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又稱端陽,農曆五月初五,潮汕民間俗稱“五月節”。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殺,楚華人民為了紀念他,就在這一天劃舟投角黍於江中,這種風俗慢慢流傳開來,成為節日。今天潮汕五月節的民間節日活動,有許多還保留著唐宋舊俗。各個市區鄉鎮的習俗又不盡相同,不過大多有以下習俗:拜祖先、賽龍舟、吃粽子、吃梔粿、插艾枝、吃藥湯 等。
端午,又稱端陽,農曆五月初五,潮汕民間俗稱“五月節”。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殺,楚華人民為了紀念他,就在這一天劃舟投角黍於江中,這種風俗慢慢流傳開來,成為節日。今天潮汕五月節的民間節日活動,有許多還保留著唐宋舊俗。各個市區鄉鎮的習俗又不盡相同,不過大多有以下習俗:拜祖先、賽龍舟、吃粽子、吃梔粿、插艾枝、吃藥湯 等。
家 家 插 艾 望 消 災 欲 食 粽 球 興 滿 懷更 喜 龍 舟 競 渡 處 鑼 頻 鼓 急 槳 花 開 — 佚名《潮汕端午節》① 賽 龍 舟每年的四月初一,就開始舉行“龍舟出龕”儀式。平時,龍舟收藏在各村的社廟裡,舟上的龍頭卸下供在神案上,尊稱“龍頭爺”。 四月初一這天,鄉民把龍舟請下來修葺油漆,然後下水練習。於是這一個月內,鼓聲咚咚,處處可聞。五月底,賽完龍舟,再將其請進社廟。這些程式,或許是百越遺俗。可惜的是,傳統節日的氛圍越來越淡,人們賽龍舟的熱情也沒以前高漲。以前,各鄉鎮都有賽龍舟,各村都有一支龍舟隊參加比賽,整個農曆四月,去到哪裡都能聽見鼓點咚咚響。而今,很多鄉村的龍舟隊早已解散,臨近端午的鼓點聲也稀少。端 午 雲 開 陣 雨 收萬 人 江 上 賽 龍 舟心 隨 鼓 點 聲 聲 急忘 卻 屈 原 當 日 愁 — 佚名《端午賽龍舟》② 洗 龍 須 水端午這一天,老輩人稱江水為“龍鬚水”。 老輩人說,喝龍鬚水能使人身體健壯。婦女用龍鬚水洗頭髮,能治頭風。大人喜歡帶小孩到溪裡游水,稱為“洗龍鬚水”,也說能使人身體健壯。看似天真的願望,卻折射出樸素的潮汕民風。賽龍舟後,組織者(老人組)會煮白米飯分給鄉民,這就稱為“龍鬚飯”。各個家庭把分到的一點“龍鬚飯”帶回家,加一些米再煮,然後全家一起吃“龍鬚飯”。老輩人又說了,吃了“龍鬚飯”後,人會健壯平安。③ 食 粽 球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本草綱目》潮汕人俗稱“粽”為“粽球”。潮汕話“粽”與“壯”同音,所以端午節男女老少都吃粽求個“壯”的彩頭。潮人世代相沿端午吃粽,是祭弔屈原遺風之一。潮汕粽球,其特色是以糯米摻以豬肉、蝦米、蛋、花生仁、香菇及香料等食材為餡,有的一半為鹹餡一半為甜豆沙或者甜糯米,稱為“雙窗粽球”。我吃粽子,喜歡先咬雪白的甜糯米那一角。竹葉包沙 —— 假粽(壯)— 潮汕歇後語“粽”、“壯”兩個字的潮州讀音一樣,藉此表達假裝健壯的意思。竹葉包糯米和其他餡料,才是真的粽子,而包沙子,是假的粽子。老媽宮粽球 —— 食定正知— 潮汕歇後語汕頭老媽宮出品的“雙烹粽球”最為著名,最惹海外遊子鄉思,常念不忘。有的“老番客”剛回歸故里,就專程到汕頭吃“老媽宮粽球”,以先嚐為快。他家的粽子,只有吃了並且仔細品味以後,才真正知道它的好味道。或許因為老媽宮粽球的名氣太大,製作量太大,味道我不甚喜歡,倒是東里橋頭擺早攤的老伯做的粽深得我心。