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根拜祖

    伍奢被捕,楚平王懼怕他的兩個兒子伍尚、伍員(即伍子胥),接受費無忌之計,令伍奢寫召二子入宮,準備將父子三人一網打盡。接到父親的信後,伍尚和伍員都看穿了楚平王的奸計。伍尚以“忠孝”的理由,慨然赴約,與父親一起遇害。伍員則不應,他逃離楚國,歷經千辛萬苦,最終落腳吳國,並幫助吳王闔閭滅了楚國。滅楚後,伍員挖出楚平王屍體,來了個掘墓鞭屍,為父兄報了仇。

    面對父親的召喚,兄弟倆一個應召,一個拒絕,若問對錯,以今天的價值觀不難辯解,但若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真不是太好下結論,一直以來,後世對他倆的行為存在很大爭議。

    筆者個人觀點是:伍尚應召赴死,是小仁孝,伍員忍辱復仇,是大孝義;伍尚沒錯,只是格局太小,伍員明智,是大胸懷大格局。

    伍氏之禍

    伍家是楚國世家,幾代人都是楚國重臣。伍奢被楚平王任命為太子太傅,輔佐太子建。與伍奢共同擔任輔佐太子的,還有一個叫費無忌的太子少傅,此人是個品行低劣的小人。不知道什麼事,費無忌在侍奉太子過程中,跟太子產生了一些不愉快。這讓費無忌很擔心,未來太子即位,自己肯定沒好日子,於是就想幹掉太子。

    機會出現在太子大婚這件事上。費無忌給荒淫好色的楚平王出了個主意:秦女(太子未婚妻)美豔,大王應該自己納之,這樣有助於秦楚交好,至於太子妃,將來可以給他另尋一門親事。

    楚平王輕而易舉地中了“桃花彈”,太子建被打發到城父,職掌軍務守邊,費無忌卻因此取得了楚平王的信任。

    接著,費無忌的第二步計劃開始,他不斷以太子對奪妻懷怨,又掌兵權,欲圖謀反進讒言。楚平王相信了,派人誅殺太子建,太子建得到訊息逃往宋國,太子太傅伍奢被捕。

    伍奢輔佐太子多年,師生感情很深,出於安全考慮,楚平王必須除掉伍奢。但費無忌提醒楚平王,伍奢還有兩個很厲害的兒子,如果不斬草除根,將來他這倆兒子,必定會禍亂楚國!

    於是,他們讓伍奢給兩個兒子寫信,召他們兄弟二人入京,方可以赦免死罪。

    伍尚的仁孝

    伍奢不是三歲小孩,豈能不知道楚平王的意圖。伍奢說:“尚為人仁,呼必來。員為人剛戾忍,能成大事,彼見來之並禽,其勢必不來。”

    你這個意圖騙不了人,我的信也騙不了他們哥倆,伍尚這孩子為人非常仁孝,見我的信必定能來。伍員為人剛柔並濟,性情暴戾,是個做大事的人,我料定他肯定不會來。

    使者見到兄弟倆,傳達楚平王詔令:來,就饒你父親一死,不來,立馬處死你爹!

    果不所料,伍員立刻反對應召。對此伍尚說:“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讎,我將歸死。”

    伍尚表達了三個意思:

    一、我也知道去了也救不了父親;

    二、如果不去,將來又不能報父仇,豈不是被人笑話;

    三、我去赴死,你逃跑,將來複仇靠你。

    伍尚的三點,其實就一個字:孝。當下的情況只有兩個選擇,一是不顧一切應召,以死踐孝,簡單,壯烈;二是不應召,將來為父復仇,也是孝,只是風險太大,萬一做不到,當初不應召就是不孝。

    仁孝,在伍尚的心目中地位太重要,他不能冒“不孝”的風險,所以他選擇了應召。

    伍員的孝義

    伍員對詔令的說法是:“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後生患,故以父為質,詐召二子。二子到,則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讎不得報耳。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俱滅,無為也。”

    伍員也說了三個意思:

    一、去了也救不了父親,贊同哥哥的說法;

