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否定的,即便誅殺了司馬懿,也會發生其它亂華的事件。
首先要批評題主,以“三國故事”裁定歷史。
“五胡亂華”並不只有五胡,而是幾十個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起幾十個大小不同的國家。因為西晉的“八王之亂”導致國家的社會經濟嚴重破壞,使得晉朝國力大幅度衰弱,於是塞外的遊牧民族大舉入侵而且建立了建立了幾十個非漢人政權,其中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部落是亂華胡人代表,所以稱為“五胡亂華”。
既然五胡亂華原由是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又是怎麼回事呢?八王之亂是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的一場動亂,如同康熙王朝時“八子奪嫡”類似。原因在於晉武帝司馬炎為了對抗“士族門閥”不斷強大的勢力,而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以此對抗,從而導致子弟王權力逐漸膨脹,其中最顯眼的就是“八王”,有點類似西漢初的“七國之亂”。
為什麼要對抗士族門閥呢?因為歷史潮流發展到了士族們有說話權利的時候了,河內司馬氏就是士族門閥,除此外還有弘內揚氏、穎川荀氏、徐州陳氏、東吳四大家族等等,司馬氏建立計程車族王朝可以得到天下士族的支援,士族的強大也會鞏固晉朝的統治,但是士族終究會滾雪球一樣勢力越來越強大,最終會威脅到司馬氏的政權統治。所以司馬氏就分封了同姓子弟為王來對抗士族。
士族門閥是什麼?士族門閥興起於兩漢,在魏晉時期得到發展,且稱為社會主流。“察舉制最大弊端就是作弊,名義上是察舉賢能之人,其實是“互相察舉”,你察舉我,我會察舉你,然後察舉他,他又察舉你,以此形成士族壟斷的政治勢力。袁紹就可以為代表,只是這時計程車族還不夠強大,所以士族暫時失敗了,後來有了一個“九品中正制”的頒佈,士族們可以名正言順的發展自己勢力了,於是公元265年,士族們力量攢得足夠後,一舉奪得統治權。
總結:五胡亂華→八王之亂→鞏固皇權,對抗士族→九品中正制→士族門閥。所以五胡亂華根本原因是士族門閥,士族門閥的侷限性導致整個魏晉南北朝。直到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士族才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國家才真正迎來統一。
最後回答題主,曹操不會也不敢誅殺司馬懿,因為曹操雖然討厭士族,但不得不依靠士族。即便誅殺了司馬懿,還有司馬二、司馬三、司馬四……即便沒了整個司馬家族,還有其它家族。因為士族是這個時期的主流,而寒門即便靠政治手腕和軍事武裝,也不足以對抗。所以軍事家曹操註定會失敗,善用權術的孫權註定失敗,政治家諸葛亮註定失敗。
肯定是否定的,即便誅殺了司馬懿,也會發生其它亂華的事件。
首先要批評題主,以“三國故事”裁定歷史。
“五胡亂華”並不只有五胡,而是幾十個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起幾十個大小不同的國家。因為西晉的“八王之亂”導致國家的社會經濟嚴重破壞,使得晉朝國力大幅度衰弱,於是塞外的遊牧民族大舉入侵而且建立了建立了幾十個非漢人政權,其中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部落是亂華胡人代表,所以稱為“五胡亂華”。
既然五胡亂華原由是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又是怎麼回事呢?八王之亂是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的一場動亂,如同康熙王朝時“八子奪嫡”類似。原因在於晉武帝司馬炎為了對抗“士族門閥”不斷強大的勢力,而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以此對抗,從而導致子弟王權力逐漸膨脹,其中最顯眼的就是“八王”,有點類似西漢初的“七國之亂”。
為什麼要對抗士族門閥呢?因為歷史潮流發展到了士族們有說話權利的時候了,河內司馬氏就是士族門閥,除此外還有弘內揚氏、穎川荀氏、徐州陳氏、東吳四大家族等等,司馬氏建立計程車族王朝可以得到天下士族的支援,士族的強大也會鞏固晉朝的統治,但是士族終究會滾雪球一樣勢力越來越強大,最終會威脅到司馬氏的政權統治。所以司馬氏就分封了同姓子弟為王來對抗士族。
士族門閥是什麼?士族門閥興起於兩漢,在魏晉時期得到發展,且稱為社會主流。“察舉制最大弊端就是作弊,名義上是察舉賢能之人,其實是“互相察舉”,你察舉我,我會察舉你,然後察舉他,他又察舉你,以此形成士族壟斷的政治勢力。袁紹就可以為代表,只是這時計程車族還不夠強大,所以士族暫時失敗了,後來有了一個“九品中正制”的頒佈,士族們可以名正言順的發展自己勢力了,於是公元265年,士族們力量攢得足夠後,一舉奪得統治權。
總結:五胡亂華→八王之亂→鞏固皇權,對抗士族→九品中正制→士族門閥。所以五胡亂華根本原因是士族門閥,士族門閥的侷限性導致整個魏晉南北朝。直到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士族才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國家才真正迎來統一。
最後回答題主,曹操不會也不敢誅殺司馬懿,因為曹操雖然討厭士族,但不得不依靠士族。即便誅殺了司馬懿,還有司馬二、司馬三、司馬四……即便沒了整個司馬家族,還有其它家族。因為士族是這個時期的主流,而寒門即便靠政治手腕和軍事武裝,也不足以對抗。所以軍事家曹操註定會失敗,善用權術的孫權註定失敗,政治家諸葛亮註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