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年難樹人

    曹魏戰線長西部兵力薄弱,選點是沒問題的。如果搞好統戰聯俄連共,或者做好宣傳打土豪分田地搞好群眾基礎,結果難說。恢復漢室嘛自己老闆已經稱帝了,名不正言不順的。關中百姓連年打仗早就疲了,老百姓都很清楚蜀漢不過是地方諸侯,將來打下江山肯定什麼好處都沒有,諸葛亮的恢復漢室結果只有徒勞無功。假如法孝直在,玩的方法一定比諸葛孔明豐富多彩吧

  • 2 # 老肖彈Bass

    這個問題,以我淺薄的歷史知識,可以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天下三分,而益州疲敝”,這句出自《出師表》之中的話語表達了諸葛亮對於劉備死後蜀國內政問題的一種擔憂,彼時劉備病逝,朝堂之上各方勢力暗流湧動,一不留神,蜀國內部就會有分崩離析的危險,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發動一場對外戰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發動戰爭的物件是誰?對於東吳,儘管雙方由於荊州的得失和夷陵之戰導致關係緊張,但是雙方也認識到相互間的鬥爭對於自己其實也沒有任何好處,結盟修好的益處遠遠大於無休止的兵戎相見,那麼發動戰爭的物件自然而然就是曹魏了。

    以蜀之弱擊魏之強,看似是不可能打贏的戰爭,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做的好處也十分明顯。首先,上面說過,發動戰爭可以轉移國內政治矛盾,戰爭會讓人們先擱置爭議,以國家利益為先;其次,對魏爭戰,打的是“匡扶漢室,恢復中原”的旗號,在政治主張上是站在了“正義,正統”的制高點,彼時獻帝被廢,劉備病逝,諸葛亮如果此時還不北上伐魏,那麼“漢室正統”就會逐漸被天下百姓遺忘了,到時候再想興兵北伐,不僅從國力上難以實現,從輿論上也會處於劣勢;再次,北伐戰爭的口號雖然是“定鼎中原”,但是諸葛亮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北伐的真正意義在於把蜀國邊防線向北推移,“把戰火燒在對方家門口”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目的,而且北伐過程中可以以掠奪城池為戰略目標,逐漸夯實自己在北方的基礎,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最後,北伐也是用來攪鬧曹魏政權的最好手段,如果安安穩穩的偏安一隅,休養生息的同時,曹魏實力也會變的更加強大,此消彼長,屆時曹魏一旦發難,以蜀國自身的實力,想抵禦曹魏的進攻就是難上加難,所以,與其坐看曹魏做大,倒不如主動出擊,博上一博。

  • 3 # 棄天帝的師兄

    不聽話的;

    關係遠的-

    有威脅的;

    統統

    在政戰爭中消耗掉;

    借刀殺人。

    這是玩政治的初級門檻,

    這個都做不到,

    就是個政治傻子。

  • 4 #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2

    北伐可為一石三鳥,一、可以鞏固權力、統領軍政大權,二、免於自己死於內鬥,三、不停襲擾魏國、讓其不能休養生息控制魏國強大。

  • 5 # 時間的河Omnis

    北伐是一個將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的唯一手段。

    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蜀國內部兩派鬥爭愈加激烈。一派是劉備自己的政治班底,另外一派是原本益州劉璋的班底。在劉備剛去世時甚至一度爆發內亂。

    諸葛亮是一個政治手腕強硬的權臣(這個並無貶義,不是在黑丞相大人),也只有他才能統領全國,也只有不斷北伐才能讓內部矛盾重重的蜀漢擰成一股繩。

    後來,諸葛亮去世,繼任的蔣、費二人並無空孔明的手腕,內部矛盾很快被放大。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魏兵南下,佔據了主動的益州士族立馬勸諫劉禪投降,但當時魏兵其實還有很遠。

