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破乞

    王欽若這個人真的是個倒黴催的,號稱叫三無產品。哪三無呢?第一,他沒有門第,這還不只是指他家裡窮,而是指他是個南方人,當時朝中就這個風氣,排斥南方人。第二無呢,是沒有顏值,長得實在太醜,不僅個子矮,而且脖子上長了個大瘤子,當時人稱他為癭相。癭就是病字頭下面加一個嬰兒的嬰,就是古人說的大肉瘤的意思,癭相就是說那個脖子上長肉瘤的宰相,說的就是王欽若。第三,還沒有人品。比如說前面我們講的,給寇準背後使絆子、下刀子、滴眼藥的,就是這位王欽若。所以當時在歷史上有一個稱呼,叫北宋五鬼,差點列入奸臣傳,就是這位王欽若。但是我們要說的都不是這些,王欽若這一生幹了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就是編了一部大書,叫《冊府元龜》。宋代幾個開國皇帝有一個愛好,就是老是讓自己手下的臣子給自己編書看,這些自媒體召集來編了好多書,比如說最著名的宋代的四大類書,第一本叫《文苑英華》,寫的是一些文壇掌故。然後還有比如說《太平廣記》,蒐集一些智怪小說;還有《太平御覽》,就是各種各樣的八卦文摘。但是最重要的是王欽若編的這一本《冊府元龜》,這是一本政治著作,把上至三代,就是夏商周,一直到五代,宋代之前的那些政治上的典故、事蹟,編成了這麼一部大書,規模很驚人,一千卷。雖然《太平御覽》也是一千卷,但是每一卷的篇幅只有《冊府元龜》的一半。我們為什麼講這部書非常重要?因為它代表了臣下來控制君上的權力的一種方式。

  • 2 # 寫詩哥

    北宋時期,宋廷出現了五名奸臣: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這五人被稱為“五鬼”,其中王欽若和丁謂最為著名。但關於“五鬼”的來歷,後人對《宋史》的記載有所懷疑。

    據《宋史-王曾傳》言,宋仁宗道“欽若久在政府。觀其所為,真奸邪也!”王曾答稱:“欽若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時謂之五鬼。奸邪險偽,誠如聖諭。”這就是宋朝五鬼之說地來源;且不論這《宋史》其實是元朝人編撰的,就當這件事情是真地,王曾於天聖七年(1029)被劉太后貶去青州做地方官,一直到明道二年(1033)劉太后去世,才被召回朝廷任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假如他和宋仁宗有過對話,當是明道二年之後的事情了,他所說的時謂根本就不是時謂了,其時王欽若已經死了八年,而陳彭年死了十六年,劉承死了二十一年,五鬼之中,唯有丁謂在海南島上吃荔枝,已經是年近七旬,其他人早已做古,可為什麼宋仁宗會想起王欽若來呢?那會是劉太后當政,王欽若死的時候,他才是個十歲出頭的小孩,他哪會“觀其所為,真奸邪也!”

    所以究竟是誰把這些人翻出來說事,實在是不好說清楚了,再一看他們的籍貫,陳彭年和王欽若是江西人,劉承和丁謂是江蘇人,而林特是福建人,清一色的南人而已,而且這五人裡,除了丁謂和王欽若名氣大一點外,其他三人其實就沒幹過什麼大事情。

    再說說他們究竟幹了什麼壞事而被稱為五鬼的?以王欽若為例,後人根據《宋史》不過總結出四條,一曰投機取巧,邀他人之功為已功;二曰迎合帝意,大搞荒誕無稽地迷信活動;三曰挑撥離間,讒語傷人打擊政敵;四曰金蟬脫殼,嫁禍於人;有罰歸咎他人等。

    這四條裡,除了第二條之外,其他的難道不是官場裡地通病?不是千百年來大多數為官者的行為準則麼?

    究竟是誰在算計誰,這已經無關緊要了,問題是為什麼要翻出來說?丁謂和王欽若干的最叫後人不忿的壞事,怕就是算計了寇準,可寇準也已經死了十年,王曾是要為他出頭抱打不平麼?

