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萬育兒經
-
2 # 奕家愛美食
我想問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已經到夏天了,想著不給寶寶穿紙尿褲,給小孩做一下如廁訓練。
我的建議是,不要刻意練習。不給寶寶穿紙尿褲是可以的,不過要做好準備,可能一天會有7、8泡尿尿在家裡,因為這是一個過程。如果家裡很乾淨,可以嘗試在家裡穿開襠褲,然後買一個小孩子用的便便器,出去外面玩就不能穿開襠褲了。
關於如廁訓練,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覺得是個偽命題。就是小孩上廁所,完全沒有必要練習,最多隻要適當引導一下。請家長有兩個事情想一下:
1.吃喝拉撒是一個人的本能,是不需要訓練的。
2.請觀察一下,小孩在4.5歲以後還有多少不會上廁所的?
其實想說的意思是大可不必過多擔心。對於小孩子很多身體發育問題,小孩長大以後自然就會了。有時候反而是因為父母的過度訓練而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在具體的小孩上廁所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注意。
1、不能比較及責備小孩。本身小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有快有慢的。有些小孩子由於是家裡人從小穿開襠褲,可能就沒有穿過幾次紙尿褲。1歲多就知道了上廁所要蹲下來,有些小孩子,可能要到3.4歲甚至更晚。
這個時候切記不要責備小孩子,說你怎麼不知道叫人呀、不知道蹲下呀,怎麼又尿床了呀什麼的,誰家小孩都知道自己上廁所,你還不知道呀? 這樣小孩壓力大,會更喜歡憋尿,對身體更不好。
如果出現了尿床、尿褲子什麼的,就跟他說,每個人都要尿尿,都要拉臭臭,我們都是在衛生間做這件事情,下次你告訴媽媽,媽媽帶你去衛生間。有了幾次之後,小孩子就會更清楚了。
2、不要買那種功能複雜的便便器。什麼唱歌的,放音樂的,還有講故事的。如果功能過多,那麼小孩子會想著經常去上廁所,比如20分鐘一次,其實沒有尿尿也會想去,只是為了玩。
3、不要把如廁訓練搞得過於複雜。其實簡單的就是告知小孩子,你有尿就告訴媽媽,或者自己去便便器那裡。小孩子的便便器也放在衛生間,不要客廳放一下,房間放一下。這樣的話,一旦有尿意,他就會有意識的往衛生間走,家長也比較容易判斷。
說一下我小孩上廁所的過程,僅供參考。
小孩8月份生的,1歲之前都穿紙尿褲,1歲的時候是夏天,沒有穿紙尿褲,在家就穿了開襠褲,出門就穿沒有開檔的褲子。因為那個時候他只是會爬,所以家裡每天都很乾淨,那個時候他會有意識的摸隱私部位,我們就知道是要尿尿了。
到了1歲半,冬天來了,有幾次拉在身上,冬天也很冷,換褲子麻煩,就穿上了紙尿褲,那個時候他還不怎麼會說話。
2歲左右的夏天,就給他脫了紙尿褲,也是在家穿開襠褲,出門不穿。出門的時候會有意識的問問他要不要拉尿,或者隔段時間會給他稍微把一下,在家的時候他自己知道要拉便便器裡。
到了2歲半的冬天,其實他還沒有完全掌握,又給他穿上了紙尿褲。到了今年春天,也就是2歲8個月左右,他已經完全會說我要尿尿了,就戒掉了紙尿褲。而且非常順利的很快就晚上也不用穿了。如果小孩晚上會尿尿建議穿紙尿褲而不是把尿,大人小孩休息的好更重要。
到現在2歲11個月,完全實現了自己上廁所,不用管了。期間在2歲半過年的時候,也有人說怎麼這麼大了還要穿紙尿褲,我就笑笑而已,每個小孩都不一樣,我懂我的孩子,就夠了,其它人的建議也只是建議而已。
在他這兩年的如廁過程中,也出現過尿溼褲子,甚至臭臭拉身上的時候,我都沒有過多的責備他,只是跟他說,這個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然後給他看了一兩本這樣的繪本,還有網上搜點上廁所的圖片,讓他知道上廁所是一講很正常的事情,只是我們需要到衛生間,到馬桶上完成。
總之,父母自己放鬆心態,不要把這個事情當成一件好大的事情。小孩各方面發育好了,上廁所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是愛育社@愛育社 ,與千萬父母共同成長,做智慧父母,養兒不焦慮!
