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在旅途行行走走
-
2 # 真誠地看著你
宋朝亡於軟弱。是對外政策太保守,勝不能擴大戰果,敗則一簣千里,久久不能恢復失地。最終被強敵吞食殆盡。
宋朝經濟發達,厚養官員,腐敗情況在各朝中算是很好的。包拯出名是他不畏強權(罪犯主要是為非作歹的,腐敗案很少),宋慈出名是辦案手法多,解決的奇葩案件多,也很少貪腐案件。
-
3 # 亙古的月光
吏治腐敗,我們可以從上下兩個方面來解釋。
上層就是皇帝的昏庸無能、權臣弄權、朝政烏煙瘴氣。
下層就是官員互相推諉、官官相護,欺上瞞下,至使國家的政令不能上傳下達。垂直管理體系不能通暢。
我們縱觀整個宋朝,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在下層的冗官。這也是宋朝一朝吏治腐敗根源所在。在開國皇帝的主導下分權,原本一個人可以乾的事情,分配給三個人。雖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維護了皇權的穩定,但卻也極大地降低了辦事效率。
這就好比是第三個和尚挑水的故事。
舉個例子
包拯在仁宗皇祐年間(1049~1054)所奏:景德、祥符年間,文武官總數為九千七百八十五員,"今內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百餘員,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選人萬在數內,較之先朝,才四十餘年,已愈一倍多矣"。當時全國有州320,縣1250,所需官吏和實際吏額比是1:3可見一般。
互相推諉,該辦的事情辦不掉,該上報的腐敗貪汙現象難以上傳。最後就像一個將小毛病拖到後期的病人,最後也會因為託而轉化為大病而亡。
-
4 # 滴水穿石——鍥而永恆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皇帝聖旨就是法律,朝代滅亡與出一半個清官沒什麼毛線關係!因為自開國至滅亡必然腐敗透徹所致的,什麼包公這種是故事!這只是那些戲劇藝人及一些寒酸文人極力作為洩火和無聊宣染的題材而已………!
-
5 # 穿越再現彼岸
首先不要擴大清官包拯、宋慈的歷史作用,相對於北宋、南宋來說,這兩個人應該是當時皇帝樹立的模範典型,同時用他們遏制官場的腐敗。
包拯、宋慈都做什麼官職?作用如何?包拯在北宋歷任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最後升任樞密副使。最大的官職是樞密副使,相當於宋朝中央軍委的副主席,只負責調配軍隊,釋出命令,不能指揮軍隊,沒有多少實際的權力(岳飛被削去軍權後,曾經做這一職位)。當時的皇帝是宋仁宗,包拯的主要在開封府任上和擔任御史中丞時積攢的名望。(現代開封府圖)
而南宋的宋慈歷任廣東提點刑獄;常州知州;廣西提點刑獄;直秘閣、湖南提點刑獄、;寶謨閣直學士,奉命巡迴四路,掌管刑獄;煥章閣直學士、廣州知州與廣東經略安撫使。宋慈任職經歷說明他主要負責各地的刑獄工作,將各地的冤案大案進行清理、申冤。主要針對南宋地方官利用冤獄撈取錢財,官官相護。(包拯像)
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的皇帝都非常清楚一件事,“千里為官只為財”,宋朝大部分官吏是為了求財,這是做官的實質。做官斂財總要有度才行,立國久了,難免腐敗嚴重,官場需要一股清流來遏制嚴重的腐敗,包拯、宋慈就是皇帝的一把利刃,重振一下官場上的風氣。
