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殘月
-
2 # 杜家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又叫做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起源傳說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沒有力氣前行了。跟隨他一同逃亡的大臣在附近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行臣子介子推走到偏僻無人之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重耳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得知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割下來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不負眾望的重耳終於做了大王,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的文公重重嘉賞了當初陪著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難當,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可是介子推已經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於是就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悲痛萬分。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張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時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昭告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歷史上古時候,家中但凡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築墳丘標誌,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很多大臣不遠千里在寒食節的時候也要回家鄉祭司。在唐代,不論官人還是百姓,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祭奠先祖的儀節,由於清明和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
朝廷鑑於民間將寒食、清明並舉並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
3 # 文軒春秋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開始於周代。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但是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節日期如此接近。古代人們就逐漸把這兩個節日的習俗進行融合。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就合併成同一個節日了。成為古代掃墓祭祖的日子,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清明節。
歷代帝王都有祭祖的要求,有文字記載說清明祭祖是源於封建時代帝王將相的墓祭。在封建時代,帝王作為國家的統治者,他們希望自己的國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就會在清明節這一天到祖先陵園去祭祀祖先,請求祖先的佑護,請求保佑自己國家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在古代民間祭祀需要領袖組長進行組織。這一個做法傳到了民間。民間也在同一天開始祭祀自己的先祖,請求祖先保佑家族。
-
4 # 聞而思之
誠謝小秘書之邀。首次。
清明節始於周代,至今有2500年曆史了;開始祭祖始於唐代。百善孝為先,祭祖感恩是大孝。來一首清明祭奠的開場詩: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也是個節日。現在放假三天,踏青祭祖掃墓,俗一點叫上墳。
清明節祭祖是在唐代才正式由民間習俗確定為國家禮制。再以前是“墓而不墳”,即只打墓坑,不築墳丘;唐以前清明節也叫“寒食節”,和介子推和寒食聯絡的,感興趣的咱們拓展一下。
《寒食》:唐代詩人.盧象。“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這首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 名人)。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在唐玄宗在公元733年頒佈詔書:“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例程。”這才由民間習俗成為了國家禮制。這很重要的啊。上行下效,有了認可。 它的內在依據,“事死如事生”的原則。再拓展一下:
結合“7月15的鬼節”可以更清楚理解:,霜降以後天氣轉涼,我們自己要添衣禦寒,那生活在彼岸世界的先人們是不是也有同樣的需要呢?於是就有了給他們捎點衣物錢財以順利過冬的燒包習俗。事死如事生的情感邏輯以古老而樸素的靈魂觀念和祖先崇拜為基礎。鬼節最初的緣起如此,清明節最初的緣起也是如此吧。
清明節是我們家的大事、傳統。受到重視和傳承:
百善孝為先,祭祖感恩是大孝。
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
我們華人的一年高度概括就是“清明掃墓、中秋團圓、除夕守歲”。
這已經深入民心啦。
-
5 # 梅之韻
