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軍隊出身,但是宋朝卻重文輕武呢?
8
回覆列表
  • 1 # 左說春秋

    謝謝。一、自盛唐至五代,藩鎮軍閥一直是政權危脅,盛唐沈醉歌舞昇平,一個胡兒搞得天翻地覆。五代更是軍人紛爭而成。二、趙匡胤以皇袍加身,秒變皇帝,都是因為軍權在手。開國後必然警惕武將擅權。開國實行軍州制,主要有文官出任軍州,重文輕武漸成風尚。太平日久,武備廢馳,詩詞書畫、倫理道德、勾欄瓦肆,忘乎所以。宋徽宗沉湎書畫終致被囚五國城。南宋朝廷大概也受北宋遺傳,緋徊於戰降之間,澶淵之盟,勝而稱臣割地求和,坐失收復大業。厓山之煬千古遺恨。

  • 2 # 傑哥000

    主要原因是宋太祖趙匡胤是以兵權奪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

    宋太祖趙匡胤就是怕自己建立了大宋王朝不會像他一樣會被一個將軍用兵權奪走了大宋王朝的政權。所以他以杯酒釋兵權拿回了所有的將軍手上的兵權和軍隊給國家所管。

    大宋王朝根本沒有統一天下,還有很多小國政權比如有契丹人的遼國,女真族的金國,蒙古族的蒙古國。但是大宋皇朝以文治國重用文人,不用武人。所以歷史上講大宋王朝重文輕武,最後導致大宋王朝的滅亡。

  • 3 # 明明的意思

    宋朝制定的國策不是某一個人拍腦袋的結果,即便趙匡胤是皇帝也不能獨斷專行。

    宋朝的國策是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軍人亂政的教訓而制定的,可以說這個教訓不僅僅針對文人,同時也針對武將。唐末五代期間,武將被手下的軍將反噬下臺甚至喪命的例子極多。如何給軍隊這個暴力機器拴上籠頭是全社會的共識,而不是某些人頭腦一熱的結果。

    但正如現在論壇上某些人的觀點一樣,他們認為“矯枉必須過正”,這樣在抵消應力之後,就會回到正確狀態上來。比較明顯的如杜車別等人就是這個態度。宋初的官僚團體應該也是抱有這樣的想法和態度,對於軍隊和軍人談虎而色變,不惜一切代價來壓制。卻忘了一句老話:過猶不及。政治經濟軍事都是一個完整國家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三足才能鼎立,少了一條腿或者一條腿發育不全,這個鼎就始終不穩。

  • 4 # 菜根漫譚

    宋代重文輕武是趙匡胤吸收歷史經驗教訓,出於當朝需要,為確保趙家江山穩固,世代相傳,而制定的基本國策。先說歷史的經驗教訓。

    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專橫跋扈,藩鎮權力極大。不管是誰,只要手中有兵,便可割據一方,稱王稱霸。武將一旦坐大,野心馬上膨脹,一個個盯著皇位,都想登基稱帝,統治天下。趙匡胤親身經歷了那個政權頻繁變更、社會動亂不止的年代,他不希望這樣的局面在自己的朝代再次發生、延續。再說當朝需要。

    趙匡胤本是後周的禁軍統帥。他就是靠著手下兵將擁護,發動陳橋兵變,才奪得後周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趙匡胤心裡明白,昔日手下的猛將悍帥能把自己推上帝位,也能摘掉自已頭上的CROWN。說不定哪一天,這些將帥的手下也會搞個“黃袍加身”,讓他們登基稱帝。從古到今,誰嫌官大呀?這些將帥當中,就沒有一個倆的,也會像自己當年那樣,半推半就,就當上皇帝了呢!所以,趙匡胤千方百計地削弱手下將領的軍權,讓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將和將之間也互相扯制,互相監督。即使這樣,趙皇帝還不放心,最終搞了個“杯酒釋兵權”,讓手握重兵的老將們交出軍權,告老還鄉,頤養天年。他這才吃得下飯,睡得著覺。