  • 6 # 過路閒人路過

    應邀。

    諸葛亮北伐只有兩組詞語可以形容,首先是“迂腐”,然後是“愚忠”。

    首先是東漢朝廷作死引發天下大亂,沒爭議吧?所謂的百姓是水而皇權是舟,基本上只是咀頭說說,沒幾個帝王會去賦予行動,但如果皇權作死讓百姓活不下去,就離朝代滅亡不遠矣,放眼看一下歷史上農民起義後不久就會改朝換代,從不例外。秦末如是,王莽的新朝也如是,留意無論劉邦還是劉秀,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徹底的亂世,不用想劉備是效仿劉邦或劉秀,毫無可比性,原因是曹操已把四分五裂的天下統一成十三州佔其九,百姓生活由亂轉治,無論偏安一隅的劉備或繼其遺願的孔明所發動的戰爭,都是要把已經生活剛開始穩定的百姓和接近大一統的天下從新撥正為亂,所以在歷史上孔明的北伐不單是“迂腐”和“愚忠”,更加是把西川的百姓和自己捆綁在戰爭上,有不服者可否回答一下北伐如果能成功,除了皇帝從姓曹改姓劉然後天下打的稀巴爛外還有什麼? 典型的歷史罪人。

  • 7 # ww3721王建文

    諸葛亮每次北代,都是國內爭權鬥爭最為激烈時間。除去兩次被迫迎戰魏軍攻擊,都因大雨江河氾濫,雙方退兵外,諸葛亮以匡扶漢室,統一中原,進行北伐戰爭,只有真正第一次和第五次,是全面準備,主動出擊的戰爭。其它為被動耐打,區域性防禦的,第四戰爭,第二次伐,第三次北伐沒有勝負,只是忽遊北伐。

    諸葛亮第一北伐時是劉備託孤,重任輔助後主劉禪。諸葛亮先用五年時間,平定內亂,安定東吳,結盟友好,收服南蠻各夷族人之心。

    公元226年,從永安回來的原來犍為太守,在鑿通天杜山,修築沿江大道,把城整修一新,使成都“觀壯為一州勝宇“的李嚴,劉備任命他為尚書令,中都護,統管全國內外軍事,政吏,都鄉候,假節,加光祿勳。

    因被劉禪命令卻長期留在永安鎮守長江峽口,這時也從永安從前的前線回來了,要求諸葛亮劃分給自己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並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堅決拒絕和駁斥。沒有劉備時的大權在握當然不甘心。

    諸葛亮令李嚴率軍去鎮守漢中。李嚴推脫不去,二人暗中鬥爭,爭權激烈,遂漸有分裂蜀漢的危險。

    李嚴以是劉備封為軍事統帥,製造事端,心術不正,早有陳震和鄧芝的再去江東吳國連盟時,就私下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要特別請諸葛亮注意提防。諸葛亮和李嚴的矛盾,別人都看出來了已經達一個頂峰。

    諸葛亮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的王牌。採取政治上忍讓,“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的相忍。為國並肩合作的方針。卻在軍事上為奪取全國的領導權,而不懈努力。而時以準備北伐,保持自己無當飛軍完整。寫下《前出師表》向劉禪灌輸,是劉備要自己北伐,中興漢室。

    大家當時都認為,養息國家生機發展農業生產,增強國力是當務之急。

    諸葛亮卻認為,己經從叛亂分裂震盪中恢復過來。有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官吏,兵精糧足,有能力去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伐魏中興的事業。

    而不能隨著李嚴等人息兵養國待機中興。他當然要更多繼續要求控制全國軍事權力,防止李嚴等人深入染指。

    二二七年三月,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多表以自己有能力,完成北定中原堅強意志成就大業。

    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兵少糧缺進行伐戰這種策略也是的兵家大忌。但請葛亮卻堅持鋌而走險,並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志。當然有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完成北伐確是實現劉備的遺願。但更多是諸葛亮要集中權力,集中兵力,要大家知道,讓劉禪知道,諸葛亮是再造蜀漢以後。還要立志完成先帝劉備未竟的大業。不能交權,不想交權,用語言似肺胕中流出,析理透釋,真情充溢,感人至深。十三次聲稱為先帝著想,七次叫喚為劉禪著想,實際卻為自己著想,不能交權,不敢交權。

