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楷書13
-
2 # 一心唯公
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正如沒有《刑法》的國家,不是大同社會,就是存在在空想者的頭腦中。
懲罰是教育的一部分。學校有紀律,社會有法律,律,不能靠自覺來維護,它還需要有手段、有保證,不然,形同虛設,只是一句空話。公平就是守法律己的人,會得到尊重,而打破規矩的人,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懲罰應有度,過則不足。懲罰不等於體罰,也不等於給了老師隨便打罵學生的權力。《青少年權益保護法》對違法的代價同樣做了詳細規定。孩子正值成長期,更應該尊重、保護幼小的心靈,他有不能承受之重。懲罰也應該講究方式方法,體罰只是其中最為無奈的一種。
有人說,懲罰要以學生的身心承受能力不宜,是為了增強孩子抗壓的能力,這句話大錯特錯,太虎了。不要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做一些不正確的事情。懲罰只是為了體現規矩的嚴肅性,為了讓孩子知道孰是孰非,知道犯錯就會付出應有的代價,從而不再犯錯。立規矩是也。懲罰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是橋樑,幫助孩子到達彼岸,不要忽視懲罰的作用,同樣也不要誇大懲罰的作用。
-
3 # 前育邦
教育是離不開懲罰的,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認為,沒有處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馬卡連柯也曾經說過:“合理的懲罰制度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堅強性格,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能鍛鍊學生的意志和人的尊嚴感。”但懲罰是把雙刃劍,如何運用則是一種藝術,一種需要創新的藝術,只要我們創造性地加以利用,定能給教育增添別樣的風采。
1.參與式懲罰——別出心裁
老教育家孫敬修老師是這樣懲罰學生的,他看見幾個小學生搖一棵小樹,孫老沉思片刻,走過去把耳朵貼在了小樹上。孩子們莫名其妙,問他幹什麼。孫老說:“你們聽,小樹在哭呢,你們把它的命根快搖斷了。”孩子們聽了後,慚愧地低下了頭,孫老繼續說:“那麼我們去拿鐵鍁和水桶好嗎?”孩子們飛快地拿來了水桶和鐵鍁,孫老和他們一起給小樹澆水、培土。以後,孩子們還當上了小樹的“衛士”,為小樹培土、澆水。
葉瀾教授認為,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的,教育的實質是師生雙方共同體驗、一道成長的生命歷程。學生有了成績和進步,我們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學生有了缺點和錯誤,我們同樣要與學生共同分擔失誤的痛苦。實際上,在學生犯錯誤時,他們的自尊心很敏感,心靈很脆弱,他們也更需要老師的理解、寬容、指導和幫助,這時如果我們能和學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共同參與、一同尋找改正錯誤、解決問題的良策,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達到教學相長的教育境界。
2.自然式懲罰——別具一格
有這樣一則故事:孩子去夏令營,媽媽問,東西都準備好了嗎,孩子說,都好了,你就別管了。媽媽一看,衣服帶得不夠,手電沒帶,就問孩子,那邊的氣候你知道嗎?衣服夠不夠?晚上活動的東西都準備了嗎?孩子答,沒問題。媽媽就沒再說什麼。第二天,孩子揹著包就走了。一個星期後,孩子回來。媽媽問,玩得開心不開心?開心。有沒有什麼麻煩?哎呀,凍死了,沒想到山裡這麼冷。還有呢,晚上活動沒有手電很不方便,那怎麼辦呢?以後得像爸爸一樣,出差之前拉個單子,好好諮詢一下。這就是自然懲罰法,讓孩子體驗到自己過失的後果。因為孩子凍一點,晚上麻煩一點,沒有危險,但經過這一次他就記住了。
教育並不僅僅是一種告訴,也不僅僅是一種傳授,教育是一種引導、啟發和感悟。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匯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教育實踐也告訴我們,只有學生自己親身實踐和探究到的道理,才能長久地留在心裡。作為教師,我們既要相信學生,又要多給學生創造自我探究、親身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總結經驗,得出結論,昇華理性知識,懂得做人的道理,真正"解放"學生,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
3.體驗式處罰——別有洞天
澳洲有幾個少年放火把森林燒了,燒死燒傷很多人和動物。澳洲政府的做法是,讓他們挨家挨戶去道歉,安慰受傷者及其家庭,這就是對孩子非常負責的做法。他們去道歉時看到被大火燒傷的人,觸目驚心,終身難忘。這種懲罰的方式是人性的,既不傷及孩子尊嚴,又使他們從中受到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喚起學生實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懲罰是一種高難度的教育手段。關鍵看教師如何創造性地加以運用。新課程倡導體驗式學習方式,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只有真正參與了、體驗了、感悟了,喚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生實行自我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深刻的,甚至是受益終身的。
如今的學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自主意識,我們要相信他們具有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儘可能地創設教育的情境、提供教育案例,調動他們的自主意識,讓他們自己體驗、品味和領悟,實現自我教育。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4.激勵式懲罰——別具匠心
英國皮亞丹博物館收藏了兩幅畫:一幅是人體骨骼圖,一幅是人體血液迴圈圖。這是當年一名小學生約翰• 麥克勞德的作品。有一天,約翰•麥克勞德想親眼看看狗的內臟是怎樣的,便偷偷地把校長的寵物——一隻狗殺了。校長氣得七竅生煙,決定"懲罰"這個無法無天的學生。怎麼罰?他既沒開除這個學生,又沒使用暴力,而是罰他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張人體血液迴圈圖。事後,約翰•麥克勞德被校長的寬容所打動,發憤研究解剖學,終於成為一名偉大的解剖學家。假如當時校長採用的是粗暴的懲罰手段,這位未來的科學家很可能便從此"夭折"。
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犯錯誤的時候,往往也蘊涵著教育轉化的契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他們急於求助,此時的道理會使他們刻骨銘心,如果我們能適時地加以引導、激勵,也許就能激發學生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潛能。
這就要求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在賞識的目光裡缺點也是可愛的、錯誤也是美麗的。因此,我們要善於在學生出錯時捕捉教育的契機,敏銳發現學生的長處和潛力,並及時地加以引導、強化,從而把潛力轉變成能力,把壞事變成好事。
-
4 # 親親寶貝王
首先,我們來談談什麼是懲罰。在教育學中,懲罰是指標對學生的行為,撤銷一個愉快刺激或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例如,學生犯了錯,教師懲罰學生寫完作業才能回家,這就是撤銷了學生放學立馬回家這個愉快的刺激,呈現讓他必須寫完作業的厭惡刺激。
《非暴力溝通》中將懲罰分為正懲罰和負懲罰兩類,正懲罰又可分為呈現厭惡刺激(體罰、斥責)和呈現厭惡活動(矯枉過正、體力勞動)兩類,負懲罰則包含隔離、反應代價兩類。
學習和生活場景中,家長和老師一般會採用正懲罰理念。例如,孩子學習不好,家長會斥責學生“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你是不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學生上課有小動作,教師會嚴厲斥責“不想聽課的學生站教師外面”!看看,這些場景是不是很常見?
