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讀後感

    1815年,在拿破崙戰爭中獲勝的各國在維也納舉行和會,《維也納會議宣言》最終宣佈瑞士為歐洲的永久中立國。1860年加埃塔保衛戰後,瑞士僱傭兵徹底告別戰場。二戰中,瑞士一直都維持了同德國的經貿、金融關係。大戰爆發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億瑞士法郎貸款,德方則允許瑞士商品經由德國轉口。義大利亦從同瑞士的經貿關係中獲益。瑞士還向德國賣電,讓德國工廠保持生產,直至1945年3月德國敗局已定時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廠還同向德國供應精密零件。蘇黎世的軍工廠提供的40毫米口徑高射炮,是德國應付盟軍空襲的重要防衛武器。二戰時瑞士一直讓貫穿阿爾卑斯山脈的具有戰略意義的15公里長的聖哥大隧道(這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向德國和義大利開放。滿載戰略物資的火車不斷穿過瑞士往來於兩國之中。拒絕幫助受迫害的猶太人。二戰爆發前,納粹政權一般並不阻擋猶太人移居國外,通常是剝奪其財產後迫使他們遷往別的國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猶太人流亡的首選地。但瑞士當局卻採取對策阻擋他們的湧入,它明確規定,“猶太人不應當視為政治難民”。為此,當局採了取先堵後趕的措施:實行預先簽證,制止難民入境;假如獲准入境,則儘早將其逐出;對非法入境的難民,瑞方將其押到邊界崗哨交與德方。戰爭年代,由於無法進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猶太人是難以計數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門讓德國在德國猶太人的護照上打上一個大大的“J”字印(猶太人的標記)。到正式開戰時,瑞士已在邊境攔截了10多萬猶太人入境。瑞士有時甚至直接把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黨衛軍手上。為此,德國的報紙在戰後也曾批評過瑞士的所謂“中立”。德國《週報》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沒有同第三帝國正式合作而已。瑞士銀行:侵吞猶太人財產,充當納粹黃金保險箱。瑞士銀行在二戰中的表現也有許多“貓膩”。據報道,在二戰中,被納粹迫害致死的德國猶太人在瑞士銀行開戶數達5萬多戶,存有價值為60億美元的資金,而至今只有600萬美元經瑞士政府交還給了猶太組織或贈與一些國際人道主義組織。一些瑞士銀行甚至以納粹集中營沒有發放死亡證的理由拒絕賠償。所有這些資金都被瑞士銀行侵吞了。瑞士還是納粹德國進行黃金交易,以換取硬通貨瑞士法郎的主要地點。瑞士銀行則根本不問黃金的來路,一味從中賺取鉅額差價。據稱,當時納粹德國的帝國銀行90%的黃金交易就是透過瑞士銀行進行的。納粹透過戰爭掠奪來的鉅額財產,也有相當一部分存在瑞士銀行。在瑞士銀行的“幫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寶貴的外匯,從而在世界市場上購買維持戰爭的重要物資。納粹德國帝國銀行副行長索性露骨地說:“瑞士允許自由的外匯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我們至今仍讓它保持獨立的一個基本原則。”上述史實說明,瑞士在二戰中的行為違反了永久中立原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瑞士聯邦政府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長科蒂首次代表政府為瑞士在二戰中的表現作出道歉。他說:“我們不能、也決不否認瑞士在戰時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野蠻行為有牽連。”“雖然一個被納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圍的小國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難,但這也不應當使我們原諒自己當時嚴重喪失立場與軟弱——我認為尤其不能原諒我們當時對受迫害的猶太人的政策。”當時他還發表了一個經聯邦委員會(即瑞士政府)透過的宣告,表示瑞士在二戰中有負於納粹受害者。瑞士政治家勇於正視和承認本國政府半個多世紀以前所犯的嚴重錯誤並就此道歉,這一立場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賞

  • 2 # 泵達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國家元首阿道夫·希特勒領導下,德意志第三帝國的鋼鐵洪流席捲歐洲,卐字旗在歐洲上空高高飄揚。但也有幾個非軸心國國家得以倖免,瑞士就是其中之一。瑞士為什麼能夠在二戰中獨善其身,未受到侵略那,無外乎以下原因。

