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袁宇213

    1.舜和象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裡記載的故事,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三兄弟感情深厚,至死不渝。

    3.蘇軾蘇輒兄弟情深。

    蘇軾兄弟的手足情,與他們的文學成就一樣,永遠是悠悠歷史中璀璨奪目的華章。而蘇軾將這種並肩攜手、患難與共的手足親情,用他最擅長的詞的形式表現出來,便形成了那一首首發自肺腑、貫注著充沛真情實感的關於兄弟親情的詞。

    蘇軾中秋懷人之作,為兄弟而發,其中一首《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更是成為千古絕唱。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成為千古佳句。

    蘇軾兄弟情意甚篤,寫作此詞時,他與蘇轍已有六年沒見面了。時至中秋,蘇軾望月思弟,生出無窮悲歡之感,故有此作。全詞以明月為線索,處處詠月,同時也處處在抒發人的主觀情感,生髮人生感慨,是對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詞中貫穿著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最後以曠達情懷收尾,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境界壯美,融抒情、寫景、說理於一爐,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正所謂“兄唱弟隨”,在蘇軾寫了《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寧十年,蘇轍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 徐州中秋》來回贈其兄。當時蘇軾出任徐州知府, 四月離家赴任。蘇轍與之偕行,並在徐州停留百餘日。臨別之際,適逢中秋佳節,他們一同泛舟賞月,蘇轍就寫了這首詞來告別其兄。蘇軾讀了也即席寫了一首同調和韻之作,序中雲:“餘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百餘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詞中抒寫二人久別重逢接著又將分別的依依難捨之情。全篇語調淒涼,籠罩著濃厚的“愁”與“憂”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蘇軾兄弟親密無間的手足之情。

    自從踏上官宦仕途之路,蘇軾兄弟二人的命運就緊密聯絡在一起。他們的政治見解相同,也都敢於直言極諫。他們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難。當兄長被一貶再貶時,弟弟也因為受牽連而日子很不好過,但做弟弟的從來未有過絲毫怨言。

    在勘問“烏臺詩案”的過程中,蘇轍願意以自己的官爵為長兄蘇軾贖罪,結果被貶為筠州監酒。常言道:“患難見真情”,兄弟間的手足真情在患難時更顯得彌足珍貴。後來蘇軾第三次被貶,居於儋州,位於海南,而蘇轍也因為哥哥而受牽連被貶雷州。東坡居海南,子由居雷州,正是一南一北隔海相望。

    兄弟二人同時遭貶,患難與共,倍覺情篤。“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兄弟之情見於末句之間矣。由此不難看出,在中國古代作家中,大、小蘇不愧為一對情深似海的模範兄弟。

    4.班固班超兄弟情深

    班氏兄弟和兄妹之間一向手足情深。班固為了繼承父志,立志續寫《漢書》這一著作,但是卻遭到一群小人的誣陷:“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班固被以“私改國史”的罪名關進了監獄,寫的書也被沒收。

    這時候班超得知訊息後,生怕碰上個地方上的昏官一下子就“葫蘆僧判葫蘆案”般地胡判了,於是星夜馳回京師,親自向皇帝上書說明。皇帝看了班超的奏摺,讓地方官呈上班固的史書看了後,不但沒有責怪,反而很欣賞,當場賜於班固修史的權利。這樣班固一下子變為“中央文獻研究室”人員一樣的身份了,倒是因禍得福,給《漢書》的問世起到了促進作用。這其中班超功不可沒,若非班超親自上書皇帝,碰上個昏官錯判錯殺了,那《漢書》就此湮滅無聞了。

    而到了班超晚年,班小妹又為自己的哥哥討了一次公道,班超在西域已久,年紀也很大了,他起了思鄉之情,想乞求皇帝恩准他還鄉終老。但是皇帝沒有準,班昭又代兄上書,有理有據,入情入理地請求皇帝恩准其兄回鄉。這篇文章也寫得很有水平,原文太長,我們擇精要處一觀:

    “妾同產兄西域都護定遠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賞……天恩殊絕……”,這段上來先感謝皇帝的恩賜,俗話說“高帽子人人喜歡戴”,想來皇帝見了誇他的這些話,就算不“龍顏大悅”,肯定也會“甚和”。

