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源
-
2 # 孤舟絃歌
當然喜歡曹操。
第一次讀三國演義,還是七八歲的時候。
當時讀的少兒版,裡面的曹操就完全是一個大壞蛋的形象。我記得我還給書裡的插畫畫了眼鏡(捂臉逃)
後來,越讀三國演義,就越喜歡曹操。雖然三國演義是一本以劉備為正統的小說,曹操四捨五入算是個反派吧,但是依然很喜歡他。
喜歡他在溫酒斬華雄那個時候,把自己的馬給了素不相識的小卒關羽,還為他倒了酒。
喜歡他在獻帝最為狼狽的時候迎接了獻帝。
喜歡他在讀到陳琳的檄文的時候一頭冷汗。
喜歡他光著腳跑出來迎接許攸。
喜歡他在赤壁的戰船上釃酒臨江 橫槊賦詩。
喜歡他即使落魄到朝不保夕,也笑著說“諸葛無謀周瑜少智”
喜歡他被馬超追的割須棄袍(等等?)
喜歡他和孫權交戰,笑著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喜歡他被趙雲吵得輾轉反側夜不能寐,最後忍無可忍搬走了。
喜歡他大宴銅雀臺,大氣的給了每個人一匹蜀錦。
更喜歡他看見關羽的頭顱,笑著說 雲長別來無恙。
再加上電視劇版《三國演義》鮑國安老師的演出。他坐在那,好像就是曹操。
三國演義的曹操大概是我此生喜歡的第一個反派人物吧。他才華橫溢,又敏感多疑,奸詐狡猾,卻又胸襟寬廣。如此矛盾的詞語用在他身上一點都不矛盾。
是我喜歡的曹孟德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若是為人的話,我想做郭嘉,想做一個狂放的文士,但是又能有明主輔佐。我的主公還非常欣賞我這種別人欣賞不來的特質。
或者做趙雲,主公知遇之恩無以為報,那趙雲就用自己的一生來還。
要說為人的話,更像《三國演義》裡面的魯肅,或者張昭。雖然這個兩個人區別有點大。
魯肅老好人一個,把誰都想的很好。
明明演義裡諸葛亮和周瑜已經暗搓搓的你死我活了,可魯肅依然天真的希望他們能和好 。
魯肅是不知道他們這些暗流湧動嗎,應該是知道的。畢竟魯肅是周瑜的接班人,是東吳的第二任大都督。
他知道周瑜是懂諸葛亮的,諸葛亮也是懂周瑜的。這兩個人因為立場的原因只能你死我活。若不是這亂世,他們一定是最好的知音好友。也許周瑜會經常彈一曲長河吟,問諸葛亮哪個音改一改比較好,他們可以一起品茶獵鹿(等等…獵鹿???東吳的人還是別獵鹿了)甚至結為異性兄弟。
可是在這樣的亂世裡,他們各為其主,只能註定了你死我活。
魯肅有一顆單純的心,也有一腔熱血,滿腹才華。
他看過世間的黑暗,卻還相信周瑜和諸葛亮能和睦相處。
他太過於相信人性了。
相信劉備能歸還荊州,相信孫劉永遠是盟友。
不知道是傻,還是單純,還是不願意相信黑暗。
魯肅很好,只是不適合亂世。
至於張昭嘛,就是很剛,特別剛。他和孫策登堂拜母成為摯友,他和周瑜一樣,此生都在為了孫家奮鬥。而他性格太過耿直,惹了孫權不喜。後來孫權任用顧雍為相而不是張昭。作為東吳文臣的頭號元老(周瑜魯肅都算是將軍,儒將也是將。)他也該寒心了吧。
-
3 # 筆下點史
喜歡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以及智計百出;喜歡趙子龍的英勇無畏和絕世武力。
三國是一個大時代,有曹操這樣的梟雄,也有諸葛亮這樣的儒將,更有趙子龍這樣的猛將,是一個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時代。
雖說喜歡諸葛亮以及趙子龍,但是覺得自己更多的可能像是一個阿斗,也就是劉禪。
沒有諸葛亮的智謀,不及諸葛亮智慧的百分之一,更加沒有趙子龍的武力,有的僅僅只是阿斗的懦弱以及無能。
諸葛亮還未出山,就已經想好了怎麼給劉備打天下,“隆中對”的密談,就是最好的體現,在山中卻已知天下之事。
趙子龍還沒有從軍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為自己的主公奉獻自己的一生,趙雲單騎救阿斗,大戰長坂坡就是最好的體現。
