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谷間

    我上學時有一段時間很喜歡去研究課本上或老師講述的為什麼是正確的,但是發覺問了為什麼之後接下來會有更多的為什麼,就像有人說越是懂得多的人越是認為自己懂得還不夠多。但這樣造成自己想了太多,感覺很累,所以沒能堅持下去。在分數定天下的今天的教育系統下,學生都有很重的課業負擔,還要想著怎麼答對得分,如果不迎合老師或者跟老師答案不一樣,那考試可能就沒分了,心思都放在背答案,找模板,研究老師的思路和模式,自己的思考少了,這就是當下教育需要改進的地方。

    當然,批判性思考是很好的思考方法。我們的教育體系可以很好地把這種方法納入其中,並在出題方面鼓勵這種思維,甚至可以作為附加題或加分題。

    批判性思考包括正向思考和反向思考,整體性思考和區域性性思考等等。一般能做到正向思考其實就已經花了很多功夫了。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看事情不要停留在表面。人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聽了一百個人都說好,那麼是不是真好呢?還不如自己親自來看一看。人又說“眼睛也會騙人”,魔術師就在你眼皮子底下騙人,你還要為他鼓掌,眼睛都不能相信,還得轉動自己的腦子,思考一下,就會有所明晰。批判性思考就要轉動腦子,不要偏聽偏信,保持客觀中立,思維開放,不侷限於唯一理由。學習判斷性思維,一般要提煉出論題、結論和理由,看假設條件有哪些,是否成立,有無遺漏,看論證過程是否合理,推理邏輯如何,證據可信度和完整度等等。

    批判性思考可以多做些假設性發問,假設性思考有利於培養髮散性思維,有利於做出更正確的選擇。假設性思考適合用於做判斷題和選擇題。

    沒有愚蠢的問題,只有不夠好的回答。小孩都有個喜歡問為什麼的階段,這就是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的絕佳時機,這個階段我們應鼓勵孩子多問多思考,大人也要多學習,多回答,不要嫌麻煩多,“活到老,學到老”,大人一般都是習慣性思維,認為很多事情就是約定俗成,自古有之,而孩子的問題像是打破了潘多拉的盒子,學會提問和解答正是兩者相互促進互相提升的過程。

  • 2 # 北落繪畫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批判性思考是什麼

    批判性思考又叫反思性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它的定義是:對各種資訊、有證據可循的觀點及其推論進行“主動、持久、謹慎”的思考。

    具備批判性思維的人會不斷的質疑、假設、推斷、聯想。

    有觀點認為,20-25歲時,負責高階思維的大腦皮層區域在這時完全腦髓化、形成新的神經元、突觸等。這些環境條件有利於形成批判性思維,而接受大學教育則更有利於這種思維的養成。

    每一個成年人都有成為批判性思考者的潛能,然而生活中我們還是會遇到很多雞同鴨講的情況。這又是為何呢?

    科爾伯格道德推理

    科爾伯格道德理論是基於參與者在兩難問題中的思維過程,建立的水平模型,需要注意的是,反映認知水平的重點在於每個人給出答案的推理,而不是“贊同”、“反對”本身。

    下面介紹科爾伯格的道德推理理論,根據以下6個階段對不同問題的回答反應,可以追蹤判斷認知水平。

    海因茲偷藥故事(兩難故事)

    一位婦女患癌症瀕臨死亡,一名藥劑師發明了一種藥,醫生認為這種藥能夠救治這位患癌症的婦女,藥劑師開價2000元,這是藥品成本的十倍。婦女的丈夫海因茲竭盡全力,也只借到1000元。他懇求藥劑師把要1000元賣給他,以後他在還剩餘部分。但要及時拒絕了海因茲的請求,他說我發明的這種藥,我就是要靠它來發財,絕望之中,海因茲闖入藥劑師家偷走了藥,要海因茲應該這樣做嗎?為什麼?

