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崎峻戰史
-
2 # 兵器
驅逐艦是美國海軍實施其全球戰略的主力作戰艦艇之一,是組成美國海軍各類作戰編隊(如航母戰鬥群、兩棲作戰編隊、商船護衛編隊等)不可缺少的重要艦種,因此美海軍一向注重發展驅逐艦。與西方其它強國相比,美國建造驅逐艦的歷史要晚些,直到1902年才建成第一艘真正的驅逐艦“班布里奇”號。該艦排水量僅有430噸,採用煤作燃料,往復蒸汽機作主機,設計航速29節,安裝有12磅炮2座,6磅炮5座,457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當時這種艦共建造了16艘。
在這之後美國開始快速發展這一艦種。1906年美國國會批准建造了26艘史密斯級驅逐艦,排水量增加到700噸,採用更先進的蒸汽機作主機,艦上裝有76毫米艦炮5座,457毫米魚雷發射管3具;1907年又批准建造了10艘夫裡佛級驅逐艦,從該級艦開始採用燃油作燃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又開工建造14艘千噸級驅逐艦。這一時期,隨著排水量的增大,航速的提高適航性的顯著改善,武備的加強,驅逐艦已成為能伴隨美國艦隊遠航,擔負多種作戰任務的新艦種。
在一次大戰期間,驅逐艦可用於承擔反潛、反艦、護航等作戰任務,被人們賦予“萬能手”的稱號,為滿足戰爭需要,對其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僅美國在1916至1917年就批准建造了273艘。美國在這期間建造的驅逐艦(如威克斯級)航速由原來的29.5節提高到32節,排水量由1000噸增加到1200噸,武器主要有100毫米炮4座,高射炮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座。在戰爭後期,美驅逐艦開始裝備深水炸彈發射炮和使用水下聽音裝置,從而大大提高了反潛作戰能力。與此同時,艦上還開始使用無線電通訊裝置。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1866年,英國工程師羅伯特 · 懷特黑德(Robert Whitehead)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枚自航式魚雷,這種新型兵器能夠在水下航行,以破壞艦船水下結構為毀傷機理,很快對戰列艦等大型戰艦構成了新的威脅,並催生出一種以魚雷為主要攻擊武器的小型艦艇 -- 魚雷艇。英國海軍在1876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魚雷艇“閃電”號,因為造價低廉,便於批次建造,具有一擊致命的威力,魚雷艇很快受到各國海軍的青睞而成為當時的熱門艦艇。
1876年英國海軍建造的“閃電”號魚雷艇,其排水量僅為33噸。
有矛必有盾,隨著魚雷艇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如何在海戰中消除敵方魚雷艇對己方主力艦隊的威脅就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最先意識到魚雷艇價值的英國海軍再度領世界之先,在1893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以剋制魚雷艇為目的的艦艇“哈沃克”號,該艦航速超過當時任何魚雷艇,裝備數門速射炮,可以追捕並摧毀敵方魚雷艇,同時配有少量魚雷,兼具雷擊能力,這種艦艇最初被命名為“魚雷艇驅逐艦”(Torpedo boat destroyer),而“哈沃克”號也被公認為後世驅逐艦的開山鼻祖。在驅逐艦誕生於歐洲之際,大西洋彼岸日益崛起的美國海軍正致力於打造一支比肩英國的主力艦隊,也同樣注意到魚雷艇的威脅,於是在世紀之交拉開了建造本國驅逐艦的歷史大幕。
