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消失的淚1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盛世之一,農業、手工業生產力水平都發展到一個新高度,對外交往也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此時,不僅在西北陸路出現了一條連線歐亞的陸的繁忙的“絲綢之路”,而且在東南海上也出現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在“處近海”的交趾、日南(今越南),“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另外,書中還記述了一條中國商船去南海和印度洋一帶的航線。眾所周知,透過陸上絲綢之路,中國絲綢經阿拉伯人之手大量轉運到羅馬帝國。實際上,當時中國絲綢也有許多是經過海上貿易而轉運到羅馬的。中國商人將絲綢等中國物品運到印度南部,一些羅馬和阿拉伯商人再將這些商品經紅海運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等地,然後經地中海運至羅馬。

    羅馬帝國當時被稱作“大秦”,其商人“與安息,天竺交佈於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易,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這是中國與羅馬帝國直接交往的最早記載,而且是透過海路進行的。學者們認為,來者很可能不是羅馬使臣,而是羅馬商人。他們可以直接見到中國皇帝,而且以前素未通中國,可見漢王朝對海外使者或商人都持歡迎態度。在漢代,不僅與南海諸國有頻繁的貿易往來,而且與日本的政治經濟關係也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日本多次遣貢使來中國,期間自然都有一定數量的物品交易。東漢時,日本還接受了漢王朝頒賜的“漢委(倭)奴國王”金印。此金印至今尚存日本。不難想見,兩國之間的還是貿易一定有所發展。東漢末,不少漢王室成員為避亂逃到日本,受到良好安置,史稱“歸化人”。據相關報道,日本的“原田”氏即為漢劉邦後裔。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儘管政權更替比較頻繁,但海外交往和海外貿易還是有所發展。尤其是南方相對較為安定,這類交往和貿易更為頻繁。孫吳政權曾派一支萬餘人的船隊橫渡臺灣海峽,到達“夷州”(今臺灣),充分表明當時的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有了明顯提高。孫吳政權還派朱應和康泰出訪南海諸國,對各地物產都做了詳細記述。這些地方當時都和中國保持著貿易往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羅馬商人秦倫這時來到孫吳政權的首都,還受到孫權的接見。由此可見,當時中國與羅馬帝國也仍然保持著一定的貿易往來。

    在兩晉南北朝時,這種海外貿易活動也一直沒有中斷。據《唐六典·互市監》註文載:“漢魏以降,緣邊郡國皆有互市,與夷狄交易,致其物產也。”尤其是南梁時期,海外貿易還一時顯得頗為活躍。“及宋、齊,至者有十餘國……自梁革運,其奉正朔、修職貢,航海歲至,逾於前代矣。”

    據阿拉伯史學家記載,在公元6世紀時,也就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中國船隻經常進入波斯灣,並由此進入幼發拉底河,與當地阿拉伯人進行交易,至於中國政府如何管理這類海外貿易,則史無明文。但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中國政府似乎都不加限制,大都採取支援和鼓勵的態度。

  • 2 # 史海魅影

    要說起海上絲綢之路,應該繞不開鄭和。朱棣靖難之役打進南京以後,沒有發現建文帝朱允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這是朱棣沒有想到的。見不到朱允炆,那就說明他還活著,朱棣最害怕這樣的結果,所以他要找到朱允炆。當然朱棣明白,找朱允炆不能明著找,要暗地裡派人去找,當時朱棣選了兩個人鄭和(負責海上搜尋)和胡濙(負責陸地搜尋)。鄭和出海需要向世人說明一個理由,那就是宣揚大明的國威,這個理由不錯,鄭和也做到了。

  • 3 # 狐說歷史w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

    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闢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更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歷史上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有著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是為了證明明朝的國力強盛;第二種是為了擴充套件海外貿易;第三種是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雖然最重要的目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鄭和的壯舉我們銘記在心。 鄭和是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最出色的Nautilus之一,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七次下西洋,先後到達非洲、亞洲兩大洲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創造了遠端航海史的壯舉。

    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闢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北韓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唐代,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宋代,寧波成為中韓日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2017年0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寧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是有誰開闢,現在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但它對中國和外界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做出來巨大貢獻,這些會被歷史永遠的銘記。

  • 4 # 汗青28

    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開闢者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六個歷史階段:

    海上絲綢之路開創期(先秦時期):在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闢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 。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期(秦漢時期):在先秦和南越國時期嶺南地區海上交往的基礎上,西漢中晚期和東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真正形成並開始發展。西漢時期,南方南越國與印度半島之間海路已經開通。東漢時期還記載了與羅馬帝國第一次的來往。