    諸葛亮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的計劃(兵家都為魏延之計勝算很大,諸葛亮放棄是非常失策)。在北伐實際操作中,與魏延想著北伐去攻長安城,奪取全國勝利不同。而諸葛亮卻是分兵布迷陣,叫馬謖去御亭荒蕪人煙的地方開劈戰場。準備奪取涼州。並沒有以奪取長安為勝利遠景。可惜就是荒蕪人煙街亭人家曹睿也不同意給他。

    諸葛亮事先十分聲張,走斜谷道,取郿縣城讓趙雲鄧芝設下大量疑兵聲喚要去攻城,引得曹真重兵去守,自己卻率領大軍去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魏國震動,魏明帝親自鎮守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街亭,大破馬謖於街亭。趙雲也大敗撤軍丟了箕谷。

    諸葛亮遷回幹餘家人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結果馬謖成了失敗犧牲品。但諸葛亮卻牢牢撐控全國軍事權力。這是諸葛亮的真正勝利。

    二三O年,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三路進逼漢川李嚴因率二萬人趕到漢中,阻擊敵軍,李嚴不同意調離江州。諸葛亮知其意,使李嚴升為驃騎將軍,又表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江防務,李嚴北上漢中。戰後李嚴以中都護,辦丞相府事務又得實權。李嚴改名李平。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當然管理國內大事,並負責督收集運輸糧草。

    夏秋之交,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要諸葛亮撤軍。諸葛亮也看見魏軍糧盡兵乏,但還是也撒軍了。因該說諸葛亮管轄李平才對,可是李平命令諸葛亮卻得以執行。李平聽軍隊已撤退,卻說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呢?明顯要是整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以奪諸葛亮的軍權為目的,上奏劉禪說”軍偽退, 欲以誘賊與戰“。

    軍隊裝撤退,其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戰的。”諸葛亮具出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

    諸葛亮透過一系心智手段,才讓李嚴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李平其目的,還是要阻撓諸葛亮一貫堅持的北伐。使北伐無功而返。諸葛亮用全力才奪取權力鬥爭勝利。

    為了證明李嚴這種思想人和事,無能仼其存在和發展下去,諸葛亮認為會必將導致國家的禍敗。他把李嚴罷官為民,流放樣潼都。當然很多理由,要表顯北伐的好處。也必然要證明自己能夠奪取勝利。

    諸葛亮不顧在和李平鬥爭中勁疲力盡。在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全國二十多萬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佔五丈原。不是去直接去要佔據長安。卻是來到魏國境內屯田。在魏國渭濱與司馬懿對峙在渭南。

    約好吳國共同發兵攻佔合肥消滅魏國,諸葛亮卻是首先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長期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要自給自足,長駐下去。卻因為早在國內鬥爭操勞過度,病重而世。這次用兵北伐應該說是有機會的,吳國孫權也配合發兵十萬進攻合肥。可是諸葛亮在魏國在種田。孫權也回去了,司馬懿理都不理。看著孔明如們。您種田我收割,何樂不為。孔明用婦衣羞辱司馬懿人家也不理。八月諸葛亮病故在五丈原,時年才五十四歲。楊儀率領大軍,還秘不發喪緩緩退軍。司馬懿率軍追擊。見蜀軍整齊,軍帥旗飄揚,孔明猶生,也由他去了。

    從透過表面,看諸葛亮的北伐,真得也不是真正實際意義的北伐。第一,第五主動出擊。但沒有去消滅敵人的樣子。不消滅敵人,如何能夠中興漢室。特別四次和李嚴鬥智時,很有戰機,能夠得勝利,也主功撤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是李嚴之令。是真的要北伐嗎?更不要說最後在率二十萬大軍,在魏國種田,就更加疑問,就是魏國農民也會歡迎來開荒種田的大軍司馬懿那會趕走哩?

  • 8 # 漢未央

    答案就是《出師表》《後出師表》。需要我再把兩篇牛文再複製一遍嗎

    《出師表》說了:今益州疲弊,然而文武百官 將士仍然全心全意報效先皇,踐行先皇之志。《後出師表》也說了:再不北伐,以前的精銳就都老了或者死了,這些精銳將士都是產出中原九州,而不是益州一州。再拖延下去,魏國蜀國此長彼消,實力就更懸殊了!