    (對批判性思維感興趣的朋友,或許聽說過過哈佛大學公正課--電車問題或類似的例子,這種兩難性問題的推斷有助於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前習俗道德階段(4-10歲)

    階段1:我會得到什麼結果?——這個階段的兒童為了免於受懲罰而服從規則。他們往往忽視行動的行為的動機。只關注外在形式、結果。比如謊言的大小和受人身傷害的程度。

    階段1對海因茲故事的典型回答

    贊成:他應該偷藥,這種行為並不惡劣,他開始時打算付錢。他偷的藥只值200元。他並沒有真的偷走兩千美元的藥。

    反對:他不應該偷藥,這是嚴重的犯罪,他強行搶入別人的家裡。還偷走了昂貴的藥品。

    階段2:你抓了我的背,我也要抓你的——這個階段的兒童出於自身利益、別人能為自己做什麼而去遵守規則。

    贊成:他偷藥完全沒有錯,因為他的妻子需要這些藥,他希望妻子能夠活下去,他並不是想偷藥,而是為了救他的妻子。不得不去偷。

    反對:他不應該偷藥,藥劑師並沒有錯。他也不是壞人,只是想獲得。利益,為了賺錢。

    習俗道德階段(10-13歲或更晚)

    階段三:我是不是一個好孩子?——兒童想取悅或幫助他人。根據行為背後的動機、出發點來評價行為。形成了什麼是好人的觀點。

    贊成:他應該偷藥。他只是做了一位好丈夫該做的事,不能因為他出於愛妻子而做了某件事,而責備他。如果他不愛他的妻子不去救他,才應該受到責備。

    反對:他不應該偷藥,如果妻子死了,他也不應該受到責備。並不是因為他無情和不夠愛妻子,而不去儘自己的全力救她,藥劑師才是自私無情的人。

    階段四: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會怎麼樣?——這個階段的人會認為。維持社會秩序最重要。如果行為違反的規則傷害了別人,不管動機和環境如何,他們,還是認為這個行為是錯誤的。

    贊成:他應該偷藥,如果他什麼都不做就是任由自己的妻子死去,如果妻子死了,他應該負責,任他必須去拿藥。而且還要考慮給要技師錢。

    反對:海因茲想救妻子是理所當然的,但偷東西還是不對的。他應該明白自己從藥劑師那裡偷走了昂貴的藥物。

    後習俗道德階段(青少年早期和成年早期才能達到,也可能永遠無法達到)

    階段五:理性的看待問題——重視多數人的意願和社會利益。這個階段的人一般認為遵守法律是對這些價值最好的支援。儘管他們知道人的需要有時會和法律相互衝突,他們還是認為遵守法律對社會更有益。

    贊成:法律不是為這些情境而設的,在這種情況下,偷藥不對,但卻合理。

    反對:雖然他偷藥的結果可能是好的,但他偷藥的手段不合理。我們不能因為偷竊而去責怪他,人不在極端情況下是不會去偷竊的。

    階段六:原則式道德——這個階段的人會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不考慮法律限制或他人觀點,他們遵照內在的標準做事,認為不這樣做,他們會自責。

    贊成:特殊情況迫使他在偷竊和任由妻子死去之間做選擇,在必須選擇的情況下。海因茲偷竊的行為在道義上是正確的,他必須按照保護和尊重生命的原則處事。

    反對:也許還有像他妻子一樣的病人需要這種藥,海因茲不應該只考慮自己對妻子的感受,應該考慮所有生命的價值。

    題主所問的問題,我的回答當然是“喜歡”,但是自己是否真正具備了批判性思維呢?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 3 # 一句英文精通語法

    我喜歡批判性地思考。

    曾經年幼無知的時候,我對書本和老師都是崇拜,從不覺得他們說得會有錯誤的地方。後來自己為人師,隨著經驗的增多,發現我必須質疑、批判地思維和接受新事物。

    我也教育我的學生和孩子,大膽鼓勵孩子質疑、學會思考。在這裡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有人在學英語當中,經常問我一個問題,究竟是學英式發音還是學美式發音,並且一口咬定,要麼學英音 要麼學美音,沒有第三選項。

    我就提問的方法,指出對方觀點中的偏差 ,搖動對方論證的基礎,從而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無知或錯誤認知。

    我問:咱們都是華人,你說的是四川普通話,我說的是浙江普通話,對不對?