    無論“五鬼”的說法是否真是王曾提出的,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這五人都是奸臣。

    奸臣之首--王若欽,這就是厲害的地方,要不然也不會當頭頭!

  • 3 # 蘭臺說

    王欽若,新喻(今江西新餘)人。北宋時期時期兩度擔任宰相。

    做為南方人,王欽若能夠打破之前的傳統慣例成為宰相,既有特殊的歷史背景,也與他個人的主觀努力分不開。

    其一,南北方政治勢力爭鬥的歷史背景。

    宋朝之前,關中、中原以及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社會經濟、文化發達,因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政治力量也就以北方人為主。

    唐宋之際,南方的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西北、中原移向南方,這也影響了南北政治力量的對比。

    基於傳統觀念,宋太祖趙匡胤曾遺訓“不用南人為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

    但是隨著南方政治勢力的崛起,南北政治勢力的鬥爭日愈激烈。

    宋真宗時,宰相寇準則公開以北人自居,排斥南人,肆無忌憚。例如撫州人晏殊、臨江人蕭貫等南方人都被他打擊壓制。

    其二,王欽若經過主觀努力,打破“不用南人為相”的政治傳統。

    王欽若為進士甲科及第,根正苗紅。而且他聰明多智,頗會玩弄政治手腕。

    他在擔任太常丞、判三司(鹽鐵、度支、戶部)理欠憑由司時,邀度支判官毋濱古之功為己功,從而獲得真宗注意和器重,召為翰林學士。從此在仕途節節高升。

    他一方面善於投機取巧、嫁禍於人、讒語傷人;另一方面,刻意迎合帝意,頗得真宗歡心。因而他在官場得意,擔任朝廷多個要職,成為真宗身邊的紅人。

    在打擊政敵方面,尤其是與北方官僚代表、宰相寇準的爭鬥方面,王欽若更是表現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

    王欽若曾被宋真宗提拔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但是因為與宰相寇準不和,被罷免。

    當北方契丹軍隊大舉南侵,深入到澶州時,宰相寇準主戰,並說服宋真宗親征而大勝。

    但是主和派從中作梗,使得真宗同意與契丹講和並訂立了屈辱的“澶淵之盟”。 隨即主和派散佈流言蜚語,打擊寇準。

    王欽若乘機挑撥離間,讒言中傷。最後寇準被降職。

    王欽若雖然為了自己的仕途而用陰險、奸邪手段,但也確實有才學和政治才幹。例如他曾主導編纂國史《冊府元龜》,成為“宋四大書”。

    而且他也對落魄知識分子和林巖之士憐憫、敬仰。

    最後,王欽若成為當時南方仕宦的重要代表,也終於衝破了朝廷的南北方地域的“門戶之見”, 在宋真宗、宋仁宗時期兩度擔任宰相,成為北宋時期當宰相的南方第一人。

  • 4 # 一本夏

    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一般都以北方政權為正統,統治天下也基本上是由北向南,當然明朝朱元璋除外,所以北人和南人之間總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宋太祖趙匡胤也不例外,他在建立大宋王朝後曾說:永不用南人為相,不過他的後代並沒有按他說的辦,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北宋兩次為相的王欽若。

    王欽若(公元962~1025年),今江西新餘人,和編者還是老鄉,對於作為奸臣的老鄉,感覺還是怪怪的,不過他是遠離我們很久的歷史人物,在宋真宗和宋仁宗時期王欽若兩度擔任宰相,也不是一般的人,江西新餘還是挺出人才的,明朝也有個宰相(內閣首輔)嚴嵩,也是新餘人,可惜也是個奸臣,真是痛苦。

    澶淵之戰時,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是個怕死鬼,不過被宰相寇準痛斥一頓,最後宋真宗御駕親征,同契丹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後來王欽若挑撥宋真宗與寇準關係,使得寇準被罷除相位。