  • 9 # 十年難樹人

    曹魏戰線長西部兵力薄弱,選點是沒問題的。如果搞好統戰聯俄連共,或者做好宣傳打土豪分田地搞好群眾基礎,結果難說。恢復漢室嘛自己老闆已經稱帝了,名不正言不順的。關中百姓連年打仗早就疲了,老百姓都很清楚蜀漢不過是地方諸侯,將來打下江山肯定什麼好處都沒有,諸葛亮的恢復漢室結果只有徒勞無功。假如法孝直在,玩的方法一定比諸葛孔明豐富多彩吧

  • 10 # 老肖彈Bass

    這個問題,以我淺薄的歷史知識,可以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天下三分,而益州疲敝”,這句出自《出師表》之中的話語表達了諸葛亮對於劉備死後蜀國內政問題的一種擔憂,彼時劉備病逝,朝堂之上各方勢力暗流湧動,一不留神,蜀國內部就會有分崩離析的危險,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發動一場對外戰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發動戰爭的物件是誰?對於東吳,儘管雙方由於荊州的得失和夷陵之戰導致關係緊張,但是雙方也認識到相互間的鬥爭對於自己其實也沒有任何好處,結盟修好的益處遠遠大於無休止的兵戎相見,那麼發動戰爭的物件自然而然就是曹魏了。

    以蜀之弱擊魏之強,看似是不可能打贏的戰爭,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做的好處也十分明顯。首先,上面說過,發動戰爭可以轉移國內政治矛盾,戰爭會讓人們先擱置爭議,以國家利益為先;其次,對魏爭戰,打的是“匡扶漢室,恢復中原”的旗號,在政治主張上是站在了“正義,正統”的制高點,彼時獻帝被廢,劉備病逝,諸葛亮如果此時還不北上伐魏,那麼“漢室正統”就會逐漸被天下百姓遺忘了,到時候再想興兵北伐,不僅從國力上難以實現,從輿論上也會處於劣勢;再次,北伐戰爭的口號雖然是“定鼎中原”,但是諸葛亮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北伐的真正意義在於把蜀國邊防線向北推移,“把戰火燒在對方家門口”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目的,而且北伐過程中可以以掠奪城池為戰略目標,逐漸夯實自己在北方的基礎,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最後,北伐也是用來攪鬧曹魏政權的最好手段,如果安安穩穩的偏安一隅,休養生息的同時,曹魏實力也會變的更加強大,此消彼長,屆時曹魏一旦發難,以蜀國自身的實力,想抵禦曹魏的進攻就是難上加難,所以,與其坐看曹魏做大,倒不如主動出擊,博上一博。

  • 11 # 棄天帝的師兄

    不聽話的;

    關係遠的-

    有威脅的;

    統統

    在政戰爭中消耗掉;

    借刀殺人。

    這是玩政治的初級門檻,

    這個都做不到,

    就是個政治傻子。

  • 12 #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2

    北伐可為一石三鳥,一、可以鞏固權力、統領軍政大權,二、免於自己死於內鬥,三、不停襲擾魏國、讓其不能休養生息控制魏國強大。

  • 13 # 時間的河Omnis

    北伐是一個將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的唯一手段。

    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蜀國內部兩派鬥爭愈加激烈。一派是劉備自己的政治班底,另外一派是原本益州劉璋的班底。在劉備剛去世時甚至一度爆發內亂。

    諸葛亮是一個政治手腕強硬的權臣(這個並無貶義,不是在黑丞相大人),也只有他才能統領全國,也只有不斷北伐才能讓內部矛盾重重的蜀漢擰成一股繩。

    後來,諸葛亮去世,繼任的蔣、費二人並無空孔明的手腕,內部矛盾很快被放大。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魏兵南下,佔據了主動的益州士族立馬勸諫劉禪投降,但當時魏兵其實還有很遠。

