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麻雀9805

    理性的說,糧食安全是一個現代化強國的標配。國家再強大,老百姓吃不飽飯,也只能是數字經濟強國,是虛擬世界的強國,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同時,國家糧食安全,也不僅僅是吃飽飯那麼簡單,這是因為。

    一,糧食也是一種戰略物資。以軍事手段干預別國內政,以輸出意識形態的顏色革命顛覆別國政府,這都不是華人的選項,也不符合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精髓,華人推崇的是共同呵護地球家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糧食這種產品,就世界範圍而言,誰掌握了生產主動權,誰就掌握了話語權。試想一下,溫飽問題在世界範圍內由華人幫助解決是一個怎麼樣的場景。大國擔當要有更多的方式方法才能得以體現,空口說白話是無濟於事的。所以,某種意義上講,糧食是一種戰略物資,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

    二,保障供給,狹義上講,國家在糧食調控與儲備上,在品種與數量上保證足額穩定的投放,不受外界的影響。這也是糧食安全的一個要義。

    三,精品意識,法律規範。不管是糧食生產企業還是糧商,都要以提供無害化糧食產品為己任,嚴格依法經營。食品監管部門,要以法治國,絕不執法不嚴,甚至置法律於高閣,棄爾不用。這一切都是為了解決吃的安全,吃的方心的問題。

    這也許就是國家的整體糧食安全觀了吧!

  • 2 # 富春惡水

    一般的糧食安全問題認為:糧食有防災防戰的戰略需要。但我認為防災是現實的,因為中國幅園廣大,各地每年或多或少發生一些自然災害,這可以理解。但戰爭的可能性已越來越小,當然防戰的思想還是要有的。對於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實際上存在雙保險,因為中國每年生產的糧食是能夠保證市場的供應,而儲備的糧食在大規模災難情況下也能使中國安度災荒。那麼在如此雙保險的糧食安全情況下,我們為什麼還要十分地重視糧食的安全問題呢?

    這主要處決於如下四個問題。一、大家都知道能源電力是重要的戰略產業和資源,但在某種環境災難面前,在糧食和能源電力之間二選一的話,那誰都會選糧食,因為一個是活得怎樣的問題,而另一個是能不能活的問題,所以糧食的市場安全性比能源電力更具戰略性,只有在糧食安全前題之下,才能選擇能源電力。二、糧食的主副糧不但是人的生命之安全保證,也是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的飼料來源,而漁畜產品的豐富和可靠供應,可以大規模的降低對糧食的壓力,並且為豐富膳食、美化生活創造必不可少的條件。三、糧食的安全也顯示了糧價的穩定,這種穩定是一連竄與糧價相關的主副食品價格的穩定,糧價動,其它的糕點類糧製品及魚肉類副食品價格也跟著動,這影響到整個價格體系,如果因為糧食的安全而引起市場糧食供應的緊張,使糧價上漲,將引起一連串的價格變動,將影響人民幣的匯率,影響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四、另一個關健的問題是:糧食很安全,也十萬分的重要,但糧食的生產,糧食的這個產業卻十分脆弱,糧食產業是農業最不賺錢的行業,也是國內最薄弱的產業。於是從糧食的安全和產業強化出發提出如下探索和觀點:

    第一個問題是從擴大土地資源的供應和提高土地質量著手。這裡提三個看法:

    一、抓緊規劃後上馬紅旗河工程。這個工程投資巨大,可以說是中國投資最大的單項工程,但投資大,收益回報則更大,其將提供近30億畝土地可開發,當然這種沙地戈壁農業絕不會就變成富饒的江南農業,如果存在沙漠變江南,那只是文人形容而已,沙漠蒸發量大,決不可大水漫灌,那是浪費水資源,必需學習以色列的沙地農業經驗。如果塔克拉馬干能生產小麥,當然能增加糧食的安全係數,但是如果在用水量相當的情況下,種稙其它經濟作物能有成倍的高於麥子的收入,那麼人們會趨向於效益,當然此時可調整增加東部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總之,由於紅旗河工程的投資、規模、土地、產出、就業等巨量性,各個問題都可以專題探討,但對糧食會起更安全的作用,更增添糧食的安全係數。除了紅旗河之外,從三江源引水入柴達木盈地,可開發柴達木的沙地資源。開挖東北運河,可利用松嫩水資源為遼河平原服務,提高遼河平原及相關地區的水土供應質量。當然還有一些小的調水工程。

    二、開發標準石市場。目前的石資源利用以碎石為主,以雕刻、貼面石為副。標準石是標準長方體石材供應為產品,投放於市場,而這個市場十分巨大,一年需求量十來億方不成問題,其主要用途在於:1、農業利用,包括排水渠,輸水渠,地下渠道,河岸,倉庫,車庫,畜舍,中小型水壩,梯田等等,其在水土調節當中,使水土資源的質量提高等級,使農業和糧食處於更安全,農業效益更顯著的地位。2、當然不侷限於農業利用,也包括隧道、道路與排水、橋基、廠房與庫房、當然與鋼筋混凝土結合也可建大型堆石壩,等等。3、海岸、海島建設。4、標準石產業可以吸收大量的農民就業,且石資源開採後的空地,可放水養魚,也可堆土造地種糧等,增加糧食產出。