    一、瑞士是永久中立國

    早在1291年瑞士“永遠聯邦”建立開始,瑞士在歐洲歷史上就一直扮演著中立國的角色,從來沒有透過軍事行為侵略過其它國家。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籤署的協議,正式確定瑞士為“永久中立國”。當二戰爆發迫在眉睫時,瑞士議會於1939年8月30日透過決議,重申它將恪守中立。德國入侵波蘭後希特勒公開表態將捍衛瑞士聯邦的獨立。強大的德軍沒有入侵小小的瑞士,跟瑞士中立國的身份是有直接原因的。在絕大多數歐洲國家被佔領或被捲入二戰後,希特勒保留瑞士這個中立國實際上也開了個視窗,與英美西方國家的許多交易和秘密談判,也都是在瑞士進行的。

    二、瑞士表面中立,實際上已屈服於法西斯國家。

    首先,二戰期間,經濟上向法西斯國家輸血。

    德國曆來是瑞士的最大貿易伙伴。二戰中,瑞士一直都維持了同德國的經貿、金融關係。大戰爆發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億瑞士法郎貸款,德方則允許瑞士商品經由德國轉口。義大利亦從同瑞士的經貿關係中獲益。瑞士還向德國賣電,讓德國工廠保持生產,直至1945年3月德國敗局已定時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廠還同向德國供應精密零件。蘇黎世的軍工廠提供的40毫米口徑高射炮,是德國應付盟軍空襲的重要防衛武器。

    其次,拒絕被法西斯迫害的猶太人入境並侵吞猶太人財產。

    二戰爆發前和二戰期間,瑞士當局明確規定,“猶太人不應當視為政治難民”。對非法入境的難民,瑞方將其押到邊界崗哨交與德方,有時甚至直接把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黨衛軍手上。戰爭年代,由於無法進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猶太人是難以計數的。

    瑞士銀行業極其發達,德國從猶太人、佔領地搜刮的財富需要瑞士才能轉化為資源輸送回德國。而且,德國在二戰期間製造的假英鎊和美元也是透過瑞士洗錢。所以,瑞士對於德國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納粹德國帝國銀行副行長索性露骨地說:“瑞士允許自由的外匯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我們至今仍讓它保持獨立的一個基本原則。

    為此,德國的報紙在戰後也曾批評過瑞士的所謂“中立”。德國《週報》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沒有同第三帝國正式合作而已。

    再次,為法西斯國家提供過境支援

    二戰時瑞士一直讓貫穿阿爾卑斯山脈的具有戰略意義的15公里長的聖哥大隧道和辛晉龍隧道向德國和義大利開放。滿載戰略物資的火車不斷穿過瑞士往來於兩國之中。

    最後,軍事上提供的直接支援

    軍事上,瑞士對同盟國和軸心國兩邊入境飛機都進行了攻擊,瑞士空軍一共打下來了100多架盟軍飛機,但只擊落了11架德軍飛機。

    綜合以上原因,我們不難看出,瑞士為法西斯國家提供的支援,已完全超出了一箇中立國應有的界限,實際上已屈服於法西斯國家,多方位給法西斯國家提供服務。法西斯國家與其冒著風險佔領它,維持現狀也是不錯的選擇。

    三、瑞士自身也有比較強的軍事實力做保障

    瑞士人自己也清楚,中立國的身份並不能完全保證自己的安全,只有國家擁有了強大的軍事防禦體系,才能在戰爭爆發之時不被強敵入侵。打鐵還需自身硬。

    首先,1939年9月德國吞併波蘭後,英國對德宣戰,瑞士也開始進行防禦部署。在德瑞邊境的東北西三個方向佈置了三個陸軍軍團,並開始在山上蓋防禦工事,瑞士人稱為“避難所”,實際上就是要塞堡壘。瑞士本身也是一個山地國家,不利於德軍裝甲部隊的發揮。

    其次,瑞士很早就實行了“全民皆兵”的政策,如果發生戰爭,每一位瑞士公民都立即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戰士。二戰剛剛爆發期間,渴望和平的瑞士民眾便迅速的組成了一個43萬人的全民武裝部隊。而且有瑞士自身的經濟實力和工業能力做保障,部隊的裝備水平並不比德軍落後。

