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棒槌襖襖
-
2 # 時光歌者王阿癲
如果從權力過渡的角度來看,我認為舜逼宮於堯機率更大。
炎黃、華夏、堯舜鯀禹以及他們的功績遠古,人們常以部落或聯盟首領的特長、或開創性的功績來敬稱他們的首領。
最早推廣系統用火的首領為“炎帝”,最早推廣射箭習武的首領為“黃帝”,最早推廣採摘種植的首領為“華”,最早推廣農耕生產的首領為“夏”,最早推廣製陶的首領為“堯”,最早推行熟食制度的首領為“舜”,最早推廣漁業的首領為“鯀”,最早推廣治蛇治水的首領為“禹”。“禪讓”制禪讓最早記載於《尚書》,《尚書》大約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相傳為孔子編撰,《尚書》是孔子宣揚執政理念的書籍。
堯為部落聯盟領袖,堯老了,部落成員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考核,舜達標,堯把領袖的地位讓給了舜,同樣,舜年老了,原先推舉鯀為部落領袖,可是鯀沒有透過考核(治理洪水),鯀被處死,舜啟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成功,禹成為新的部落首領,後來,部落成員又推舉皋陶為禹的繼承人,而皋陶早死,部落成員推舉伯益為新的繼承人,在上古時代,這種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被稱為“禪讓”制,當然,後來禹的兒子啟發動宮廷政變,殺死了伯益,自己取而代之,“共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禪讓制走到盡頭。
禪
禪,造字本義:動詞,祭天求神,免於爭端與戰亂,賜予和平安寧。讓
讓,造字本義:動詞,許諾退位,協助對方獲得。三國,東漢的“禪讓”歷史上,真實的禪讓,繼位者打著賢才的名義,篡奪權力,成為亂臣賊子,揹負著千古罵名。
最著名的“禪讓”大概是曹丕篡漢了。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脅迫漢獻帝劉協退位,建立曹魏。為延續漢朝國祚,第二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建立東吳,自此,天下三分。
自秦統一天下以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成為華夏民族的共識,三國鼎立說明魏國的“禪讓”很不得人心,後來司馬炎篡魏,八王之亂以後,匈奴的劉淵假借漢朝宗室的名義建立前趙,並追封漢朝皇帝,從此,正式開啟五胡十六國時代。可見,在曹丕篡漢之後的很多年裡,大漢天威都有民心基礎。
至於王莽篡西漢,南北朝的權力更替,唐宋之交的政治權利鬥爭,以及某些完成“禪讓”儀式卻最終以失敗告終的案例也不勝列舉。
堯讓賢於舜,還是舜逼宮於堯?我們都知道,知識分子一向喜歡惡意塗抹、修改歷史人物形象,生拉硬拽也要為自己的論點服務,藉此說服他人。我想,在保障和平,克己復禮的前提下,說服“亂臣賊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肯定需要大費周章。
堯舜禹的聖人形象,也許就是這樣被製造出來的,總有人想告訴人們,權力和賢才掛鉤,大家只需要埋頭準備,刻苦專研就好,事實是,“家天下”開啟了中國歷史更雄偉的篇章,聖人之治反而代表著落後和愚昧,這從根本上產生了矛盾,讓人不得不懷疑,所謂的聖人,也許並不是聖人,只是因為權力沒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被相互制衡,所以只好做了表面上的聖人。
權力面前無二心每個時代,權力都是香餑餑,如今也不例外,權力是保障一切的根本,所以,人們信奉權力,擁抱權利,留戀權力是一個人的根本願望,沒有人會輕易交出權力,聖人可能嗎?世界上有聖人嗎?
聖人,就是知識分子給勞苦大眾畫的一張大餅,至於其他,即是這張大餅到底是蔥油餅,還是新疆大饢。
-
3 # 靜裡水聲1
堯晚年昏聵,先把女兒許配給舜,又考察三年後,卻要傳位於兒子了,要篡改成家天下了,國賊一個,天下人不會答應!傳位給舜,堯就是聖賢,天下人讚美!竹書紀年,偽書而已!託作而已!