    “……超以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因其兵觽,每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賴蒙陛下神靈,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積三十年。骨肉生離,不復相識。……超年最長,今且七十。衰老被病,頭髮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

    這裡倍言班超為國盡忠的情形,把大好青春都獻給了平定西域事業的精誠,接著筆鋒一轉,又著力描繪班超的衰老之態,從這一側面說明班超即便想為國盡力,也是有心無力了。

    然後班小妹又寫道:“蠻夷之性,悖逆侮老,……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便為上損國家累世之功,下棄忠臣竭力之用,誠可痛也……”。 是說西域的少數民族野蠻無情,一向欺負老弱,一旦他們見班超老弱而興了作亂之心,既有損於國家,又讓班超不能善始善終。從國家利益的高度說明讓班超回鄉也是恰當的。

    最後班小妹又用古來仁君一向憐老重孝來說服皇帝,進一步委婉地請求:“……緣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萬國之歡心,不遺小國之臣,況超得備侯伯之位,故敢觸死為超求哀……”

    正是由於班昭這封絲絲入扣、情理俱全的奏疏打動了皇帝,於是班超才得以葉落歸根,於垂暮之年回到了故鄉。班昭這篇文字也為後人所讚賞,被收入《古文析義》等書中。

  • 2 # 等待怒放436

    蘇軾和蘇轍。

    世人皆知一門三傑,蘇洵蘇軾蘇轍,卻對蘇軾和蘇轍的兄弟情誼知之甚少。事實上,在幾十年的人生歷程中,蘇軾蘇轍兩兄弟書信往來詩詞唱和,可謂手足情深。和魯迅周作人兩兄弟大相徑庭的是,蘇軾蘇轍既是兄弟,更是知己。

    蘇轍的性格比較沉穩內斂,而蘇軾的性格和他的詩一樣豪放不羈。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蘇轍的人生簡單平靜,蘇軾的人生卻是跌宕起伏。

    1079年,蘇軾因為發表了對新法不利的言論而被打入監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在入獄期間,蘇軾和長子蘇邁暗中約定,平時只送肉和蔬菜,如問斬,就送魚。有一次,蘇邁臨時有事,就託蘇軾的好友給蘇軾送飯,蘇軾一看,裡面有魚,心想吾命休矣。這時候的蘇軾擔心會牽連到蘇轍,寫下了《獄中寄弟子由》。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雨夜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在自己生死都未卜的情況下,蘇軾還想著來世仍和蘇轍為兄弟。

    蘇轍得知後,冒死向皇帝寫了《為兄軾下獄上書》,“欲乞納在深宮,以贖兄軾”,言辭懇切,令人動容。蘇軾出獄後,受到牽連的蘇轍也被貶謫,即便這樣,蘇轍依然來為兄長送行。

    1091年,蘇軾被高太后召回朝中,這時的蘇轍也在朝中任尚書右丞,考慮到朝中無處不在的政敵,為了不牽連弟弟蘇轍,蘇軾請求迴避,請求皇上讓他到地方上任職。蘇轍聽說後,連上四道奏摺,乞求外任。

    1093年,蘇軾被貶至惠州,臨行前,他把妻兒家小託付給蘇轍。當時,蘇轍的經濟條件並不好,但是他依然擔負起重託,為蘇軾排憂解難。

    王朝雲曾說蘇軾是“一肚皮的不合時宜”,而蘇轍一生似乎都在說“你儘管不合時宜,其餘的交給我”。

    那首流傳千古的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是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去世前因為見不著蘇轍而悲痛萬分,當蘇轍接到兄長去世的訊息時“號乎不聞,泣血至地”,可見悲痛之極。

    十年後,蘇轍作古,臨終前交代後人:把自己藏在哥哥身邊。

  • 3 # 何處夢醉寄逍遙

    最令我動容劉關張三兄弟,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的兄弟情義!無論是最開始的一無所有肝膽相照,還是深陷困境同甘共苦,不離不棄,同進退;從來沒有相互埋怨,相互指責!

