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辰夢劫
-
2 # 穿越再現彼岸
最近翻看了一下《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天下奇才”,文學、治國、軍事、農業耕作幾乎樣樣精通,可謂是一個全才了。不過諸葛亮這個人有一個重大缺陷,待我細細道來。
諸葛亮有哪些功績和創造?諸葛亮的代表作是《出師表》、《誡子書》、《南征》、《北伐》、《北出》等著作,可謂是一個文學家了。(《誡子書》部分書法)
軍事上諸葛亮還有很多發明創造,如諸葛連弩、孔明燈、木牛流馬、孔明鎖、孔明棋、木獸、地雷、八陣圖等,可謂是一個軍事發明家了。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對農業上也有很大的貢獻,譬如在漢中地區建造山河堰,灌溉農田,農田的灌溉、農具的發展都做了很大的貢獻,擱現在也是一個農業專家了。
諸葛亮還擔任蜀漢的丞相,統帥三軍進行南征北戰,取得了不少的勝利,可算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了。
諸葛亮去世時只有51歲,卻有這麼多光輝的頭銜,他的人生的時間是如何分配的?估計是起早貪黑、熬夜做這些工作了,諸葛亮做蜀漢的丞相是非常累的,應該是積勞成疾而去世的。(八陣圖實戰劇照)
諸葛亮最大的缺陷。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峙期間,兩個人經常有使者往來,互相試探對方的虛實。諸葛亮和司馬懿肯定要求使者要注意自己軍方的保密,那些話能說,那些話不能說。司馬懿接見諸葛亮的使者時問了這樣的話:
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這是《資治通鑑》的記載,司馬懿問諸葛亮的使者都是有關諸葛亮本人的一些事情,使者稱,諸葛亮氣的很早,睡得很晚,吃的很少。根據使者的說法,司馬懿判斷諸葛亮長久不了。
這裡同樣涉及到諸葛亮最大的缺陷就是不相信手下的人(或者不相信手下人的能力),士兵責罰二十軍棍就需要報告諸葛亮,這些事情手下的將軍們或者專門負責的將領就可以辦到了,自己親力親為就是對手下的將領們不放心。
此外,諸葛亮的軍事發明非常之多,流傳下來的只是經典軍事產品,肯定還有其他軍事發明創造。這樣的事情諸葛亮也要參與,親自設計製造,和蜀漢丞相、三軍統帥的身份並不太相符合。這裡也是涉及到諸葛亮不相信手下的辦事能力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也許諸葛亮的能力超強,手下人的能力遠遠不及他,因此自己親力親為。這就導致一個問題,蜀漢所有的事情諸葛亮一個人能辦的過來嗎?事情還是要集體中的每個人去辦,這樣的效率會非常高,比一個人幹要強多了。
諸葛亮的這一人格缺陷也導致了個人去世過早的悲劇。(諸葛亮和司馬懿會面劇照)
諸葛亮事必躬親導致積勞成疾而病故。諸葛亮不相信手下的大臣和將領能力,導致自己事必躬親。作為一個丞相、三軍統帥是非常勞累的事情,年輕時感覺不出來,上了歲數自然就會加速自己的死亡了。每個人的人體有一定的極限,必須勞役結合。諸葛亮事必躬親導致休息的時間不夠,長久積累下來必然導致疾病纏身,憂慮加重。
司馬懿得知了諸葛亮生活的小細節後,就急忙派小股軍隊騷擾蜀漢的軍隊,趁著諸葛亮病重不能帶軍時打擊蜀漢軍隊,增加諸葛亮的憂慮。而後主劉禪得知諸葛亮病重的訊息後,明面上是慰問,其實是探查蜀漢之後的丞相人選。
亮病篤,漢使尚書僕射李福省侍,因諮以國家大計。福至,與亮語已,別去,數日還。亮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諮彌日,有所不盡,更來求決耳。公所問者,公琰(蔣琬的字)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費禕的字)可以繼之。”
這也是《資治通鑑》的記載,劉禪派人來主要想問諸葛亮之後誰來繼承諸葛亮的位置,諸葛亮稱蔣琬、費禕,之後就再也不說了。(諸葛亮病故之地五丈原,附近有諸葛亮的衣冠冢)諸葛亮小到軍中雞毛蒜皮的事,大到國家大事及其繼承人人選,什麼事都做了,他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幹這些事,盡力做了就拖垮了自己。
-
3 # 影視狼哥
諸葛亮平生謹慎,每事親力親為,特別是先帝去世後,肩上的擔子更重,心中的壓力更大。在諸葛亮的運籌下,蜀漢渡過了權力過渡時的危機,經過五年的休養整治,蜀漢國力得到全面提升。為完成先帝遺志,諸葛亮於228年進行北伐。因部署不嚴謹,使馬謖失了戰略要地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諸葛亮愛之切,痛至深,第一次北伐失敗對諸葛亮是很大的打擊。。。接著趙雲去世,張苞追敵將墜澗身亡,諸葛亮哭之吐血。良將一個個而去,蜀漢人才凋零,誰來幫助蜀漢完成大業,諸葛亮傷心欲絕,從此身體落下病根。諸葛亮廢寑忘食,把精力全放在北伐事業上,還要操心朝中之事,接連幾次北伐毫無進展,i諸葛亮身心疲憊,身體每況俱下。第五次北伐,駐軍五丈原,司馬懿龜縮不出,僵持不下,諸葛亮急火攻心,一病不起。在生命垂危之機,安排好國家大事和今後規劃,以及自己身後事宜,於234年10月8日與世長辭。諸葛亮不忘初心,為復興漢室還於舊都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漢,長治久安而以攻代守,北伐中原明知不為而為之,費盡了畢生精力和心血。一代名相,文武全才,名垂青史。
-
4 # 安徽論壇官方號
我覺得是有這個可能性的,且聽我慢慢道來。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三國的名將周瑜,是被氣死的,而且是被諸葛亮氣死的,這個故事,也進一步的神化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不可一世。但事實,周瑜不是氣死的,而真正被氣死的,是諸葛亮,不過說諸葛亮是氣死,有點用詞上的錯誤,最貼切的,應該是鬱悶死是諸葛亮的死法。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死於五丈原的,也就是三國的名篇“星落五丈原”,在五丈原這個地方,是諸葛亮人生的最後歸宿,也是最後的遺憾,這個最後的最大的遺憾,就是諸葛亮已經明白了自己無法實現一生的夢想,所以被鬱悶死,這是最真實的!
