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沈思揚生活日記
-
2 # 招才哥HR研習社
33歲的男人,該如何進行職業規劃?這個問題的確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說實話33歲的年齡面臨著各種壓力,上有老,下有小,很多還面臨房貸,車貸的壓力,而且更關鍵的是體力和精力逐漸衰退,在職場中的競爭力逐漸下降的問題,可以說已經到了一個輸不起的年齡了,必須要做好職業規劃才能更好地面對今後的生活。我給你老公3點建議,僅供參考:
一、從你描述的情況來看,你老公工作頻繁跳槽,抱怨越來越多,證明你老公是職業心態不健康的狀態,所以首先是要做好心態的調整,因為不管你以後在哪裡工作,良好的心態是你做好工作,做出成績的重要前提,建議你老公可以看一本書叫《不抱怨的世界》,對你老公的心態調整可能會有幫助。
三、不建議轉行,因為工作11年了,已經有很多職業經驗的積累,如果放棄將一切重新來過,那這個對於一個人到中年的人來說,成功的機率將會很小(因為我們都是很平凡的人,如果是天才33歲應該不至於還在做職業規劃了)。但可以考慮在你擅長的領域做一些轉型,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之前是做HR的,後來30歲做到了人力副總遇到職業瓶頸,後來就向HR顧問,培訓師、諮詢師方向轉型,現在自己組建了團隊創業做HR線上教育和人力資源顧問,但一直是在HR管理領域,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你會越來越有積累與沉澱,成功的機率會更高一些,職業規劃切忌頻率更換職業,因為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只有在垂直細分領域去深耕才會做出好的結果,才能形成職業品牌,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
3 # 授人以漁啊
根據你的描述,跟職場焦慮很像。這是職場中人或多或少會面臨這樣的一個焦慮期,所以說不用把它當成是一個特殊性,或者可以這麼想,“其實他並不孤獨,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狀態”。你在這裡面說到的厭倦和抱怨不是一個原因,它是一個狀態,我們需要真正找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態的原因,什麼導致了頻繁的換公司?因此,我們面臨的最主要不是要不要去換一個行業,而是怎麼解決目前的狀況,只有我們把這些都理順了,他才能夠真正地輕裝上陣。
一、透過溝通和關懷,包括旅遊放鬆,閱讀,接觸其他領域的人;把心理狀態調整好,逐步找到工作狀態。《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裡講了一個綠海龜的故事,當海浪與綠海龜方向相反的時候,綠海龜就會保持讓自己浮在水面上;當海浪與綠海龜方向一致時,就會努力划動四腳藉助海浪的力量向海裡游去。綠海龜懂得怎麼與海浪博弈,其實我們人也是一樣,當工作不順心的時候,我保持泰然。我們人也一樣工作雖然很累,也要給自己一個保持工作和生活平衡的狀態。
第一、可以多跟你的先生進行溝通,可以在能夠給他帶來快樂的事情上面,多去關注他,然後在工作上面的話多給他一些關懷,不要給他壓力。
第二、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去旅遊,休假2個月左右,旅遊的話不一定要去很遠的地方,選擇能夠休養生息的安靜的文化旅遊地。透過給自己放一段時間的假,讓自己重新去調整,找到生活的節奏。很多人在面臨這個情況都會給自己放一個假,頻繁的換工作不能帶來清晰的規劃,但是短暫的“隔離”可以。
第三、可以看些書籍,比如名人傳記,文學小說之類的,讓自己透過閱讀獲取文化知識,換一個視角看世界,不要老是盯著自己現有的工作,思維侷限在裡面。
第四、可以多接觸一下其他領域的人,不要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圈子裡面,對於建築預算員來說,天天都在工地工程建築公司,面對冰冷的測量和數字。瞭解外面的世界也有利於開拓視角。