    劉備所講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今雖失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劉關張的兄弟情深之深

    事實劉備也確實這樣做了,關羽被東吳害死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的勸阻,就連“連吳抗曹”的計策都不顧了!

    總之他們在幾十年的歲月裡三人真的就跟親兄弟一樣,互相扶持,配合創業,不離不棄。他們異性兄弟的精神和事蹟打動著一代一代的人,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經久不衰!

  • 4 # 魯赤水

    我來分享個不一樣的資料,兄弟情誼在面臨誘惑的時候,能堅持到哪個地步呢?我們從後往前說。

    一,九龍奪嫡。

    得益於前些年辮子戲的泛濫,大家對此熟悉得很了。康熙晚年,因為太子的被廢,激發了各個兄弟對皇權的野心,為了爭奪皇位,兄弟們各顯其能,各種手段用盡。最終老四勝出,除了對他上位有重大功勞的老十三得到鐵帽子王的恩寵,對其他的兄弟毫不留情,關的關殺的殺。這段故事養活了無數的導演編劇,捧紅了無數的演員。

    二,斧聲燭影。

    兄弟的感情不止動容,還動了斧子!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后讓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但在這時,王繼恩忽然叫道“晉王來了!”宋皇后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史書對此諱莫如深,這一個有點撲朔迷離,但是最終的受益人趙光義來講,他完全有這個動機,否則無法解釋趙匡胤倆兒子死的不明不白。

    三,玄武門之變。

    這一個也是怎麼都掩蓋不住的了,親兄弟雙方几千人皇宮前廝殺,直到一方的頭被砍下來。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經過周密部署,李世民率領心腹將領在玄武門埋下伏兵。 在猛將尉遲恭的協助下,殺死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隨後帶兵逼宮讓李淵交權。並且殺光了倆兄弟所有的兒子,霸佔了倆弟媳婦。得益於後面的功績,這段歷史被描述成了被逼無奈的自保之舉,倆兄弟當然也成了無惡不作的壞傢伙

  • 5 # 袁宇213

    1.舜和象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裡記載的故事,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三兄弟感情深厚,至死不渝。

    3.蘇軾蘇輒兄弟情深。

    蘇軾兄弟的手足情,與他們的文學成就一樣,永遠是悠悠歷史中璀璨奪目的華章。而蘇軾將這種並肩攜手、患難與共的手足親情,用他最擅長的詞的形式表現出來,便形成了那一首首發自肺腑、貫注著充沛真情實感的關於兄弟親情的詞。

    蘇軾中秋懷人之作,為兄弟而發,其中一首《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更是成為千古絕唱。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成為千古佳句。

    蘇軾兄弟情意甚篤,寫作此詞時,他與蘇轍已有六年沒見面了。時至中秋,蘇軾望月思弟,生出無窮悲歡之感,故有此作。全詞以明月為線索,處處詠月,同時也處處在抒發人的主觀情感,生髮人生感慨,是對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詞中貫穿著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最後以曠達情懷收尾,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境界壯美,融抒情、寫景、說理於一爐,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正所謂“兄唱弟隨”,在蘇軾寫了《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寧十年,蘇轍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 徐州中秋》來回贈其兄。當時蘇軾出任徐州知府, 四月離家赴任。蘇轍與之偕行,並在徐州停留百餘日。臨別之際,適逢中秋佳節,他們一同泛舟賞月,蘇轍就寫了這首詞來告別其兄。蘇軾讀了也即席寫了一首同調和韻之作,序中雲:“餘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百餘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詞中抒寫二人久別重逢接著又將分別的依依難捨之情。全篇語調淒涼,籠罩著濃厚的“愁”與“憂”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蘇軾兄弟親密無間的手足之情。

    自從踏上官宦仕途之路,蘇軾兄弟二人的命運就緊密聯絡在一起。他們的政治見解相同,也都敢於直言極諫。他們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難。當兄長被一貶再貶時,弟弟也因為受牽連而日子很不好過,但做弟弟的從來未有過絲毫怨言。

