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哥小都

    原因其實很簡單,吳三桂老了,此時吳三桂已經六十歲了,早已經沒有年輕時候的勇氣和激情,此時的吳三桂只想著和康熙分庭抗禮。吳三桂這一行為給了康熙機會,康熙趁機整合江南和華北地區的軍政財力,平定了各路叛軍,大大的削弱了吳三桂的實力。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在衡州病死,一代梟雄就此畫上句號。縱然吳三桂年輕時能征善戰,但奈何還是抵不過歲月的摧殘,實在讓人嘆息。

  • 2 # 博雲洞天

    1、由於此時清軍入關已經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矛盾:吳三桂以反滿相號召不過是刻舟求劍,脫離實際。而且,吳三桂降清以來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銳、民族鬥爭最激烈的時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義軍極盡鎮壓之能事,曾幾何時,他卻又要“共舉大明之文物”了。

    2、吳三桂兵力雖然強盛,但卻不具戰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後,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據漢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貽誤了戰機,給了清政府以從容佈置反擊的時間。

    3、康熙帝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西北的王輔臣首先被擊敗:清軍首先攻下秦州,總兵陳萬策投降。接著便包圍了蘭州、鞏昌。蘭州、鞏昌相繼攻破,清軍便圍住王輔臣的根據地平涼。康熙特派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親臨平涼,指揮戰鬥。清軍以巨大代價奪取了城外的制高點--虎山墩,平涼城失去了屏障,王輔臣於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歸降,西北平定。西北戰場的勝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並最終可以抽調西北勁旅對付吳三桂,吳三桂的失敗便註定了。

  • 3 # 初三歷史書

    吳三桂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的有傳奇色彩,他最初反明助清,被封以平西王鎮守雲南,可以說是成了一方諸侯。但他後來的反清中又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這就遭到到了世人的唾棄。

    而且吳三桂反叛於康熙十二年,當時的滿清的旗軍勢力還沒有太大的消退,軍隊的戰鬥力不遜於吳三桂的軍隊。並且與吳三桂聯合的靖南王與平南王勢力遠不及吳三桂。清廷採取招撫的方式來平息這兩位藩王,也在軍事上給予很大的壓力,迫使他們投降。並不斷拉攏陝西的王輔臣,孤立吳三桂。

    在人心上支援吳三桂的勢力也遠遠小於清朝,他大這興明的旗號反清,但永曆帝確是他所殺。雖然康熙王朝中有朱三太子支援他,但畢竟勢力太小,給予的影響力更是無法產生很大的作用。最終導致了吳三桂的滅亡。

  • 4 # 我的世界裡面有晴天

    在漢人心中,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賣國賊。而且是吳三桂滅了明朝最後的南明小朝廷,徹底惹怒了天下漢人。因而,當他起兵造反時,得不到百姓的擁護,同時,清朝入關後採取了一系列安撫百姓的措施,使得漢人更願意擁護清朝。

  • 5 # 科普道人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平西王吳三桂是清朝時期著名的藩王,和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而在三番中,實力最強的事吳三桂,因此大部分時間尚可喜和耿精忠都是以吳三桂馬首是瞻。吳三桂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一個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奸臣。不過最讓人們不解的是為什麼吳三桂明明手握重兵,為什麼最後還是輸給了康熙?

    第一:康熙的帝王之術

    康熙早料到吳三桂要反,所以提前好幾年作了打戰的準備,同時採取一些安撫措施,讓吳三桂掉以輕心,所以,一開始,吳三桂就低估了康熙的帝王權謀。而且,我認為他錯失了推翻清朝的最好時機,如果他能在康熙剛親政或者正在除鰲拜的時候動手,很有可能會贏。

    第二:吳三桂不得人心

    在漢人眼中,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賣國賊,而且,是吳三桂滅了明朝最後的南明小朝廷,徹底惹怒了天下漢人。因而,當他起兵造反時,得不到百姓的擁護,同時,清朝入關後採取了一系列安撫百姓的措施,使得漢人更願意擁護清朝。