二、如何進行職業規劃?面臨職場進階和換行兩種選擇,如何進行抉擇!一般我們去做職業規劃,首先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自己以後要發展的方向去選擇一個行業,不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專業去選擇。但是我們在這個行業做了11年,從事建築預算員工作經歷,如果說是要重新去進行換行職業規劃的話,它會面臨很高的沉沒成本。
選擇行業之後,我們會去選擇崗位。選擇工作崗位之後,我們是要確定的是目標,目標的話有兩個方向:一是我們的職位的晉升,透過不斷的升職,然後達到一個高管層級,比如從普通職員到經理、部門經理、總監、總經理、集團Quattroporte,甚至ceo。二是收入進階,能夠達到的一個高收入,不管是提高工作技能,還是提高工作年限等,去達到這個目標。
在職場中,定期給自己覆盤,現狀與目標的差距是多少,差距存在的原因是什麼,要做出哪些調整,做出哪些改變?透過覆盤進行修正和調整,像調整航道一樣朝目標前進。那麼,他現在面臨的是工作狀態問題,也是需要進行調整,才能駛向正確的航道。
先來說說第一個選擇:建築預算員的職業規劃。第一、作為一個建築預算員,他在這裡面有一級建造師證書的優勢。因為我有一個朋友他是學煤礦工程方面專業,畢業在煤礦公司工作過,後來到了一家設計工程單位上班,他也在考取建造師之類證書。所以,你可以完全利用一級建造師這方面的優勢,與建築預算員進行掛鉤,多一個證書相對來說的話工資也會高一點;還有你可以把這個建造師證看能不能找到單位掛靠,透過掛靠獲得一年的額外收入,也能夠補貼家裡,提高生活水平。
第二、你可以瞭解建築預算員的一個職場發展路線,從事建築預算員已經有11年,這是很豐富的經歷。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往預算工程師方向發展,如果已經是了就更好了;從建築預算員到預算工程師,往後再到造價工程師,還可以從事和往工程預決算的高階諮詢師方向發展。
第三、去參加造價工程師證書考試,他剛好做建築預算員,或者是預算工程師,是屬於職場發展的一個方向;但是,去參加考試,不一定要脫產,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知道建築方面的證書大多是在網上報名,然後學習,然後再參加考試。而且你又有這個基礎和經驗,是沒必要去脫產學習參加考試。
再來說下第二個選擇:徹底換行的職業規劃建議。第一、我們來看一下,徹底換行的職業規劃是在本行業裡面,確實已經沒有了發展的前景,遇到諸多瓶頸,很難去突破,或者行業面臨被新事物打在沙灘上;想透過換行,重啟職場發展。因為離開工作了11年的領域,這裡面面臨多種考量因素。建議你使用雙值分析法方法做一個測試,它簡單的一個操作就是,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T,左邊寫上換行的優勢(包括為什麼換行),然後,會給你帶來什麼?另外一邊寫上你換行業的劣勢,兩相比較幫助你做出決策。
第二、我們要換一個行業或者工作,有沒有開始做好換行的學習準備?因為比頻繁換工作更糟糕的是頻繁換行業。我們知道,“換行窮三年”這句話,當然不能全對,但在一定程度上,接觸新行業掌握新技能都是需要沉澱,需要時間成本,重新再去學習。
第三、所以我們要換行業,是不是有了換一個行業的職業規劃,現在考慮換行業是短暫,還是長久的,如果盲目的換了行業之後,發現又不適合,那是不是又要再換行業,如果這樣子持續下去,對自己會造成的傷害會是更大的。再加上又面臨著一個問題,狀態又不是特別好,這個問題是需要去重點關注的。
三、結合我們前面分析的,給出一個綜合意見第一、我們首要任務解決的就是現狀的問題,讓他重新調整好心態,調整好自己的工作狀態,然後在本行業裡面從事這個工作。畢竟有11年的職場經驗,再怎麼也是能夠熟練的應對。所以,自己的心態調整好,再去把這個工作做好。有其他時間的話可以去接觸其他領域的朋友,瞭解一下有沒有適合發展的方向(考慮換行的話)。