    再次,瑞士在軍事上有一張王牌,那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德國通往義大利的聖哥達和辛晉龍隧道。德華人必須透過此隧道才能把物資運往義大利。而瑞士已在隧道埋下了大量地雷,一旦德軍入侵瑞士,瑞士人會立即將它炸燬,那樣會使德意之間惟一的陸上聯絡中斷,其後果不堪設想。

    可以說,正是因為瑞士綜合戰爭實力,讓強大的納粹部隊也不願輕易涉足瑞士。而且瑞士沒有石油、礦產、糧食等資源,對德國而言沒有必須攻取的戰略價值。

    四、受限於當時的戰爭形勢,納粹國家沒有發起對瑞士的入侵。

    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完成了對法國的佔領。之後,希特勒制定了針對瑞士的名為“冷杉”行動的進攻計劃,由於進攻時間定在聖誕節期間,因此也稱“聖誕樹計劃”。在瑞士邊境集結重兵意欲進攻,並派遣大量特務進行軍事刺探。但由於對英國的戰爭遲遲未能取得勝利還被牽制了大量軍事力量,而後又開始準備“巴巴羅薩計劃”和在北非發動對英美軍隊的進攻,導致進攻瑞士的“聖誕樹計劃”被擱置。 由此可見,當時德軍的戰爭形勢是四面出擊導致兵力分散,而英美軍隊在法國和北非登陸,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自顧不暇,無力開闢新戰場。希特勒權衡利弊,最終放棄了入侵瑞士的計劃。

  • 3 # 當代曹植

    原因如下:

    一,瑞士在拿破崙戰爭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成為永久中立國,並在1860年瑞士僱傭兵永久退出戰場。

    二,瑞士在二戰期間全民皆兵,並修建了大量碉堡與要塞再加上瑞士的地形以山地為主,不適合德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德國預計進攻瑞士將會造成百萬德軍傷亡,價效比不高。

    三,瑞士雖未加入軸心國,但金融、貿易,甚至橋樑與隧道都對德意開放,並且配合德國驅逐猶太人,從本質上來看已經加入軸心國了。

    四,由於英美蘇等國對德國封鎖,德國需要瑞士這樣一個視窗國來轉運物質並獲取情報。

    五,德國制定有進攻瑞士的計劃,但由於對蘇戰爭的失利而無限延長。

    綜上,瑞士僥倖逃過一劫。

  • 4 # 龍行軍武

    瑞士的存在對德國來說有利用價值。

    二戰的時候,瑞士差一點兒就被德國給一口吞了,甚至希特勒已經制定好了進攻瑞士的計劃,但瑞士能夠在國際上立足,就是靠著長袖善舞,在開戰不久,立即給納粹德國提供了一筆鉅額貸款,預設開放國內主要通道,作為德意之間的快速通道,同時幫助納粹壓榨猶太人,吞併猶太人在瑞士賬戶中的錢款,充當德國的保險箱,後來納粹德國透過戰爭掠奪而來的戰爭財產也有相當一部分進入了瑞士銀行最重要的是,當時的瑞士還承承當了德國的外匯視窗,德國正是透過瑞士,才能買到很多軍用物資。

    同時,瑞士人沒有忘記備戰,二戰後瑞士常備兵由40萬人增加至80萬人,這對一個500萬人的小國來說可以說是全民皆兵了。每家每戶都發放了彈藥。瑞士處於阿爾卑斯山區,充分利用山地地形,挖地洞,修堡壘,德國擅長的閃電戰很難在山區展開。綜合考慮後,德國放棄了進攻瑞士。

    為了防止日後不被清算,瑞士還允許美國新聞中心進駐瑞士小城伯爾尼,這等於在經濟戰上幫助德國,在輿論戰上幫助美國,實際上已經違反了中立的性質。中立是對沖突的任何一方都不幫助,瑞士顯然在二戰中沒有做到。所以,二戰後的瑞士在國際上相當孤立,被稱為“納粹保險箱”。

    同時,瑞士的地理環境也是德國猶豫的原因之一,瑞士主要在阿爾卑斯山腳下,其主要領土的地理單元是以山地為主,資源也比較匱乏,也不利於德國擅長的閃電戰的實施。再加上德國陷入了俄羅斯的戰爭泥潭裡,導致德國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攻打瑞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丙烯酸地坪漆施工及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