    第三:康熙的戰術戰略

    當時康熙面臨的情況確實非常緊急,但是康熙知人善任(打破常規,大膽起用漢將),選將得當(任用圖海、安親王嶽東等),戰略正確(先暫時停撤二藩,恩威並重,並選用將領分五路進攻),且八旗勁旅久經沙場,所以吳三桂敗了。

    第四:天命所歸

    此時吳三桂已經六十歲了,早已經沒有年輕時候的勇氣和激情,此時的吳三桂只想著和康熙分庭抗禮。吳三桂這一行為給了康熙機會,康熙趁機整合江南和華北地區的軍政財力,平定了各路叛軍,大大的削弱了吳三桂的實力。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在衡州病死,一代梟雄就此畫上句號。縱然吳三桂年輕時能征善戰,但奈何還是抵不過歲月的摧殘,實在讓人嘆息。

  • 6 # 阿凡有話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吳三桂這個人,他原先是明朝末年山海關的守將,長期駐紮山海關與滿清對峙。但是闖王李自成攻克北平,逼死崇禎,強佔吳三桂之妻高圓圓,就有吳三桂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於是吳三桂聯手滿清的多爾袞絞殺李自成,後來李自成也被逼自殺了。吳三桂後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淪為滿清的走狗,把明朝的南明小皇帝在緬甸被逼自殺,所以他在漢人的心中是個大大的漢奸,不得漢人的擁戴。

    吳三桂反清時,正是康熙當政,當時天下太平已久,誰都想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哪個吃飽沒事提著腦袋去造反。而且當時康熙還有孝莊皇太后輔佐,孝莊皇太后可是經歷三朝的老女人了,什麼風風雨雨沒見過。

    吳三桂失敗運氣也不好,在造反途中就病死了,所謂蛇無頭不行,在厲害計程車兵沒有老大也就是一盤散沙,不過是烏合之眾。

  • 7 # 劍指軒轅

    吳三桂是歷史上算是比較有名的一個人物了,經歷過明朝,清朝兩個朝代,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是出自他,他開啟山海關放清軍入關,從而使李自成戰敗,他也因此立了大功,被封為平西王。但吳三桂不是一個甘於人下的人,而清朝也不可能放任一個手握重兵,而且頗具野心的人存在,所以,康熙皇帝親政之後做的,手要幾件事就是,削蕃!但是吳三桂不可能坐以待斃啊,所以,在野心和逼迫之下,起兵反清!

    其實吳三桂起兵之前早雨耿進忠,尚可喜取得聯絡,如果一人起兵反清,其他二人必須全力相助,所以吳三桂在起兵前期世如破竹,數月之間先後攻佔陝西,甘肅,四川,湖南,湖北等幾個省市,但是吳三桂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以為自己天下無敵,在這種情況下,竟然開始想和康熙和談,你想一想底下幾十萬人馬?提著腦袋跟著你造反,然後半路你想和談!作為老大,你都慫了,那作為小弟還不趕緊給自己找個退路啊!底下人心不齊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吳三桂他出兵的口號是恢復大明,反清復明!但是恰恰是這個口號害了她自己,因為他親手絞死了永曆皇帝父子,你想一想,你前面把明朝皇室後人全給殺掉了,後腳你就要反清復明,恢復大明皇室傻子才會信,其實就是失去了民心!根本沒有多少人願意真正的為他賣命!而且尚可喜,耿靖中半路投降,給了他致命一擊,手下被不斷策反,民心還不在他這邊,他不失敗誰失敗!這也是他失敗的一個原因之一

    其實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當時,滿清剛剛入關,滿清的八旗兵戰鬥力還很強悍,再加上當時清朝,無論是地域面積還是兵力,都佔有絕對優勢,再加上一個,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也被他碰上了,就好像一個鑽石,已經感覺自己很牛了,但沒想到對面是個王者,所以說吳三桂的失敗是必然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他都不可能成功!

  • 8 # 煙柳難畫橋

    吳三桂雖然驍勇善戰,但是鎮守雲南之後畢竟廉頗老矣!他反叛失敗有其必然性。第一、明朝滅亡時吳三桂投降後金已經背上漢奸的罵名,撲殺朱明舊臣更是在政治影響力上大打折扣。第二、他對於清朝來說功勞太大,八旗勢力一直擔心養虎遺患,肯定一直都有細作監視,他自以為勢力龐大殊不知一直被清王朝玩弄於股掌之間!