    二、無論是否應召,目的只有一個:救出父親。如果達不成這個目的,就不能做;

    三、忍辱負重,報仇雪恥,也是一種孝道。

    很顯然,伍員對孝的理解更“靈活”,不認為遵從是唯一的孝道,他更看重結果,更願意為這個結果去努力。

    另外,伍員的行為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義”。“義”就是犧牲自我利益,滿足成就別人。伍員以抗父命,擔不孝的名節虧損,追求剷除暴君,實現為父報仇,顯然是“大義”之舉。

    司馬遷這樣評價伍員的行為: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

    司馬公說得很到位,人生的大格局,不在於“小孝”和“小義”,伍尚拘泥於“小仁孝”,慷概赴死,如同螻蟻捐軀,實在不值一提。

    變味的忠孝節義

    對伍員的舉動,兩千多年來褒貶不一。有個奇怪的現象,明清以前,大多傾向贊同伍員的舉動,明清時期,對伍員批評較多。

    明清是中國儒學的最鼎盛時期,但越是這個時期,人們受儒學的糟粕影響越深!這個時期,很多人不但認為伍員是不孝,還認為他不忠,是不折不扣的“家賊”和“國賊”。

    我個人的看法是,儒學已經變味,迂腐不通,頑固不化,讓儒學經義被誤讀。

    其實孔子從來不認為,一味遵從就是孝順,也不認為,對暴戾的君主必須無條件忠誠。

    孔子曾經因為曾參不躲避父親的杖責,嚴厲批評曾參,說真正的孝不是一味承受,而是要“小棒受大棒走”,否則就是陷父親於不義,反而是不孝!

    對待君主,孔子從來都強調君臣關係的對等: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事臣以草芥,臣事君以寇讎!

    楚平王濫殺忠臣,有違君臣之道,大臣就不必對他忠,甚至可以拿他當賊寇!

    這才是孔子儒學的原滋原味,絕不是後世的,子對父無條件的遵從,也不是臣對君無條件的忠心。

    回到題幹,不能說伍尚的行為是錯的,這只是他個人選擇的“盡孝”方式,格局低了一點而已。也不一定伍員的行為,就一定能為父復仇,至少他的選擇著眼於“大孝大義”,值得我們尊敬!

  • 2 # 卡塔庫力

    伍尚和伍員都是伍奢的兒子,伍奢被捕後, 楚平王怕他的這兩個兒子成為禍患,便讓伍奢寫信召兩個兒子前來,準備一網打盡。伍尚和伍員都識破了楚平王的陰謀,伍尚雖知回去必死、但還是回去了,他覺得回去才算是盡了“忠孝”,而伍員則逃跑到吳國,說服吳王進攻楚國,最後成功了。他掘了楚平王的墓,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屍體,最終報了仇。

    這個問題很難說對不對,因為這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待,我認為伍員做的對,忍辱負重,最終得以報仇。但伍尚的做法也不能說是錯的,因為當時君臣父子思想比較流行。

  • 3 # 老王來談古說今

    開頭先糾正個錯誤,伍員,而非武員,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伍子胥。伍尚,是伍子胥的哥哥,兩人同為楚大夫伍奢之子。ps:下文中用伍子胥代替伍員,大家閱讀起來易懂點。

    伍子胥,是吳國大夫,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後來伍子胥協同孫武攻入楚國都城,掘開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下。他和楚平王是有什麼樣的深仇大恨,導致要掘墳鞭屍。

