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通假之語,乃為遮羞之布也)

    通假一論為臉面,本就字錯實在先。

    名聲太好不忍心,枉稱通假妙成篇。

  • 2 # 哇哦歷史

    不少人認為,是古人寫錯字,才有了“通假字”一說,就是為了給古人留點面子。

    今天,我說點不一樣的情況:很多是古人寫的對,但是由於我們更改了字形,強行讓古人的字向我們簡體字看齊、通假過來的例子!

    1,圖窮而匕首見。(地圖展示完,匕首出現)

    見字本來就有“顯現、出現”之意。不需要通現代漢語的“現”。(見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2,今日往而不反者。(如今一去而不復返)

    反本來就有“返回、回到”之意,不需要通“返”。

    3,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腦袋的盒子)

    奉本來就有“捧著”之意。不需要通“捧”。

    4,毋內諸侯。(不要讓諸侯進來)

    這個我極不同意它通“納”。應該是詞類活用,“內”作動詞,“使入內”的意思!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傳承國學,庶子勉力!

  • 3 # 周老弟

    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假借,也叫通借字或同音字,是古人書寫某詞時,沒有寫本字,而是借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如早晨的“早”寫成了“蚤”。“蚤”的本義是跳蚤,因為二者聲音相同而得以通用。對於這種通假字,古書註解一般用“通”或“讀為”、“讀曰”來表示。“通”或“讀為”、“讀曰”前的字是通假字,後邊的字是本字(又叫正字)。古書中文字通假現象很複雜,主要有甲通乙(如“蚤”通“早”;而“早”不通“蚤”)和甲乙互通(如“即”通“則”,“則”也通“即”)兩種型別。

    通假字從性質上看是古人寫了別字,但從其產生和應用的情況看,並不完全如此。它或者是一時筆誤(寫了別字),或者是貪圖省事,寫了筆畫較少的同音字,或者是古書傳抄、刻寫的問題,或者是地方習慣造成的,如此等等,後來相沿下來,得到社會的承認。因此通假字的存在有

  • 4 # 字本論

    引言

    《愚公移山》中有一句話:“甚矣,汝之不惠”。其中的“惠”字如果按照本義“仁愛”來理解,此話是不通的。這裡“惠”的本字應該是“彗”,“惠”只是通假字。古書解釋便有“惠通彗”之說。這句話的意思便是說:愚公太不聰明瞭。

    什麼是通假字呢?

    為什麼有本字不用,偏偏用通假字呢?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還是先說說什麼是“通假字”吧。

    漢字的歷史悠久長遠,且變化複雜。在古代,同音、音近或者形近的字,有些會通用,這種現象就是“通假”,顧名思義,“通”就是通用,“假”不是假的,而是借的意思。這種通假借用只是臨時的,而且意義也要根據上下文來確定。

    強調一下,“通假”是古人的專利,如果現代人再按照音同、音近原則造通假字,那就是別字,錯字。

    古人為什麼寫“通假字”呢?

    古人放著正確的字不寫,為什麼去借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不必想得太複雜。通假的產生就是古人忘了本字或者是為了省事。

    說白了,古人也有提筆忘字的時候,忘了怎麼辦?就寫個同音或者音近的,現在說就是寫了“別字;”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本來會寫,寫得著急,筆畫太多的不想寫,索性找一個筆畫少的同音字或者音近字來代替。就是現在我們碰到難寫的漢字也是想著簡寫,可惜很多時候都簡寫錯了,比如“餐廳”寫為“歺廳”,這就大錯特錯了,是無法得到公眾認可的。

    因此,“通假字”放到現在說就是“別字”。古人這樣寫了,後來很多人崇古,也開始效仿,久了就約定俗成了,這個別字就通用了。

    注意區分“通假”和造字的“假借”

    二者的區別主要有:

    第一,通假字和本字之間是一種借代關係,本有其字而不用,無異於今天的“別字”。但是,通假字和本字一定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六書”的假借則不同,雖說也是借用,但是屬於詞與字之間的關係,是“本無其字”的“託事”。以“惠”代“彗”是通假,而用本指稱小麥的“來”記錄“來去”的“來”就屬於假借造字了。

    第二,通假字和本字的關係是鬆散的,二者沒有意義上的關係,“惠”和“彗”意義無關,只是音同。通假的依聲借形,二者意義都不會因此發生本質的變化。但是,“六書”中的假借造字則不同,因為是“本無其字”,因此在長期的借用過程中,借字的意義就發生了變化,比如“來”被借走以後,不但不還而且意義也固定了下來,用於表示“來去”之“來”,另造了“麥”字來表示了“來”的本義。

    第三,通假是臨時性的借用,不會被固定下來長期借用,而假借則是長期性的,有借無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假借也是新造字的過程。通假確實是借,不會寫了或者想懶省事,不好意思,我就先借來一用;可是這假借就是“搶”,我沒有就用你的,但是不好意思,要賴賬不還,鳩佔鵲巢。

