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個同學週一來學校上過課,之後都沒來,請假多次,還有兩個星期就要大考,我們是高職班,要用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讀高職,一切都很關鍵,因為我們班主任是新來的,不瞭解我們,但作為以前和這個同學同班的我,我看到了她空間,居然從縣城跑去市裡的酒吧,跟一些人,我在猶豫要不要告訴老師,我會不會當小人?可是我又想讓老師知道真相……
6
回覆列表
  • 1 # 小胖紙1080098633169

    “告知”、“告狀”和“迴應”,這些都需要教師能夠理性地對待,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凡是當過老師的幾乎都遇到孩子來“告狀”的,聽聽告狀的內容真是讓自己哭笑不得。

    為什麼孩子會有“告密”傾向性行為?

    愛告狀的孩子就是品德有問題嗎?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喜歡告狀的孩子?

    孩子“告狀”的背後

    班上總有幾個“告狀大王”,一會是“老師,xx 作業沒寫完”,一會是“他打我”,一會是“老師,他考試作弊”。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曾講過一個涉及告狀的兩難故事:

    喬的爸爸許諾說,如果喬掙夠了50美元,便可以拿這筆錢去野營。

    但後來他改變了主意,讓喬把掙得的50美元都交給他。

    喬撒謊說只掙了10美元,他把10美元交給了爸爸,拿另外的40美元去野營。

    臨走之前,喬把掙錢和向爸爸撒謊的事告訴了他的弟弟阿里克斯。

    阿里克斯應該把事情的真相告訴爸爸嗎?

    如果是你,你選擇告狀嗎?

    結果,絕大多數4-12歲的孩子選擇了告狀。

    班主任老師一天到晚有處理不完的事,其中就包括處理各種“小報告”:

    “當你的雙腳還沒跨離教室門檻時,就有那麼一個或者幾個人跑到你面前很‘熱心’地告訴你班級中的某些人或者某些事。”

    “班上總有那麼幾個同學愛拿‘雞毛蒜皮’的小事,再加上很誇張的語氣來向你報告。”

    愛報告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理呢?可以說,愛告狀是兒童的天性。

    在上述的案例中,科爾伯克分析了孩子愛告狀背後的原因。

    幼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自帶一種屬性,即“向師性”,

    服從個人強權,服從老師和父母,強調遵循規範、執行命令、服從權威、履行職責。

    那麼,我看到的所有違反規定的行為當然要告發。有兩種理論可以解釋孩子的告狀行為。

    道德價值觀

    低年級學生的道德判斷具有從他律道自律的特徵,對於別人犯錯誤總是顯而易見的,也喜歡找別人的毛病。他們對於老師的要求通常不折不扣地執行,不允許出現一絲偏差。

    自我表現

    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剛入學,漸漸離開父母的懷抱,可能會有一種被冷落的感覺,渴望受到老師和同學關注的願望。所以,有些學生可能會試圖向老師傳達班級事務引起老師的注意,接受表揚。

    “告密”與“告知”、“告狀”和“迴應”

    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情況下,“告密”的含義也截然不同。

    有的“告密”,事實上是“告知”

    學生可能並非期待教師的特別行為,或者是出於自己的個人利益,很可能是為了讓教師瞭解他(她)沒有看到的現象、獲得他(她)沒有了解到的資訊,或者為了獲得教師的重視與認可。

    這類行為往往是無害的,相關資訊交流甚至是“公開”的,特別是在小學低齡階段。

    有的“告密”,事實上是“告狀”

    這往往是因為學生的利益受傷害。作為“受害者”,他會向教師尋求幫助與支援,以期實現正義或公平。

    這種告狀,可能是公開的,也可能是私下的。但其動機往往是自我保護或補償。因此,這種告狀也可能會誇大一些事實、掩蓋一些內容,會出現資訊的部分失真。

    當然,只要教師介入瞭解,公平合理地解決相關矛盾,完全可以促成學生心態的正常化與行為的合理性提升。

    有的“告密”,事實上是“迴應”

    特別是一些學生幹部,應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要求,需要去管理班級紀律、衛生等事務,進而要向教師反饋具體資訊。這時,學生就不得不向教師反饋一些資訊。如果觸及部分同學的利益,就會被學生視為“告密”。

    針對這類現象,教師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與取向,透過教育行為的調整和思想的轉變,不把自己變成“告密者”出現的催生因素,不讓自己成為“告密”的縱容者。

    “告密”的潛在危害

    即使說告狀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我們也不能任其發展,因為這種行為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影響與他人的交往。

    “告密”之所以難以被人接受,是因為它使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

    “告密者”被同學孤立,是因為他們使身邊的同學感到不安全。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不確定性會使人產生恐懼和焦慮。

    如果班級裡總有人“打小報告”,班級氣氛會變得緊張不安的,同學關係、師生關係也可能會疏遠、相互戒備。

    而且,一旦不信任感植根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可能他的一生都將很難坦誠輕鬆地面對他人。

    被告過狀的同學,也很難再次建立起與其他成員之間的信任。

    所以,"告密"行為會給學生留下沉重的心理陰影,造成對人的極端不信任,

    不僅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交往,也會影響孩子自我發展。

    學生“告密”,教師如何應對?

