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愛好者j

    其實理由很簡單:飛行目的不同,設計製造的不一樣。

    洲際導彈的目標是地球表面,準確的說是敵對方的軍事、政治、經濟目標。地球圓周一圈大約四萬公里,洲際導彈射程只要達到二萬公里就可以覆蓋地球任意地方,如果扣除如南極洲等非目標區域,射程有一萬多公里就足夠了,再遠用處不大了。就好像你不能設計一個射程達四萬公里的,繞地球一週再飛回發射場吧。

    在製造技術上,能製造人造衛星、製造太空飛行器,那麼製造射程更遠的洲際導彈是沒有問題的,它和衛星有所不同的是一直沿地球表面飛行,一個向太空飛行,其飛行原理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 2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現在的衛星可以飛到月球甚至更遠,為什麼洲際導彈最遠的才打到一萬多公里?

    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火箭與導彈並無本質區別,唯一的不同就是裝載物一個是和平目的各種科研裝備,另一是軍事目的各種彈頭。但兩者因為使用環境與要求不一樣,在各種方面都做了最佳化與重新設計,下面我們來簡單瞭解下

    民用多級火箭一般使用液體燃料 體積與長度以及準備時間不敏感,主要以發射軌道與發射質量以及目標距離為主要設計依據。芯級火箭推力不夠時,民用火箭也使用固體助推器增加起飛時的推力,待固體助推器燃燒完畢後再行丟棄

    發射中的土星5號,沒有助推器

    使用固體助推器的長征火箭

    助推器與芯級結合,可以根據裝載物的軌道與質量靈活搭配,一定意義上可以節省設計週期與成本。

    也有以行火箭之名行發展導彈為目的的日本艾普斯龍固體火箭

    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以軍用為目的,直徑與長度以及發射準備時間比較敏感,因此彈道導彈一般以固體火箭發動機為主(當然俄羅斯的液體彈道導彈也非常著名,但那是因為他們固體火箭發動機以及燃料不過關造成的),可以長期儲備,發射準備時間短,發射方式為永備發射井或者野外機動臨時依託載具發射(也包括列車機動發射)。潛射導彈與發射井的要求更高,因為潛艇內部空間有限,潛射導彈比井下發射的導彈粗且短,看上去更暴力一些。

    俄羅斯“白楊”導彈發射瞬間

    巨浪-2發射離開水面的瞬間

    但無論哪個國家的洲際導彈,最大射程也就1萬多公里,不能再遠一些嗎?這個要看洲際彈道導彈的作戰任務說起

    這是南海為中心,直徑1.3萬公里左右半徑的射程覆蓋範圍,幾乎已經包括美國全境了,而且潛艇戰鬥值班可以巡曳在各大洋,對射程要求會有所降低。另外,如果是俄羅斯,或者歐洲這些國家發展的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要求會更低,因為他們的作戰目標幾乎是在1萬公里以內。

    由此可見,火箭會因為探測目標的不一樣,比如送到近地軌道,有小載荷或者載人的大載荷,或者目的是太陽系邊緣的深空探測等等千變萬化。但是導彈的目的很簡單,用最快的速度將彈頭投送到約1-1.4萬公里目標區域即可。因此無論哪種導彈,其最大射程均很少超過1.4萬公里。

  • 3 # 高中物理工作室

    衛星發射時多級火箭推動:需要的最低要求是獲得第一宇宙速度,即7.9KM/s. 成為近地環繞衛星,在此基礎上,再透過多次變軌獲得更大飛行高度。衛星一旦脫離大氣層,進入軌道,其飛行理論上不再需要持續動力,萬有引力提供其運動的向心力。因此,理論上,衛星可以飛行很長時間。如果衛星速度達到第2宇宙速度後可以脫離地球束縛;達到第三宇宙速度後可以逃離太陽系,奔向茫茫太空。

    所以,衛星只要活動超過第二乃至第三宇宙速度後可以飛到很遠地方,但是這個飛行本身可以不再需要能量。

    洲際導彈理論上和衛星原理一樣,也是先低空發射,然後高空在大氣層外飛行(這個狀態和衛星低空軌道幾乎一樣),但是導彈需要再次返回大氣層,攻擊目標,所以,不需要導彈做無謂的繞地飛行。不是導彈不可以飛遠,而是不需要飛那麼遠。

