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知識造就財富

    主持人:近日,為期十天的世界遺產大會在蘇州舉行,共同保護人類社會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有形的文化遺產需要保護,那麼無形的文化遺產需不需要保護呢?隨著時代的前進,悠久的民族傳統和寶貴的民間文化流失現象十分嚴重。今年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誕辰110週年,而我們的國粹-京劇以及包括京劇在內的中國傳統戲曲卻正在遭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

    免費暢遊內蒙古大草原微創隆胸塑造惹火胸圍

    3D魔幻宮之戰激情六月彩鈴大獎

    《北京的前世今生》作者 洪燭:一個世紀前,京劇是屬於大多數人的藝術,就是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人都喜歡京劇,但是它現在還變成了少數人的藝術了,就是這些少數人的欣賞的京劇,從這個來說,就是說它逐漸成為一種弱勢的藝術了。

    解說:在300多種地方戲曲中,京劇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劇種。它從中國的一種更古老的戲劇-崑曲演變而來。京劇這種集唱唸做打於一身的舞臺藝術於十九世紀初在北京形成,200多年的舞臺藝術實踐,積累了1000個以上的優秀劇目,形成了一套音樂板式和表演程式。而目前這種藝術卻漸漸地被人遺忘…

    保險業務員: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愛看,也跟著看,可是也看不懂,好像什麼現代京劇什麼《沙家浜》好像知道,什麼以前老的京劇吧可能就記得不太多了。

    公務員:看,相信不多了,對,說到京劇,還有一個京劇的一個戲樓叫正乙祠,那我也去過,那個地方

    公司職員:我這歲數都很少看了,所以一時半會兒也記不起來

    外企職員:我不太喜歡京劇。

    工程師:傳統的東西特別像京劇是咱們的國粹,應該是就是說按照發展應該說是不會消失的,關鍵在於你懂京劇這一行人這些藝人,這些文化人,怎麼樣把它進行市場化,然後在現代社會的一種活力,然後把它挖掘出來,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東西而且必須要有保護意識,中國現在文化遺產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必須要給予保護,要不然都被人家日本南韓給強佔了,那也不是個事兒呀

    小學生:因為咱們是華人吧,咱們應該多瞭解,特別是現在咱們是小孩,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所以我們應該多瞭解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我覺得去看看它,對我們有好處。

    主持人:孩子的話足以引起我們的思考,同時我們在對100名觀眾的調查中得出了這樣一組資料

    您喜歡戲曲嗎?

    1.非常喜歡的佔11%

    2.可以去看看的佔42%

    3.不感興趣的佔43%

    4.非常討厭的佔4%

    這組資料讓我們驚歎,不知道我們的傳統曲目的路會走向何方?

    中國京劇院 院長 吳江:中國文化太豐厚了,五千年多的文化,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孔夫子,研究孟子,研究老子,研究孫子,研究老子,我們的關漢卿,研究我們的曹雪芹,研究金瓶梅、李立翁,中國的京劇在很多發達國家的名牌大學當中他們都設專業,研究到中國京劇的分類上,分類學上,連京劇的打擊樂當中最小的那個小鑼都有讀博士生的,若干年後我們需要從國外,從加拿大,從美國,從日本,從義大利從法國引進我們的京劇理論,甚至京劇人才。因為我們自己都是流失了,我們自己的力量,因為它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解說:京劇是國粹,它濃縮的儲存了中國傳統文化,而我們大多數的年輕人卻越來越不喜歡它,迷失五千年,精彩兩百載,難道它就這樣被人們遺失在記憶中了嗎?