    在一般老師的眼裡,都易把學生向老師“告密”看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其實不然,“告密”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含義:

    “告知”、“告狀”和“迴應”,這些都需要教師能夠理性地對待,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理性判斷“告密”行為,把握好“度”

    對學生的“小報告”,老師不能偏聽偏信,對學生反映的較為突出的情況和問題要深入調查,仔細分析研究,作出正確的判斷。

    這樣才可能妥善處理好學生的“小報告”。

    理性判斷“告狀”行為這需要三個方面的能力:

    一是靠教師所積累的經驗,二是靠教師的直覺或敏感,三是靠教師的調查研究。

    在大量接觸相關資訊,綜合來自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多方資訊之後,教師一般能做出合理的判斷。

    面對“告狀者”時,老師需要把握好“度”。因為,無論認同或者斥責可能都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後果。

    如果一味贊同,可能就助長“告狀者”愛打小報告的習慣。

    這既影響老師的正常辦公,也會導致這些同學在無形中被班集體孤立。

    如果一味斥責,可能就打消了這些同學關心班集體的熱情。

    以後,如果班級中再有什麼事,可能就不會有同學願意報告給老師,尤其是一些突發事情。

    學生封口往往會讓老師處於被動地位。

    教育性處理,悉心引導

    教師要從教育立場出發,針對學生的心態、思想、行為與語言,透過合適的方式加以矯正、引導。

    因為“告密者”依然是“學生”,教師的天職在於引領發展、促進發展,而不是放縱、放棄,更不是懲罰。

    比如,教師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想想該怎麼辦?

    如張某報告A同學扔了一個塑膠袋,老師可以徵求A同學想法:你覺得應該怎麼辦?

    如果A同學提議說:“我把它撿起來扔進垃圾箱。”,老師就可以及時引導:“你這個辦法真不錯!”

    及時的鼓勵和表揚不僅可以使小學生懂得該怎麼做,可能以後再碰到類似的事情,他也不會再打“報告”了。

    如“如果有人亂扔垃圾,我們怎麼辦?”答案絕非一個,

    “視而不見一走了之”、“你丟我就撿”、“叫亂扔的人撿起來”、“我去撿卻要批評他”、“報告老師,讓老師批評”,

    眾多的答案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在分析中提高認識,在認識中選擇處理問題的辦法,畢竟解決問題的方法絕不僅限一個。

    反思自我管理思想與行為

    教師不僅要保持對學生告密行為的高度敏感,還應該進行自覺反思:自己的語言與行為是否在鼓勵不健康的“告密”行為?

    當出現學生的“告密”行為時,教師尤其不能縱容自己,不能沉迷於“資訊”獲得的一時快感,

    而需要堅守教育的立場和人文的情懷,要勇於反思和重建自我。

    所以,當班級中的“告密”現象較多時,班主任就需要反思,

    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言行在某種程度上是否鼓勵了“告密”行為,是否需要在班級中明確宣告,“哪些事情”可以報告老師。

    孩子“告密”,家長如何引導

    傾聽孩子,坐下來與孩子溝通。“共情”孩子的感受,鼓勵他說出更多的真相,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如果屬於雞毛蒜皮的事情,給予一些安慰就好了。

    如果屬於比較嚴重的問題,要引導孩子理性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而不是橫眉冷對:“怎麼小小年紀就會告狀了?”也不是鼓勵慫恿:“出現這種事,你要報告給老師和學校!”

    對“報告”的孩子而言,他們所尋求的只是公正本身,當違規行為受到譴責時,他維護正義的強烈願望就實現了。

    轉自小學教師

  • 2 # 榆木山哥

    我覺得這樣不好,有時候,給自己留些餘地,給別人一份體面。沒準你的私下一個善意的提醒,就讓人記住你一輩子的好。反之,人家可能恨你一輩子,以後相見都難了!

  • 3 # 重慶橫藝文化

    題主心裡很疑惑,要不要給老師告密?一是出於對同學好,二是出於自我保護(心理上的自責或者被報復)。

    出發點與結果

    作為同班同學,題主很善良,出於好心,希望她能完成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讀高職。聽題主的表述,大約是初中生,城市也不大,想必家裡條件也一般,小女孩兒一個人去酒吧,容易受到侵犯。而且因為班主任是新來的,不瞭解我們,主動給老師彙報一些情況,有益於老師進行心理輔導。如果這位老師教育得當,方法合適,一步步引導同學重新回到校園上課,去酒吧的次數越來越少,接觸的朋友也不一樣了,將同學拉回正軌,我相信以前題主心裡會有一點忐忑,但此刻心裡真的是為當初告知老師情況感到自豪。

    但是否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情況呢?老師沒辦法引導同學,甚至收到批評教育、叫家長,同學心裡叛逆、不爽,逃課去酒吧更頻繁,愈發猖狂,情況更糟糕了。題主自己心裡肯定會自責,沒有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而且被發現是自己告知老師的,有可能遭到孤立或者傷害,對自己心理產生影響,甚至有可能影響到未來的學業。

    克服心理障礙

    我們所說的小報告基本涵蓋了兩種,一種是告密,一種是告知。告密和告知是不一樣的。

    告密是出於一種報復、傷害、仇恨的心理,希望打擊對方,從而獲取心理上的暢快。比如我和同學有點私人恩怨,突然抓住了他的把柄,出於仇恨的心理,我跟老師告密了。

    告知是基於事實,不誇張不掩蓋。像是覺得這種事不利於同學的發展,將事情真相告訴了老師或者家長。還有的孩子受到欺負告知了老師,希望老師能夠伸張正義,得到公平待遇。

    所以題主克服一下心理上的不適,可以跟老師說明一下情況或者匿名告知老師,讓老師和家長一起去處理,至於結果的好壞,不必去多想。做人還是不應該太冷漠是不是,像是老人摔倒、小孩被拐、歹徒行兇這些好像跟我們沒什麼關係,但看到了不說要勇敢上去搏鬥,能盡力做點什麼也是好的,或許多年以後大家都覺得這是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馬上三個月要不要用安撫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