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兵敗後不久就死了!

    我沒有任何直接證據,但我堅信這一點!

    靈隱詩為僧應當是假的,因為這個故事起先記在於詩話之中,就是那一句名震千古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容小可簡述一下,宋之問過靈隱寺,夜無眠而吟詩,得一句而無以為續,有一老僧續曰“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次日問之,有僧曰,此駱賓王也!

    古人就已經考證此事為假,小可不信,還特意翻了翻詩作,結果發現他們二人早就相識,甚至還有詩歌唱和。

    也曾想過隱姓埋名,可是一個天縱其才的人如何隱居?那種絕世的鋒芒如何能隱藏數十年之久?

    也曾想過改名換姓,可是駱賓王不是不曾造反的柳永,在他那個時代他是一個小名人,交際眾多,改名換姓就能避免熟人相識,世人莫知麼?

    然後又繞到出家為僧這個環節,還是不行!這是一個近於名士的男人,早年混黑社會,然後從軍,接著宦遊,又鋃鐺入獄,最後因不得意加入徐敬業戰隊。如此光芒四射的人生豈會湮滅後半生?

    在最迸發的時刻離開人間,是最詩意的方式。

    當然,我們也可以無限YY,像幻想李白那樣幻想駱賓王。兵敗逃亡,跳水假死,隱姓更名之後,剃度為僧,藏身於名山古剎。偶讀貝葉之文,漸漸塵心通明,遂放下世俗之念,安之若素。後來於靈隱寺偶遇宋之問,裝做不識,指點迷津,傳為千古佳話。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公元684年1月武則天廢黜唐中宗,自立為大周皇帝;同年九月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為徐敬業寫了《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徐敬業兵勢雖大,但遠遠不是武則天的對手,十一月徐敬業兵敗,他跟駱賓王逃亡天下。據說駱賓王逃到靈隱寺出家,第二年就死了;而徐敬業活到九十九歲才死。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是駱賓王的傳世名作,連武則天看後,都指責丞相沒有將駱賓王這樣的人才收為朝廷所用。檄文寫道: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寫得真是氣壯山河,大氣磅礴。則天皇帝看到檄文中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一句時問丞相這篇檄文是誰寫的?丞相回答說是駱賓王寫的。武則天不僅感嘆到:宰相安得失此人?

    徐敬業兵敗後,武周大軍四處捉拿徐敬業與駱賓王,但是始終沒有找到,長得像他們兩人的無辜百姓被斬殺將盡萬人。後人官府雖然知道徐敬業與駱賓王還活著,但是沒有再去捕殺他們,因為畢竟這兩人是為了復興唐朝,人心思唐啊。徐敬業逃到衡山為僧,活到了九十九歲;駱賓王則遊歷天下名山大川,最終在靈隱寺出家,第二年就死了。

    《資治通鑑》上記載駱賓王與徐敬業被捕後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駱賓王是投江而死的,《新唐書》本傳說駱賓王最終“亡命不知所之”。現在南通和義烏兩地都有駱賓王的衣冠冢,駱賓王到底怎麼死的,死後葬在那裡都不得而知,眾說紛芸。

  • 3 # 撿書喵

    駱賓王少年成名,七歲時著《詠鵝》,成為千古名篇。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但是少年成名並沒有給駱賓王帶來亨通的仕途,相反,他一生坎坷,履受創傷。早年落魄無行,後得道王李元慶賞識,曾從軍西域,宦遊蜀中。又任侍御吏,卻因賊罪下獄,他在詩文中則力辨其冤。出獄後,被貶臨海縣丞。睿宗文明(684)時,徐敬業起兵討武則天,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軍中書檄,皆出其手。徐敬業兵敗,駱賓王下落不明,有的說戰死,有的說出家。

    其實初唐四傑中,我比較喜歡王勃,在我眼裡他是個奇葩少年,或許天才的世界我不懂

  • 4 # 笑笑小仙

    駱賓王,他在造反失敗之後,最後他的結局又是怎麼樣的。駱賓王,幫我們大多數的人知道這個人的時候,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小學課本當中學到的有關於他的一首詩,把這首詩可以說基本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所以說,當我們討論起這個人的時候,往往會覺得他是一個會寫詩,有才華的人,這是他最大的一個標籤了,但是在當時的朝代當中,詩人並不是他最大的一個標籤,因為在他所處的朝代當中,可以說做出了非常多驚天動地的事情了,甚至後來還進行了兵變,可能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辦法將駱賓王這個人和兵變發生聯絡吧,可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他確實做了這些事情,那麼他在造反失敗之後,他的結局又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之前,在當時的時代,他曾經寫過一個特別出名的一首關於討伐武則天的文章,這篇文章在武則天看了這個之後,最大的反應不是生氣,而是感嘆,他感嘆道,做宰相的怎麼能夠沒有這樣的一個人呢?能被武則天這樣的誇讚,可以說他的才能是特別的大了。那個時候的他只是還在自己的家鄉,當著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官,有一年的冬天,唐高宗去世了,其實唐高宗他在在世的時候,基本上朝廷當中的事情已經有武則天來代替他完成了。唐高宗在去世之後,將這個皇位給了他的太子,可是現在的武則天,她根本沒有辦法去放棄這些權利,於是她想要自己掌握這些,為了能夠鞏固他在朝廷當中的位置,於是就開始大肆的去殺原來的皇親國戚,而且設立了很多新的東西,就是讓人們透過告密謀反的人,從而讓別人不敢謀反。