謝邀。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的二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追殺,帶著隨從過著逃亡的日子,在逃亡的路上,二公子重耳飢餓難耐,奄奄一息。有一名叫介子推的隨從見此情景就在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塊肉,給主子煮熟吃了。重耳得己甦醒。當得知介子推是割肉救了自己,流下了感激的淚水。
君臣們歷盡磨難,流亡國外十九載,終於還朝稱王。曾經跟隨的臣子們個個加官封候,唯獨忘記了割肉充飢的義臣介孑推。介孑堆是個很有骨氣的人,並沒去討要官職,揹著老母親進了山。待一曰晉文公終於想起了多時不見的介子推。派人到處尋找,四處打探才得知揹著老母進山了。於是文公親自帶人進山呼喊,晉文公是瞭解介子推的個性的,知道是不會出來的。於是就命人放火燒山。知道介子推是大孝子,在煙熏火燎的情形下為了老母也得出來,可是,直到山火熄滅也沒有出來。只見一株被火燒焦的樹幹,走上前去看到樹洞中介子推懷抱老母己經死去。
這一天就是陽曆的四月五曰。晉文公悲痛不已,決心要做一個清楚明白的君王意為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向全國下昭四月五日為清明節。這一天不許看見明火,不能用明火做飯,要吃冷食,俗稱寒食,因這一天介公是被火燒死的也叫寒食節。
晉公為了不忘記介子推,用燒焦的樹幹做了一雙木履每天穿在腳上。現在我們穿的拖鞋就是由木履演變來的。
也許清明掃墓祭祖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吧。
-
6 # 張峰149764346
清明節祭祖,看似很簡單的問題。有文字記載始於周朝,距今2500年左右。
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因為清明時節,氣溫升高,萬物復甦,又星春耕的大好季節,農民開始種瓜點豆。人們在大忙之前選擇祭祖,是最好的時節。
從2008年開始,中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祭祖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3天法定祭拜日至今。
中國的清明祭祖,從周朝開婚看似順理成章,可是中國在上古時期,對祭祖已經十分重視。
在距今9784年的上古時期,人文始祖伏羲就創造了人類文明“伏羲八卦預測”,定節氣,創曆法,以經可以精確到秒,十分完善豐滿。
在漫長的歷史運用中,積累了成熟的經驗,所以中國真實的清明祭祖節,比文字記載的周朝要早的多。
-
7 # 窩不是糖吉柯德
清明節祭祖的歷史由來已久,準確的說,清明始於上古人文始祖伏羲時代,清明節始於春秋戰國之晉文公時代,清明節祭祖興於唐,始於唐朝更早的時代。
由於問題中說到的是清明節祭祖的起始,那麼其他的就一筆帶過,不浪費流量了。
早在秦漢時代,祭祖之風就已經盛行於世,但那個時候的祭祖是寒食節祭祖,而非今天眾人皆知的清明祭祖。
至於清明祭祖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由於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關於清明節祭祖的官方記載最早見於唐朝,以天子詔書的形式確定為法定節假日。
公元733年,唐玄宗在頒佈的招數中說到,“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例程。”
在此之前,民間清明節祭祖已經蔚然成風,但官方承認的還是寒食祭祖;但從此之後,清明節祭祖正式進入公眾的視野,登上歷史的舞臺。歷經宋元明清千年風雨,成為今天盡人皆知的清明節。清明節又要到了,你是否已經準備好回家祭祖了嗎?
世事無常人無常,家祭不忘告祖先,
又是一年清明到,趕緊收拾祭祖行。
-
8 # 厚土高天識君
謝邀。清明節是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主要是祭祀活動,周朝時有文字記載,應該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以前就有這種祭祀活動傳統習俗的存在。歷朝歷代都設有祭祀官員,安排清明祭祀活動儀式,莊嚴,隆重,肅穆,由皇帝率文武百官,去太廟祭拜列祖列宗。乞福降平安,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民間,清明這天,家家祭奠去世的列祖列宗,親人,罷放祭品,蠟燭香火,心情極其悲痛,有的忍不住失聲癰哭。故有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似,牧童遙指杏花村。無論是在外當官,商賈,及出門在外的人,都趕在清明節這天回家,掃墓上墳祭奠祖先,以示緬懷仁孝。
2009年,清明節被納入法定節日,後又規定放假三天,以方便在外工作的人有時間回家祭祀祖先。年年清明都有長長的車流擁堵,公墓區及.陵園更是車位暴滿。
每年清明節,黨和國家領導人隆重莊嚴的給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烈士陵園敬獻花圈,題輓聯,致紀念詞緬懷先烈。
清明正是春曖花開,萬物復甦,辛勤的農人,開時播種農作物,規劃一年的籃圖。因為一年之機在於春。
回覆列表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源於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做為節氣的“清明”,時間是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地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大自然處處生機勃勃,祖先就用“清明”來稱呼這一節氣。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歷史悠久,可以考究的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我認為清明祭祖始於人類始祖女媧伏羲,他們分封天下之後,為了讓後代記住自己的祖先,所以提出了過年、清明祭祖的要求。後經過炎帝黃帝等五帝的推行遍佈全國才延續至今。
清明祭祖十分重要,只要有時間,最好還是回家祭祖,讓祖先們開心快樂、保佑家族、保佑家人身體健康、保佑家庭幸福、富貴吉祥,體現晚輩的孝心、體現家族的傳承、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