那麼,懲罰有效果嗎?
弟弟的言行在父母的監視下,只要有不足之處,立馬就會遭遇炮火攻擊。那麼,弟弟的成績有提高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除此之外,相信您身邊也有不少案例,孩子學習不好,父母不讓孩子看電視、讓孩子早起背書晚上加課學習,十八般武藝樣樣搬上舞臺,孩子的學習有好轉嗎?十有八九不如意。
心理學中,懲罰即有積極因素又有消極因素。積極性在於加強刺激與行為的聯絡,使學生為避免出現厭惡刺激而減少相關行為。消極因素為過度懲罰會影響學生情緒、心態、心境等,從而影響學生歸因。
韋納提出三緯度六因素歸因理論,長期體罰學生,學生會形成自己幹啥啥不行,幹啥都不會的自我印象,從而將自己的失敗歸因為能力差,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即內部、穩定、不可控的因素,從而放棄自我努力自我提高。
先生的弟弟從小受到父母斥責,對這種碎碎唸的斥責產生了免疫力,同時已經產生習得性無助感,認為自己沒有成為優秀學生的能力,因此,早就放棄了自我。現在,父母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所以,學會正確的懲罰比懲罰更重要!
那麼,我們在教育中,該如何運用好懲罰呢?
第一、懲罰與正強化相結合
教育學家斯金納提出強化理念,即加強行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絡。強化可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為發生反應後給予一個愉快刺激,例如孩子上課表現好,受到老師的表揚,表揚是對錶現好的刺激;負強化為發生反應後撤銷一個厭惡刺激,例如孩子考試成績好,就不讓孩子繼續背課本,撤銷背課本是對考試成績好的刺激。在行為主義教育學理論中,強化理論頗收教育學家的推崇。
中國教育學規定,教師在課堂中要使用強化理論,採用代幣獎勵法、替代強化法等鼓勵學生,讓學生產生學習自信、行為自信,意志自信,在強化的基礎上適當採用懲罰性措施。
此理論也適用於家庭教育場景,對孩子正確行為及時肯定,採用具體化的語言進行表揚,例如“寶寶,剛剛你把你愛吃的蘋果給媽媽,媽媽非常高興,”。長期以往,父母的讚賞也會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容易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
第二、懲罰要以說服為目的
面對孩子出格行為,也可適當採用懲罰手段,但有重要前提,懲罰必須與說理相結合,不能無理由胡亂懲罰,懲罰要有理有據,還要和孩子溝通其錯誤行為,讓孩子心服口服,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第三、懲罰注意時機
懲罰要注意時機。例如,孩子睡覺前懲罰可能會影響孩子睡眠,此時就不適宜懲罰。孩子正在氣頭上,你去懲罰孩子,孩子反抗不過你的權威,但心底能對你的懲罰心悅誠服嗎?顯然不可能。
第四、針對不同的孩子採用不同的懲罰措施
教育學對個人性格分為粘液質、抑鬱質、膽汁質、多血質,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粘液質性格做事比較緩慢,慢條斯理,不驕不躁,因此,作為家長,就需要耐心去引導,懲罰程度不易過強。膽汁質孩子脾氣暴躁,易爆易怒,代表人物為李逵,因此,作為家長不要輕易激怒情緒,但需要嚴厲的懲罰措施,並且懲罰有理有據,能夠說服孩子。
可見,不同的孩子身心條件不一樣,懲罰起來也要考慮個人特質。
最後,我們再來複習一下,懲罰不可避免,還需要與正強化結合,選擇好時機、做好說服教育因材施教。
回覆列表
在下原則上同意這種說法。學生由於各方面不成熟,學習、生活上還未形成良好的習慣,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存在種種缺陷或不足。這就需要行為矯正,而矯正的方法既要尋找閃光點表揚鼓勵,又要正視存在問題批評指正。如何批評指正呢?懲罰是一個不能迴避的話題。比如一個字寫錯了,要求改正過來,再寫時又錯了,怎麼辦?罰寫三遍;又錯了,寫五遍。這中間輔以形象化的講解更有效,像“染”字將其中“九”寫成“丸”的,可以這樣講:“染”就是把有顏色的“木”的東西放在水“氵”裡多“九”煮幾遍。當然,這個處罰要有個度,達到目的即可,前面說的寫錯了字罰寫,幾遍就行,若要求寫幾十遍上百遍就太過了,很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