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小萌和小滑的日常

    對於這個問題我選擇肯定的回答,要嚴厲的教育。前幾天因為我家娃馬虎粗心每套題總得出點錯,讓我很上火。可就在這時我老爸說,孩子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就行,學什麼樣就什麼樣。然後我們父女倆就爭論開了。隔輩親我懂,他們不想讓六七歲的小孩子進入小學就那麼累,我也儘量讓她勞逸結合,除了上學並沒有報什麼補習班。但是,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這是一個前提,如果自己會做的題都出錯,那再加上不會的題錯,一張試卷做下來沒多少分了,這一點我必須得給她從六歲就治過來。我家二侄子現在四年級,從小就是發下來試卷看哪個錯題都是一看就知道自己粗心的原因錯的,四年級了也改不掉,這就是他養成了粗心的習慣,治一次管一次,隨後就忘了,壞習慣容易養成但很難改掉。往大一點說,我爸最近天天打影片說幹活好冷啊,我大爺年近70歲了也還是頂著寒風在菜市場打掃衛生,為了生計不得不幹,可是再看看也有很多六七十歲拿著好多退休工資在家頤養天年的老人,這個差距是為什麼,不就是人家曾經有一份好的工作,退休了有較高的退休金嘛,而你們卻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從年輕就靠賣力氣為生嘛,生活質量的差距擺在這,再說說娃的舅舅,不也是不好好讀書現在下力的活不想幹,技術的活不會幹,體面的活落不著幹,所以連份安頓的工作都找不到嘛。現在嚴格要求孩子不僅僅是為了讓他必須考上多好的大學,就是讓他知道哪個年齡段該幹什麼就認真的負責任的幹,現在該學習就應該好好的塌下身子學,就算努力了將來沒考上好大學,去學一個什麼技術也能有一股認真負責的態度學技術,出來能靠著自己的本事混出個樣子,確實360行行行出狀元,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孩子們將來在一個既體面又輕鬆收入又可觀的行業裡穩定立足,這不就是靠現在父母的嚴厲,孩子的自覺努力,來共同換取嗎?有孩子本身就自覺,但大部分孩子還是要靠父母的嚴加管教才能上道啊。所以,我今天的嚴厲是為了孩子將來起碼至少跟我一樣有一份可以冬暖夏涼的工作,不要像姥爺舅舅那樣奔波飄搖的受罪,更希望她能遠遠的超過我,可以在大城市立足,給子孫後代創造更好的發展平臺。

  • 2 # 奧秘天音

    既然為人父母就應該將孩子教育好,這是最基本的出發點。至於是否採用嚴厲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該嚴厲的時候一定要嚴厲,該和風細雨時就秀以下溫馨的教育方式了。問題是什麼時候該嚴厲、什麼時候又該溫馨地教導呢?這是做父母遇到的普遍問題。

    為人父母者眾多,多數都是非教育工作者,更少有人熟悉教育心理學,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把握一個度的確很難。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是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個第一任老師教的是什麼呢?教的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這個做人的道理又沒有標準教科書,如何去教孩子呢?靠的是“身教”。要想孩子成為一個什麼品質的人,做父母的首先要爭取成為一個那樣品質的人。父母這個第一任老師不需要多高的文化、不需要什麼專業特長、唯獨需要理想的品質,如果父母感覺自己還不夠好就加油吧,不能因為比孩子大幾十歲就不努力成長了……

    回到是否該嚴厲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來,什麼時候該嚴厲?面對那些大是大非的問題必須嚴厲,就像修剪小樹的枝杈、要果斷剪掉。對於像孩子沒有及時完成作業這類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幫助孩子找出原因。如果孩子是因為一時貪玩耽誤了寫作業,父母首先要檢討自己沒有及時提醒或疏於管理……

    培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是最重要事,沒有好的生活習慣是不會成長為一個理想人才的。好的生活習慣需要父母樹立榜樣,靠單純嚴厲要求孩子是沒有用的。教會孩子感恩與愛的次序很重要,做父母的是否對上天每日恩賜的Sunny、空氣……表示過感恩?你家傳遞“愛的次序”是什麼?誰是第一位的?誰是第二位的?自己的位置在哪裡?這裡推薦一個教育子女成功案例之“愛的次序”:……第一,別人第二,自己第三。第一應當是最值得感恩的那位。

  • 3 # 年豐

    應該有嚴歷教育孩子一面。但這裡也有方法論,如:家裡2位大人,應該有一位相對嚴厲的;兒童心裡學告訴我們,他們也是在不間斷地思考如何對付家人、同學、老師,火爐原理告訴我們哪些部位是不能碰的!只有剛柔並濟的教育方式才能更有效果!

  • 4 # 八子私塾

    那麼,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這部電影是根據一段真實故事所改編的,講的是60年代初美國南部還處在種族隔離狀態下,曾受邀在白宮演出的傑出的黑人鋼琴家特意僱傭一個曾在酒吧當酒保的白人給他當司機,憑藉一本綠皮書一路南下巡迴演出的故事。

    01

    這部電影有很多打動人的地方,你或許會感動於彼此共渡難關的兩個不同膚色的男人的友情;也或許會欽佩實力擔當的黑人鋼琴家寧願放棄在更受尊重的紐約拿著更高薪酬演出,而是選擇到種族歧視非常嚴重的南部為黑人正名、贏得尊嚴的勇氣;抑或是被電影中男主妻子的智慧做折服。

    而最能打動筆者的卻是黑人鋼琴師唐的母親,雖然只有一處提到了他的母親。

    當託尼問唐,how does it work out? 他這一身絕技是如何習得的?