那麼諸葛亮的夢想是什麼,是怎麼破滅的?這就要從諸葛亮的隆中對說起了。
隆中對是諸葛亮提交給劉備的一份計劃書,這份計劃書是用來怎麼爭霸天下的計劃書,很多人只看到隆中對關於三分天下的計劃,沒有注意最重要的計劃,那就是三分天下後的統一天下計劃,我們看看最後:“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最後的計劃,就是在三分天下後,蜀漢就兵分兩路,一路以荊州為起點,兵鋒直指宛、洛;一路以益州為起點出漢中秦川,兩路夾擊爭霸中原,最後平定天下,復興漢室,這就是諸葛亮的全部計劃。
天下三分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和曹魏決戰,可惜曹魏出了一個天才司馬懿,在最後一次和司馬懿的對決中,司馬懿還是堅守不戰,諸葛亮在戰場附近開荒種地,看上去大家都在耗時間,實際,諸葛亮在等一個畢生的偉大時刻,那就是荊州之軍向宛、洛的出現。
但這個時候,荊州已經在孫權手中,關羽已死,荊州怎麼可能出現這樣的兵馬?這就是諸葛亮主導吳蜀聯盟的基礎和目的,當時,諸葛亮以支援孫權稱帝,換取孫權出兵宛、洛。孫權稱帝后,也不違約,按諸葛亮指定的時間出兵了。戰報到達曹睿(曹丕兒子)這,諸葛亮預計曹睿會在司馬懿這分兵,甚至調動司馬懿去對付孫權大軍,但這次諸葛亮失算了,曹睿居然來了一個御駕親征,一舉打敗了孫權的江東雄獅。如此一來,諸葛亮的兩路夾擊計劃,就失敗了,不但不能鬆動司馬懿的防線,更堅固了司馬懿的堅守信心。
諸葛亮在五丈原一病不起,是在接到孫權大敗的戰報後。孫權一敗,諸葛亮出道以來就制定的宏偉計劃,全部化為泡影,畢生問鼎中原,一統天下的偉大夢想,就已經再無法實現了。一直以來支撐諸葛亮生命動力的夢想就此破碎,破碎的夢想,讓諸葛亮生命的動力也陡然消失了。
此時,鬱悶死,就是諸葛亮沒有辦法的唯一選擇了,這也印證了水鏡先生的那句話:“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也!”
