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_今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為孩子做好榜樣,跟孩子一起成長,學習,有這個心態和方向,具體方法,因各自家庭而定,大同小異。

  • 2 # 健身天龍

    第一、讓孩子養成任何事做計劃的習慣

      父母從小就讓孩子多小的事情,都要讓孩子有做計劃的意識,不僅是鍛鍊孩子做事嚴謹的一種手段,也是讓孩子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處理能力的機會,是讓孩子更好地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

      第二、凡事問問孩子怎麼做計劃的

      父母幫助孩子做計劃,不是將自己的所有想法都體現在本屬於孩子的計劃中,而要問問孩子,這件事你是怎麼想的、怎麼計劃的。在父母的鼓勵和示意下,孩子說出自己的計劃,這時父母再根據具體情況,幫助孩子完善計劃,給孩子分析什麼問題可能遺漏了,什麼問題可能沒必要。在這期間,從始至終以建議的口吻,讓孩子有“自己是計劃書的主人”之感,動手能力就會加強。

      第三、讓孩子解決與年齡相符的問題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能力,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和解決能力。不能一味地大包大攬,讓孩子沒有機會去處理問題。當意識到這件事情不需要父母代勞,孩子也應該能處理好時,父母就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去做。也許孩子第一次做得不好、做錯了,但這無疑是一次嘗試、一次前進,孩子會在第一步中獲得處理事情的經驗教訓。

    孩子從小獨立思考判斷對他的今後的人生成長幫助非常大。

  • 3 # 全腦開發程老師

    經過調查發現,至少有80%的家長習慣安排孩子的生活,而且是不自覺就去做了。比如全家出去遊玩的時候,家長就會幫孩子把行李準備得妥妥當當,不用孩子想太多,甚至孩子想自己帶個喜歡的玩具都有可能被家長否了,理由也是五花八門。這樣,就造成了很多孩子計劃性偏弱的情況。

    所以,想要讓孩子養成做“計劃”的習慣,家長是最關鍵的因素。

    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計劃”性呢?主要有如下幾點:

    1、家長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為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做一些事,但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幫孩子去做,這樣會讓孩子養成依賴性心理,對他們的成長是不利的。

    所以,不管是家務勞動,還是日常學習規劃、出門之前準備要帶的東西等等,讓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肢體平衡能力,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計劃性,尤其是在處理多重任務的時候,這個優勢就比較明顯了。

    同樣,“身教重於言傳”,家長在要求孩子養成“計劃性”的時候,也不要忘了自己要做到。畢竟我們的孩子很多時候是看我們的行動的。

    2、列清單

    美華人阿圖.葛文德寫過一本書叫做《清單革命》,就是將我們要做的每一件事情,分成若干個小的專案,列成清單形式,每次完成清單中的一項,就在相應的地方打上一個“對勾”,表示這一個專案已經完成,就不用再考慮了。在開始行動之前再檢查一遍清單,以免有所遺漏。

    同樣,在孩子進行日常規劃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採用這個方式,如下圖所示:在最後清點的時候發現洗漱用品和刮鬍刀沒有帶,那就帶上好嘍,這樣就不會遺漏了

    3、良好的思維習慣有助於“計劃性”的養成

    思維是一種模式,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當我們習慣用分析的思維來看待事務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事務(事物)都蘊含著潛藏的規律性,而發現規律並將規律掌握,就會讓自己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清晰,同時在做事的時候,就會發現計劃性強了很多。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孩子的養育是個很大的課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和孩子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儘量避免命令式的語氣,營造出良好的溝通氛圍。同樣,在要求孩子做到的時候,我們自己也要做到,這不僅是我們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樣也是在督促我們“說到就要做到”,信守自己的承諾,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對我們信服,我們說出的話才是真正有價值,能對孩子產生影響的。

  • 4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這個問題我還是比較有經驗的,從一年級開始我就帶著孩子做這些事情,從最初的我給他做,到我們一起做,直到現在他為主我為輔,孩子已經養成能夠在學習、生活日常以及未來目標上採取做計劃、做表格的習慣了。

    學習“有計劃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習慣

    很多家長總是會抱怨孩子在家學習的時候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明明並不多的作業卻總是寫到很晚,而且質量還不好,生氣發火又或者是開導勸誡都沒用,就算好點也往往是三分鐘熱血。輔導孩子雞飛狗跳這事兒時常發生。

    其實孩子之所以拖拉拋開不會、性格慢、貪玩等等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比較常見的因素就是:孩子對他要做的事情沒有管理能力,缺少計劃性。

    制定計劃的本身就是一種管理能力的培養——因為你需要分析都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要做到什麼效果等等非常細節的問題,然後把這些要做的事情合理的進行分配、安排,以確保自己既能保證效果又能確實完成。

    當孩子習慣於經過分析論證之後再去安排下一步的具體實施,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可以把很多事情做的都會更有條理,效果更好。