1893年,英國海軍建造的“哈沃克”號驅逐艦被認為是現代驅逐艦的開山鼻祖。
美國海軍的第一艘驅逐艦是1899年8月開工建造的“班布里奇”號(Bainbridge,DD-1),排水量381噸,航速28節,裝備7門小口徑火炮和兩具魚雷發射管。以“班布里奇”號為開端,美國海軍在隨後十餘年中陸續建造了九級共計68艘驅逐艦,這些在一戰之前設計的驅逐艦是美國海軍第一代驅逐艦,噸位大多在1000噸以下,充當主力艦的標準護衛力量,並承擔一定的雷擊任務。
1899年建造的“班布里奇”號是美國海軍歷史上第一艘驅逐艦。
隨著1914年一戰爆發,美國驅逐艦的建造和發展進入了第一個黃金時期。為應對戰爭需要,美國在1916年到1922年的短短六年間批次建造了三級273艘驅逐艦,分別為考德威爾級(Caldwell class,6艘)、威克斯級(Wickes class,111艘)和克萊門森級(Clemson class,156艘),是為美國海軍的第二代驅逐艦,因為上述艦型都採用平甲板船型而被統稱為“平甲板驅逐艦”(Flush-decker destroyer)。相比第一代驅逐艦,平甲板驅逐艦的尺寸更大,排水量均超過1000噸,航速也在30節以上,炮戰能力和雷擊能力都得到明顯強化,裝備4門102毫米艦炮和12具魚雷發射管,還加裝了輕型防空武器,標誌著美國海軍驅逐艦的任務型別開始日趨多元化。
克萊門森級驅逐艦“拉姆森”號,考德威爾級、威克斯級和克萊門森級是美國海軍的第二代驅逐艦,其共同特徵是平甲板四煙囪造型。
一戰結束後,由於平甲板驅逐艦的大量剩餘導致美國海軍在1922年之後長達10年時間裡沒有建造一艘新驅逐艦,與此同時,它在太平洋上的競爭對手日本海軍卻利用《華盛頓條約》的漏洞全力強化驅逐艦的作戰能力,以彌補條約限制造成的主力艦劣勢,在20年代中期推出了強有力的特型驅逐艦吹雪級,標準排水量1680噸,航速高達38節,裝備三座127毫米雙聯裝艦炮和三座610毫米三聯裝魚雷發射管,火力兇悍,效能資料超越所有美軍現役驅逐艦,讓美國海軍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1930年,英美日三國簽訂《倫敦條約》,對驅逐艦等輔助艦艇的技術指標和噸位總量做出限制,該條約將驅逐艦分為兩類:標準排水量不超過1500噸的驅逐艦和標準排水量不超過1850噸的驅逐領艦,並規定驅逐艦主炮口徑不超過130毫米,驅逐領艦的噸位數不得超過本國驅逐艦總噸位的16.7%。依據《倫敦條約》規定,在1936年12月31日之前,美國海軍最多可以保有15萬噸的驅逐艦。
日本海軍“吹雪”號驅逐艦,特型驅逐艦的問世對於世界驅逐艦的設計潮流產生了巨大影響。
條約簽訂後,美國海軍對現役驅逐艦進行了盤點,竟達255艘之多,但效能就難以恭維了。為了迴應日本海軍的挑戰,美國海軍著手設計第三代驅逐艦,在1932年重啟驅逐艦建造計劃,替換量多質劣的老式驅逐艦,並且明確要求新驅逐艦具備適應太平洋作戰環境的大續航力;裝備高平兩用艦炮,提升防空能力,應對空中威脅;配備更優良的火控系統,提高全艦武器的作戰效能。在1932年至1937年間,美國海軍陸續建造了六級60艘1500噸級驅逐艦,分別為法拉格特級(Farragut class,8艘)、馬漢級(Mahan class,18艘)、格里德利(Gridley class,4艘)、巴格利級(Bagley class,8艘)、貝納姆級(Benham class,10艘)和西姆斯級(Sims class,12艘),此外還建造了兩級13艘1850噸級驅逐領艦波特級(Porter class,8艘)和薩默斯級(Somers class,5艘)。
“法拉格特”號驅逐艦是美國海軍第三代驅逐艦的首艦。