  • 14 # 過路閒人路過

    應邀。

    諸葛亮北伐只有兩組詞語可以形容,首先是“迂腐”,然後是“愚忠”。

    首先是東漢朝廷作死引發天下大亂,沒爭議吧?所謂的百姓是水而皇權是舟,基本上只是咀頭說說,沒幾個帝王會去賦予行動,但如果皇權作死讓百姓活不下去,就離朝代滅亡不遠矣,放眼看一下歷史上農民起義後不久就會改朝換代,從不例外。秦末如是,王莽的新朝也如是,留意無論劉邦還是劉秀,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徹底的亂世,不用想劉備是效仿劉邦或劉秀,毫無可比性,原因是曹操已把四分五裂的天下統一成十三州佔其九,百姓生活由亂轉治,無論偏安一隅的劉備或繼其遺願的孔明所發動的戰爭,都是要把已經生活剛開始穩定的百姓和接近大一統的天下從新撥正為亂,所以在歷史上孔明的北伐不單是“迂腐”和“愚忠”,更加是把西川的百姓和自己捆綁在戰爭上,有不服者可否回答一下北伐如果能成功,除了皇帝從姓曹改姓劉然後天下打的稀巴爛外還有什麼? 典型的歷史罪人。

  • 15 # ww3721王建文

    諸葛亮每次北代,都是國內爭權鬥爭最為激烈時間。除去兩次被迫迎戰魏軍攻擊,都因大雨江河氾濫,雙方退兵外,諸葛亮以匡扶漢室,統一中原,進行北伐戰爭,只有真正第一次和第五次,是全面準備,主動出擊的戰爭。其它為被動耐打,區域性防禦的,第四戰爭,第二次伐,第三次北伐沒有勝負,只是忽遊北伐。

    諸葛亮第一北伐時是劉備託孤,重任輔助後主劉禪。諸葛亮先用五年時間,平定內亂,安定東吳,結盟友好,收服南蠻各夷族人之心。

    公元226年,從永安回來的原來犍為太守,在鑿通天杜山,修築沿江大道,把城整修一新,使成都“觀壯為一州勝宇“的李嚴,劉備任命他為尚書令,中都護,統管全國內外軍事,政吏,都鄉候,假節,加光祿勳。

    因被劉禪命令卻長期留在永安鎮守長江峽口,這時也從永安從前的前線回來了,要求諸葛亮劃分給自己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並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堅決拒絕和駁斥。沒有劉備時的大權在握當然不甘心。

    諸葛亮令李嚴率軍去鎮守漢中。李嚴推脫不去,二人暗中鬥爭,爭權激烈,遂漸有分裂蜀漢的危險。

    李嚴以是劉備封為軍事統帥,製造事端,心術不正,早有陳震和鄧芝的再去江東吳國連盟時,就私下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要特別請諸葛亮注意提防。諸葛亮和李嚴的矛盾,別人都看出來了已經達一個頂峰。

    諸葛亮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的王牌。採取政治上忍讓,“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的相忍。為國並肩合作的方針。卻在軍事上為奪取全國的領導權,而不懈努力。而時以準備北伐,保持自己無當飛軍完整。寫下《前出師表》向劉禪灌輸,是劉備要自己北伐,中興漢室。

    大家當時都認為,養息國家生機發展農業生產,增強國力是當務之急。

    諸葛亮卻認為,己經從叛亂分裂震盪中恢復過來。有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官吏,兵精糧足,有能力去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伐魏中興的事業。

    而不能隨著李嚴等人息兵養國待機中興。他當然要更多繼續要求控制全國軍事權力,防止李嚴等人深入染指。

    二二七年三月,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多表以自己有能力,完成北定中原堅強意志成就大業。

    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兵少糧缺進行伐戰這種策略也是的兵家大忌。但請葛亮卻堅持鋌而走險,並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志。當然有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完成北伐確是實現劉備的遺願。但更多是諸葛亮要集中權力,集中兵力,要大家知道,讓劉禪知道,諸葛亮是再造蜀漢以後。還要立志完成先帝劉備未竟的大業。不能交權,不想交權,用語言似肺胕中流出,析理透釋,真情充溢,感人至深。十三次聲稱為先帝著想,七次叫喚為劉禪著想,實際卻為自己著想,不能交權,不敢交權。

