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雨喜雨

    宋太祖對那麼多人都很仁慈,對這個人進行處理,相信是有原因的,是有背景的,如同岳飛讓王貴等抓住岳飛母親最愛的舅舅的手,自己手刃舅父,親手並將舅父開膛破肚,將舅父的心臟挖出,剁碎,即使岳飛答應母親的求情也在所不惜。相信是岳飛舅父威脅到岳飛的生死存亡。所以肯定是有相應原因的,只不過有些原因普通人無法洞察,何況是帝王權術,沒有高度,只能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 2 # 艾澤拉斯之旅

    據《宋史.太祖本紀》的記載:宋太祖乾德元年八月壬午,殿前都虞候張瓊以陵侮軍校史珪、石漢卿等,為所誣譖,下吏,瓊自殺。說的是殿前都虞候張瓊欺辱軍校史珪、石漢卿等人,被他們聯手誣告。張瓊被送交有關部門審查,審查期間自殺身亡。說到這裡小編就疑惑了:宋太祖為何殘殺救命恩人?  對這件事,《宋史》之外,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以及清人畢沅《續資治通鑑》都有記載,以李燾《長編》的記載最為詳細。當時,張瓊的職務是“殿前都虞候、嘉州防禦使”。防禦使是寄祿官,代表他的品階為防禦使(略低於節度使,五品官),殿前都虞候(掌軍中司法,從五品)才是他的實際職務。史珪和石漢卿都是沒有品階的小校,且隸屬於殿前司,是張瓊的部下。按《長編》記載,張瓊性格暴躁,御下嚴厲。當時史珪和石漢卿正受趙匡胤寵幸,張瓊很輕視他們,稱其為“巫媼”(老巫婆)。二人恨之入骨,於是誣告張瓊“養部曲百餘人,自作威福,禁旅畏懼。且巫毀皇弟光義為殿前都虞候時事”(私養部曲百餘人,作威作福,禁軍將士都懼怕他。而且他還汙衊、詆譭皇弟趙光義擔任殿前都虞候時的事。)宋太祖招張瓊當面訊問,張瓊不承認指控。太祖大怒,命人拷打他。石漢卿用鐵撾(鐵製兵器,頭部形似手掌)猛擊張瓊頭部,張瓊被打的氣息奄奄(仍不認罪),拖出去交給御史府繼續審問。張瓊自知不免於死,遂解下所配玉帶留給母親,隨即自殺身亡。  按史書記載,“誣譖”兩個字已經案件定了性:張瓊是蒙冤而死。案情看似簡單,但是如果認真分析來龍去脈,發現內情卻很是複雜。  建隆二年七月,在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之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除老資格的石守信、王審琦等禁軍將領職務,提拔資歷較低的親信統領禁軍。到了乾德元年,趙匡胤對禁軍的改造已基本完成,侍衛司被(弱化)分為為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與殿前司合稱三衙。殿前司作為皇帝的近衛軍,是最受信任的精銳部隊。當時殿前司骨幹成員,主要是趙匡胤擔任殿前司主帥(殿前都點檢)時的老部下,以及高階官員、陣亡將士的子弟。張瓊出身將門,自大周(後周)起就在趙匡胤麾下征戰。《宋史》記載,張瓊“少有勇力,善射,隸太祖帳下”,立下不少軍功。周世宗南征進攻壽春之時,他以身體為趙匡胤擋箭,身中數箭差點被射死。趙匡胤即位,提拔他做禁軍將領,後又破格任命他接替皇弟趙光義的殿前都虞候職務。   殿前都虞候是個什麼官職呢?簡單地說就是殿前司的軍法官,軍中地位僅次於殿前都指揮使和副都指揮使。宋太祖改造禁軍,取消了殿前正副都點檢職位,殿前司正副都指揮使職位也有意長期空缺,殿前都虞候實際上成了殿前司的最高指揮官,全面掌管殿前司事務。又由於殿前司在三衙中地位最高,所以殿前都虞候品階雖低(從五品),卻是禁軍中地位最高的將領之一。  張瓊之前,殿前都虞候職位一直由皇弟趙光義擔任。趙匡胤征討李筠、李重進之時,都是以殿前都虞候趙光義統領宮廷事務,執掌京城禁軍,其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光義升任開封府尹、同平章事(京城開封府最高長官、宰相品階)。