  • 9 # 青風徐來

    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從起事到被鎮壓,不到8年時間,雖鼎峰時烽火燃盡清朝小半個江山,但因戰略失誤、內部不團結、人心不支援和整體實力差距大而最終失敗。

    起因: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一代明君康熙皇帝在解決掉鰲拜這個心病後決定對盤踞南方的三個藩王下手。同年作出撤藩的決定,早就做好戰爭準備的吳三桂於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同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號令天下,“興明討虜”,佯稱擁立"先皇三太子",興明討清,蓄髮,易衣冠,傳檄遠近,致書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舊將吏,並移會臺灣鄭經,邀約響應。劍鋒直指滿清朝廷。

    此時吳三桂坐擁雲南,30萬兵馬,還有53位將佐,猛將如雲。同時靖南王耿精忠也有15萬兵馬,即使勢力最弱的平南王尚可喜也有6萬兵馬。吳三桂軍大軍自雲、貴兩省開拔,首攻湖南,湖南全省幾乎淪陷。隨即兵指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以及臺灣的明鄭餘部等地的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僕都迅速響應,形勢一片大好。

    反觀清廷,由於本身八旗兵力有限,且駐守京師和其他各地,初期僅僅調集了7萬兵馬。這些兵馬包含滿洲八旗、科爾沁、察哈爾等地的戎馬,有些雜亂無章。因對吳三桂起事的輕視和對八旗兵力戰鬥力的高估,直接致使了三藩之亂前期的失利。此時的清廷還沉浸在一統天下的喜悅中,不知道短短几十年,八旗戰鬥力直線下滑。雪上加霜的是當陝西提督王輔臣也叛變清朝,吳三桂的實力愈加的強壯。 此時的吳三桂並沒有乘勝渡江北上,反而在湖南沿江佈置防禦工事,似乎對此時的戰果十分滿意。這一戰略失誤被康熙帝抓住,及時調整戰略、安排兵力,開始反攻。 康熙帝的總體戰略先北後南,逐個分化,剪除黨羽。

    1676年(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王輔臣敗降平涼,北方形式初定,清軍避免三線作戰。隨後,因鄭經部爭據福建漳、泉、興、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敵,倉促撤兵請降。尚之信也相繼投降。孫延齡又被吳世璠殺於桂林。三藩及眾黨羽、夥同者僅剩吳三桂。 於是,清軍集重兵進逼長沙、嶽州,吳三桂聚眾固守。兩軍在江西吉、袁二州、廣東韶關、永興和廣西梧、潯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圍要地反覆爭奪。清軍將帥每多觀望,曠日糜餉,在軍事上仍處於相持階段。

    待到康熙十七年(1673年),大勢已去的吳三桂年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過了一把皇帝癮。但叛軍的困境每況愈下。同年秋,吳三桂病死,形,群龍無首,人心瓦解。吳三桂之孫吳世璠繼承帝位。清軍趁機發動進攻,叛軍一潰千里,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逐步為清軍收復。等剿滅馬寶、胡國柱等叛軍後,清軍才進逼雲南,康熙二十年底,圍攻省城昆明。吳世璠勢窮自殺,餘眾出降,歷史八年的三藩之亂終告平定

    究其敗因,一則席捲南方後未擴大戰果,北伐清都。囿於南方且沒有做好內部整合消化。二則,叛軍各自為戰,各懷鬼胎。內部三藩以及鄭經、王輔臣並無合兵,統一部署。外部,鄭經雖起兵響應,但僅僅是為了火中取粟,撈點土地,還和耿精忠起了衝突,導致耿精忠投降。三則清軍已入關二三十年,經順治、康熙二弟,已習慣清朝統治,何況吳三桂三姓家奴,反覆無常,除一些明朝遺老遺少或少數民族外少有人再趟這次渾水,最後的稱帝也暴露了狼子野心。最後,雙方經濟實力還是有差距的,畢竟清廷掌控大部分土地,時間越長,迴旋餘地越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電影電視劇使你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