上述條約型驅逐艦根據效能特點還可以細分為三類:法拉格特級和馬漢級為早期型1500噸級驅逐艦,採用艏樓船型、雙煙囪、低幹舷的總體設計,裝備5門新型127毫米高平兩用艦炮和8-12具魚雷發射管,航速均突破35節,續航力為6500海里/12節(馬漢級),整體效能較平甲板驅逐艦有較大提高,但存在主炮缺乏防護、船體重心過高等缺陷,特別是船體重心過高嚴重影響了航行穩定性和惡劣海況下的作戰能力;針對早期型1500噸級驅逐艦的缺陷,格里德利級之後的三級艦將主炮數量減少到4門,同時改進鍋爐煙道佈置,採用單煙囪結構,降低上層建築重量,改善航行穩定性,強化了雷擊能力,魚雷發射管數量增加到16具,但最後的西姆斯級恢復了5門主炮的配置,魚雷發射管數量減少為8具,這四級艦被稱為後期型1500噸級驅逐艦;最後一類是兩級驅逐領艦,其噸位在1800-2000噸之間,注重炮戰能力,裝備4座127毫米雙聯裝艦炮和8-12具魚雷發射管,但由於大仰角較低,其主炮不能對空射擊。
“巴格利”號驅逐艦,為後期1500噸級驅逐艦,主要特徵是單煙囪造型。
“波特”號驅逐領艦,安裝4座雙聯裝127毫米艦炮,炮擊能力強悍。
從1938年起,美國海軍開始建造第四代驅逐艦,包括本森級(Benson class)和格里夫斯級(Gleaves class),儘管此時條約已經失效,但由於技術上的延續性和保持設計建造的連續性,這兩級艦都在西姆斯級基礎上改進而成,因為極為相似,有些資料將其歸為一級。第四代驅逐艦的最大變化是採取鍋爐艙-輪機艙交錯佈局,提高了艦船的生存性,恢復了雙煙囪結構,配備5門127毫米主炮和10具魚雷發射管。本森級和格里夫斯級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海軍最新銳的艦隊驅逐艦,也是弗萊徹級批次服役前的主力驅逐艦,其建造持續到1943年,本森級建造數量為30艘,格里夫斯級為66艘。從20世紀初到二戰爆發前,美國海軍在40年時間裡發展了四代驅逐艦,到1941年12月珍珠港遇襲前,美國海軍擁有165艘驅逐艦,其中包括約100艘艦齡在7年以下的新式驅逐艦和相當數量的平甲板驅逐艦。
“本森”號驅逐艦是美國海軍第四代驅逐艦的首艦,採用鍋爐-輪機交替佈局。
1939年,隨著二戰在歐洲爆發,為了應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局勢,美國海軍著手設計第五代驅逐艦,也就是著名的弗萊徹級,該級艦是美國海軍第一種脫離條約框架束縛全新設計的作戰艦艇。弗萊徹級恢復了在美國海軍驅逐艦設計中消失近20年的平甲板船型,其設計完美詮釋了均衡實用的技術理念,在2100噸級的艦體上實現了反艦、防空、反潛等各項作戰能力以及適航性和居住性的平衡統一,並且順應戰爭形勢的變化而不斷改進裝備,從1942年6月到1945年3月,有175艘弗萊徹級驅逐艦建成服役,是美國曆史上建造數量最多的驅逐艦,也是戰時標準化設計和流水線批次建造的經典範例。多年以來,弗萊徹級一直被艦船史研究者們賦予"史上最優驅逐艦"的桂冠,堪稱美國海軍火炮驅逐艦時代的巔峰之作。
弗萊徹級驅逐艦首艦“弗萊徹”號,弗萊徹級是美國海軍火炮驅逐艦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在戰爭期間,美國海軍又在弗萊徹級基礎上設計了艾倫·M·薩姆納級(Allen M. Sumner class),進一步擴大了艦體,配置雙聯裝127毫米艦炮,增強了防空火力,改善了機動效能,作為太平洋戰爭後期的新銳驅逐艦投入戰鬥,總共建造了58艘,在艾倫·M·薩姆納級基礎上,美國海軍又加以改良,完成了更大的基林級驅逐艦(Gearing class)的設計,在總體設計與薩姆納級相仿,效能略有提高。基林級直到戰爭臨近結束才投入作戰,其大多在戰後服役,總共建造了98艘,是美國海軍歷史上最後一級大批次建造的火炮驅逐艦。
艾倫·M·薩姆納級相對弗萊徹級的改進主要在於擴大了艦體,強化了武備。
基林級與艾倫·M·薩姆納級相差不多,在冷戰早期十分活躍,並出口到諸多國家。
在基林級之後,美國海軍又建造4艘米歇爾級和18艘福雷斯特·謝爾曼級,從1959年服役的法拉格特級開始,美國海軍驅逐艦就全面跨入導彈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