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亮林地的鵪鶉

    除了知道他和和氏璧有關,還有那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還有缺個角,就是一群人在搶,最後被土地公收了。

    從此成為傳說。。。

  • 2 # 飛雲畫生

    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含義是:(既然)(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就)應該使黎民長壽、國運永久昌盛。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字、環刻“雙龍戲珠圖案“、最下面有三道尖波浪線(代表大海)、雙邊(內邊線較細、外邊線較粗)。傳國玉璽整個圖案的寓意是:日照大海現雙龍。這一玉璽,是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輾轉數代,至今已銷聲匿跡

  • 3 # 金牌書法精講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秦代所造。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其方圓約四寸,並不是很大。上雕刻五龍,很是精美。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傳國玉璽的材質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由和氏璧製作而成。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兩次獻玉璞(原石)分別於楚厲王和楚武王,兩位大王均不相信,並分別砍去和氏的左右腳。最終,楚文王慧眼識得此寶,切開原石,獲寶玉一枚,將其命名為“和氏璧”,後又經“完璧歸趙”事件發酵名揚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自稱始皇帝,打算將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他讓玉工精心雕琢了一枚皇帝玉璽,命名“天子璽”,作為傳國信物。玉璽上的銘文,是丞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

    因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所以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命人雕琢“天子璽”,用的就是價值連城的和氏璧。

    五代時,杜光庭在《錄異記》中也說,和氏璧“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秦始皇將其“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

    不過,這枚玉璽只用了兩年,就因一次意外而有了傳奇色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至洞庭湖時,在湖上遭遇疾風惡浪。眼看龍舟就要傾覆,他急忙將玉璽拋到湖中,祈求神靈庇佑。湖面很快平靜下來,玉璽卻再也找不到了。

    八年後,秦始皇出行至華陰。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秦始皇的侍從說:“請將玉璽還給祖龍(指秦始皇)。”這人說完就不見了,玉璽又回到了秦始皇的手中。

    關於傳國玉璽的諸多謎團,在這裡已經埋下伏筆:丟失玉璽的八年間,秦始皇以什麼號令天下?這失而復得的玉璽,是原件還是仿品?

    還有一種說法是傳國玉璽由藍田玉製成,如《漢書》記載“璽皆玉,螭虎鈕,凡六,其文亦殊… …外有大藍田玉璽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皆以武都紫泥封”。在後世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中,有些稱其為藍田玉所制,銘文也有不同版本。也許,在丟失了用和氏璧雕琢而成的玉璽後,秦始皇又命人用藍田玉另刻了一枚,也未可知。

    其實玉璽都是歷代皇帝的文化傳承,雖然不都是一樣,但都是以龍來象徵並以上等玉體雕刻,估計和大家看過的玉璽也差不了多少。

  • 4 # 中式文化解讀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作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憑證而流傳。

    說到傳國玉璽,我們就要先研究一下“和氏璧”。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多為傳說,主要見於《韓非子.和氏》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關於其大小,並沒有詳細的記載,我們也只能根據研究來進行推斷。

    《爾雅.釋器》有記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由此可見,和氏璧,乃是圓形,且中間帶孔。那是如何能雕成方形的傳國璽呢?

    《周禮.冬官考工記.築氏/玉人》記載:“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

    以此為據,後人推測,和氏璧的尺寸,換作今日,應該是直徑約18釐米,中間孔大約6釐米,而厚度,按照周禮的禮制,以及一些出土文物的綜合考證,應該在0.5釐米左右。

    這麼薄能用來做玉璽???

    而且,我們都讀過“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能一個人拿得起和氏璧,還能舉起來差點摔碎,可見其重量,厚度也自然不會太過厚重。

    那麼問題來了,傳國璽到底是怎麼雕刻而來呢?它的尺寸有多大?

    《北齊書.列傳.卷三十八》記載-獲傳國璽送鄴,文宣以璽告於太廟。此璽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紐交盤龍,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方四寸,按照推斷,傳國璽應該是邊長10-12釐米的正方體,厚度雖沒有描述,但我們知道玉璽上方要雕刻“紐交盤龍”,底部又要刻字,厚度自然不會很薄。而且,傳國璽還經歷了太后王政君對王莽的那一摔,因而缺了一個角,可以想象,即便是10釐米見方,如果厚度不夠,恐怕就不是缺一個角,而是粉身碎骨了。

    至於和氏璧與傳國玉璽之間的聯絡,我們自行腦補一下,如何用一塊薄薄的玉璧雕刻成厚厚的玉璽?

    因此也有研究者推斷,傳國璽,並非和氏璧所雕,那是用什麼雕刻而成呢?

    歷史總是有蛛絲馬跡可尋找,既然和氏璧是經過加工得來的玉器,那就從它的原材料入手。

    和氏璧的原石--和璞

    和璞乃是很大的一塊原石。當時卞和獻寶,抱著和璞哭了三天哭出血才引起了楚文王的注意。卞和把石頭放在地上抱著哭,一個原因是他沒有雙腿,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塊石頭很大,大到他無法將石頭放在懷裡抱著,而是放在地上抱著。

    (後人所繪之圖,與文獻所記不盡相同)

    這麼大的一塊和璞原石,只雕了和氏璧一件寶物嗎?那顯然是極大的浪費!因此,有人推斷,當初切完和氏璧,剩下的和璞原石,仍舊儲存在楚國的王宮裡,直至秦始皇滅六國,得到楚國那塊雕出和氏璧的和璞原石,用這塊料打造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最後出現在什麼時候?