    理論上講,如果可以發射衛星的國家,火箭推力就滿足導彈繞地球無限制繞行,如果真這樣,這導彈就成了天空武器,環繞在大氣層上面,然後伺機攻擊,動於九天之上。

  • 4 # 侶意

    理論上,只要有足夠實力的洲際導彈,加上特殊的任務,核彈頭也可以像衛星一樣進行太空傲遊的,不過打擊精度值得懷疑。雖然導彈和運載火箭有相通的技術,但是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使用導彈發射衛星都是比較低水平的,低軌道試驗還好說,想要進行高軌道、登月等就鞭短莫及了。像長征一號就是直接採用遠端導彈做為原型,幾乎沒有進行修改就實現首次發射。

    如果以導彈的彈頭和衛星做比較,那就還是得回到考慮搭乘什麼運載工具的問題。洲際導彈使用的飛行方向可以說是360度的,敵人所在就是目的地。衛星運載火箭就講究多了,要考慮發射視窗問題,還要考慮箭體掉落位置的影響,不是每個火箭都可以進行回收的,不然獵鷹9號也不會存在相對便宜的發射成本。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射高和射速,這個問題比較麻煩,因為洲際導彈很少為了表演而進行射高試驗,想想一支洲際導彈的成本就明白了,有錢也不是這樣花的。運載火箭為了衛星能夠入軌,需要提供給衛星足夠的高度和速度,對於彈頭而言,過高和過快都會與目標差之千里,打到盟友就倒黴了。一般的洲際導彈也叫洲際彈道導彈,它將彈頭送至最高點後,彈頭按彈道飛行,進行預定目標的打擊。現在有多彈頭和變軌技術,具體就不展開了。工具的目的不同,所以工作的軌道也不一樣,使用的火箭技術也相對應進行改變了。彈頭取代衛星的位置,使用運載火箭發射導彈彈頭,這樣的彈頭也可以攻擊其它行星目標的。不過,錢不是這樣花的啊。

  • 5 # stemmer

    謝邀。有的問題,問題中隱藏著現成的答案。有的問題,看似很幼稚,其實揭示的本質很深刻。有的問題,在於尋找問題本身,就怕問題找不到,一旦找到問題,問題就解決得差不多了。有的問題,答過了,會發現這問題根本不成立。有的問題,得一直問下去,雖然終將無最終答案。

    比如說:

    回到本問題,人們擁有發射衛星的成熟技術,控制制導火箭,準確到太空站對接程度。洲際導彈,顧名思議,只對洲際打擊,不像衛星,得一直呆在天上,而地球只有那麼大,洲際導彈射遠了,繞地球一圈,打自己身上不好。

    導彈和衛星的技術基本都一樣,差別在於航程,航速。一箭多星的技術,用在洲際導彈上,就是多彈頭,沒差別。

    本問題,答案現成。

  • 6 # 楠竹一

    自從20世紀50年代蘇聯人把第一顆衛星送到了太空起,人們對於太空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現在人們已經把衛星都可以送到太陽系以外了,可是為什麼最厲害的洲際導彈也才打1萬多公里?原因並不是因為火箭的推力不夠,主要是因為兩者的目的不同,洲際導彈還需要再次進入大氣層,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消耗的動力就比較大了,雖然射程是1萬多公里,實際飛行的距離能有2萬公里左右。衛星在太空中因為沒有引力的作用,只要輕輕推一下都可以讓它跑得很遠。除此之外,衛星還用了彈弓效應運用行星的離心力進行加速。

    洲際導彈主要作用是把導彈射擊到需要打擊的地上目標,雖然在高空中飛行,但總歸還是要回到地上,在此過程中對於精度的要求就比較嚴格了。而衛星主要是為了衝出地球,達到一定的速度後脫離地球引力,然後在外太空飛行,太陽能儲存的動力就足以可以讓它跑得很遠。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距離地球表面也不過900公里,這種距離洲際導彈輕輕鬆鬆可以打得到,所以並不是洲際導彈飛不了這麼遠,而是因為兩者的作用並不相同。