-
4 # 天無仁無不仁
一提到堯舜大家都知道他們是聖人聖君,也一直倍受中華民族推崇。俗語說人人皆可成堯舜,這句話就能體現出堯舜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
歷史上堯禪讓於舜,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被人們奉做美談,可歷史上堯和舜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可知的是堯舜都是部落的實際掌權人,堯是一把手舜是二把手。到底是堯禪讓於舜,還是舜逼宮於堯呢?關於堯舜的記載最早出於論語,大家都知道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所著,所以歷史上就有好多人物提過異議。
韓非子就說過: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愚誣之學,雜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通俗點韓非子就是說,儒家標榜的堯舜之道,堯舜的事蹟是不一定可信的。那麼遙遠是事情他們怎麼能知道呢。近代的康有為“孔子該考制”中也有相同的觀點。
到了漢代司馬遷誅史記裡面就記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以此我們能看出古時期部落之間的互相侵略吞併還是很慘烈的。只不過堯舜部落很強盛,把大小部落都收服了。
司馬遷史記最終記載:“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闢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從此可以看出權利是個好東西。堯一直讓舜代理職務二十年直到老死舜才繼位。在堯執政最後的關頭是堯心甘情願禪讓還是舜逼宮?事實也許是堯是不想也不能不禪讓,堯已老邁勢力已弱,舜代理職務二十年,也是部落中最強勢的勢力,他繼位也是必然。
-
5 # goggletan
講堯舜前,先講禹。史稱大禹,而堯舜不為大。
禹有神通,化熊開山,嚇得其妻石化,石自爆而產啟。
禹誅相繇,相繇係有超自然能力的。
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是以出禹。
鯀字之另一寫法‘鮌’;鯀與鯤音近,鯤會化鵬。此三字聯一起,誕一大膽假設,鯀係一艘潛艇。玄妙之魚,密封之魚,可輥動之魚,不懼滔天洪水。係諾亞方舟之中國版表述。
若假設成立,禹即諾亞。
堯舜作為禹之前輩,有個異點,壽命非常之長,同舊約中提到洪前人物一樣。
洪前,一切由天人(外星人)話事,尚未授文朙予人。但亦有天子管理日常。
一細節,堯舜禪讓之前,曾問過‘四嶽’。誰係四嶽?傳統解註‘推測’係諸侯中之大者。不然,嶽係被祭物件。四嶽就係天人。(趙政成為始皇帝後亦到東嶽泰山封禪,講四嶽係諸侯之長算否腦洞太大)
結論,禪讓係由天人批准的和平交接。
-
6 # 山澗一清泉
儒家倡導以仁義治天下,那麼只有君王賢能方可將仁愛佈施於天下,反之君王無道則會害天下。嚴格說禪讓制只是儒家推崇的一種理想社會治理模式而已,他們希望國家公器應該在賢者之間傳承,倡導公天下而非家天下模式!但這實際上並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社會發展歷程,故而禪讓制只能是杜撰的故事並非真實的歷史。
司馬遷的《史記》本著“究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念,在真實的歷史中過多的加入了司馬遷自己的理解以及他對社會發展的願望,故而更像一本歷史小說而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史書!史記之所以後來廣為人知是因為其倡導的理念符合儒家的治國思想!
《竹書紀年》記載虞舜囚禁堯帝於平陽,大禹囚禁虞舜後自立為王。這本書是晉武帝司馬炎時從墳裡挖出來的,寫於春秋戰國之時,個人以為更為可信。一是成書時間早,二是沒有篡改歷史的必要!這樣的書之所以後人知之甚少?根本原因在於與儒家治國思想相背離,故而被歷代統治者所禁!
關於是舜逼宮於堯還是堯帝將帝位禪讓給舜這個問題,個人更傾向於前者。因為這符合人對權力的貪婪本性,鬥爭從來都是見血的,時至今日依然如此,只是方式更為文明而已!