    寇準是地地道道的北人,在心裡本來就很看不起南人王欽若,但王欽若卻實在有兩把刷子,把宋真宗哄得很開心,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馬屁高手,天子宋真宗說自己做了個夢,夢見神仙賜“天書”於泰山,王欽若捕捉到這一資訊,馬上拿出他的本領,偽造一份神仙的天書,宋真宗大悅,封禪泰山後,提拔王欽若為樞密使,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這個馬屁拍得真舒服。

    王欽若在宋真宗時期如魚得水,混得風生水起,雖有大臣檢舉他的醜行,一度降職,但由於宋真宗的偏愛,有驚無險。

    宋真宗去世後,宋仁宗繼位,王欽若故技重演,獻《遷敘圖》,論述“平時百官敘進,皆有常法”,宋仁宗對他也是大家讚賞,讓他繼續當宰相,另外還封了他為冀國公。後來王欽若的表演太多,宋仁宗慢慢看出他的奸詐來,宋仁宗於是對身邊的人說:“欽若久在政府,觀其所為,真奸邪也”。看來宋仁宗還是挺有眼光的,一點都不糊塗。

    縱觀唐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政治力量南北的較量從來沒有停止過,五代十國以前,南方地區各方面都比較薄弱,五代十國以後,南方地區發展速度加快,南方開始超越北方,南北對立的局面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南人慢慢的走進了權力的核心。後來的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鬥爭,與其說是新舊黨派的鬥爭,還不如說是南人和北人的鬥爭。

    就連名相寇準這樣的高雅人士,也公開以北人自居,鄙視南人,宋真宗重用神童晏殊時,寇準就非常不高興,說晏殊是南人,這話一說,宋真宗都不高興了,反駁寇準說張九齡不是南人嗎? 南人和北人的對抗,如同水火,宋真宗不拘一格破例以王欽若為相,從此後南人為相的很多,如王安石、章惇、曾布等。王欽若在宋朝開創了南人為相的先河,我們不得不說王欽若是有一定能力的。王欽若與楊億等人修纂的《冊府元龜》,也是傳世經典,雖然有人說主編並不是他。

    王欽若之所以能成為宰相,除了他確實有一定的從政水平外,更主要的是他有過人的洞察能力,他可以滿足皇帝的慾望和虛榮,做人陰險老辣,相比之下寇準的‘’直‘’受到的打擊就更多啦。

  • 5 # 微史春秋

    我覺得最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南方經濟崛起,帶動政治力量的提升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重心有一個由北向南轉移的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中,宋代處於收尾完成階段。到了北宋時期,南方經濟已經呈現超越北方的勢頭,最終到南宋初期,中國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到了南方。

    經濟的變化,勢必帶動政治上的重新洗牌。

    當時北宋出現南北地域之爭,北方人看不起南方,其實也是對南方不斷崛起的一種自然反應。

    隨著南方經濟的逐漸崛起感受,帶動了南方官僚集團的崛起,南人為相不可逆轉。

    南方經濟發展,同時也帶來南方教育的發展,在科舉中南方士人也逐漸趕超北方,這也會帶動南方官僚勢力的發展。

    二、統治者的權力制衡需要

    當時北宋已經出現南北之爭,這是宋代黨爭最初的一種反應。

    對於黨爭,北宋統治者奉行的“異論相攪”也助長了黨爭的發展。

    統治者需要一股力量來制衡政壇上久有的力量,已達到君主專制的需要。

    對於宋真宗來說,他需要利用南方的力量來敲打、制約北方。

    此後,宋代黨爭激化,演變成新舊黨爭,其中新黨仍多是南方人。王安石、章惇、曾布等宰相都是南方人。

    權力制衡,這是帝王權術的手段。

    三、王欽若本人的能力,尤其是“揣測帝心”的能力

    在北宋宰相中,王欽若的口碑極差,是十足的小人。

    他善於阿諛奉承,揣測皇帝的心思,使得宋真宗被他捏的死死的。

    這種能力在政壇上,一向都是如魚得水的。

    綜上所述,王欽若一個南方人成為宰相,既有大的時代趨勢的影響,統治者的制衡需要,還有王欽若本人能力的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足壇史上最佳射手是誰?C羅需要如何才能超越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