    在勘問“烏臺詩案”的過程中,蘇轍願意以自己的官爵為長兄蘇軾贖罪,結果被貶為筠州監酒。常言道:“患難見真情”,兄弟間的手足真情在患難時更顯得彌足珍貴。後來蘇軾第三次被貶,居於儋州,位於海南,而蘇轍也因為哥哥而受牽連被貶雷州。東坡居海南,子由居雷州,正是一南一北隔海相望。

    兄弟二人同時遭貶,患難與共,倍覺情篤。“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兄弟之情見於末句之間矣。由此不難看出,在中國古代作家中,大、小蘇不愧為一對情深似海的模範兄弟。

    4.班固班超兄弟情深

    班氏兄弟和兄妹之間一向手足情深。班固為了繼承父志,立志續寫《漢書》這一著作,但是卻遭到一群小人的誣陷:“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班固被以“私改國史”的罪名關進了監獄,寫的書也被沒收。

    這時候班超得知訊息後,生怕碰上個地方上的昏官一下子就“葫蘆僧判葫蘆案”般地胡判了,於是星夜馳回京師,親自向皇帝上書說明。皇帝看了班超的奏摺,讓地方官呈上班固的史書看了後,不但沒有責怪,反而很欣賞,當場賜於班固修史的權利。這樣班固一下子變為“中央文獻研究室”人員一樣的身份了,倒是因禍得福,給《漢書》的問世起到了促進作用。這其中班超功不可沒,若非班超親自上書皇帝,碰上個昏官錯判錯殺了,那《漢書》就此湮滅無聞了。

    而到了班超晚年,班小妹又為自己的哥哥討了一次公道,班超在西域已久,年紀也很大了,他起了思鄉之情,想乞求皇帝恩准他還鄉終老。但是皇帝沒有準,班昭又代兄上書,有理有據,入情入理地請求皇帝恩准其兄回鄉。這篇文章也寫得很有水平,原文太長,我們擇精要處一觀:

    “妾同產兄西域都護定遠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賞……天恩殊絕……”,這段上來先感謝皇帝的恩賜,俗話說“高帽子人人喜歡戴”,想來皇帝見了誇他的這些話,就算不“龍顏大悅”,肯定也會“甚和”。

    “……超以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因其兵觽,每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賴蒙陛下神靈,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積三十年。骨肉生離,不復相識。……超年最長,今且七十。衰老被病,頭髮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

    這裡倍言班超為國盡忠的情形,把大好青春都獻給了平定西域事業的精誠,接著筆鋒一轉,又著力描繪班超的衰老之態,從這一側面說明班超即便想為國盡力,也是有心無力了。

    然後班小妹又寫道:“蠻夷之性,悖逆侮老,……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便為上損國家累世之功,下棄忠臣竭力之用,誠可痛也……”。 是說西域的少數民族野蠻無情,一向欺負老弱,一旦他們見班超老弱而興了作亂之心,既有損於國家,又讓班超不能善始善終。從國家利益的高度說明讓班超回鄉也是恰當的。

    最後班小妹又用古來仁君一向憐老重孝來說服皇帝,進一步委婉地請求:“……緣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萬國之歡心,不遺小國之臣,況超得備侯伯之位,故敢觸死為超求哀……”

    正是由於班昭這封絲絲入扣、情理俱全的奏疏打動了皇帝,於是班超才得以葉落歸根,於垂暮之年回到了故鄉。班昭這篇文字也為後人所讚賞,被收入《古文析義》等書中。

  • 6 # 等待怒放436

    蘇軾和蘇轍。

    世人皆知一門三傑,蘇洵蘇軾蘇轍,卻對蘇軾和蘇轍的兄弟情誼知之甚少。事實上,在幾十年的人生歷程中,蘇軾蘇轍兩兄弟書信往來詩詞唱和,可謂手足情深。和魯迅周作人兩兄弟大相徑庭的是,蘇軾蘇轍既是兄弟,更是知己。

    蘇轍的性格比較沉穩內斂,而蘇軾的性格和他的詩一樣豪放不羈。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蘇轍的人生簡單平靜,蘇軾的人生卻是跌宕起伏。