多少人夢想著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最後卻活成了自己不想見到的樣子,小時候的夢想,到了長大之後才知道有多少的無奈。
誰不願意成為諸葛亮那樣,即使手中沒有一兵一卒,仍然可以將司馬懿阻斷於城下,這種豪氣沖天之舉才是我輩的精神象徵。
趙雲單騎救阿斗,在千軍萬馬之中突圍而出,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猛之姿,誰又不想成為這種大人物。
世人都在唾棄阿斗,其實大部分人都活成了阿斗的樣子,碌碌無為,甚至沒有理想沒有未來,只能在被大勢攜裹,最後隨波逐流。
願我們最後都活成諸葛亮和趙子龍,或者做曹操,“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
4 # 一蓑松雨
不用介紹,看到《三國演義》這幾個字的華人,幾乎無人不知這是明初羅貫中羅老先生的長篇鉅著。《三國演義》原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羅先生祖上原是四川成都人,他成年後離家出走,遊蕩於江淮兩岸,後定居太原。1356的時候投奔於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麾下,但張士誠後來降元,此人貪圖享樂,羅貫中對此很有意見,沒多久張士誠看到元朝氣數已盡,自己又背叛元朝稱起王來。羅貫中勸張士誠緩稱王,但張士誠並不納諫。見此,羅先生遂離開張士誠,來到杭州,第二年便開始著三國一書,此時他已五十餘歲。有過打仗的經歷,年齡上的成熟,素材的豐富,讓羅先生加工起《三國志平話》來如魚得水,用了六年多的時間,終於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演義》實際上和羅先生的原著是有些差別的。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演義》共有一百二十回,其中涉及到的各色人物一千多人。一千多人,一個現代營的編制,估計營長也不能將每個士兵的名字都叫出來吧,羅先生可不含糊,全部交代的一清二楚。這一千多人裡,對我印象深刻的也不過三四十人,什麼劉備劉玄德,張飛張翼德,諸葛孔明,曹操曹孟德,關羽關雲長……等等吧,要說最喜歡的那要從兩個時間來說。
原先的時候,原先就是青春年少時,對諸葛孔明那叫一個佩服,恨不能自己就成為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真買神人也”。上課也想他,下課還想他,就連說話做事都向他看齊,被同學嘲笑了許久。現在回想起來,諸葛孔明可謂我的第一個“與人鬥其樂無窮,與天鬥其樂無窮”的老師。人都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呵呵,幸虧我少年時先看的三國,後看的水滸,否則真有可能走了歪路。說遠了,回到正題。隨著年齡一輪輪的積累,諸葛老人家在我心中的重量越來越輕,也許是懂得了生活中的坎坎坷坷,又或許是對世間的爾虞我詐看的清楚了,所以諸葛亮的一舉一動在我心裡已沒有吸引力,此時曹操的所作所為倒令我佩服起來。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三國時期的重量級選手。此人以鎮壓黃巾軍而名滿江湖,後又聯合諸侯討伐董卓,因其功勞,拜為漢相,自此便“挾天子以令諸侯”。想當初,曹孟德在討伐董卓時,心中便早已擺好棋譜,每一步,每一招,是出車,還是該拱卒都早有算計,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大局在胸,目標明確,步伐堅定,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得上,這份大局意識,堅定不移的創業精神諸葛先生能勝他否?
