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雨任平生2019

    主要是清朝統治者不是漢族人,在當時的漢人看來無異於漢人成了亡國奴。清朝入關後的揚州三屠,嘉定三屠以及後來頒佈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政策徹底激怒了大部分漢人,這是赤裸裸得不尊重漢民族的風俗民情。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凡是有氣節的漢人又怎能接受!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頒佈這一政策的初衷是想同化漢人,讓幾億人口的漢人徹底臣服於人口只有幾百萬的滿人。然而事與願違,頒佈這一政策後反而造成了很多原來降清的明朝將領如姜襄,金權聲等的反叛,造成了全國不小的的動亂。無奈,當時滿清的八旗騎兵太強大,而且效忠於滿清的漢人走狗和鷹犬實在太多,而漢人也沒有湧現出有領導全國漢人進行有效反清鬥爭的領袖人物。因而最終沒有掀起什麼大浪,好在滿清統治者後來也開始體恤民情,把漢人也當作他的子民,沒有像日本侵略者那樣野蠻暴虐貪婪,無惡不做,只把中國的百姓當作可以肆意壓榨的奴隸。後來百姓的日子過好了,雖然一直還有紅花會這種機構堅持反清鬥爭,但卻因為得不到民眾的普遍支援而註定成不了大事。直到後來西方列強打進中國後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把負擔轉嫁到百姓的頭上,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過不下去了百姓才又起來反抗。經歷了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後已徹底淪為列強在中國的洋人朝廷。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起初也發動過多次起義,但都已失敗告終。後來也是透過創辦報社,向全國有識之士大力宣傳必須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國百姓才能脫離苦海,國家才有希望。在清政府新軍中做了很多宣傳和策反工作,後來的武昌起義的部隊就是原來清政府的新軍。武昌起義成功之後,全國反清鬥爭風起雲湧,各省紛紛宣佈獨立脫離清政府通電加入民國。後來袁世凱利用手掌握的北洋兵權來一出逼迫清帝退位,自己當了中華民國的總統這才結束了清朝在中國長達276年統治。

  • 2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清朝入關時,八旗軍不過十幾萬,加上漢奸走卒,也不過幾十萬。明朝人口超過三千萬,如果加上土司所轄人口,那明朝人口可能有近五千萬。

    如果明末清初,效忠明朝的勢力真有那麼多,那隨隨便便就能集結百萬之眾,而且明朝並不缺善戰的將士,加上明朝領土遼闊。僅憑几十萬冷兵器時代的清軍,是不可能鯨吞中原的。

    但是清朝確實在很短的時間內統一了中原,如此一來就說明了一個令人不快的事實,那就是很多打著反清旗號的勢力,骨子裡並不效忠明朝,而是藉著反清忠明,來擴充實力,力爭劃地稱王,謀取私利。

    說得難聽點,這些人原本也是明朝的亂臣賊子。如果這些勢力忠於大明,順從明朝,愛護百姓,而不是趁機巧取豪奪,明朝絕不會滅亡。

    後來清末民初,也是這樣,那些保清勢力,多是一些清朝的貪官酷吏,實際也談不上什麼熱愛清朝,他們全都是一些只為謀取私利的人。

    而民華人士就更差勁,清朝滅亡後,反清的革命軍人就成了軍閥,為了私利而大打出手,沒人願意將軍權上交民國政府。有的人為了展現革命姿態,就將清廢帝趕出紫禁城,結果在民國中央的圍剿下,才兵敗下野!

    因此看待一些勢力,不但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 3 # 阿錯

    清初?

    大明王朝實際是到南明永曆皇帝死後才算正式完結。

    崇禎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也是順治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自殺,宣告大明在北方的統治徹底結束。李自成當時已經在名義上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但南方仍然在大明的地方政府統治下。

    由於沒有任何皇子能夠流亡到留都南京,這導致南京留守六部沒有及時成立新的內閣中央,但也就幾個月後,福王被推為新的皇帝,成為南明的弘光政權。

    雖然弘光政權很弱,但卻是當時從江淮到雲貴兩廣湖廣地區所公認的中央朝廷。

    而且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所以1644年紀大了崇禎死後,有四大政權同時存在。

    隨著阿濟格多鐸的征服大軍南下,李自成的政權最先覆滅——這主要是李自成的政權沒有穩固的後方,而李自成的部下也都各自為政,在李自成死後沒有辦法凝聚起來,最後退守到夔東一帶,並先後向隆武永曆宣佈效忠。最後永曆死後,夔東十三家依舊抵抗清廷直至覆滅。

