遽如許!”
-
6 # 九應
金庸劇中,有一位出場自帶音響的男人,每到急難時刻,他的出場,總會伴著雄壯激昂的音樂,沒錯,他就是那個萬中無一的大英雄——喬峰!
喬幫主是偉丈夫、奇男子!每一次他的出現總是令人心潮澎湃印象深刻,這是電視劇拍攝所用的特殊的表現手法,這無疑很成功,對喬峰的形象提升有很大作用。
但寫在書裡就沒辦法奏樂了,對喬峰的震撼出場我們只能腦補,而金庸的書裡真的有一位”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人,她美豔無雙心狠手辣,此人便是江湖人稱赤練仙子的李莫愁。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在抑揚頓挫稍顯哀傷的歌詠聲裡,美豔冷戚的李莫愁——她來了!
她一身素色道袍,低調內斂;佛塵抓在手裡,顯得飄逸出塵;漠然的臉色,彷彿隔絕一切世俗情感;凌厲的雙眼露出狠色,誓要殺盡世間所有負心男子!
這就是心狠手辣,美豔無雙,江湖上人人談之色變的赤練仙子——李莫愁!
“赤練”說她心如蛇蠍,“仙子”則贊她容貌豔絕。
他是集天使與魔鬼特性於一身的人物。
喬峰出場帶音響是導演給加的,而李莫愁出場吟詩卻是因為受了“情傷”。
話說李莫愁年輕時還是個天真善良的好姑娘,在行走江湖時遇到了一個叫陸展元的年輕俠士,對其一見傾心,愛得死去活來,為了他不惜違背門規而被逐出師門。本想和陸展元雙宿雙飛,卻被對方無情拋棄,從此性情大變,從一個多情女子變成了人見人怕的女魔頭。
愛有多深便恨有多切,因愛成恨的李莫愁成了《神鵰俠侶》中一個戲份頗重的反派,她手執冰魄銀針,倚仗五毒神掌縱橫江湖十餘年,誓要殺盡天下負心男子,赤練仙子的大名成了江湖中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
哪怕陸展元和妻子已經身故,李莫愁也要將他們的骨灰一個拋在東海,一個撒在山顛,詛咒他們二人幽泉之下也不能相守。
李莫愁恨意滔天,令天地為之變色!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絕情谷中被萬千情花刺中,烈火焚身之時李莫愁盡最後的力氣也要吟誦這首詩,這是她的執念,亦是她的宿命,只是她至死也沒明白,這情,究竟為何物?
情悅相守本無錯,有緣無分是為何?
絕情谷中情花火,世間再無李莫愁。
回覆列表
既然問貼切場景,其實我第一想到的還是寫實的內容。
雪上飛狐裡:
「李自成手下的大將李巖,只聽她念道: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草
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塵飛爨絕煙,數日難求一餐粥。官府徵糧縱
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骷髏遍地積如山,業
重難過飢餓關。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般。”
此時正當乾隆中葉,雖稱太平盛世,可是每年水災旱災,老百姓日子也不好過。眾人聽他一字一句,念得字正腔圓,聲音中充滿了悽楚之情,想起在江湖上的所見
所聞,都不禁聳然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