    1079年,蘇軾因為發表了對新法不利的言論而被打入監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在入獄期間,蘇軾和長子蘇邁暗中約定,平時只送肉和蔬菜,如問斬,就送魚。有一次,蘇邁臨時有事,就託蘇軾的好友給蘇軾送飯,蘇軾一看,裡面有魚,心想吾命休矣。這時候的蘇軾擔心會牽連到蘇轍,寫下了《獄中寄弟子由》。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雨夜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在自己生死都未卜的情況下,蘇軾還想著來世仍和蘇轍為兄弟。

    蘇轍得知後,冒死向皇帝寫了《為兄軾下獄上書》,“欲乞納在深宮,以贖兄軾”,言辭懇切,令人動容。蘇軾出獄後,受到牽連的蘇轍也被貶謫,即便這樣,蘇轍依然來為兄長送行。

    1091年,蘇軾被高太后召回朝中,這時的蘇轍也在朝中任尚書右丞,考慮到朝中無處不在的政敵,為了不牽連弟弟蘇轍,蘇軾請求迴避,請求皇上讓他到地方上任職。蘇轍聽說後,連上四道奏摺,乞求外任。

    1093年,蘇軾被貶至惠州,臨行前,他把妻兒家小託付給蘇轍。當時,蘇轍的經濟條件並不好,但是他依然擔負起重託,為蘇軾排憂解難。

    王朝雲曾說蘇軾是“一肚皮的不合時宜”,而蘇轍一生似乎都在說“你儘管不合時宜,其餘的交給我”。

    那首流傳千古的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是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去世前因為見不著蘇轍而悲痛萬分,當蘇轍接到兄長去世的訊息時“號乎不聞,泣血至地”,可見悲痛之極。

    十年後,蘇轍作古,臨終前交代後人:把自己藏在哥哥身邊。

  • 7 # 何處夢醉寄逍遙

    最令我動容劉關張三兄弟,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的兄弟情義!無論是最開始的一無所有肝膽相照,還是深陷困境同甘共苦,不離不棄,同進退;從來沒有相互埋怨,相互指責!

    劉備所講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今雖失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劉關張的兄弟情深之深

    事實劉備也確實這樣做了,關羽被東吳害死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的勸阻,就連“連吳抗曹”的計策都不顧了!

    總之他們在幾十年的歲月裡三人真的就跟親兄弟一樣,互相扶持,配合創業,不離不棄。他們異性兄弟的精神和事蹟打動著一代一代的人,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經久不衰!

  • 8 # 魯赤水

    我來分享個不一樣的資料,兄弟情誼在面臨誘惑的時候,能堅持到哪個地步呢?我們從後往前說。

    一,九龍奪嫡。

    得益於前些年辮子戲的泛濫,大家對此熟悉得很了。康熙晚年,因為太子的被廢,激發了各個兄弟對皇權的野心,為了爭奪皇位,兄弟們各顯其能,各種手段用盡。最終老四勝出,除了對他上位有重大功勞的老十三得到鐵帽子王的恩寵,對其他的兄弟毫不留情,關的關殺的殺。這段故事養活了無數的導演編劇,捧紅了無數的演員。

    二,斧聲燭影。

    兄弟的感情不止動容,還動了斧子!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后讓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但在這時,王繼恩忽然叫道“晉王來了!”宋皇后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史書對此諱莫如深,這一個有點撲朔迷離,但是最終的受益人趙光義來講,他完全有這個動機,否則無法解釋趙匡胤倆兒子死的不明不白。

    三,玄武門之變。

    這一個也是怎麼都掩蓋不住的了,親兄弟雙方几千人皇宮前廝殺,直到一方的頭被砍下來。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經過周密部署,李世民率領心腹將領在玄武門埋下伏兵。 在猛將尉遲恭的協助下,殺死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隨後帶兵逼宮讓李淵交權。並且殺光了倆兄弟所有的兒子,霸佔了倆弟媳婦。得益於後面的功績,這段歷史被描述成了被逼無奈的自保之舉,倆兄弟當然也成了無惡不作的壞傢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歡喜》和《少年派》的題材一樣嗎?你會喜歡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