    諸葛亮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的計劃(兵家都為魏延之計勝算很大,諸葛亮放棄是非常失策)。在北伐實際操作中,與魏延想著北伐去攻長安城,奪取全國勝利不同。而諸葛亮卻是分兵布迷陣,叫馬謖去御亭荒蕪人煙的地方開劈戰場。準備奪取涼州。並沒有以奪取長安為勝利遠景。可惜就是荒蕪人煙街亭人家曹睿也不同意給他。

    諸葛亮事先十分聲張,走斜谷道,取郿縣城讓趙雲鄧芝設下大量疑兵聲喚要去攻城,引得曹真重兵去守,自己卻率領大軍去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魏國震動,魏明帝親自鎮守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街亭,大破馬謖於街亭。趙雲也大敗撤軍丟了箕谷。

    諸葛亮遷回幹餘家人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結果馬謖成了失敗犧牲品。但諸葛亮卻牢牢撐控全國軍事權力。這是諸葛亮的真正勝利。

    二三O年,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三路進逼漢川李嚴因率二萬人趕到漢中,阻擊敵軍,李嚴不同意調離江州。諸葛亮知其意,使李嚴升為驃騎將軍,又表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江防務,李嚴北上漢中。戰後李嚴以中都護,辦丞相府事務又得實權。李嚴改名李平。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當然管理國內大事,並負責督收集運輸糧草。

    夏秋之交,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要諸葛亮撤軍。諸葛亮也看見魏軍糧盡兵乏,但還是也撒軍了。因該說諸葛亮管轄李平才對,可是李平命令諸葛亮卻得以執行。李平聽軍隊已撤退,卻說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呢?明顯要是整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以奪諸葛亮的軍權為目的,上奏劉禪說”軍偽退, 欲以誘賊與戰“。

    軍隊裝撤退,其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戰的。”諸葛亮具出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

    諸葛亮透過一系心智手段,才讓李嚴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李平其目的,還是要阻撓諸葛亮一貫堅持的北伐。使北伐無功而返。諸葛亮用全力才奪取權力鬥爭勝利。

    為了證明李嚴這種思想人和事,無能仼其存在和發展下去,諸葛亮認為會必將導致國家的禍敗。他把李嚴罷官為民,流放樣潼都。當然很多理由,要表顯北伐的好處。也必然要證明自己能夠奪取勝利。

    諸葛亮不顧在和李平鬥爭中勁疲力盡。在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全國二十多萬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佔五丈原。不是去直接去要佔據長安。卻是來到魏國境內屯田。在魏國渭濱與司馬懿對峙在渭南。

    約好吳國共同發兵攻佔合肥消滅魏國,諸葛亮卻是首先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長期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要自給自足,長駐下去。卻因為早在國內鬥爭操勞過度,病重而世。這次用兵北伐應該說是有機會的,吳國孫權也配合發兵十萬進攻合肥。可是諸葛亮在魏國在種田。孫權也回去了,司馬懿理都不理。看著孔明如們。您種田我收割,何樂不為。孔明用婦衣羞辱司馬懿人家也不理。八月諸葛亮病故在五丈原,時年才五十四歲。楊儀率領大軍,還秘不發喪緩緩退軍。司馬懿率軍追擊。見蜀軍整齊,軍帥旗飄揚,孔明猶生,也由他去了。

    從透過表面,看諸葛亮的北伐,真得也不是真正實際意義的北伐。第一,第五主動出擊。但沒有去消滅敵人的樣子。不消滅敵人,如何能夠中興漢室。特別四次和李嚴鬥智時,很有戰機,能夠得勝利,也主功撤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是李嚴之令。是真的要北伐嗎?更不要說最後在率二十萬大軍,在魏國種田,就更加疑問,就是魏國農民也會歡迎來開荒種田的大軍司馬懿那會趕走哩?

  • 16 # 漢未央

    答案就是《出師表》《後出師表》。需要我再把兩篇牛文再複製一遍嗎

    《出師表》說了:今益州疲弊,然而文武百官 將士仍然全心全意報效先皇,踐行先皇之志。《後出師表》也說了:再不北伐,以前的精銳就都老了或者死了,這些精銳將士都是產出中原九州,而不是益州一州。再拖延下去,魏國蜀國此長彼消,實力就更懸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缸蛋白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