    中央民族大學戲劇研究中心主任 李佩倫 :總會有一些年輕人,從最初喜歡流行藝術,所謂現在的藝術之後,他從那種浮躁逐漸走向沉靜的時候,開始會迴歸,迴歸到我們民族的傳統藝術,特別回到京劇上來,年輕的時候有一段浮躁期間,包括我們每個人都是,曾經我小時候也喜歡看那些聽流行歌曲,唱流行歌曲,但是逐漸逐漸地要回歸,迴歸到什麼呢,迴歸到能夠使自己得到一種真正身心享受的,具有更高的美學價值的藝術當中來,所以我認為京劇不會消亡,永遠不會消亡。

    中國京劇院 院長 吳江:所以說不要用那一種另類眼光來看待京劇,它是社會的一種產物,社會一種文化產物,它必然隨著社會的整個發展規律它去發展的,你除非人為的把它滅絕掉。

    解說:一切都在證明:只有經過千錘百煉後的東西才能留下記憶,才能被人們所接受。傳統文化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精神血脈和延續基因,是中華民族的根和源。在經濟愈益走向全球化的時代,更應該強調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國家一級演員 梅花獎獲得者 鄧敏:一方面要繼承,一方面要創新,現在我們就是說我們繼承不是最後的目的,繼承是要把傳統的精華,傳統的中國的藝術的審美的精神保留下來,那麼說又要用現代的聲光電音舞美,全新來打造我們傳統的藝術,包裝我們傳統的藝術,讓它使現代人能夠更能夠接受,讓它好聽好看好玩也有一種怎麼說呢,能夠讓它思想上有一種以古喻今,能夠結合這個時代,能夠讓這個時代的人更能夠認同我們中國的文化。

    中國京劇院 院長 吳江:京劇是濃縮的儲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樣一種文化載體,對它的保護不是對一個藝術形態的保護,對它的保護是對中國的文化根的一種培護,而對文化根的培護是對中國整個持續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社會進步的一種,心裡能不能用華人的,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生活觀,我們對生活的認知,我們的思維方式來面對世界。

    解說:不光京劇如此,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個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許多珍貴的民俗技藝和民族藝術伴隨著老藝人的逝去而銷聲匿跡;地方戲曲、說唱藝術、年畫、民間工藝等隨著它們生存土壤的破壞和文化生態的變化而日漸式微;改造舊城的推土機把大片的老城民居和附著其中的文化精華遂然推倒碾碎;民族文化的典型器物大量流失海外……究竟應該如何來保護傳統文化,成為目前我們的重點。

    北京市文物局 局長 梅寧華:因為今年的國際博物館就5月18號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就是無形文化遺產,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博物館與無形文化遺產,那麼我是想博物館我們過去長時間以來,都是比較注重保護有形的文化遺產,就是實物對實物的歷史遺存有藝術科研和歷史的價值,就是三大價值實物的保護,但是就是對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呢我覺得包括它的發掘,利用做的還都不是很夠。

    主持人:崑曲是中國第一個申報成功的世界無形文化遺產,而中國有資格申報這一稱號的無形文化遺產還有很多,光申報是沒有用的,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援,把弘揚傳統的優秀的文化藝術時時刻刻放在重要位置;另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政策應具有連續性和制度性;更要把傳統文化之根透過教育途徑深入到下一代人的心中,比如在大中小學生的藝術教育課堂中加入京劇等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等,為京劇等傳統藝術培養新一代觀眾群。同時,立法保護也是一重點。

    北京市文物局 局長 梅寧華:無形文化遺產應該怎麼保護在不光是在法制上的一些規定,還有它的機制體制上的一些問題都需要研究,但是我覺得立法保護無形文化遺產也是一項緊迫的,我剛才說了本身就是很緊迫的任務,那麼從法制的角度來講你有法可依,那當然對保護你就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那就更加有利了,所以我想我希望有關部門,能在這方面加快工作,今早能夠從立法方面給予保證。

    主持人: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是創造;傳統存於現在,我們的傳統就在於我們的現實;因此,對於自己的傳統文化所擔負的責任和權利,我們不僅要繼承它,而且創造發展它!不久前,文化部部長孫家正透露,中國正在積極啟動相關法律程式,力爭在今年內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我們衷心地希望,透過各方的努力,我們的傳統文化能有一個長久的未來。