    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期(魏晉時期):魏晉以後,開闢了一條沿海航線。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經海南島東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島海面抵達南海諸國,再穿過馬六甲海峽,直駛印度洋、紅海、波斯灣。對外貿易涉及達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絲綢是主要的輸出品。

    海上絲綢之路繁盛期(隋唐時期):隋唐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鼎盛時期(宋元時期):宋代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明顯提高,指南針廣泛應用於航海,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為加強。在宋元時期,支撐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大宗商品,已由原來的絲綢變為瓷器。沿線國家也開始以陶瓷代稱中國。自Seres(絲)到China(陶瓷)的稱謂變化,從另一個方面佐證了陶瓷在海上絲路中的主導地位。那時,海上航行的大都是中國的商船,船中大都是瓷器商品。

    海上絲綢之路由盛及衰(明清時期):明前中期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已擴充套件至全球,至鄭和下西洋時達到頂峰。但隨著明中後期和清代的海禁政策,正常的海上貿易逐漸被官商勾結的走私貿易所替代。到清代時僅有廣州作為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港,堅持支撐著。鴉片戰爭後,中國海權喪失,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開放,成為西方傾銷商品的市場,掠奪中國資源和壟斷中國絲、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貿易。從此,海上絲路一蹶不振,進入了衰落期。

    關於為什麼要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因為陸路是中西往來的最古老的通道,其主要工具是馬和駱駝。但牲畜負載有限,費用巨大。此外沿途自然條件艱險,安全沒有保障。所以當航海技術發展起來以後,海路在中西交通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唐代安史之亂後,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被阻隔,卻導致了另一個變化,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起來。因為海上運輸效益好得多,唐朝後期能夠出口的,像絲綢、瓷器、茶葉、日用品,這些都產在南方和沿海。從那裡直接出口,運到阿拉伯,運到歐洲。所以後來儘管戰爭平息,陸上絲綢之路可以通了,但是主要的物流也轉移到海上了。

  • 5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這個問題,如果非要追溯誰最早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其實是沒法回答的,沒人能夠把海絲的開通歸結到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甚至一個國家上,如同陸上絲綢之路一樣,海絲的形成也是隨著地區之間的交流日益廣泛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們只能去追溯它的形成過程,但無法探究是誰開闢的。

    不過,在追溯事物的起源時,我們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即過分追求“早”,往往把一些看似相關的本質有別的也視為源頭,有時候甚至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都拉進來,似乎生怕起源晚了就輸給誰了。體現在海絲上,這個現象也很嚴重,有些學者把早期的跨海航行統統視為海絲的源頭。

    實際上呢,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海陸航線,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商業意味。絲綢之路這個概念不是古代舊有的,最早由德國學者李希霍芬提出,特指東西方陸路貿易交通路線。那麼當它被轉移到“海上”時,自然也不能忽視貿易。儘管根據一些考古結果,6000年前中國沿海居民已經具備了航海技能, 5000年前廣東一帶的陶器也出現在印度洋沿岸,但是這些能否作為海絲的起源,其實是值得推敲的。我們並不能透過這些陶器遺物準確判斷當時物質交換的途徑究竟是貿易還是人群的遷移。

    △李希霍芬

    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來看,可靠的海絲起源,應當放在秦漢時期。據記載,兩廣地區的番禺、合浦、徐聞均為重要海港,華人跟南海諸國有廣泛的貿易往來,《漢書》記載: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

    海外的明珠、璧流離、寶石都是華人所渴求的,而與之交換的則是中國的黃金和絲織品。考古發現也印證著這些記載,下圖是來自於廣州南越王墓的一件銀盒,盒身、盒蓋均呈多瓣狀,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這種形態是西亞波斯一帶容器上常見的裝飾風格,這件銀盒是舶來品。

    此外,兩廣地區漢墓中所發現的水晶、瑪瑙質地的珠飾,也很可能是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

    △合浦漢墓出土水晶串珠

    綜上,真正的海上絲綢之路,開通於秦漢時期,其開通最初並非源於正式的國家政令,而是民間由來已久的航海交通與物質交流。

  • 6 # 望穿秋水

    你們說那麼多,我都看不懂

    算了,我來給你們說點能聽得懂的

    絲綢之路——張騫

    海上絲綢之路——鄭和

    至於為什麼開闢呢?

    當然是為了掙錢啊,為什麼掙錢呢?當然是為了提高國力啊

    再說白一點吧 跟現在的外交一樣 互惠互利 資源共享 優勢互補 促進社會和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的孩子有四五個興趣班,這樣對孩子好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