    其次,衛星可以飛那麼遠,也是利用了很多星球的引力進行加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彈弓效應),要不然單憑飛船自己的動力,目前是做不到這點的,所以飛出太陽系的衛星都常用其它行星的軌道進行加速,以此來擺脫太陽系的引力。在地上的洲際導彈,因為全靠自己的動力,也沒有引力進行加速,所以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射程也會變短。所以以洲際導彈的動力不是飛不了那麼遠,飛的再遠還是回來打擊地上目標,而且那麼遠也沒有什麼用,距離越遠精度就越不容易把握。

  • 7 # 蛋科夫斯基

    地球半徑是六千四百多公里,打一萬公里基本上就剩下發射點對面的一個小圈沒有覆蓋了。所以射程能打到一萬五千公里,差不多就可以說全球覆蓋了。

    那麼為啥不能像運載火箭一樣飛得更遠呢?

    因為你得把彈頭扔到目標上吧。洲際導彈的目標是投送彈頭,又不是入軌飄著。如果是兩級固體火箭加速,那麼理論上就不能擊中地球對面的目標,但是可以飛出地球,甚至逃逸地球。

    具體為什麼,就屬於計算題了,這裡就不算了。普通運載火箭是需要至少兩個節點加速才能將衛星送入軌道。洲際導彈一般只在上升階段加速,這也是為什麼應該稱呼這種武器,叫做洲際彈道導彈。彈道,瞭解一下。比如上圖這樣,(畫的有點粗糙,湊合看,意會)一次固體火箭加速,可以將載荷送到這三種軌道。但是如果你要打到地球另一邊,那麼就需要先將載荷送入圓形軌道,在另一個節點減速才可以再入。但是這樣就會遇見很多問題。

    首先就是固體火箭不可以停了再開,而固體火箭比較好儲存,導彈要是用液體燃料,那麼需要每次發射前臨時加註。

    還有這中間就涉及到你有一段軌跡,其實不做任何改變也沒法再入大氣層,這就相當於讓武器進入了近地軌道,違反了相關國際法規。

    所以要做到覆蓋整個地球,洲際導彈的設計就要大改。現實中洲際導彈的射程,各個國家都可以透過調整不同發射點,來覆蓋全球。所以沒有必要追求一枚導彈必須覆蓋全球。只要能打一萬多公里,基本上就能覆蓋任何假想敵了。

  • 8 # 利刃號

    只要肯花錢別說10000公里,洲際導彈能繞地球飛好幾圈,做成核動力讓它永遠飛下去也不是問題!但是洲際導彈的目的就是全球覆蓋、全球打擊,按照地球的腰圍15000公里的東風系列都算射程過剩了,美軍甚至把9500公里彈道導彈都定義為洲際導彈了。一言以蔽之,洲際導彈飛的不夠遠是因為不需要。但是衛星就不一樣了,不僅兩者的任務需求不一樣,就連動力技術也不一樣將兩者相比簡直就是胡鬧。

    (德國發明第一代彈道導彈,也是第一種可使用的火箭)

    衛星或者宇宙探測器確實飛出了難以想象的距離,新視野號已經飛出了61.2億公里深入未知的柯伊博帶(太陽系邊緣),預計在明年一月份抵達更遠的目的地,這個距離簡直就是人類思考能力的極限了。但是新視野號自身是不攜帶推進器的,它的少量燃料僅用於姿態調整,真正產生動力提高速度的是行星的引力效應和發射之初的火箭。

    (新視野號和冥王星及其衛星卡戎)

    新視野號使用動力充足的太空火箭獲得初速度,在太空中沒有阻力因此它可以一直運動下去,再經過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加速(木星的體重比太陽系另外7個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以上,比地球大317.89倍,其引力場是除了太陽之外最大的,新視野號最接近木星的點高度227萬千米,藉助它的引力提高速度),最終提高到每秒12.8公里的速度,這個速度足夠擺脫太陽引力飛出太陽系了。

    可見衛星或探測器本身不具備推動自己前進的能力,即便是飛到月球的衛星探測器也是要藉助地球引力場加速才能飛到目的地,而導彈顯然不能借助行星的引力加速,它的速度甚至不能擺脫地球引力飛出大氣層。不過這也無所謂了,能打擊地球表面上的點目標就足夠了,不需要衛星那樣的速度和飛行距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母愛是超越自身的,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也不願讓兒女受半點委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