    再問:你我都能聽懂北京普通話和香港普通話,對不對?

    再問:假設美音是北京普通話,英音是香港普通話,你這個四川人要學普通話,你是學北京的呢?還是學香港的?

    再問:既然你既不學北京的 也不學香港的普通話,但是你卻聽懂他們,說明你的英語也不用學美音,也不用學英音,和你將來聽懂英語沒有關係,對不對?

    我的朋友不得不懷疑他以前的觀點出現了巨大的偏差,然後他思考、觀察,自己終於明白一個事實:語言的習得跟自己的發音沒有關係。

    我經常用步步追問的方式處理問題,讓對方自己去發現,我不強加觀念,只教給別人如何辨正地思考。

    將批判性思維運用於生活的各個領域。一種懷疑的態度和一種對證據的渴求,並不僅僅只是在學術界有用,在生活的每個領域中,他都是有價值的。當電視廣告轟炸你時,要敢於懷疑;當政治目標席捲你時,要敢於懷疑;當在超市的招貼小報,看見最新的封面上報道外星人時,要敢於懷疑。多少次你聽到“研究表明......”?也許這些說服是可信的,但問問你自己:是誰在進行這些研究?這些從事研究的科學家是中立的嗎,還是他們對某些結構過於偏愛?

    曾經我就碰到這樣的事:

    我是研究英語語法的,並努力探索語法與口語聽力的關係。

    英語的聽力的獲得需要大量的 高強度的英語口語交流的積累。但英語口語起步又需要英語語法來組織句子。

    許多人不相信語法的作用,不相信英語口語提高聽力。他們覺得語言每句都要想到語法該有多麼麻煩,英語的聽力就靠聽廣播聽懂的。

    很早的時候,我開始學英語,我不懂這些道理,覺得人家都是“專家”嘛,人家都有開頭,有學歷有背景,人家肯定是對的。

    當大面積的人都是這樣說的時候,可是許多人的英語都學的不敢說的時候,我就開始質疑這個觀點了,我和我的老師辯論,我那時的老師說我吃飽了沒事做,英語就是靠多聽 多看美劇。

    我突然有一天問隔壁的小學文化的奶奶,“你覺得怎樣才能聽懂英語?”

    奶奶說“多聽 就是”

    一個奶奶沒多少文化 沒學過英語,她的結論怎麼和專家說的是一個道理呢?

    那專家的道理是對的嗎?他求證過嗎?他有沒有學到英語的盡頭了呢?

    所有的東西 只要你一思考 就會發現,這裡的矛盾之處,後來我經過大量的實踐研究和調查,我終於明白我自己,我的英語聽力的提高是靠我大量的英語口語交流的積累。

    質疑和批判思維把多種思想整合一起形成某種秩序。當思想的組合相互支撐,組合有意義時,這種思維是“邏輯”的。而當這種組合不是相互支撐,在某種意義上是矛盾的,或並不產生意義,那麼這種組合不是邏輯的。邏輯性的標準要求推理只能得出理由所提供的那種可接受性強度的結論。同時,一個接受理由和推理形式的人,必須接受推理的邏輯後承。邏輯性是支撐信念和行為的理由是否具備合理性的問題。

    不合邏輯的東西是經不起質疑和推敲的。願我們都有愛質疑的習慣,多思考,批判性地接受五花八門的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娛樂圈有哪些不可思議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