    張獻忠大西軍部和大順軍很類似,同樣遭到領袖被殺,實力大減。但張獻忠部餘部主力由其四個義子統領,南下避開清軍鋒芒,後利用雲南內亂進入雲南,並將雲南打造成穩固的後方,為後來永曆政權與大清作戰十餘年打下基礎。

    而南明弘光因為過度依靠忠誠度和作戰能力都很可疑的江北四鎮,隨著江北四鎮覆滅,弘光就滅亡了。

    隨後隆武政權在福建建立,雖然時間也不長,但當時除了浙東的魯王監國政權外,長江以南地區還是以隆武為號令。但隆武政權的中央權威性更低,各地文官督撫也開始實際獨立了。由於地方不再受中央控制,隆武政權得不到保護,很快就覆滅了。

    之後永曆在廣東繼位,發生過地方爭權的事件,導致唐王(隆武弟弟)也稱帝紹武,但永曆紹武之爭,主要是地方官員爭奪擁戴功勞的緣故,而不是這些朱元璋的後代相互不服都想做皇帝。

    永曆稱帝后,基本上統一了所有反清的勢力,包括金門的鄭成功,夔東十三家,雲南的孫可望(即張獻忠餘部)。

    孫可望憑藉強大的實力,基本控制了永曆政權,以秦王的身份執政,並與大清軍爭奪湖廣兩廣地區,一度佔了上風。孫可望部李定國甚至兩蹶名王,導致南下清軍失去統帥,最後清廷不得不調洪承疇吳三桂等來主持對南明作戰事宜。

    孫可望在沒有完成霸業的情況下企圖稱帝,尤其是要誅殺過去的兄弟李定國劉文秀二人,遭到二人反攻。孫可望戰敗,走投無路,投降大清,這直接導致永曆政權走向敗亡。

    清初的南明故事長達十幾年,主要原因是滿清政權根基不穩,而融合地方漢族士紳的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明清時代,地方的統治者其實是地方士紳。

  • 4 # 歷史縱橫帝

    導讀:不好意思啊,首先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偽命題的意味。效忠明朝和抵抗清朝有時候不完全是一回事。呵呵,一家之言,不喜勿噴。我簡單闡述一下我的觀點。確實有不少勢力誓死抵抗大清。接下來我們就分別闡述一下。抗清背景

    反清勢力確實很多,但是各有各的打算。起義軍是為了自己的政權生存選擇抗清,這個和擁護明朝沒有關係,甚至是明朝的掘墓人。南明君臣抗清只是為了維持住小朝廷然後收穫自己的利益(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這樣)。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眾自發抗清那是因為清朝初年採取的殘酷的政策。因為太殘暴所以引發人們自發的鬥爭防止被輕易迫害。

    各路抗清勢力

    1、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

    本來李自成就是推翻明朝後建立大順政權的,所以說他抗清是擁護明朝肯定不可能。說白了抗清是為了自己政權存在的需要。同樣張獻忠的大西政權也是這樣。當然後來大西餘部的李定國堅定的站在了反清復明的立場上,但是這是個例。不能一概而論。

    2、為權利爭鬥的南明君臣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大明王朝在南直隸備份的六部朝廷順利啟動替代北京接管剩餘的大明疆土。也許是早就對權利的渴望突然變成了現實,所以突然間大臣們醜惡的嘴臉浮現出來,為了爭鬥自私自利。為什麼史可法在揚州抗清沒有援兵?這都是國難了,還如此勾心鬥角。這南明不亡才怪。還說什麼福王、潞王之爭,我真納悶這都什麼時候了?還不團結一切力量一致對外,還要內鬥。像什麼東林黨領袖錢謙益之流還大談什麼忠君愛國,城破之後第一個投降的就有他。

