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偷酒的漁童
-
2 # 改過去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位優秀散文家的合稱。
八大家中,蘇氏父子佔了三個席位,人稱“三蘇”,分別是蘇洵、蘇軾、蘇轍。
北宋時期大臣王闢之在《澠水燕談錄·才識》中寫道:“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
一門三文豪,“大蘇”蘇軾的文學成就最高,最為大家熟知;“小蘇”蘇轍官做的最大,政績斐然;而他們兩個的父親“老蘇”蘇洵,其所著的《顏書四十韻》等名篇,歷來被當做經典傳誦,他作為父親的成功,更是為人稱道。
眉山,古稱眉州。兩宋期間,眉山共有886人考取進士,史稱“八百進士”,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進士之鄉”。
這個“進士之鄉”眉山,就是蘇洵父子的故鄉,但是蘇洵卻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個沒有進士資格的文學家。
《三字經》裡有這麼幾句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我們從這幾句中可以知曉,蘇洵二十七歲之前,讀書並不認真,所以他十八歲時鄉試沒中,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了。鄉試沒中,蘇洵乾脆就徹底放飛自我不讀書了,從此,遊山玩水就成了青年蘇洵生活的主旋律。
不少同鄉人問蘇洵的父親蘇序為什麼不對蘇洵嚴加管教,蘇序答:“犬子年幼,心性未穩而已,何必擔心?洵兒特立獨行,定非凡人,倘加以磨鍊,定有出頭之日。
蘇家在眉州,有不少良田。蘇序不像別家那樣大量種植稻米,他也不儲存稻米,還以米換谷,在自家穀倉中存了三四萬石之多,鄉人們都不知道他為何這麼做。
後來,荒年歉收,蘇序開倉散糧,先給他自己的近族近親,然後才輪到他妻子的孃家人,再後給他家的佃農,最後給同村的貧民。
這時鄉親們才知道他當初為什麼廣存稻穀——因為稻穀可藏數年,而稻米天潮時則易黴變。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蘇序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並且熟悉農業知識,同時樂善好施,但他的優良品質,遠不止此,他的個性和人品對後代同樣影響深遠。
蘇序去世時,蘇軾十二歲,多年之後,深愛爺爺的蘇軾,曾請求同門曾鞏為爺爺書寫了一篇墓誌銘。
曾鞏在《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序)墓誌銘》中寫道:“為人疏達自信,持之以謙,輕財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蘇序的兒子蘇渙和蘇洵後來都成了當地的名士,“三蘇”的作品更是流傳千古,著實給蘇序老人家長了一把臉。
十九歲那年,在蘇序夫婦的安排下,蘇洵娶了當地富豪程文應的女兒為妻,這位程小姐受過良好的教育,知書達理,溫良賢淑。娶了個大家小姐,不久後還有了女兒,但蘇洵並沒有身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感,依舊過著遊手好閒的生活。
二十七歲那年,蘇軾出生,蘇洵的人生態度才漸漸發生了轉變,他也慢慢開始應驗父親蘇序對他的期許。
或許是感動於妻子長久以來的辛苦持家,或許是看到哥哥前途一片光明,相較之下自己羞愧難當,亦或許是感受到了身為父親的責任感,蘇洵自此發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他開始發憤讀書,爭取光明的人生。
蘇洵發憤讀書之後,對自己的要求就格外嚴格。有一天,他在書房整理以前的書稿時,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於是他將從前的數百千書稿通通焚燒了,並暗暗發誓,一定要寫出傳世名篇。
蘇洵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兩個兒子要求同樣十分嚴格。
六十多歲時,身在海南的蘇軾,夢到父親監督自己讀書的場景,仍驚出了一身冷汗:
“夜夢嬉遊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
計功當畢春秋餘,今乃粗及桓莊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
——《夜夢》”
因為貪玩,沒及時完成父親佈置的作業,很是害怕父親的責罰,心中焦躁不安,好像嘴裡掛了魚鉤的小魚一樣的惶恐。
蘇軾八到十歲之間,父親蘇洵外出求仕,吃了很多閉門羹之後,蘇洵開始四處遊歷,藉此放鬆心情。
父親不在家的這段時間,蘇軾從張易簡道士那裡退了學,改由母親程夫人教讀。
程夫人的教育觀念:不僅重視言傳,同樣重視身教。蘇洵夫婦的言傳身教對蘇軾蘇轍的影響深遠。
蘇渙是屬地的第一位進士,蘇軾蘇轍兄弟倆從小就將伯父視為自己的偶像,伯父的勤奮上進,給了兄弟倆莫大的鼓舞。
父親蘇序去世後,蘇渙回鄉守制,在這朝夕相處的兩年多時間裡,蘇渙對兩侄子的教誨,讓兄弟倆受益菲淺。
蘇軾十二歲時,屢考不中的蘇洵結束了遊歷,回到了家中,開始正式教二子讀書。
蘇洵首先為兩子取了學名:兄名軾,字子瞻;弟名轍,字子由。
蘇洵後來還做了《名二子說》一文,介紹二子的性格以及名字的由來,以此來告誡兒子,並且表達對兒子的期望。
“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軾”指的是車廂前供扶手的橫木,沒有它,並不影響車輛使用,只是車會不美觀,蘇軾生就聰穎豁達,所以蘇洵告誡他要像“軾”那樣放低身段,不要鋒芒畢露。
“轍”指的是車輪碾壓過的痕跡,天下車皆循轍而行,雖然論功勞沒車轍的份,但如果出現事故,也不會怪罪的轍身上來,蘇轍向來沉穩內斂,所以蘇洵為他取名“轍”,希望他安穩的度過一生,避免禍端。
其實,蘇洵的《名二子說》,表面上看是對兒子名字的解釋,其實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蘇洵很注重因材施教。