總之,盡信書不如無書。若探求歷史真相那麼從人性和利益的角度更為合適,但為了指導後人更好的生活,則需要禪讓制這種高於現實的一家之言作為引領,引導人們積極向善而非讓人們整天生活在血淋淋的鬥爭之中!
-
7 # 春天的鏡頭
堯主動讓賢於舜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那時候人的思想覺悟普遍比咱們現代人高!那時候的人不象現在的人把權力看的那麼重!只要願意幹並且保證能幹的好,只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國家治理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誰接班都無所謂!
回覆列表
華人在為皇帝歌功頌德的時候,總喜歡拿上古的四位明君做榜樣。這四位知名度極高的君主就是堯、舜、禹、湯。
史書上有一句話“堯舜官天下,禹湯家天下”。是說堯、舜把天子之位作為公有,實行禪讓制;禹、湯把江山社稷當做私有財產,實行世襲制。那麼堯真的是主動讓位於舜的嗎?
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 帝堯在位七十年時,召集諸侯百官討論接班人的問題。堯說:“各位首領,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哪一位能按天命行事,接替我的職位?”大臣放齊首先說:“您的太子丹朱聰明通達。”堯說:“唉!他不講道理,又好爭訟,不能用啊。”堯又說:“你們哪一位可以擔此重任呢?”
諸侯百官答道:“我們的德行卑下,會玷辱帝位。”堯說:“只要是真正賢能的人,無論達官貴人,至親摯友,還是被疏遠和隱居的人,全部要向我舉薦。”於是,大家異口同聲地說:“百姓中有位叫虞舜的賢人,孝悌忠信,能使家庭和睦。”帝堯表示要對虞舜進行一番考驗。
帝堯把兩個女兒嫁給虞舜,想透過虞舜對待妻子的態度來觀察他的品德。舜把兩位妻子安置在媯水河邊,讓她們遵守做媳婦的禮節。堯對此十分滿意,便讓舜負責推行五教,使百姓和官員遵紀守法。又讓他在國門招待各方使者,各方諸侯和遠道來的賓客對虞舜都十分欽敬。帝堯又讓虞舜進入山林川澤,遇到暴風驟雨,舜仍然能夠前行,不迷失方向。帝堯年紀老邁,讓虞舜代行天子之政,遙祭名山大川,遍祠天地神祗;到東方巡察,登泰山封禪,召見四方諸侯君長,向他們頒賜禮器。堯認為舜是上天安排的最合適接班人,就要把帝位傳給虞舜。舜一再推讓,認為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勝任帝位,心中十分不安。次年正月初一,虞舜最終在文祖廟前受命登上了帝位。
從史料記載中看來,帝堯確實是踐行了禪讓制讓位給虞舜的。但仔細想想,不排除虞舜奪位逼宮的可能性。帝堯執政後期,虞舜已經獲得諸侯百官的廣泛擁戴,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祭祀、巡狩、朝會、徵聘等天子之權。帝堯沒有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而是傳給了女婿虞舜,也是有深層次原因的。史書上說“丹朱兇頑”,但是怎麼個“兇頑”法,沒有隻言片語的描述。“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兇頑”二字極有可能是虞舜強加給丹朱的。後世不少學者認為,帝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虞舜,其實是堯族與舜族世代通婚的寫照。帝堯時期社會形態還處於原始部落階段,還殘存的有“母系氏族”的遺風,帝位傳女不傳男也是有一定社會基礎的。
堯和舜之間到底是禪讓還是逼宮,其實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人間接做了解答。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給曹丕,卸去袞冕,俯身為臣。禪讓儀式結束後,志得意滿的曹丕對謀士賈詡感嘆道:“我今日才知道堯舜禪讓之事啊!”眾所周知,曹氏父子挾持漢獻帝,篡奪漢室天下,美其名曰“禪位”,曹丕此時的這樣一句感嘆難道不值得後人深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