每個朝代都有一些清廉的官員,包拯、宋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的名聲來自於底層民眾,為他們伸冤,解除他們因腐敗帶來的苦難。因此包拯在民間流傳中逐漸成為神靈下凡,而宋慈的《洗冤錄》是做刑獄時的經驗總結,他替很多人伸冤,翻案,在世界法醫界有一席之地,民眾中的聲望也頗高。(宋慈和他的著作《洗冤集錄》圖)
民眾的聲音代表皇帝用人得當,但並不能代表整個統治階層的利益,只是遏制腐敗而已,單純靠一兩個清官改變不了一個王朝的興亡。
北宋滅亡原因如何?一、重文抑武政策和軍隊腐敗。
趙匡胤採取“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策略,將軍隊的訓練權、指揮權、命令權分割,導致軍隊的凝聚力下滑,整個國家軍事守內而虛外。
此外軍隊經商也盛行,為了貼補軍需,北宋當局允許軍隊從事商業活動。譬如,著名將領岳飛向宋高宗要軍費,宋高宗給的是“鹽引”,透過倒賣鹽引來獲得軍費。其實在北宋時軍隊的經商花樣百出,軍官士兵們都參與經商活動的惡果就是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
北宋招募的軍隊士兵很多是流民,吃不上飯的百姓,軍隊吃空額現象嚴重。北宋養了100多萬軍隊,真正能用於實戰的寥寥無幾。
二、腐敗導致農民起義,削弱國力軍力。
北宋末年的腐敗導致農民起義頻發,如著名的宋江起義、方臘起義等,鎮壓這些起義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削弱了軍隊真實戰鬥力。
北宋末年,金軍兩次包圍宋朝的都城汴梁,沿途防衛城池如同虛設,可見北宋地方軍隊的戰鬥力虛弱到什麼樣子了。
三、決策接連失誤,導致滅國。
北宋滅亡有些巧合,如果宋徽宗、宋欽宗堅守都城不出戰,都城有很大可能就保住了,避免連窩端的情況發生。(宗澤像,北宋主戰派。被排擠)
北宋腐敗的朝廷在第一次“東京保衛戰”勝利後,投降派驅逐了主戰派的主要朝臣,如宗澤等人。金軍很快掉頭圍困時,主戰派人員所剩無幾,投降派面對這種情況也惶惶不可終日,求助於鬼神擊敗金軍,反而被金軍破城,北宋滅亡。
這時北宋掌權集團集體決策接連失誤,導致滅國。
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南宋滅亡很多人歸結為三大原因:
第一,仇視金國,沒有聯合抗擊蒙古。
全國仇恨金國情緒高漲,導致南宋和已經弱小的金國聯合成為泡影,被蒙古軍隊各個擊破;
第二,濫發“會子”(紙鈔票),導致南宋經濟危機。
南宋經濟極度發達,人員工資很高,南宋採用的是“募兵制”,必須提供很高的薪酬才能募集到足夠計程車兵,這樣導致軍費開支非常大。南宋末年為了籌集軍費,權臣賈似道當權,南宋大量發行“會子”,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使得王朝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
第三,海外貿易萎縮,國家財政收入銳減。
南宋的經濟過度依賴海上絲綢之路,同海外進行貿易,蒙古軍隊的大規模擴張,使得很多海外貿易萎縮,很多透過海上進行貿易的國家都被蒙古滅亡了。
根據統計:1208-1224年南宋正常的國家稅收在10000萬貫,1224-1274年則在6000萬貫左右。
第四,腐敗導致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
宋朝對帶兵的軍事將領們控制的非常嚴格,打了勝仗的將軍將來未必是好事,有些人因戰爭獲勝而被免職、處死的屢見不鮮。南宋末年,很多軍事將領依附權貴,至於戰鬥力好壞並不在升官發財的考量之列。(南宋宰相賈似道和他的著作《促織經》)