    說了半天,大家應該也明白“通假字”了吧,而且也應該知道“通假”和“假借”的區別了。

    盤點初中教材常見的“通假字”,看你還記得幾個

    為了便於大家學習鞏固,特把初中階段的通假字盤點摘抄如下(參1):

    1.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之意。(《天時不如地利》)

    2.縛者曷為也。“曷”通“何”,“什麼”之意。(《橘逾淮為枳》)

    3.聖人非所與熙也。“熙”通“嬉”,“開玩笑”之意。(《橘逾淮為枳》)

    4.但手熟爾。“爾”通“耳”,“罷了”之意。(《賣油翁》)

    5.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通“又”,置於整數和零數之間。(《核舟記》)

    6.詘右臂支船。“詘”通“屈”,“彎曲”之意。(《核舟記》)

    7.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放”之意。(《核舟記》)

    8.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選”之意。(《核舟記》)

    9.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之意。(《愚公移山》)

    10.甚矣,汝之不惠。“惠”通“彗”,“聰明”之意。(《愚公移山》)

    11.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之意。(《愚公移山》)

    12.冀之南,漢之陰,無壟斷焉。“隴”通“壟”,“高地”之意。(《愚公移山》)

    13.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沒有”之意。(《愚公移山》)

    14.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扳”通“攀”,“拉著”之意。(《傷仲永》)

    15.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之意。(《口技》)

    16.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反”通“返”,“返回”之意。(《王顧左右而言他》)

    17.公輸盤詘。“詘”通“屈”,“理屈”。(《公輸》)

    18.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通“遍”,“遍及”之意。(《曹劌論戰》)

    19.孰視之,又弗如遠甚。“孰”通“熟”,“仔細”之意。(《鄒忌諷齊王納諫》)

    20.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之意。(《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1.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衡”通“橫”,“梗塞、不順”之意。(《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2.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之意。(《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3.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或”通“惑”,“奇怪”之意。(《孔孟論學》)

    2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暴”通“曝”,“曬”之意。(《孔孟論學》)

    25.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之意。(《狼》)

    2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具”通“俱”,“全”之意。(《岳陽樓記》)

    27.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託”之意。(《岳陽樓記》)

    29.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唱”通“倡”,“首發”之意。(《陳涉世家》)

    30.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之意。(《陳涉世家》)

    31.將軍身被堅執銳。“被”通“披”,“披著”之意。(《陳涉世家》)

    32.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適”通“謫”,“調發”之意。(《陳涉世家》)

    3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之意。(《論語》)

    34.孰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之意。(《兩小兒辯日》)

    35.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還”通“旋”,“迴轉、掉轉”之意。(《扁鵲見蔡桓公》)

    36.在腸胃,火氣之所及也。“齊”通“劑”,“藥劑”之意。(《扁鵲見蔡桓公》)

    37.對鏡帖花黃。“帖”通“貼”,“粘上”之意。(《木蘭詩》)

    38.火伴皆驚忙。“火”通“夥”,“夥伴”之意。(《木蘭詩》)

    39.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闕”通“缺”,“中斷”之意。(《三峽》)

    40.子墨子久距之。“距”通“拒”,“擋”之意。(《公輸》)

    4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之意。(《唐雎不辱使命》)

    4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之意。(《馬說》)

    4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本領”之意。(《馬說》)

    44.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現”之意。(《馬說》)

    參考文獻:

    1.趙靜,《高效速記 初中文言文必考知識》,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 2016年6月。

  • 5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漢字沒有“通假字”,只有等量代換的近義字

    一一所有“通假字”都是別字先生解釋不通文字造假的字和錯別字

    “通假字”是造假騙人的字,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大騙局。漢字沒有“通假字”,只有等量代換的近義字,所有“通假字”都是別字先生解釋不通文字造假的字和錯別字。

    例如:

    古文《愚公移山》中的“不惠”就是(說愚公一心為公,不謀升官發財,堅持改移人們不滿的"山”),“不能得到實惠”的意思,沒有別的歧意。凡是說“惠”字的“通假字”都是錯別字。

    漢字等量代換的近義字如:九與申、猴、管在古論文中,可以等量代換,“惠”與“德”(德的繁體德是“直"壓“心”)屬於“九猴系列,“禺"是古“猴"的意思;“直"是“管"“車"(在象棋中直走)的近義字。

    讓不謀升官發財的有德的人升官發財,得到實惠是有道德的文明社會,否則,就是貪腐犯罪橫行,無道缺德的黑暗社會。道理很簡單:一心為公,講道德的人不得實惠,一心謀私的無道德的人得實惠,那誰還去講道德!

    漢字造字原則詳見拙著《大眾龍學一一應用數學周易的破譯》《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房的腿舉機怎麼用,雙腳位置對訓練效果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