    筆者其實也一直是帶著這個疑問的,在那個黑人地位十分低、種族歧視非常嚴重的時代,作為黑人的唐,是如何能有這樣的機會、又如何能在鋼琴上獲得如此高的造詣?

    唐給出了答案,他提到,在他非常小的時候,母親便帶著他跑遍大大小小的教會,讓他在教會的鋼琴上練習,創造一切機會讓他學鋼琴。

    在那樣艱難的條件下,他的鋼琴技藝不斷提升,最後才有了被列寧格勒音樂學院破格錄取的機會,他成了該音樂學院第一個被錄取的黑人。

    如果沒有他的母親對他在鋼琴上的執著和嚴格要求,畫風應該是這樣的。

    當車壞在路上的時候,一群勞作的黑人,向同樣是黑人卻衣著光鮮的博士投來異樣的目光。

    而現在畫風是這樣的...

    02

    看到這裡,筆者便聯想到了2011年的一期《楊瀾訪談錄》,當時楊瀾採訪了一位身為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的美籍華裔,“Tiger mother” 虎媽蔡美兒。

    2011年蔡美兒憑藉一本書《虎媽的戰歌》,紅遍美國,並引起了中美育兒的深刻探討。

    這本書的前言,她說,“這是一個關於一個母親,兩個女兒和兩條狗,關於莫扎特、門德爾松,鋼琴和小提琴,以及她們是怎樣榮登卡內基音樂聖殿的故事。”

    嚴厲的“虎媽”給女兒們定了10條“不允許”條約,不許有任何一門功課的成績低於A,不許曠課一天,不允許練習鋼琴或小提琴,不許在外過夜,不準經常看電視等等。

    她不僅會對每天的訓練做計劃,找尋最好的老師,而且練習的時候寸步不離。

    甚至是在去倫敦、羅馬和希臘的路上,總是會問賓館的人,你們哪裡有鋼琴?有專門的琴房嗎?不論走到哪裡都會帶著露露的小提琴,甚至在印度也堅持練習。

    當楊瀾問道,如果讓孩子們兩三天不練鋼琴,你到底又能少掉什麼呢?

    她的看法是,我們度過了一整天的假了,我只要求練一個小時,然後我們就可以去玩了。

    虎媽的“虎”式養育,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請看成績單:

    虎媽蔡美兒的大女兒索菲亞,從小就練習鋼琴,獲得了不錯的成績,甚至榮登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進行過演奏。

    大女兒索菲亞曾經談到自己在卡內基音樂廳,那是她最美好的經歷之一,她所有的同學都來了。

    這對她來說不僅僅是成功,它還賦予了她內心的力量。

    小女兒露露12歲便成為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在當地也被人看作是音樂神童。

    當13歲的小女兒露露開始學網球的時候,她的教練告訴蔡美兒。

    “你給她塑造了很好的價值觀,她很努力,非常自律,從來不找藉口。她把學習小提琴的那套優秀的習慣,用在了自己熱愛的網球上。”

    03

    寫到這裡,在讀的家長們,應該也知道筆者的用意了吧。

    那就是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一定要狠一點,再狠一點!!在孩子的興趣培養上,一定要投入長足的功夫,要麼讓孩子有拿得出手的功夫,要麼乾脆別培養。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前半輩子吃苦,吃半輩子苦;後半輩子吃苦,吃一輩子苦。

    有的家長會說,我家裡有錢,孩子混得再差也不至於會吃很大的苦,我更希望他快樂成長。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裡的吃苦,物質層面是表象,而精神層面是核心。

    孩子如果沒有源自內心的自信,沒有比別人強的、讓他自己引以為傲的能力,即使家庭很富足,孩子的內心也是苦的。

    如果孩子擁有自我實現的能力、擁有按照內心去選擇的自由,那才是真正的不苦!

  • 5 # 趙老師線上課堂

    既然為人父母就應該將孩子教育好,這是最基本的出發點。至於是否採用嚴厲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該嚴厲的時候一定要嚴厲,該和風細雨時就秀以下溫馨的教育方式了。問題是什麼時候該嚴厲、什麼時候又該溫馨地教導呢?這是做父母遇到的普遍問題。

    為人父母者眾多,多數都是非教育工作者,更少有人熟悉教育心理學,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把握一個度的確很難。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是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個第一任老師教的是什麼呢?教的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這個做人的道理又沒有標準教科書,如何去教孩子呢?靠的是“身教”。要想孩子成為一個什麼品質的人,做父母的首先要爭取成為一個那樣品質的人。父母這個第一任老師不需要多高的文化、不需要什麼專業特長、唯獨需要理想的品質,如果父母感覺自己還不夠好就加油吧,不能因為比孩子大幾十歲就不努力成長了……

    回到是否該嚴厲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來,什麼時候該嚴厲?面對那些大是大非的問題必須嚴厲,就像修剪小樹的枝杈、要果斷剪掉。對於像孩子沒有及時完成作業這類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幫助孩子找出原因。如果孩子是因為一時貪玩耽誤了寫作業,父母首先要檢討自己沒有及時提醒或疏於管理……

    培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是最重要事,沒有好的生活習慣是不會成長為一個理想人才的。好的生活習慣需要父母樹立榜樣,靠單純嚴厲要求孩子是沒有用的。教會孩子感恩與愛的次序很重要,做父母的是否對上天每日恩賜的Sunny、空氣……表示過感恩?你家傳遞“愛的次序”是什麼?誰是第一位的?誰是第二位的?自己的位置在哪裡?這裡推薦一個教育子女成功案例之“愛的次序”:……第一,別人第二,自己第三。第一應當是最值得感恩的那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吃蛋黃吐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