    宋代重文輕武,雖然確保了王權的穩固,促進了經濟文化發展,但是國家軍力下降,也導致了遼、金等外敵的一再入侵。

  • 5 # 坐看雨收雲散

    謝邀,宋朝為什麼要崇文抑武呢?其實是太祖根據唐末到五代十國直到自已建立的宋朝,都是以掌握實權的軍閥們來操控著國家的命運,趙匡胤的老主子郭威就是黃袍加身政變得的江山,趙匡胤就是學的主子那一套。趙匡胤害怕手下的將軍們將來也學會這齣戲碼?給自己的後代上演,於是就把帶兵的將軍召集一起,唱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傑作。

    為了徹底杜絕軍閥的產生,太祖為後世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後世的皇帝也堅決地執行了這項國策,影響了兩宋的政冶走向。

    崇文柳武的政策,在宋朝初年消極的影響不明顯,到了太宗年間,就顯出了它的巨大不足。宋對遼的戰爭,由於缺乏名將的指揮導致兩次戰均以慘敗告終。文臣不懂戰爭卻瞎指揮和牽制武將的權力,也是導致失敗的原因。

    直到,北宋的滅亡也是崇文抑武的後果。南宋的抗金,也被崇文仰武的思想所害。岳飛雖為名將,但受文臣陷害。而皇帝信任文臣而猜忌武將。使岳飛含冤風波亭,留下千古遺恨!!

  • 6 # 若耶溪水劍

    原因之一是趙匡胤前期處於五代十國的動亂時期,改朝換代經常發生,許多武將憑藉實力的強大就可以將皇上殺死或幽禁起來,取而代之。趙匡胤出身行武,見慣了改朝換代的血腥與殘酷,並且深深知道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武將實力過於龐大,很容易和中央對抗。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趙匡胤本人就是作為周世宗柴榮的手下將領奪取的後周江山。為了這樣的情況不再重演,趙匡胤兄弟和宰相趙普等人就制定了重文抑武的政策。這種政策雖然有利於政治的穩定,但也造成了整個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弱勢,長期受到這些遊牧民族的襲擾,並最終滅亡。

  • 7 # 旅行青年說

    宋朝其實並不重文輕武,恰恰相反,宋朝出了狄青楊業,岳飛這些名將。但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是為了避免五代十國軍隊將領手握重兵起兵造反的事情再次發生。宋朝非常尊重知識分子。但這不代表宋朝重文輕武,宋朝軍隊對外戰爭勝利率達到了70%。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 8 # 衝仔學歷史

    宋朝不強軍是為了保住江山。

    宋朝的皇帝們為什麼不強軍對抗外敵呢?我們先把時間退回到東漢末年,看看大宋朝之前的朝代都是怎麼滅亡的,答案自然就有了。

    公元220年,手握大權的漢朝重臣曹丕登基稱帝,國號魏。從此,拉開了權臣篡位稱帝的歷史大幕。

    四十多年後,經過司馬懿和司馬昭兩代人的“蓄力”,大魏重臣司馬炎具備了篡位的勢力和條件。於是,公元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自己做了皇帝,國號晉。

    一百多年後,手握重兵的晉朝重臣劉裕又有資本當皇帝了,於公元420年”順理成章“的代晉稱帝。國號宋。後世稱為”劉宋“,就是為了和趙匡胤開始的大宋皇朝區分開。

    五十多年後,總掌軍政大權的劉宋重臣蕭道成,於公元479年稱帝,國號齊。後世成為南齊。

    寫到這衝仔有點寫不下去了,都是一個”劇本“,只是”演員“換了一波又一波而已。這還不算完呢!歷史還在不斷的重演。就不一一細說了,直接寫北朝吧!

    後燕和後秦兩個朝代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他們和漢人沒什麼兩樣,都說同樣的語言,都有同樣的文化。最後整個北方都落入了北魏人的手中。北魏和後燕都是鮮卑人的政權,但是後燕慕容氏是被漢化較深的鮮卑人。北魏拓跋氏是沒怎麼被漢化的鮮卑人。

    但是北魏出現了一位非常親漢的皇帝,孝文帝拓跋宏。他極力的想把鮮卑人漢化,所以,很多史學家給了北魏孝文帝很高的評價。但也因此引起了北魏的動亂。孝文帝死後,北魏分裂成兩個政權,一個是支援漢化的西魏;另一個是反對漢化的東魏。

    因為身處中原地區,所以,不管願不願意被漢化,最終西魏和東魏都被漢化了。被漢化之後,好的沒學會,先把重臣篡位學會了。從此,歷史又回到了那個“枯燥的劇本”。

    西魏被宇文氏篡位了,成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氏篡位了,成立了北齊。之後,北周滅了北齊。隨後“重臣篡位的劇本”還在不斷重演。