    唐末,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公元923年,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也隨著到了後唐。

    最後一個掌握“傳國玉璽”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后妃在宮裡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傳國玉璽”神秘失蹤,關於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至此,我們也希望有朝一日,遺失的傳國璽能夠重見天日。更希望,在考古學專家的努力下,待秦始皇陵開啟的那一天,我們能看到一塊完整的和氏璧,以供後人觀瞻。

  • 5 # 東山草堂珍玩

    傳國玉璽長什麼樣子,我想連古人都沒見過的,失傳已有2千多年了,雖然說歷史有記載,但那也只是文字記錄而已!具體什麼形狀,對於我們並不重要,就拿我來說它就是個象徵著權力,地位的印信,今天,歷朝歷代的封建王朝用皇帝用過的章多得去了!它們都稱玉璽,無論是金子做的,還是銅鑄的,玉雕的印信統稱為玉璽,可見華人對玉的崇尚!有據可查能看到實物的皇帝用的玉璽,有“文帝行璽”,其它朝代見得少,但離我們最近的清王朝留下大量的皇帝玉印,金,銀,銅,玉,田黃石等做的完整成套的25方印章在網上可見到,遠遠大於傳國玉璽的數量,但那方名至實歸的傳國玉璽在2千多年的漢代就失去了蹤影,它的形狀在文史文獻上有記錄,至於什麼形狀,只能留給考古專家了;多會見了實物不就知道了!

  • 6 # 溪仔X的歷史文化觀

    有2000多年曆史的傳國玉璽到底是何來歷?傳國玉璽上寫的是什麼?傳國玉璽上寫了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大字是秦朝丞相李斯所刻,意味著大秦得天下,是天命所歸,將會傳之萬世,永不衰竭。後來傳國玉璽成為封建王朝取得政權合法性的代表,得玉璽者,得天下。傳國玉璽在五代十國的戰火中遺失,再也不沒有出現過了。傳國玉璽的製作材料是和氏壁,王莽簒漢時,太后把玉璽摔壞了一個角,王莽以黃金補之,故有金鑲玉一說。

    從秦朝開始才有玉璽,它的來歷是:據說在春秋時期,楚人卞和在荊山看見鳳凰在青石上休息。自古就有“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說法,於是卞和就將青石獻給楚厲王,經過玉工辯證為石頭,卞和被判欺君之罪,被砍左腿。到了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玉結果還是被認為是石頭,又被砍了右腿。到楚文王的時候,卞和抱著玉在荊山腳下痛哭,於是文王便派人來拿青石,經過這次鑑定後確定是寶石,於是經過玉工的雕琢成璧,即為“和氏璧”

    當時為了證明皇帝是上天之子,已經把字刻在了和氏璧上了,(和氏璧是塊寶玉,冬暖夏涼,冬似手爐,夏如寒冰,百米之內可避蚊蠅。世間至寶。當年秦始皇拿到和氏璧時,輕蔑的一笑:這就是老子當年要拿十五城和趙國換的石頭啊。)所以,秦始皇要編制一個神話,什麼洞庭湖君顯靈、送還傳國玉璽啦……無非是要圓謊,要不怎能體現“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呢?

    而和氏璧傳國玉璽絕非大家常規想象只有1.5釐米厚,而是整整有四寸厚,圓三點六寸,秉承先人天圓地方理念製成,上圓下方,古人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李斯製作傳國玉璽發揮了極高的聰明才智,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皇權的來歷和作用,就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另外本人以為,現有成語半壁江山可以改為半壁江山了,史書中記載,自後唐得天下者手中無傳國玉璽的,稱為白板江山,相反手中有信物的稱為半壁江山,即手中只有半塊玉璧之意。

    話說春秋時代楚華人卞和在荊山角下發現了它。秦始皇兵吞六國後:把和氏璧刻成傳國玉璽。丞相李斯在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若干年以後王莽篡漢,王莽派弟弟王憲向當時是太皇太后的王莽的姑姑王正君索要傳國玉璽。王正君把傳國玉璽重重的摔在地上對自己的侄子說:給你們亡國玉璽!結果傳國玉璽被摔掉一個角。王莽令人鑲了一個角。時間飛逝:到了五代殘唐時代。後唐末代皇帝李從苛亡國交傳國玉璽。李從苛自殺尋國,自此傳國玉璽下落不明。有人說李從苛抱著傳國玉璽玉人具焚了。也有人說傳國玉璽被李從苛派人藏起來了。反正從那以後就沒有人見到過王莽金鑲玉的那個傳國玉璽。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因為傳國玉璽不但自己死了,還連累得家人一起死。這樣的歷史事件數不勝數。看來財寶招殺身之禍,美女是亡國之物並不是沒有道理。

    還有一次失蹤是在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北伐元順帝,元順帝攜玉璽遁入漠北,從此失蹤,也成為朱元璋一大心病。直到明末時,多爾袞遠征蒙古林丹汗繳獲玉璽,皇太極大喜過望,隨即改金為清,去汗稱帝,後來經乾隆皇帝鑑定為贗品,乾隆是肯定不敢汙衊祖先的,所以此方玉璽定為贗品。傳國玉璽幾經戰更迭,後消失不見。實在可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幻西遊69級什麼門派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