  • 2 # 運河文化書院

    繼承不是原封不動的固守,傳統需尊崇但不必故步自封,更無須將自己裹挾在僵硬的思維和體制下;創新也不是無根無序的胡鬧,開啟思路是好事,但一切皆需以夯實基礎、尊重藝術本體和藝術發展規律為根本。沒有傳統的創新以及沒有創新的傳統都會離京劇的本原、藝術的本質越來越遠。四功五法是基礎,骨子老戲是“家底”,博採眾長、開闊眼界亦很有必要。底子還沒打好,就急著“分門別類”“認祖歸宗”,未免僵化;剛學幾齣老戲,就急著“創新”“塑造”,頻繁地改編西方作品搞“實驗小劇場”“對外交流”,這類急功近利之舉也會將京劇推進“異化”的深淵。

    政治、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推動,民族藝術的傳承更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的助力。只有真正瞭解、熱愛並弘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才能有足夠的自信、底氣和勇氣與西方對話,這也是文化發展和建設的主心骨。面對其他異軍突起的藝術形式,京劇自身更應有及時的文化自省和積極的文化自覺,京劇人也應肩負起歷史的職責和時代的重任,以文化實力重塑文化自信。

  • 3 # 卜生相師

     繼2001年崑曲被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兩年前粵劇入選之後,京劇是進入世界非遺名錄中的第3個戲曲劇種。雖然同樣被列入非遺名錄,但三個劇種歷史淵源及現實境遇各異,自應採取不同的傳承與保護方略。京劇既有崑曲那樣經典化的追求,形成了相對凝固的深厚的歷史傳統,且深受主流文化青睞;同時也像粵劇那樣有很強的民間基礎。全國各大小城市的公園和空地,常常可以看到戲迷票友們演唱京劇的身影,足以說明它的普及面;而在海外的藝術界和學術界,京劇往往就是戲曲乃至中國傳統舞臺表演藝術的代名詞。京劇的傳統劇目以及融匯在大量的經典劇目裡的表演手法,雖然在近半個多世紀流失相當嚴重,但是相對於其他傳統劇種,畢竟因為擁有眾多有名望的表演藝術家,而得到特殊的眷顧,因而儲存至今的形態與特徵,尚屬完整,傳承至今的劇目仍相當可觀。這是京劇比起崑曲和粵劇有可能更完整與全面地傳承與保護的現實,當然,也使京劇的傳承保護有更多的可能性與推動力。

        事實上,若干年來,京劇的傳承與保護已經有了許多值得大書特書的卓越成就。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親自主持,歷經十七年方才完成的京劇“音配像”工程,就是基於強烈的文化自覺理念的傳承範例,它為京劇保留下了三百多出重要的劇目,而且是儘可能忠實地按照已那些久負盛名的表演藝術家的舞臺呈現方式保留的;歷經十多年的、原中共中央宣傳部長丁關根倡導並推動,中國戲曲學院開辦的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和去年在此基礎上新推出的京劇流派班,為培養跨世紀的京劇優秀表演藝術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解決方略;文化部數年前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國家重點京劇院團的遴選工作,為入選的國家重點京劇院團安排的財政支援,其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當然,包括京劇在內,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均非易事。2001年崑曲入選首批人類非遺代表作之後,在如何傳承與保護崑曲藝術的問題上,不是沒有爭議,也曾經走過一段彎路。雖然國家為崑曲的傳承與保護投入大量公共資源,但至少是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戲劇界的主流意見,仍然堅持要透過創作新劇目以推動傳統戲劇的“發展”,許多專家學者仍沿襲一種似是而非的觀念,認為只有透過新劇目創作這樣的“發展”,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和最好的“繼承”。直到近幾年,這樣的狀況才有所變化,致力於傳統崑曲表演手法的完美再現的全本《長生殿》和江蘇省崑劇院努力傳承經典的一代中青年演員的成長,都讓我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迪士尼真人版《小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