    當然,這還有個前提:你別總是隻做計劃而不去執行計劃啊。

    如何做計劃

    我家從一年級開始的各種版本的學習計劃表,開始的時候都是我來給孩子安排的,我會解釋為什麼要學這些內容,學這些內容可以有什麼樣的好處和用處,以及為什麼要安排這麼多的時間來學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並且為了提高孩子的積極性,我還和孩子一起制定了獎勵計劃——比如每完成一項會給予小印章(或者積分)獎勵。而小印章(幾分)的數量積累到一定數額的時候可以兌換比如旅遊、美食等這些獎勵。孩子這幾年的大多數學習計劃表我都留著,因為一年級的時候我們都是手寫的,比較潦草,這裡就不貼圖了。

    上圖是二年級暑假時候跟孩子一起做的一個計劃表的母版,每週列印一張,做完一項畫√。

    說到這裡我得特別提一個事情了:我家的計劃表從來不是那種從幾點幾分到幾點幾分做什麼的那種計劃表,這裡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孩子是那種比較聽話且比較愛學習的孩子,自覺性非常好。所以我就沒有用“時間”來對他進行管理和限制,而是給他一個自我時間管理的訓練——所有的內容我都列出來了,每一項需要的大概時間我們也估算或者測試了,那麼你自己要學會管理時間,每天要做的事情就這麼多,而一天的時間也只有那麼多,如果你能夠合理的那排,那麼你就會獲得更多玩的時間。我對孩子的要求很簡單:只要沒有特殊情況,每天的計劃內容必須完成,即便你需要熬夜也要完成。

    從效果上來看還是不錯的,知道現在孩子五年級快六年級了,也依舊是會對照表格按部就班的學習:這是我家目前掛在牆上全家人每天都能看的見的計劃表。

    等到三年級上學期開始我們修改了計劃表(如下圖):

    (表格使用是2017年的10月,上圖時間已經是2018年的4月了)

    這個表裡我們調整了一下:不再是每天做什麼(當然,也有每天必做的內容),而是以每週為一個單位,每週必須完成多少事兒。每天孩子放學之後就會對照表格來看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根據課內作業的多少決定做哪些學習內容。

    這其實也是我後來想訓練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而做出的調整,個人感覺效果還可以,所以用了挺長一段時間。

    等到了四年級的寒假,學習計劃基本上就是以孩子為主導,我來補充制定的了(如下圖):

    方式一樣是老的模式,完成之後打鉤(不過從三年級開始孩子已經不在乎小印章的問題了)

    上圖是我們過去這些年大概用過的不同模板實踐中使用的計劃表。

    最難的不是做計劃,而是如何保證計劃能夠實施

    實上計劃是很容易做的,最難卻是如何保證孩子能夠堅持完成,這才是最難操作的問題!因為別說是孩子了,就算是我們大人,又有多少人有很強的自律效能夠堅持執行自己做好了的各種計劃?比如說減肥、讀書、客戶拜訪等。

    所以為了保證孩子能夠有質量的完成計劃我採取的方法主要是如下幾點:

    確保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情上的態度是端正的

    我在平時就特別注意跟孩子的各種交(洗)流(腦),會用各種方式引導孩子相信學習是一件可以做到有趣的事兒、學習是可以做到讓你有成就感、滿足感的、學習是有方法的——好的方法就是你現在在堅持的,因為你的堅持所以你一定會收穫更大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的道理;習慣、方法都是在實踐中摸索、改正、完善才能磨練的更加適合自己……

    這種事情個人覺得不要飛搞得很正式,日常其實有很多機會都可以去跟孩子聊聊的,太正式了也可以,但是頻率高了效果我認為會大大折扣的。

    監督執行

    當孩子的習慣沒有養成之前,“偷懶”可能會時有發生,如果沒被發現,那麼接下來就有極大的可能出現第二次、第三次……

    時間不用太多,有那麼個一週時間沒完成計劃,基本上這一輪的習慣培養就告吹了。

    所以在計劃執行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參與進來,每天檢查一下計劃、檢查一下孩子的完成質量,我覺得這對於對孩子學習有比較高期待的家長來說還是能夠做得到的。

    計劃不要太難執行,可以循序漸進的增加內容

    大而全的計劃中看不中用!

    我們做計劃的目的是為了完成,而不是為了做給誰看的。

    那些大而全的計劃往往孩子三分鐘熱度的時候還能做,但是長期去做的時候是很難堅持的,那麼原本想要培養習慣的事情就成了孩子每天都想逃避的事情……

    所以我的建議就是計劃一定要確保孩子在不是很辛苦的情況下就能完成!

    然後就是需要注意,計劃表可以過段時間做一下“升級維護”,不合理的、效果不佳的、效果不錯的等等都調整調整,看看有麼有要剔除的有沒有要補充的……如此這份計劃表就會一直符合孩子的實際需求。

    除了在學習上可以培養孩子做“計劃”,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的

    比如我們外出旅遊,就會讓孩子做一個“旅遊攻略”;

    比如距離期末考試還有不到一個月了,那麼未來這些時間的複習計劃怎麼做是孩子自己去完成的;

    比如這個學期我們有多少本課外書需要去閱讀,如何排序、分配時間也是他來計劃的;

    比如……

    不是說只有學習這一件事情上才能夠給予孩子這種訓練,事實上很多事情上我們都可以放手給孩子機會去嘗試,其實也沒啥,就算孩子做的不夠理想,我們也可以以“我覺得這裡可以再補充點……你覺得呢?”這種方式調整嘛,但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鍛鍊卻是實實在在的,不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模仿作家的寫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