第二、在該行業工作,然後利用業餘時間把造價工程師的證書考下來。因為自己也在這個行業工作多年,其實已經有了實踐基礎,考試也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
-
4 # 有故事的王十三
最討巧,最聰明的便是立足於自身的優勢出發。到這個年齡再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優勢是什麼,恕我直言,基本白活了,我認為的三十而立,立的就是思想,對這個世界有了個基本的認知,對自己的人生有了基本的認知。所以,我認為的這個年齡的規劃,因為你即使大學畢業也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快十年了,吃了多少虧,碰了多少壁,你自己清楚的很,因此,什麼自己能做,什麼自己不能做,不需要別人指指點點,因為你自己最清楚所以,回憶往昔,靜下來自己好好想想,自己優勢是什麼?自己的未來想是什麼樣?自己的條件允許自己做什麼?就這樣
老公33歲,上有老,小孩才滿月;從事建築預算員工作11年的時間;期間,獲得一級建造師(房建)證書,工資也將就夠用;在最近幾年中,頻繁跳槽的換公司;分析原因,是不知何時開始厭倦自己從事的這份工作,抱怨也越來越多;每次在一個地方上班上久了他就很痛苦,尤其是需要加班的時候(這行加班是常事);所以,越來越沒有工作狀態,對這行也越來越排斥;現做如下打算:1、辭職在家,脫產2年考一級造價工程師;如果考取後,就在建築領域行業中找一份相對輕鬆的工作;2、徹底轉行,從事其它行業!
回覆列表
33歲的男人正處於事業的快速上升期,但是經歷過這樣一個年齡段的男人,很多都會留下人生的遺憾。因為那時的我們因為在職場上的意氣奮發,過於對現實抱有美好的憧憬,而疏忽了對未來的規劃。殊不知,職場上的男人,繁華的背後,也掩藏了無盡的蒼涼。我已入不惑之年,就時常懊悔為什麼不早些做好職場的規劃,也不至於今天在工作崗位上的被動。因此,題主在這樣一個年齡段提出這樣的問題,不得不說是人生的一種睿智。
在問題描述中,題主提到了兩點打算,我來說一下自己的看法:1、辭職在家,脫產2年考一級造價工程師。如果脫產的2年,家庭經濟能夠支撐生活開銷的話,到也不失為理想的職業規劃。但是,你也要考慮到:這期間會不會遇到一些突發情形,打擾你的職業規劃。我在36歲那年報考了在職研究生考試,不過隨著家中老人的生病住院以及二寶的不期而來,打破了我原先的計劃,在職研究生考試計劃現在還擱淺在那。所以,這些突發因素必須要考慮進去。
2、徹底轉行,從事其它行業。我認為這種想法似有不妥,跳出行業看行業,其實每個行業的職場生存壓力都很大。就像小說《圍牆》中提到的: 圍牆裡的人想出去, 圍牆外的人想進去; 想出去而出去的人後悔了, 想進去而進去的人留不長! 人生處處充滿矛盾 , 讓你猝不及防。當你真正轉行的時候,你會懊悔不已。有時候堅守一個行業,多年之後說不定人生會有意外的收穫。
33歲的男人,該如何進行職業規劃?我曾經聽過一門主題培訓課程,課程裡面提到的觀點倒是對題主這個問題能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課程的觀點是這樣的:一個人的收入分為主動收入和睡後收入兩類,我們平時上班工作賺的錢,都叫做“主動收入”,一旦你不上班了,收入也就停止了,而“睡後收入”屬於相對而言的“被動收入”,即便不幹活也不會影響到你的收入狀況,比如你的知識輸出、貨幣投資、房屋租賃、自媒體創作者等等。不同的年齡段,兩者之間的比例是不一樣的:
30-35歲之間,主動收入和睡後收入的比例為9:1
36-40歲之間,主動收入和睡後收入的比例為7:3
40-45歲之間,主動收入和睡後收入的比例為6:4
46-50歲之間,主動收入和睡後收入的比例為4:6
50歲以後,你就成為了一個不再依靠主動收入而生存的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更多的自由時間支配。
人到中年愁自來,33歲男人的身上肩負著“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擔,確實應該對職場有一個提前的規劃,未來才不會陷入無端的恐懼之中。上面是我們一些拙見,望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