    而我昨天的這些行為全部都被駱賓王看在眼裡,他對於武則天的這種方法非常的不滿意,於是他就有了一些其他的想法,他聯合當時手中還有一些兵權的徐敬業,打算一起來跑伐武則天,而他討伐武則天的那個文章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寫的。這支隊伍在最開始的時候形勢還是比較不錯的,可是因為沒有抓住一個非常有利的時機,最後被武則天派出來的兵隊給圍剿了。他們這次的開始起兵到結束,僅僅維持了三個月,最後就失敗了,在失敗之後這兩個人就連夜坐船逃到了其他的地方,但是徐敬業因為被部下的人叛變,最後被殺死了。可是至於駱賓王,他真正的去向,基本上有以下的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他還沒來得及逃跑就已經被誅殺了,而且在一些歷史書當中也明確的記載了他在起義失敗之後,這兩個帶頭人物在當場就已經被殺掉的情景。不過,人們對於他的結局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有一個說法就是他在起兵失敗之後逃跑了。武則天去世之後,李顯才真正擁有了自己的權利,這個時候皇帝就表揚了曾經為了大唐所做出犧牲的駱賓王,而且他還下令在所有能搜查到的地方去收集有關於駱賓王所寫的詩,並且還派身邊的人去調查他在逃走之後到底去了哪裡,他的下落究竟是怎樣的,而他身邊的人接觸了很多合當時有關的人物,而且還尋遍了駱賓王所有的好友,最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調查之後,提供出來的結果就是他已經逃跑了。

    在這兩種說法當中,最值得被大家去相信的應該就是第二種說法了,因為如果當時他真的是和徐敬業一起被殺掉的話,那麼徐敬業之死在我們後人的眼裡已經是被證實了的,可是駱賓王的去向卻有很多種說法,如果他們兩個人真的是在同一種情況下,用同一種方法去世的話,那麼就不會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了。而且在我們現在有關於他的一個電視節目當中曾經提到過,駱賓王家的族譜當中曾經寫過駱賓王在逃出之後隱身到了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之後,他才去世的,而他去世的時候都已經有70多歲了。

    小編認為,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對駱賓王有一個新的瞭解,我們知道他不僅在文學方面有著很大的才能之外,他同時也是在仕途方面有著自己的志向的,雖然說他最後沒能成功,但是他的作品流傳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而且還會繼續流傳著,我覺得已經是非常偉大的一個成就了。

  • 5 # 司徒永聖

    永聖說:

    駱賓王雖出生於寒門,但少年聰慧,七歲即能詩,號稱“神童”。《詠鵝》即七歲所作。

    駱賓王雖然才華橫溢,但其實一生並不得意,屢為小官,初為道王李元慶府屬,後又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姚州大總管幕府,此期間與盧照鄰多有唱和。

    入朝為官時,武則天當政,駱賓王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後遇赦免。到武則天廢唐中宗自立,徐敬業起兵造反,駱賓王為徐敬業屬,掌管文書機要。著名的《討武曌檄》即出其時。據說武則天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一句時,大為驚奇,問左右是誰寫的。左右說是駱賓王,武則天感嘆道:是宰相的過錯,識人不明啊。

    至於其最後結局,史書也並無確證。《資治通鑑》說他與徐敬業一起被殺來。《新唐書》又說不知所蹤。《朝野僉載》又說他投水而死。《本事詩》又說他出家了。

    據說宋之問被貶,遊靈隱寺,晚上月色明亮,宋之問就吟道: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苦思不得下文,這時一僧對曰: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大驚,問僧人誰,即有人說僧人駱賓王也。此文人軼事,應該當不得真吧!

  • 6 # 青鳥whn

    - 01 -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出身寒門,生於義烏(今浙江義烏),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

    駱賓王從小聰慧過人,七歲作《詠鵝》,亦稱為“神童”;擅七言歌行,他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例如,“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 02 -

     

    671年與王勃、盧照鄰、楊炯一同在長安參加了銓選,但4人雙雙落選,究其原因,大概是他們個性突出、做事乖張、恃才傲物、好出風頭,最終遭人嫉妒。

    四傑在671年短暫相聚後,各人的人生命運開始出現了形式不一的變化。王勃因為窩藏一個犯了罪的官奴後殺人差點被殺頭;盧照鄰患病殘疾;楊炯牽扯到其弟的叛逆活動中,不予重用。

    而駱賓王早年遭受磨難、居無定所,仕途不順;又因寫文章、提建議得罪了武則天,被人誣陷下過監獄;在他看來,世道黑暗,報國無門;因為對現實的不滿,所以跟隨徐敬業起兵造反。

    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曌檄》:“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氣勢雄渾、慷慨激昂,用詞精妙。

    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以至於武則天拿著這篇檄文去找宰相,問他:“宰相安得失此人?”

    由於這篇檄文的水平太高,駱賓王居然成了揚州起義的標誌性人物,後來明朝大思想家王夫之說起這次起義,一開口就是“起兵討武氏,所與共事者,駱賓王、杜求仁、魏思溫......”

    兩個月的造反行動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駱賓王從此失蹤,有人說他被抓獲處斬了,也有人說他隱姓沒名逃亡了,也有他兵敗投水而死的傳聞。

    其一生行跡,頗為詭奇,令人唏噓。

     

    - 03 -

    駱賓王平時寫作,特別愛做大文章,寫長篇辭賦,可他最為人所傳頌的卻是短篇的《討武曌檄》,最為人喜愛的詩竟是一些小詩。

    初唐四傑均為一些小人物,命運多舛,但是他們卻是唐詩大爆發的開端,開啟了振奮、開闊、充滿希望的唐詩新局面,在他們之前都是一些宮廷貴族在寫詩,他們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底層官僚、文人、甚至窮苦困厄之士都開始寫詩了。

    “落魄無行、好與賭徒遊”“讀書頗存涉獵,學劍不待窮工”,這就是初唐四傑之一,一個小人物、大詩人駱賓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3歲了,智力還在1歲半左右,這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