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潮汕氣象諺語破裘就是舊棉衣,沒到端午這天,天氣還稍冷,不時有倒春寒,而過了這天之後,進入盛夏,氣溫高,天熱了,棉衣就放下。④ 食 梔 粿潮汕講究“時節做時粿”和“時令防時病”。 古代潮人世傳五月為“惡月”,此時陰氣萌生,毒瘴猖獗,時疫流行,故以“時粿”防“時病”。在潮汕地區,端午時節除了吃粽子,潮汕千家萬戶還喜愛做梔粿(枝粿),做梔粿的風俗世代相傳。將經過浸泡的糯米磨成米漿,再加入適量食用鹼和一碗黃梔水,陳年水仙茶水可加可不加,然後倒入米漿中拌勻。接著,在一個方形的深鐵盤上刷上油,墊上布,澆上攪拌均勻的米漿,放入爐火上蒸。三個小時後,天色漸亮,梔粿就可出爐。開啟鍋蓋,一陣甘香撲面而來。放置1個多小時,梔粿放涼凝固後,粿身顏色從剛出爐的略微發白,慢慢變得深沉發亮,呈偏棕的茶色。吃的時候,用紗線牽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盛放於白瓷盤上,蘸白砂糖吃,甘甜軟糯,涼喉解渴,美味至極。記得我第一次吃時,嫌吃它又麻煩味道又苦,但吃著吃著,只想說還有嗎。溼熱交加的五月,吃點梔粿,即美味又健康。梔子,味苦、性寒、無毒、根味淡。內服清熱利溼、利尿、除煩、涼血止血、散瘀。— 《潮汕百草良方》⑤ 食 梔 粽梔粽的做法與梔粿不同,小枕頭形狀的梔粽是潮州鳳凰的特產,色澤金黃、軟糯彈牙。梔粽的製作也是十分講究的。從山上找來普姜、甘母和杉樹漚成灰燼,摻開水製成梔水(天然植物鹼液)。本地新米洗乾淨後,用桅水浸泡十幾個小時,再瀝乾水備用。從山上摘回的白竹葉子,洗乾淨後煮幾個鐘頭再用水浸泡,方可拿來包粽。放進糯米後,用蘆葦絲纏繞縛緊成枕頭狀。水開時粽放下去煮,要煮六七個小時,直到粽會柔軟,吃起來感覺有韌性有彈性。梔子,清熱瀉火,除煩解鬱,主治胃中熱氣,瀉三焦火,除時疾熱,去熱毒風等功效。— 《本草綱目》⑥ 插艾枝 吃藥湯(五月五日)仍懸蒲艾於門,以迎祥避惡。— 明陳天資《東里志》(五月五日)插艾蒲於門。— 清順治《潮州府志》(端午節)以艾葉、榴花簪發,童稚用綵綢縫小荷包,裹雄黃末並道符佩身上,謂可避邪。— 清嘉慶《澄海縣誌》潮汕插艾掛蒲的歷史悠久。潮汕俗語有話:“ 清明食葉,端午食藥”。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端午節是驅毒“聖日”,吃了藥能立即見效,且效果顯著。記得小時候,端午節這天大人會用 “聖甘枳(使君子)”炒雞蛋給家人吃 ,說可以驅蛔蟲。有些地方有吃“五果湯”的習俗。“五果湯”即蓮子、玉米、白果、黃豆、懷山等煮成的甜湯。在澄海一帶,有吃“真珠花菜煮豬血湯”的習俗,可以除去腹中毒質。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經驗雖被老輩人誇張化,但還是可信的,用時令蔬果葉子防治疾病調理身體,是養生一種境界。⑦ 拜 祖 公潮汕有“時年八節”,端午節(五月節)是其中一節。每逢過節都要備好粿品祭拜祖先。上述的粿品都要拜過祖先才能吃。潮汕粿品,種類繁多,工藝精細,如果沒有潮汕姿孃的一雙巧手,如何應付得了。繁瑣的過節程式越來越簡單化,甚至“八節”刪減成“四節”,端午節就被刪減了。生活是越來越簡便了,物質是越來越富裕了。樂趣卻越來越少了,最可怕的是精神信仰面臨缺失的危險。熱情樸素的潮汕民風,我們這代人所經歷的樂趣,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只能跟下一代吹噓了。而下一代只顧玩著手機,不肯聽你吹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