    作為勝利者的北周,最終被揚氏篡位,成立大隋。大隋朝在歷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它讓中原重新統一起來。但這也只是為李氏做了嫁衣,隋朝重臣李淵奪權後改朝為唐,大唐帝國登上歷史舞臺。

    最後,唐朝大臣趙匡胤陳橋兵變登基稱帝,改朝為宋。“重臣篡位的劇本”反覆上演了幾百年後,到了宋朝,皇帝們終於看明白了,原來最危險的敵人不再戰場上,而在朝堂上。從此,宋朝就走上了一個“積弱”的道路。寧可納貢,甚至稱臣,也不強軍。因為,破財消災,至少能保住江山。

    這也註定了宋朝的名將們,都是以悲劇收場的命運。如:楊家將、岳家軍等。

    直到靖康之難,皇帝才發現不強軍不行了。於是,“中興四將”產生了。畢竟,只要皇帝想強軍,名將自然而然就出現了。所以,宋高宗時期,是整個大宋朝軍事實力最強的時期,同時也是皇帝最擔心的時期。一旦外患解除,岳飛的下場是早已註定的。

    懂歷史的人都知道,民族矛盾並不可怕。所有的民族矛盾,都是以對抗開始,以被漢家融合結束。

  • 9 # 劉大媽說三農

    因為宋太祖趙匡胤自己心裡清楚皇位是靠手段得來的,別人既然可以把黃袍給他那麼自然同樣也能加到別人身上。自己是後周的大將國家實際權利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為了避免其他人像自己,制定了一系列制約武將的措施。公元961年,趙匡胤以和平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王審奇等人手上的兵權。這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正因為石守信等人瞭解趙匡胤且沒有謀反的心思,這才心甘情願的卸甲歸田。

    宋朝重文輕武政策很嚴重。文官的地位要遠遠高於武將。文官犯罪罪不至死,但是倘若犯錯的是武將,結局可能就沒那麼好了。宋太祖為了防止兵權落入其他人手中,特意設立了中央禁軍,把地方所有的精兵強將都納入京城的管轄範圍。這就造成了中央強地方弱的局面,讓地方沒有能力與中央抗衡。這個舉措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皇帝對國家的統治,但從長遠來看並不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他還廢除禁軍最高統帥職務,罷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侍衛馬步軍正副都指揮的職務。甚至有的武將的官職用文官來頂替,讓一個讀書人去行兵打仗真是天方夜譚。

    宋朝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與他並立的還有金、遼等國。宋朝頻頻與他們發生戰爭,但始終是勝少敗多,這種結果實際上是必然的。宋代為了控制武將的權利,部隊的主帥都是通常由文官擔任,武將只能屈居人家謀一個副將的職位。而且如果發生戰爭,皇帝是隨意抽一地計程車兵然後再選擇一個將領。士兵完全不認識將領這樣打起仗來怎麼會有默契可言。將士在外打仗,作用什麼陣何時進攻這些都是由皇帝說的算的。皇帝山高水遠不瞭解戰場的實際狀況,難道坐在金鑾殿上隨意指畫兩筆就能打贏了?而且皇帝根本毫無實戰經驗,所謂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在宋朝是完全行不通的,戰場上的一切都要聽從皇上的調令。將不識軍,帝不懂戰。能贏就奇怪了。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北宋仍然有一個將領很出名,他就是狄青。他憑藉自己出眾的軍事才能像一句開掛樣的坐至樞密副使。文官是看不慣武將得意的,在那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武將無論功勞多大都是咱們被排擠的。第一個要求罷免狄青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歐陽修。歐陽修對皇上說,自開國以來重文抑武政策便有萬萬不可荒廢。皇帝雖然沒有直接採納他的建議但是也動搖了。

    狄青不得滿朝文武的待見於是皇帝在1056年罷免了狄青的官職,被貶謫后皇帝仍然不放心還派了人監視他,久而久之狄青便精神恍惚在49歲那年鬱鬱而終了。

    北宋好不容易有個名將竟然被歐陽修活活逼死,怪不得北宋經常被周圍國家打敗。皇帝無人可用時想起狄青,可是人已經不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科技革命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