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亭浪子

    將劉邦漢國定為巴蜀政權,我以為不妥。

    歷史上的巴蜀政權,要麼都成都,要麼都重慶,很少有都漢中的,漢中在秦嶺南麓,但到成都還是要翻越崎嶇的蜀道。

    另外,另外劉邦在漢中待的時間也是很短的,前206年4月劉邦就國,8月就暗度陳倉,反出漢中,到十月漢軍就基本平定關中,東出河南陝縣。

    前後長達約4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實際是以關中加巴蜀為根據地,東向與項羽爭奪天下的。

    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劉邦統一天下的模式與秦始皇類似,而非題主所說的以巴蜀為根據地統一天下。

    鴻門宴後的看似精明,實際無腦的分封

    《史記》記載項羽鉅鹿之戰後,攜40萬大軍西向叩關,問罪擁兵10萬的劉邦。可是項羽有四十萬軍隊嗎,其實這四十萬軍隊是東部諸侯聯軍,真正直接受項羽節制的只有6萬左右的楚軍。

    可見,當時軍隊數量最多的是劉邦的漢軍,只是由於劉邦想獨霸關中,引發眾怒,大家聯合問罪。

    項羽順勢要求劉邦裁軍,將其軍隊員額裁剪到3萬,並將分到偏僻的漢中巴蜀地區。而且非常違背常理的,封秦軍舊將章邯、董翳和司馬欣三人統治關中,用來壓制劉邦。

    對於關東諸侯領地,項羽就是用新軍閥參沙子,削弱就舊王侯的勢力,讓他們互相牽制。

    將齊地一分為三,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遷原齊王田市為膠東王,而壓制齊地最強實力派田榮不予封王;將趙地一分為二,封趙將張耳為常山王,遷原趙王趙歇為代王,壓制趙國強大實力派陳餘不予封王;將燕地一分為二,封燕將臧荼為燕王,遷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將韓地一分為二,封原趙將申陽為河南王,韓王韓成如舊;將魏地一分為三,封依附楚國的魏王魏豹為西魏王,原趙將司馬昂為殷王,將魏國東部膏腴之地盡數劃入自己直轄版圖,壓制魏國實力派彭越不予封王;將秦地一分為三,跟隨入關的三名秦國降將,章邯封雍王、司馬欣封塞王、董翳封翟王;此外,項羽封楚將劉邦為漢王,管轄漢中、巴蜀;封楚將共敖為臨江王,管轄南郡、黔中,長沙(戰國時楚國丟失給秦國的故土);將當時佔據了原楚國南部大片土地的“蕃君”吳芮的領地一分為二,封吳芮為衡山王,將自己部將同時也是吳芮女婿的英布,封為九江王;

    但最後給自己挖了個大坑,舊王公不滿新軍閥,也不滿項羽,結果是分封剛完,大戰就開始了。項羽自己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到處滅火,還滅不了。

    劉邦被裁軍,還撿了個最差的封地。但是看管他的秦軍舊將,原本被項羽坑殺大部之後實力就不夠,還被分成三部,很容易就被劉邦各個擊破,不到2個月就把關中據為己有。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看到這裡,項羽會吐血而亡。

  • 2 # 庭州行者

    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發現這樣兩個事實:

    第一,蜀中,也就是四川盆地,可以說是地形複雜,道路崎嶇。在軍事上而言,這種地形是非常有利於防守的,只要把住幾個重要的關口比如劍閣,那麼只要蜀中政權不是非常無能,敵人便很難攻進來。但這種地形的影響是雙向的,李白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不僅對於入蜀之人來說如此,對於出川也是同樣。所以,蜀中的地形,雖然決定了其易守難攻,但同時也決定了它根本不是一個進取之地。

    第二,從蜀中向北而出,必然要經過關中。這一點很重要。對於古代王朝而言,得中原者得天下,而蜀中政權若想得中原,則必先出關中。因此,一旦關中地區的勢力較弱,那麼蜀中政權才有可能突破之,繼而徐徐圖中原。