    經過查閱資料,伍子胥和楚平王有著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

    當年,伍家因祖父伍舉原因,在楚國屬於名門望族,十分有名氣。楚平王當上楚王以後,伍奢和費無極同時被楚王任命為太子建的太傅,然而費無極雖為太子太傅,但是對太子建不是忠心。首先他勸楚平王娶了原本要嫁為太子妃的秦女孟贏,後來太子建知道這件事,就非常恨這個好佞的傢伙,費無忌覺得一不做二不休,他有主子給他撐腰,什麼也不怕,就在平王身邊不斷地說太子建的壞話。同時楚平王把費無極的話轉述給伍奢聽,伍奢跟楚平王說:您怎麼可以相信小人的話,而不相信自己的親生骨肉。自此以後楚平王也經常誇讚太子建,費無極知道是伍奢搗的鬼,於是心生一計,向楚平王進言太子建和伍奢準備謀反。太子建跑到了宋國,可太子太傅伍奢遭殃了,被抓入獄。此時費無極想剷草除根,對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有才幹,不把他們殺掉,楚國就要遭到危害。可以把他們父親作為人質,去召他們來。”於是,平王派使臣對伍奢說:“如你能叫你的兩個兒子來,你就能活命;否則,就死。”伍奢說:“伍尚為人很仁慈,叫他,他必定來;伍員為人剛直乖戾,能忍受屈辱,他能夠成大事業,他能猜想到來了就會一起被擒拿,他是必定不會來的。”平王不信,派人召見伍奢的兩個兒子。說道:“如來,我就讓你父親活命;如不來,現在就殺了伍奢!”伍尚想前往,伍員說:“楚國之所以召見我們兄弟,並不是要我們父親活命,而是害怕我們有逃脫的人,給他們以後帶來憂患。所以要以父親作為人質,來騙我們二人回去,如我們二人去了,那麼我們父子就會全被殺死,這對父親的死有什麼好處?我們去了,就使得殺父之仇不能報了。我們還不如投奔別國,借別國的力量來報父仇雪父恥。”伍尚說:“我知道去了也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然而擔心父親召我們去以求得生存卻不去,如果以後又不能雪恥,終歸要被天下人笑話。”對伍員說:“你可以逃走,你能報殺父之仇。我去送死。”

      伍尚被捉了,使者又來捉伍子胥,伍子胥張弓拉箭向著使者,使者不敢走近,伍子胥逃亡。伍子胥的一夜白頭也是發生在這之後。最後到了吳國,被闔閭看中成為重臣。後來伍子胥協同孫武攻入楚國都城,掘開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下。

    伍尚和伍子胥都沒有錯,伍尚是因為孝道而被迫害,伍子胥並非貪生怕死,而是要留存實力,為父兄報仇雪恨。

    回答完畢

  • 4 # 摯守靜篤

    如果是我,我必選伍員的做法。大勢如此,去必死,逃跑後尋找機會替父報仇當然要優於與父同死。

    但我也並不認為伍尚的做法是錯誤的。

    首先。中國曆來是一個講究“孝”的國度,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把這“孝”闡釋到極點。甚至於當中有些孝的做法,在今天看來已經有點泯來人性了。晉代郭巨“埋兒救母”的故事,讀起來真的讓人感覺可怕。

    郭巨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太好,母親年歲已高。偏偏郭巨妻子生下了一男孩。郭巨就和妻子商量說:兒子還可以再生,可母親沒了就不能復活,乾脆我們把兒子埋了,省下糧食來贍養母親。其妻也同意了,於是二人就去挖坑埋自己的兒子。

    我承認郭巨此行為確實極孝,可是兒子這條小生命難道就不值得尊重嗎?想想那麼個活潑可愛的小孩子就要被活活的埋掉,不管有多麼了不起的理由都是不能認可的。

    還好,古人也認為這種做法有些過火,故事最終以挖出了黃金結束,保住了孩子的小命。

    為了孝連孩子也可以不要的古人,犧牲自己來成就孝的名聲自然也是符合當時的價值標準的。

    其次。伍尚應該沒有伍員那樣的性格剛毅,他的性格偏軟弱一些,就算是他逃了,應該也無法替父報仇。就如他自己所言,終會為天下人所恥笑。倒不如慷慨而去,陪父親同赴黃泉,以求一心安。萬一,楚平王因他去了,不好意思食言而放了父親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

    況他也並非愚孝、蠢笨之人,顯然他反對弟弟也同他一起去。他知道伍員的性格為能成大事之人,也是能為父報仇之人。所以他對弟弟說:

    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讎,我將歸死。

    一切安排妥當,伍尚應召入宮,陪父親同死而盡其孝。

    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清醒的分析處境和個人性格,合理的安排後事,何錯之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膽囊息肉可以吃鹿筋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