-
5 # 苦志觀生活
說諸萵亮被司馬懿活活氣死是沒有根據的,真正死因就是病死,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上記載了諸葛亮死亡的全過程:“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 時年五十四。其二,從諸葛亮自己當時的言行來看,也很大程度上是死於勞累過度而的疾病,系病死無疑。北伐之前,諸葛亮寫了一篇《出師表》,他在該文中寫道:”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是他自己當時真實情況的寫照,很明顯,他整日"夙夜憂嘆”,長此以往積勞成疾。三,從司馬懿與諸葛亮兩人交手的過程來看,司馬懿活活氣死諸葛亮的可能性很小。由於當時蜀漢與魏國實力相當,所以兩者只能處於長期膠著的狀態, 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都不敢輕於冒進。後來有人將“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言語講給司馬懿聽之時,司馬懿只是笑著以”我能料生,不能料死“作為自己辯解的理由。由此可見,司馬懿在潛意識裡對諸葛亮還是相當敬佩和畏懼的。
-
6 # 我是星星之火
諸葛亮當然不會是被氣死的,要說氣人只有他氣別人的份,當年三氣周瑜致使一代儒將周公瑾箭傷崩裂,舊傷復發而死,後來三次北伐之時又罵死王朗,也是把王朗氣死的,這樣的諸葛亮怎麼會被氣死,孔明為人忠義,三顧茅廬之時他向劉備盟誓效忠,力扶漢室,自此日夜操勞,鞠躬盡瘁,為劉備集團的蜀漢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身負重任,南征北戰六出岐山,事事親恭,事煩少食,以致操勞過度,身染重病,終於在六罰中原時在五丈原病逝,諸葛亮是集忠義智慧的化身,乃世間少有,也是後世智者的楷模。
-
7 # 柳生飄雪
沒人能氣死諸葛亮,諸葛亮應該是累死的,並且和一個人有直接的關係。
諸葛亮自出山以來,所向無敵,遇到司馬懿之後,發現遇到了勁敵,有人形容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本事,就是馬前馬後的差距。諸葛亮為激司馬懿出戰,派人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這在當時是對司馬懿的一種侮辱,司馬懿也是心中大怒,但是馬上意識到這是諸葛亮的激將法,於是,不動聲色,不但收下衣服,還當著使者的面,穿上女人的衣服。使諸葛亮的計策沒能得逞。
兩個人鬥智鬥勇,誰都勝不了誰,司馬懿因為年輕,沒什麼事,諸葛亮卻因為思慮過度,身患疾病,過早的離世,諸葛亮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8 # 公明淏
要說是氣死的也行,絕望等同於氣極!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234年春天,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在斜谷口再率數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而孫權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孫權準備的相當充分:五月,孫權親率大軍十萬進駐巢湖口,準備進攻合肥新城;遣陸遜與諸葛瑾率萬餘人進至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沔口(今湖北漢口),準備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還遣將軍孫韶、張承率萬餘人進抵淮河,準備進攻廣陵(今江蘇泰子州.)、淮陰(今江蘇淮安)。
這個架勢勢必要滅曹魏一樣,殺氣騰騰直撲合肥。要不怎麼說魏明帝也不含糊!曹睿聞報,遣護軍秦朗(他媽被關羽看好了,被曹操笑納)統領步、騎兵二萬人援助司馬懿抵禦蜀軍,遣步、騎兵八千人為先頭部隊馳援新城。七月,曹睿親率水師繼進。
司馬懿認為“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因此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漢軍自行撤退。
魏將郭淮認為漢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果然,漢軍到來,但被郭淮擊退。
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繼,導致功敗垂成,於是開始在渭、濱的居民之間屯田生產糧食,百姓亦相安無事,一切如常。
孫權多次派兵攻打新城,守將張穎等力戰拒守,終不能克。當時吳軍患病者甚多,魏援兵趕到,曹睿統率的大軍即將到達,孫權遂撤圍退兵(誰說疾病專門虐曹軍?)。
陸遜遣親信韓扁給孫權送信,韓扁返回時,被魏軍巡邏計程車兵抓獲。諸葛瑾聞後,心中甚懼,給陸遜寫信說:“敵人捉住韓扁,完全掌握到我們的底細。而且現在江水乾涸,應當趕緊撤軍。”陸遜認為皇帝已經大駕東歸,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他們需要施展靈變的計策,然後退兵。靈活多變也挽救不了大局,後安全撤回。
吳軍聞知魏明帝親率大軍督師作戰,銳氣大減,孫權於是退兵回返,孫韶也停止進軍廣陵等地。
曹叡親征迫退吳軍之後,有人建議他到尚未分出勝負的西線督戰,曹叡說“權退亮膽破,大將軍已制之,吾無憂矣”,顯示出相較與對東吳孫權的重視,諸葛亮的北伐可能並未對曹魏造成多大的撼動。
魏、漢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八月,諸葛亮果然因積勞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惡化。不久,諸葛亮在軍營中與世長辭。
如此強大的伐魏規模,寸土未得、寸功未立。諸葛徹底絕望了……
-
9 # 郭璽清
諸葛亮統領大軍與魏國大戰,幾度徵爭無果。諸葛亮自語:“為江山把亮的心肝操爛!″確實太累。
但巜拜臺》戲中:“講話中間我的心血翻,一口黑血往上翻”。由此可見諸葛亮得的肺炎病或胃炎病,是病死的。
回覆列表
諸葛亮在歷史上的評價有誇張的成分
我們對於三國時期之歷史的瞭解,多是透過元末明初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對於《三國演義》,魯迅先生有句評語“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
諸葛亮是一個政治家諸葛亮政治一流,軍事二流。其以二流的軍事水平對軍事行動卻常常指手畫腳,美其名曰“錦囊妙計”。對於有能力但是不聽話的將領堅決打壓,例如魏延,蜀國第一次北伐魏延主張從子午谷出兵被諸葛亮否決,之後北伐失敗。可以說是諸葛亮造成了五虎將之後蜀國再沒有能拿的出手的武將。而魏國的人才卻層出不窮,兩國的實力開始傾斜。
諸葛亮事必躬親,勞心勞力諸葛亮不僅對武將不放心,對於文官之事也頗多親力親為。用現在的話說,這屬於強迫症,什麼事都有按規矩來,我讓你做什麼你只能做什麼。馬謖因為不聽話而被斬,不過理由是失了街亭。
要知道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國家有多少大事小情,事事操心且古代的醫療條件有限。所以諸葛亮並不是氣死的,而是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