    一上兩點,就是蜀中政權面臨的現實。

    然而,很不幸,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多時候,關中地區都處於北方強大政權的控制之下。比如戰國時期的秦國,和三國時期的魏國。因此,蜀中政權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自保,至於進取,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但是有一個時期是例外的,那就是秦漢之際。在項羽進入關中後,大封諸侯,自己定都彭城,將秦國故地(即關中地區)分給秦國的降將董翳,司馬欣和章邯,分別建立翟國,塞國和雍國。這樣一來,關中地區的實力大大削弱,再加上三國之間本身就不團結,所以給了韓信各個擊破的機會。關中一破,因為北方其他諸侯不是和劉邦走得近(比如韓王信),就是實力太弱(如魏豹),對韓信而言,消滅他們,就如同砍瓜切菜一般。

    所以,蜀中政權,只有劉邦完成了統一。這更加證明了,時勢造英雄。

  • 3 # 源稚生

    在中國,巴蜀地區指的是: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區,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大致範圍包括川、渝及其附近地區,即今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及陝南、鄂西等地。

    歷史上,巴蜀之地地理位置優越,北有大巴山、米倉山與漢中相隔,東有巫山與湖北地區相隔,南有大婁山然後與雲貴高原相接,西有川西高地、青藏高原,崇山峻嶺,層層環繞,外圍防護十分厚實。內部則有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一系列河流匯入盆地南部的長江,既利於內部的航運,同時江河沖積又使得土地肥沃、利於農業生產。

    此外巴蜀之地處在長江上游,對荊襄、東南地區呈上游之勢;又北接漢中,與隴右、關中相望,因此四川是一塊戰略要地。那麼為何佔據巴蜀的政權無法統一呢?

    事實上,巴蜀天然的地形,尤其是交通閉塞,容易形成地方割據,自成一體,易守難攻,大多是自保為主,很少有主動出去爭雄天下的蜀地本土政權,巴蜀易守難攻,物阜民豐,自成天地,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難安,地方勢力太強,交通閉塞,中央王朝的勢力難以深入控制。另一方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只能偏安一隅。巴蜀地區也無法突破層層高山的阻隔,只有以成都平原為發展核心,自保尚可,想一統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那麼漢高祖佔據巴蜀為何能統一天下呢?

    項羽分封諸王時,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自古漢中是巴蜀的門戶,巴蜀想要自保要依靠漢中抵抗,沒有漢中的巴蜀是不安全的。

    而漢高祖劉邦佔據漢中,巴蜀之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敗了章邯三王,佔據關中,有了根基之地,然後東出函谷關,如秦滅六國一樣,最終取得天下統一。

    總而言之:巴蜀如果沒有漢中,關中,只能閉關自保,如果有了漢中,關中,便如虎添翼,東出函谷關可如秦滅六國,不出函谷關可以割地自保,稱霸一方,漢高祖擁有巴蜀能統一,也是有其原因的。

  • 4 # 蕭武

    自然地理因素決定了,四川和外界交通不便,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板塊。

    一般而言,在古代條件下,出四川有兩個主要的交通路線,一條是穿越秦嶺到漢中,再從漢中到關中,這在歷史上是最主要的出川通道。甚至直到十多年前,許多從北方進入四川的火車,還必須依賴寶成線,也就是寶雞到成都的這一條線,其它地方都不行。成都到上海的火車,也都要先從西安去繞道關中,再進入四川。

    另外一條通道就是三峽水路。公孫述割據四川的時候,就一直控制著三峽航道,所以多次試圖從三峽打出來。但相對而言,這條通道因為兩旁都是崇山峻嶺,比較兇險,大軍行動易進難退,比較兇險。後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跨有荊益,前提也就是把三峽航道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否則就要被封鎖在四川,只能坐以待斃。

    四川的這種對外交通條件決定了,外界要打進去不太容易,而要從四川打出來也很不容易。所以,四川歷來非常容易出現割據政權,也就是傳統上所說的“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後定”。東漢末期,朝廷政治昏亂,劉焉認為天下將亂,想割據一方,就選擇了益州,主動向朝廷申請擔任益州牧,就是想去四川割據。而劉焉、劉璋父子相繼割據益州,成為前三國時期延續時間比較長的割據軍閥勢力,原因也就在於這種地理環境的限制。