於是宋太祖欽點忠誠正直的張瓊接替他的職務,並言道:“殿前衛士如狼虎者不啻萬人,非瓊不能統制”(殿前司衛士如狼似虎,人數不下萬人,非張瓊不能統領)。因此說,張瓊作為大宋第二任殿前都虞候,是皇帝絕對信得過的禁軍將領。  史珪其人,《宋史》有傳。早在趙匡胤擔任後周禁軍將領時,史珪就在他身邊做事(給事左右)。趙匡胤登基,史珪被任命為御馬直隊長(御馬直的低階軍官)。乾德元年八月案發之時,他的職務應該比御馬直隊長略高,屬於皇帝的侍衛軍官。關於石漢卿,《宋史》沒有他的傳記。除了參與誣陷張瓊之外,史書記載開寶二年(969年)五月,宋太祖親征北漢,殿前都虞候石漢卿在太原城下中箭溺水身亡。乾德元年案發之時,石漢卿的職務應該與史珪不相上下,屬於皇帝身邊的低階侍從軍官。如此說來,張瓊、史珪、石漢卿均為趙匡胤的親信部下,曾經一起征戰沙場,是皇帝最信得過的人。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們反目成仇,必欲置對方與死地呢?  作為宋初知名將領,史珪和石漢卿名聲都不怎麼好。《宋史。史珪傳》記載:太祖初臨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訪。珪廉得數事白於上,驗之皆實,由是信之。說的是趙匡胤登基之初,要全面瞭解外界(應該主要是軍方)情況,命史珪廣泛蒐集各種訊息向他直接彙報。因為打探的幾個訊息都得到證實,從此皇帝很信任他。《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石)漢卿性桀黠,善中人主意,多言外事,恃恩橫恣,中外無敢言者。說石漢卿為人兇悍詭詐,善於揣度皇帝心意,經常把打探來的訊息報告皇帝,由此很受寵幸,朝內朝外沒人敢說他的壞話。也就是說,史珪和石漢卿除了殿前司低階軍官之外,還兼有一項特殊使命:擔任趙匡胤的耳目。正因為受到皇帝信任,且在皇帝面前擁有話語權,史珪、石漢卿雖是小人物,卻能夠呼風喚雨,震懾群僚。  趙匡胤是靠禁軍支援登上帝位的,一直將禁軍視為禁臠,生怕他人染指。他要牢牢控制軍權,“杯酒釋兵權”尚嫌不夠,還要在禁軍中安插釘子,明裡暗裡大搞特務政治。張瓊作為殿前司軍法官,講究的是正道直行,以紀律約束軍隊。他曾經與趙匡胤並肩戰鬥,真刀真槍搏出來的出身,向來為禁軍將士所敬畏。史珪、石漢卿身為軍人,靠耍小動作、打小報告博得皇帝寵幸,在殿前司充當內鬼,自然為張瓊所不容。史、石的軍中地位與張瓊相差懸殊,以張瓊的身份,很可能公開侮辱了他們,稱其為“巫媼”。俗話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史珪、石漢卿無疑屬於小人,他們受了委屈便思報復,針對宋太祖的猜忌心理,編造事實,惡人告狀,公開向長官發難。問題是,誣告上官(而且是皇帝的親信)沒有確鑿的證據,一旦事情敗露罪責也不輕。史珪、石漢卿哪來這麼足的底氣呢?   根據史書記載,史珪、石漢卿誣陷張瓊的罪名有四條:一是“擅選官馬乘之”,二是“納李筠僕從於麾下”,三是“養部曲百餘人”,四是“巫毀皇弟光義為殿前都虞候時事”。這四條罪狀,前兩條最多算是小錯誤,不屬於原則問題;第四條“巫毀皇弟”,雖然趙光義身份特殊,但也算不上原則問題;似乎只有第三條“養部曲百餘人”最為致命,觸犯了趙匡胤的敏感神經。史書記載,前殿前司都指揮使韓重贇曾經“私取親兵為腹心”(與個別士兵關係過於密切),差點被趙匡胤處死。在軍隊中拉幫結派培植個人勢力,這是趙匡胤登基前的一貫做法,也是他登基後堅決禁止的行為。張瓊擔任禁軍統兵官,又“養部曲百餘人”,其目的何在?因此,這條罪名應該是最致命的。但是,如果結合趙匡胤的行事風格仔細推敲,似乎又不是那麼回事。  大凡誣陷一個人,都要編造令其無法辯駁的口實。譬如宋高宗、秦檜要殺岳飛,好歹也有個“莫須有”的罪名。趙匡胤不是蠢材,對朝中人、天下事往往是洞若觀火的。《宋史。史珪傳》記載,史珪曾經誣陷德州知州梁夢升迫害刺史郭貴的家人(實為郭貴家人在德州為非作歹),被趙匡胤一語道破天機,嚇得史珪從此不敢亂進讒言。僅憑兩個低階眼線的一面之詞,就相信自己一手提拔的親信大將欲養兵作亂,趙匡胤還沒有糊塗到這種地步。