後人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譽之者認為他是英雄,毀之者稱其為小人,逆賊。但不管怎麼說,曹操在軍事、文學、政治上的成就有目共睹,這點反對者有什麼質疑的嗎?曹丞相官渡之戰讓中國北方得為一統的歷史事實有反對的嗎?
後人在看古人時是站在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來看的,本人認為這對評價古人是極不公平的。一個人所做任何事情的對錯,都不應離開他所處的環境和時代來進行評判。
曹操做事的方式雖然不被多數人認可,而且他的性格上有許多缺陷,但這不能抹殺他作為一代英豪的實際。試問,天下哪個人是十全十美的。現實生活中,某個人成功後,他說的每句話,做的每件事,甚至可以在任何領域都能說三道四,人們沒有貶低他,反而對他所言奉為寶典,可曹操為什麼就不行呢,就因為他是古人?
三國中人物性格相似的問題《三國演義》有個人物頗為喜歡,是那種骨子裡的喜歡,因為從他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魏晉陳壽對他的描述是“故南陽太守黃子廉之後也,枝葉分離,自祖遷於零陵”,《三國志》說他“姿貌嚴毅,善於養眾,每所征討,士卒皆爭為先。”這人就是黃蓋。黃老每次出征,士兵們都爭先恐後,將他留在最後。可見士兵多愛惜黃老。《三國志》中還說他“當官決斷,事無留滯”,這是說黃蓋做事果斷,不拖泥帶水。總之,黃蓋其人不但忠勇,而且有智謀、做事果斷。跟我……不,我跟他……有點……像。
回覆列表
首先說,我為什喜歡《三國演義》的曹操。我們需要正視演義,不可以將演義與歷史混淆。《三國演義》和正史的不同,在於尊劉貶曹,黑化曹操,美化劉備,神化諸葛亮和關羽。如果將《三國演義》這部文學作品當作歷史來讀,就大錯特錯了。 《三國演義》這部書對曹操的黑化嚴重,曹操本是一代奸雄,但在人們印象中是個奸臣,曹操從一代亂世奸雄成了白臉奸相的亂臣賊子,受到老百姓的厭惡和文人的口誅筆伐。可是,曹操的文學造詣時非常深厚的,他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如《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氣出歌》、《苦寒行》等經典名篇。毛澤東主席生前也很欣賞的他的名篇,在詩詞創作中還和了曹操的詩作。曹操率兵打仗可謂是出神入化,他詮釋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用兵之道。後人詬病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殺了人家還這麼理直氣壯。可史實上,曹操只是說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本是就事論事,但加了寥寥幾字,將曹操推進了萬丈深淵。 而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非常太片面的,那並不是曹操的想法。曹操的謀士獻計,說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敵方勢力為了把他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才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假如沒有曹操,東漢亡得會更早,曹操早期是漢室忠臣,只不過後來野心膨脹,也理所當然。曹操代表了寒門庶族打壓士族,欲開創一個新的王朝,卻被愚忠迂腐的儒生寫成奸佞。但是,曹操依舊是曹操,他就是那個胸有韜略、頗有王者之氣的曹操。即使過了千年萬年,他依舊還是曹操。
其次,劉備的人物性格作風與我差不多。《三國演義》將劉備塑造成了一個仁義禮智信的梟雄,一個儒家思想的產物。在演義中,劉備是仁義雙全的人,也是個靠眼淚吃飯的人,但他實則是個豪氣沖天、英姿勃發的亂世梟雄。劉備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說了一番話,簡單來說就是“這孩子你看的上的話就輔佐,看不上的話就廢了他”,這是個試探,諸葛亮也不傻,所以承諾輔佐幼主,至死不渝。很多人也說劉備虛偽,可是他們不懂得帝王心術,後來都是被儒家思想使然。在《三國演義》是尊劉貶曹,即使劉備部下也被美化或者神化。但是,真實的劉備的確是一個善解人意、普度眾生的人。劉備曾在平原做過縣令,至今都有一些傳說和故事,人們大都很喜歡他的善良、友情、義氣、厚道、寬容與包容等為人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