    四川的地理環境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因為僻處西南,與外界交通不便,所以很難對以關中或者中原為核心的中央政權構成實質性的威脅,所以當北方處於比較混亂的時候,軍閥割據,往往不會考慮首先消滅四川的割據勢力,而是會優先消滅那些能夠對中原構成更直接的威脅的地方,比如說,對以中原為核心的地區來說,就會優先進攻荊州地區。

    但是,反過來看,雖然四川容易出現割據政權,而且易守難攻,但一旦中原出現了比較強大的政治集團勢力,而且大體上完成對北方地區的統一,也很容易輕易就消滅四川的割據政權。比如劉秀統一北方之後,進攻公孫述實際上難度並不算太大。即便是到五代十國的時候,後梁雖然沒有進攻前蜀,但後唐李存勖消滅了關中的歧王政權之後,只是派了一旅偏師,就消滅了前蜀。北宋建立後,進攻後蜀總體而言也是比較順利的,至少比北漢要容易得多了。甚至桓溫僅以荊州地區的軍事實力,也能逆流而上,消滅成漢政權。

    在這個大背景下再來看劉邦為什麼能夠成為唯一一個以西南為根據地卻建立了大一統王朝的政治集團。

    首先,其實劉邦本人並沒有進入到四川,只是到了漢中的南鄭,而且在南鄭只駐紮了四個月,就回師進攻關中去了,而他在關中駐軍的時間要比在漢中長多了。也就是說,四川只是劉邦的大後方,並不是他的根據地,他的根據地實際上是漢中,並且在漢中只是短暫屯駐,而他後來賴以爭奪天下的根據地,是他很快就佔領了的關中地區。

    其次,劉邦進入關中之後,約法三章,迅速恢復了政治和經濟、社會秩序,並沒有大肆劫掠,所以原來的秦國故地的人對他是比較支援的。相比之下,項羽進入關中之後大肆劫掠,焚燒阿房宮,所過殘破,秦人對項羽很反感。在當時的全國大背景之下,因為各諸侯國都已恢復,所以都認為要恢復到戰國,那麼秦國也要獨立建國,秦人支援劉邦為王。

    按照楚懷王之前的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率先攻入關中,滅亡了秦國,本來應該以劉邦為秦王,但項羽強行改封劉邦為漢王,王漢中,而把秦國一分為三,改立秦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王。項羽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防止秦國再次以一個統一國家的面貌出現,威脅他調整之後的諸侯分立的格局。但他的做法不得人心,各國貴族不滿,老百姓也不滿。

    再次,劉邦有自己的核心骨幹軍隊,從豐沛起兵到攻入關中,不斷沿路收兵,擴大自己的軍隊規模,進入關中後又接收投降的秦國軍隊,軍隊規模擴張很快,到鴻門宴時已經有十萬人規模。項羽調整諸侯封地格局之後,大體上採用了哪裡來的兵就歸哪個諸侯的原則,所以劉邦收集的趙魏故地的兵和接收的秦國降卒,大多數分給了這些相關的諸侯,但跟隨劉邦進入關中的,仍然有五萬多人,這是比較核心的骨幹力量。

    這就是說,劉邦回師關中的時候,雍翟塞三個新國家才剛建立不久,恩信未立,還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而且是互相分裂的,又沒有比較可靠的軍隊,所以劉邦一打回來,除了章邯還節節抵抗之外,董翳和司馬欣很快就聞風而降了,反而是章邯變得非常孤立無援,只能死守待變。反過來,如果項羽按照之前對章邯的承諾,不分裂秦國,隻立章邯為秦王,劉邦也是很難成功的。

    所以,總結起來,劉邦成功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第一,關中分裂,第二,關中與中原不是一個統一政權,第三,關中分裂局面下沒有戰鬥力比較強的軍隊。

    對照這幾個原因,也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諸葛亮隆中對的時候認為跨有荊益之後,劉備可以率大眾以向秦川,而後來沒做到。這就是因為,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的時候,曹操還沒有完全控制關中地區,而等到劉備佔領了益州的時候,曹操已經完全控制了關中,而且佔據了漢中,已經有能力完全對益州保持壓倒性的優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蔣欣的三個代表角色都是霸氣卻悲情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