況且,如果趙匡胤真的懷疑張瓊私養部曲,完全可以派兵搜查他的府邸、莊園,查清“養部曲百人”的事實,然後再對張瓊痛下殺手,以儆效尤。在朝堂之上招相關人等對質,顯然趙匡胤並沒有將此事當成大事來查。  我以為,所謂“養部曲百人”的誣告,並不是導致張瓊被猜忌、被殺的根本原因。讓張瓊說不清、辨不明的,是他曾經“巫毀皇弟”。史載,陳橋兵變之時,趙光義年僅22歲,時任內殿祗侯、供奉官都知,八品左右的職務。他很少隨軍征戰,靠父兄功勳卓著蔭補為官,品階並不高。趙匡胤登基以後,提拔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並陸續將殿前司高階將領慕容延釗、石守信、韓重贇等人加官外調。這樣,趙光義就由低階侍衛官一躍而為殿前司最高指揮官。但是,統領殿前司成千上萬如狼似虎的驕兵悍將,僅憑“皇弟”的尊貴身份是不夠的,趙光義一定鬧了不少笑話,否則趙匡胤不會有“非瓊不能統制”之類的議論。同時,趙匡胤也不打算像五代十國那樣,授予這位皇弟以統兵大將的權力。因此,當政權逐步穩固之時,趙匡胤便解除趙光義的軍權,將其升為開封府尹、同平章事(宰相級別),而將救過自己性命,自己信得過的將領張瓊提拔為殿前都虞候。  殿前都虞候本就是軍法官,張瓊是殿前司的老人,又有救主之功,是趙匡胤絕對的親信,鎮撫親兵再合適不過。《宋史》記載,張瓊“性暴無機,多所凌轢”(性情暴躁不懂變通,很多人受到壓制),說的應該是其統領禁軍時的事情。自然,他的一些做法、言辭會涉及前任(皇弟趙光義),觸犯到一些人的利益。史珪、石漢卿雖受趙匡胤寵幸,但其所為當世人亦所不齒。張瓊蔑稱其為“巫媼”,足見他們在張瓊手下的日子並不好過。但是他們善於鑽營,或許早已對趙光義投懷送抱,敢於公開檢舉誣陷張瓊,未必不是趙光義做後臺(不排除趙光義有讒言在先)。而以張瓊“性暴無機”的性格,最大的可能是對指控一概否認,甚至對趙匡胤大搞特務政治不以為然,口無遮攔而惹惱了皇帝。於是,“上怒,令擊之。漢卿即奮鐵撾擊其首,氣垂絕,乃曳出,遂下御史府按鞫。”  張瓊究竟是怎樣死的,歷史上有兩種說法。《宋史。太祖本紀》記載是“自殺”,而《宋史。張瓊傳》及《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料,都記載是“賜死”。雖然兩字之差,意思卻大不相同。“賜死”是確認張瓊有罪,是一種懲罰。而“自殺”用詞相對中性,表明張瓊之死並非出於皇帝本意。可見趙匡胤不希望揹負忘恩負義、濫殺功臣的惡名。從情理分析,張瓊本沒有當死之罪,也犯不著自殺。事實上,張瓊是被石漢卿打死的,只是沒有當場斃命而已。趙匡胤是武將出身,本就崇尚武力,講理講不過別人時往往拳腳相加,於是“上怒,令擊之”。石漢卿也是武將出身,以鐵撾擊首,張瓊不死才怪。因小人之僭濫殺功臣,過後還要在歷史記錄上玩文字遊戲,這就是專制社會的大佬!  過後查明張瓊家無餘財,僅有三個奴僕。趙匡胤責問石漢卿道:“你說張瓊私養部曲百餘人,他們在哪?”石漢卿回答:“張瓊所養的部曲,無不以一敵百”。這顯然是無賴的口吻,無論如何難以塞責。但奇怪的是,受到愚弄的趙匡胤卻沒有深究此事,不能不懷疑這裡面有其他人為因素。我以為,以當時的情勢,只有趙光義能保得了史珪、石漢卿二人。作為皇帝的趙匡胤,既需要忠臣,也需要小人。他不相信天下人都是正人君子,於是便培植小人大搞特務政治。小人認準這一點,投其所好,可以肆無忌憚地作惡。  石漢卿做的壞事絕不僅僅就這一件。史書記載,石漢卿為國陣亡,人們“聞其死,無不稱快”,基本持否定態度。史珪後來升了官,他資質平庸,總是做蠢事,屢屢遭到貶斥。直到趙光義即位,才被任命為“揚、楚等九州都巡檢使”的高官,相當於現代的“中央巡視組組長”。  宋代沒有專門的特務機構,但是類似史珪、石漢卿這樣的耳目,一直在大宋朝的每一個角落裡潛伏。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張瓊才會冤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裡帶土和鼬正常發育誰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