-
3 # 敏西園長
最近一週網路暖心影片:美國加州3歲小男孩Tydus,為媽媽做晚餐,我看後很驚奇很感動!
這個3歲小男孩怎麼這麼能幹,三歲一個人獨立給媽媽做了一頓豐盛晚餐!還很講藝術和情調!
我們的孩子呢,也要從各方面鍛鍊,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那首先從服務自己開始,從如廁訓練開始吧!
關於“如廁”一詞,《康熙字典》裡是這樣解釋的:“如“字本意之一是“往、到”,如廁,即“往”廁,意思是上廁所。
《漢書》中最早出現“如廁”一詞,從此,如廁便成為華人最文雅的“解手”或“方便”的用詞。
眾所周知,如廁是人類最重要和最平凡的行為之一,許多心理學理論就是建立在對這一行為的研究之上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指出:三歲末之前,幼兒必須學會控制生理排洩,使之符合社會的要求,也就是說必須形成衛生習慣。
過於放縱的大小便訓練,會使幼兒形成“肛門期-排洩型人格”,這類人不講規則,殘忍,齷齪甚至具有破壞性;而過於嚴厲的大小便訓練則會使幼兒形成“肛門期-滯留型人格”,這類人固執、吝嗇、守規矩,但過於死板,有強迫性潔癖。
由此可以看出,幼兒在學習如廁的過程中,我們大人的教養方式至關重要。所以如廁訓練很有必要。
小兒排尿生理與成人不完全相同,它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出生後的前幾年,其逼尿肌和括約肌逐漸發育成熟。
在嬰幼兒期,雖然大腦已經參與排尿控制,但由於排尿中樞尤其是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正常控制反射通路尚未完全建立,無法控制排尿能力。
人的排便反射是在大腦皮層的控制下進行的,排便反射是一個複雜的綜合動作。嬰幼兒的排洩功能,還不能夠受大腦支配,因此他不能用意識去控制自己的排洩,甚至他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有排洩行為,2-3歲歲時幼兒才能表示大小便。
入廁訓練,也就是如廁學習,實際上這一個過程是幼兒一種很自然和必須的發展過程,並非訓練任務,兒童從穿尿布到如廁這一轉變過程,被視為合作關係的一種自然進步,這種合作關係也貫穿在換尿布的過程當中。
幼兒的如廁學習通常是從模仿他人開始的,所以成人除了透過講故事,教給孩子,提醒孩子,還可以透過看動畫片,讓孩子觀摩學習。
孩子進行如廁學習前,家長要做好充分準備:
1、儘可能的為兒童提供,適合他們使用的便盆,或者是坐便器,讓幼兒感覺到舒服安全,然後能夠獨立完成。
2、家長儘可能的給孩子選擇簡單寬鬆舒服的衣褲,便於孩子自己脫穿,提高成就感。
3、對兒童在如廁中出現的意外狀況,要溫柔的予以諒解,如尿溼褲子千萬不要呵斥等。
4、培養良好的常規,形成良好的習慣。
如廁學習從寶寶的身心和諧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要幫助寶寶,明確認識到如廁的重要性,做到輕鬆如廁。
1、滿足寶寶正常的生理排洩需要,實現寶寶身體上的輕鬆;
2. 幫助寶寶學習並掌握如廁的基本技能,實現寶寶如廁的自理;