    3、福建鄭氏、天地會等

    福建鄭氏在鄭芝龍降清之後,除了鄭成功還算有反清復明的想法外。餘下的子孫頂著延平王的爵位行的是自立臺灣的事實。反清復明不過是為了籠絡治下百姓和將領的口號罷了。

    4、南方民眾

    這部分民眾純粹是被清朝初期的殘暴統治給逼反的。當大家的生活習慣養成的時候,新的王朝應該徐徐圖之。慢慢改過來,像清朝這樣留髮不留頭極端的方式。只能出現江陰、揚州、嘉定這樣激烈抵抗的結果出現。我倒不是說這些勇士沒有一點擁護明朝的想法,這不能否認肯定有。但是如果像後來康熙時期的懷柔方式,可能更快的融入清朝統治。

    最後能隨永曆帝朱由榔堅持抗清到最後的反而是李定國所部這群原來的所謂的“反叛”。甚至在永曆帝朱由榔被殺後,李定國的餘部還在堅持抗清。這樣的漢子值得大家的尊重。

  • 5 # 庭州行者

    同樣的套路,也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明初,為何還有那麼多勢力效忠元朝,誓死不和明朝合作?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元朝作為“異族王朝”而被漢人皇帝朱元璋所顛覆,怎麼還會有漢人去懷念大元朝呢?然而,事實的確是這樣,元朝滅亡後,有不少漢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對於明朝採取相當仇視的態度。

    很有名的一個例子便是張昶。張昶本身是漢人,在元朝時期曾擔任戶部尚書一職,後來奉命出使當時還是吳王的朱元璋,朱元璋看此人有才幹,於是扣留了他,並且非常優待他,任命他為參知政事。明朝在統一之後,很多的典章制度就是張昶所設計的。然而,就是這位張尚書,雖然已經在明朝為官,但心心念唸的還是大元朝,他曾經說“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吾仍思歸故土也。”最終被朱元璋處死。

    還有一位安徽的隱士鄭玉,在朱元璋的部隊攻破城池之後,朱元璋欲請鄭玉出山輔佐自己,誰料鄭玉竟然說:“吾豈事二姓者!”。之後,向北方元朝中央所在地跪拜,從容赴死。

    實際上,鄭玉的話,已經點明瞭問題的核心——吾豈事二姓者!注意黑字加粗的部分。正所謂家天下,中國古代各個王朝的臣子和百姓,效忠的不過是一姓君主,當一個王朝統一整個國家並且合法性得到承認之後,王朝就會得到國家中大多數階層的效忠——無論王朝的建立者是何民族。在古代中國,王朝的正統性也從來不是以民族屬性來劃分的。

    在瞭解這一點後,明末清初的一些效忠明朝的殘餘勢力也就不難理解。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對明王朝的效忠,是作為一個曾經接受明王朝統治的臣民的本分,這種情況歷朝歷代實際上都存在,甚至在靖難之役後,同為朱元璋後代的朱棣在奪取江山後,都有人為建文帝“盡忠”而自盡。這種行為同時也在表明自己的立場:即,對新王朝合法性和正統性的不認同——當然這只是反抗者自己的觀點,不代表當時社會的普遍社會意識。

    再者說,明末清初的社會中,對於清王朝效忠的臣民比例遠高於反抗者的比例,這實際上已經足以說明問題。

    當然,如果強行將這種現象和民族主義掛鉤者,可以忽略此篇文章。

  • 6 # 西行近勇

    僅是不願臣服滿清零散勢力,遲早會被滿清各個擊破的。專制集權的昏君一個接一個,脫離實際的文人集團只會瞎起鬨,到是亂世中出了不少能戰的武將,可是沒一個運氣好的,不是被皇上殺,就是讓太監下大獄,要麼就讓那些文人們淹死,剩下的一咬牙就跑到滿清那去了。能打的武將死的在跑得跑降得降,皇帝沒人管也只能上吊了,那些只會瞎嚷囔的文人士大夫們也只好改口投降效忠新主子。最後剩下的大明百姓只有被屠殺的命運。大明的江山是毀在了自私貪婪大明統治者自己手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牛散戶在啊。最牛營業部在哪。最牛遊資操作手法。多多交流。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