在父親的引導之下,蘇軾蘇轍兄弟倆熟讀了大量文學經典,自己一直未能考中,從而放棄再參加考試,但蘇洵卻並沒喪失對兒子高中的信心。
其實,當時的科舉考試有著固定的規矩形式,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套路,要想高中,必須得摸清套路,蘇洵雖然發憤讀書後成效顯著,但過高的才氣與創造力,有時候反而成了科舉考試的障礙。好多有才氣的文人,像詞人秦少游,都是和蘇洵一樣屢考不中。
在親自教授二子近十年之後,蘇洵帶著二子去成都拜見了大官張方平,張方平很是欣賞父子三人的學識和修養,建議蘇洵帶著孩子儘快去京城應試,臨行前,張方平還為蘇洵寫了一封舉薦信,收信人是歐陽修。
到達京城之後,蘇軾蘇轍經過一系列文官考試之後,不負眾望,同榜高中進士。
天有不測風雲,這時,從眉州傳來了一個壞訊息:程夫人已於本年四月初八去世。
父子三人強忍悲痛,匆匆趕回家,為程夫人尋了一塊上好的墓地,將她安葬。
依禮守制近三年之後,父子三人搬離了眉州,開始在京城定居。此時,“三蘇”也正式開始了一波三折的政治生涯和波瀾壯闊的文學生涯。
-
3 # 閒夢花開
這個問題如果從學術專業的角度來回答,我等素人皆不可答,因為會有班門弄斧之嫌,只能以素人的角度來理解和回答。
縱觀古今,整個家族滿門文豪,我們熟知的有建安文學的“三曹”,唐宋八大家的“三蘇”,而尤其以“三蘇”最為稱奇。“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蜀中有才子,三蘇天下奇”,後人對他們不吝讚美之詞。
父親蘇洵,《三字經》中有傳誦:“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是個大器晚成的典型,我們熟知的是他那篇曾經入選高中課本的《六國論》,縱橫評說六國敗亡之因,議論風發,頗有氣勢。
兩個兒子,蘇軾,蘇轍皆以文章名傳後世。尤以蘇軾突出,他是宋代偉大的文學家,詩詞散文都有傑出成就,開創宋詞豪放之風,《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是有華人的地方就必誦讀的蘇詞。
若說蘇家到底有怎樣的家學淵源,我認為這便是詩書濟世,耕讀傳家的良好家風教育。
蘇軾,蘇轍自幼便在父親指導下通讀百家之文。先秦諸子,兩漢詩賦,唐代詩文及當朝名家作品,蘇洵都悉心指導二子誦讀書寫,並耐心講解。不僅如此,父子三人還遍訪良師,從師學習。蘇洵還特地寫了《名二子說》勉勵蘇軾,蘇轍。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吾未見其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禍福之間,轍乎,吾知免矣。”
文中借二子之名,表達對兒子的期許與告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蘇洵還帶兩個兒子游歷天下,訪名山,拜名師,後得到成都張方嚴賞識,把蘇家父子舉薦給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歐陽修大讚三人文章,領他們見了當時宰相韓琦,從此“三蘇”才名傳遍天下。
世事變遷,我們早已進入了思想開放,科技昌明的時代,可是卻再難看到這樣詩書傳家的奇蹟。現在更多的是財富傳家,且還被人斷言為富不過三代,究其原因,顯然是我們把對於子女教育的良好傳統丟失了。
現在太多的家長汲汲於名利的奔波之中,把孩子交給老師,學校,社會去教育,而孩子成長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家庭教育被忽視。並且我們現在提倡學習西方解放天性,快樂教育的理念,使得傳統的尊師重教顏面掃地,社會上爆出的教育悲劇何其多!同時,社會上還出現了比較好的私立幼兒園和小學,招收學生先要看家長學歷這樣看似荒唐的事情,可是有誰去思考過出現這樣現象的深層原因呢?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我們在此探討蘇家的家學淵源,不如深刻的反思當今的教育,到底應該從娃娃抓起,還是應該從家長抓起。
回覆列表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蘇氏父子就佔了三個席位,的確是讓人驚豔的成績,看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先了解蘇氏三人的成就如何。第一位就是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我們都學過的《六國論》,分析的很透徹,邏輯思維很明確。第二位,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不用太多的介紹了,成就最高也最廣泛的,詩文書畫,應了歐陽修的那句話“從此沒人知道我歐陽修,只知道你蘇軾了”當然有自謙的成分。然後,蘇轍,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他哥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而且值得一說,他的書法也不錯。從家學來看,還是得說蘇洵,從他有個哥哥蘇渙,是從政的,而且有一定的成績就可以看出來蘇老的家境應該不會很差,而且從蘇氏祠堂可以看出來,蘇家在地方上應該是大戶人家,所以少年時的蘇洵,任俠與壯遊,也就是遊山玩水,也並沒有用功學習。自到二十五歲時,長女夭折,母親病逝,第一次應鄉試舉人,他不幸落第,發現自己的聰明並沒有什麼用,於是決定開始了學習,也開始也發憤學習的一面。至於蘇軾蘇轍,放在一起說,他兩還有個哥哥,只不過在八歲的時候去世了,那個時候蘇軾2歲,蘇轍還沒出生,而且那個時候蘇洵還是沒中。,但是那個時候的蘇洵,確是苦學鑽研的蘇洵,蘇洵的哥哥蘇渙也升了官,等於鼓舞了蘇洵。自此蘇洵在家讀書考究古今,一邊鑽研,一邊開始教育蘇軾蘇轍二兄弟讀書,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積極向上,讀書求識的家風。蘇氏父子真真切切的告訴我們浪子回頭金不換和父母的確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兩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