3. 幫助寶寶瞭解如廁行為與身心和諧健康的關係,讓寶寶遵守如廁的常規,建立健康的行為方式,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下面我們一起來以小女孩如廁為例,培養女孩大(小)便流程:
1、便前用肥皂洗淨雙手。
2、站在便池前兩腿分開站穩。
3、抓住褲腰,將褲子脫至靠近膝蓋的地方。
4、慢慢下蹲,坐穩排便。
5、便後用手紙輕輕將尿液擦洗乾淨(擦大便時要從前向後擦)。
6、抓住褲腰,用力向上提褲子,先提裡面的內褲、襯褲,再提外面的褲子,最後將褲子的兩側、前面和後面整理平整。
7、衝乾淨廁所。
8、便後,用肥皂洗乾淨雙手。
下面是培養小男孩小便流程:
1、便前用肥皂把手洗幹。
2、便池前兩腿分開站穩。
3、抓住褲腰用力向下拖至胯部。
4、首扶陰莖,對準便池中心位置小便。
5、抓住褲腰,用力向上提褲子,先提內褲,襯褲,再提外面的褲子,最後將兩側、前面和後面整理平整。
6、衝乾淨廁所
7、便後用肥皂洗乾淨雙手。
每天都這樣認真做,孩子總會學會的。還可以透過講故事告訴寶寶,讓寶寶養成習慣。
給寶寶講一個故事:
《小豬拉臭臭》的故事:小豬想拉臭臭,可惜他不敢告訴山羊老師,怎麼辦呀?小豬發愁了。
這時,小狗走過來對山羊老師說:“老師,我要小便”。
山羊老師幫小狗小便後,豎起大拇指對小狗說:“你能告訴老師想小便,你真棒!”
小羊走過來對山羊老師說:“老師,我要拉臭臭”。
山羊老師幫小羊大便後,對小羊豎起大拇指說:“你能告訴老師想大便,你真棒!”
小豬看見啦,走過去大聲對山羊老師說:“老師,我要拉臭臭!”
山羊老師幫小豬大便後,對小豬豎起大拇指說:“你也告訴老師了,你真棒”。
透過故事引導小寶寶要小便和大便了,不要害羞,要大膽表達出來,大人有意識的引導和訓練。
還可以透過兒歌,引導和訓練寶寶,教給寶寶如廁的一些具體方法如擦屁股。
小屁股,乾淨啦
衛生紙,手中拿,
從前向後輕輕擦。
疊一疊,再擦擦,
小屁股乾淨啦。
如廁是孩子發展中必須經歷而又自然的一個過程,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將會跟隨他的一生。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
從小就給孩子培養一個良好的如廁習慣!
回覆列表
二、大人訓練孩子上廁所,以身作則,每次有意識的暗示孩子,去上廁所了,要進洗手間。我們平時怎麼做的,都給孩子一些提醒。孩子潛移默化中,會更願意學習爸媽的行為。有尿意的時候,儘快的培養必須廁所裡上為主。培養隱私意識。
三、陪伴閱讀行為習慣的書籍,側重關於如何上廁所的卡通書本,讓孩子在趣味中,樹立上廁所的規範意識。閱讀關於人的身體方面的書籍,讀有關立體書籍,孩子在翻閱中,學習記憶很牢固。
四、有相關知識和習慣閱讀和培養時,家長習慣性的在上廁所期間給孩子提示,怎樣上廁所是文明的行為。講故事的形式加強記憶。
五、小孩子的上廁所行為,起初都是無意識行為,經常要等到很急了才有意識要尿尿了。經常會就地解決。這樣的話,父母親要給他們轉化為有意識的行為,除了以上4點的長期堅持,還需要給予一定上的言語和物質獎勵,讓他們轉化為有意識的行為。物質獎勵可以不用買新的玩具,而是給與生活小用品。
以上回答,請題主參考,都是我們家平時都有做過的。孩子一歲半就有這方面的規則習慣了。而且也已經會自己穿衣服,自己用筷子吃飯。放開手,相信 孩子,就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