據記載,1275年賈似道率領13萬南宋的精兵和2500艘戰艦同蒙古軍隊在安徽蕪湖魯港作戰,此戰被稱作“丁家洲之戰”。很多將領士兵手中有賈似道的著作《促織經》(鬥蟋蟀的專著),一開始作戰,賈似道就帶領幾個親信乘船逃跑了,結果全軍潰散,此戰註定了南宋的滅亡。
像包拯、宋慈這樣的清官是皇帝們制衡腐敗的利刃,王朝大勢不是他們個人能夠阻擋的了的。 -
6 # 根285927616
包公,宋慈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影視劇已經有了很好的詮釋。包公斷案如神,剛正不阿。宋慈善破奇案,屢立大功。有如此優秀的人材,為什麼宋朝還是滅亡了。
因為宋朝是封建王朝,代表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所謂的好皇帝用一些賢臣,清官,殺貪宮汙吏,注意民生,也只是為了更好地維持統治,但即便這樣,也是官官相互,時有侵害老百姓的事發生。但歷朝歷代所謂的好皇帝只是少數,大多是平庸的皇帝,這時皇帝手下貪宮汙吏就會變多,侵害老百姓的事就會更多,老百姓的很多土地都被地主階級侵佔,百姓的生活就越來越苦,而且養著大批的軍隊,常常入不敷出,統治階級只顧吃喝完樂,哪管百姓死活。再說宋朝重文輕武,在對外征戰中,屢吃敗仗。時間一長,軍隊懈怠,軍紀散漫,在加上貪官汙吏橫行,滅亡的命運是難以逃脫了,這也是每一個封建王朝最終的結局。
-
7 # 微史春秋
一、個人剛正清明不代表全體都是剛正清明者
我想,這個道理不言而喻。
就如出淤泥而不染,周邊都是淤泥,你改變不了這個時代。
二、包公、宋慈被人銘記,名垂千古,恰恰可以證明那時整體的腐朽人們為何銘記包公,譽之為“包青天”?
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在那個時代是獨特的一個。
出淤泥而不染,周邊都是淤泥,而你是一朵蓮花,人們自然不會忘記。
人們對清官的銘記,是因為清官的難得。
這份難得可能是萬里挑一的,所以人們口耳相傳,以至於衍生出很多故事演義。
對清官的銘記,是對貪官汙吏失望絕望中的一絲念想。
三、治理腐敗不能靠個人個人可以滌盪區域性的一時的社會風氣,但是解決不了整體的永遠的腐敗問題。
治理腐敗也不能單靠統治者的吏治整頓。
治理腐敗最終要靠國家制度,靠法治。
封建社會,是人治時代,腐敗是根治不了的。
即使統治者一時勵精圖治,整頓吏治,也只能維持一時的政治清明。
一旦社會安逸,腐敗就會滋生。
中國曆朝歷代沒有最終不腐敗的。
歸根到底,在君主專制時代,是人治。
只有真正的民主和法治才能根治腐敗問題,讓貪官汙吏無處遁形。
-
8 # 千騎絕
首先,腐敗並不是宋朝滅亡的第一原因。宋朝滅忙的主要原因:1,重文輕武;2,派系鬥爭;3,變法失敗;4,敵人太強。
那麼,為什麼宋朝的腐敗問題,總是被誇大。首先呢,宋朝不是歷史上最腐敗的朝代,只是宋朝是歷史中最富有的朝代,所以貪汙問題尤為突出,數額就大了很多。
另外,宋朝官員真的是太多了,文員冗沉,軍隊還能經商。官員基數這麼大,貪汙比例哪怕很小,這個絕對數字也是不少。
宋朝貪汙,無外乎兩點主要原因:1,宋朝太有錢了,有這個貪汙基礎。2,宋朝派系鬥爭嚴重,監督制度不夠。有了這兩點,只出現一兩個清官也無濟於事。
回覆列表
個人只能推動或者阻礙社會的發展,並不能決定社會的發展。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社會規律。一個朝代的中期,一般會出現一兩位英雄人物,清明廉潔,力挽狂瀾,挽大廈於不倒,但大廈根基已壞,英雄人物只是延緩了大廈坍塌的時間,所以無論包拯還是宋慈,都無法改變朝代覆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