    三、發展管道運輸產業。目前的管道運輸有水、氣、油等行業,但這裡的管道運輸是指利用水的溶解力,將泥土飽和溶解,而用水的流動性,利用高壓將泥土遠距離輸送入海。這個技術思路與模式,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其建築於液體在管道內流動的低成本性,一條一點二米直經的管道,一年能輸送上億方泥土,能在淺海填出十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而自然形成的平原土地,由於河道泥沙的淤積,湖泊淤平,河道淤塞,既影響排洪,又影響航運,對農業和抗災影響甚巨,而利用管道運輸挖一個一平方公里的湖泊,可以為周圍50平方公里的土地提供抗旱水源,且可蓄存雨水,提高地下水位,又可養魚。而挖出的泥土,可以在淺海填圍一平方公里士地和一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水面,這個一減一大於三的公式,可為農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也為提高糧食的產業韌性、增加盈利提供新方案。不要小看了管道運輸,中國需要一平方公里的湖泊不下一萬個,如果挖兩萬個也不嫌多,那麼,兩萬個湖泊將為市場提供多少水產品呢?兩萬個湖泊可灌溉多少糧田呢?而從海上圍出兩萬平方公里的水面又將提供多少水產品呢?兩萬平方公里的填海土地又可種出多少糧食呢?都是巨量的資料,都會大規摸的提高糧食的安全性,可較大幅度的提高農民收入。

    縱觀紅旗河、標準石、管道運輸三種技術與工程,都是從水土調節和增加水土面積、提高水土供應質量的角度來發展農業,提高糧食安全度的。我們不能忽視這三項技術對未來中國農業的影響,不能忽視其對未來糧食安全的決定性作用,其極具農業和糧食安全的戰略意義。一條數百公里長的管道運輸線,加上配套船舶機械,化不了一百億,但數十年的運作,可創造一箇中等地級市規模的經濟體量。一個石切割技術,投資研究資金,化不了一個億,但這個產業的年利潤可高達萬億!

    第二個問題,對於糧食而言,包括稻、麥、玉米等主糧,如果糧食品種是內因,種稙是外因,那麼來議一議這個內外因關係。1、在相同的種稙模式下,優良品種會有更高的產量,或有更佳的口惑質量,故一定要注重優良品種的培育,因為優良品種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會獲得更高的糧食產量和收益。2、在優良的糧食品種之下,一定要加強田間管理,為糧食作物提供一個最佳的自然生長環境,以便獲得更高的產量,更佳的質量。品種和管理這一對內外因矛盾,從標準化農業的角度講,是很有農業標準化發展潛力的。3、注重優質水稻和能磨出高品質麵粉的小麥品種的培育,一斤口感優質的大米,可以是5斤仍至十數斤普通米的價格,我們現在已經有了這個市場需求,只是去培育和開發這個市場而已,這個開發規模越大,對糧食的壓力會越降低。4、注重稻田養魚等、麥田養蚯蚓等技術突破和引導,增加種糧收益。5、注重糧食桔杆利用。桔杆粉碎還田是最低一檔的資源利用,作飼料是高一檔的資源利用,作菌茹培養基也是高一檔資源利用,當然工業開發利用利潤最可觀。我曾提出"稻麥牛茹”的迴圈利用模式,稻草喂牛,牛糞加麥草培養菌茹,菌茹腳肥田。當然這個模式需在水網地區實施,因為需要利用閒置水面種養大量的水生植物來作牛飼料,更且要有大批的蔬菜田配套,將菜殼作牛飼青料。

    第三個問題,是五個外因問題。如果將糧食作為內因,則在五個外因問題。1、主糧與副糧的關係。副糧包括高梁、穀子、紅著、土豆、各種幹豆類等,副糧比主糧更賺錢,副糧的繁榮有利於減輕主糧的壓力。2、糧食與其它種稙農業的關係,其它種植農業包括:棉花、油科、麻類、桑蠶、茶葉、甜菜、甘蔗、蔬菜、菸草、水果、藥材、竹藤、木材等等,其它種植業的繁榮發展,可降低糧農的壓力,只重糧食輕視其它副業的做法是錯誤的,且其它種植農業比糧食更有利潤。3、糧食與畜牧業、漁業的關係。糧食是人的口糧,也是動物的口糧,畜牧業與漁業離不開飼料糧,而市場繁榮又離不開副食品的優質足量供應,而副食品的供應狀態,既是幸福的指數,也必可降低糧食需求數量,降低糧食壓力,增加糧食安全係數。4、糧食與二三產業的關係。二三產業的繁榮,既為糧食和優質糧食提供了市場,也可為拉動糧食生產提供資金,比如觀光農業等,還吸收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提供了相關技術與機械。5、糧食與進出口的關係。不能象計劃經濟時代那樣,就糧食而生產糧食,而要在糧食與各產業之間的互動中降低糧食產業的比重,增加糧食產業的安全係數,同時也應當在與國外農產品與糧食的貿易中,出口我們的優勢農產品和糧食品種,並進口我們需要的糧農產品。6、如果我們從水土石的增量提質上看,從糧食品種的內外因,和從糧食為內因的五個外因上看,可以為糧食提供第三道保險。

    第四個問題,從弱替代經濟考慮糧食安全問題。糧產品是替代性非常強的產品,凡替代性強的產品,因為競爭激烈,就賣不出好價鈿,因而利潤甚微,只有從無替代、弱替代經濟角度去思考,才是唯一出路。並提出如下的探索和觀點:1、從糧食的各個品種和地理優勢上創造優質糧食產品,並從品種的內外因之上進行雙向努力,打造優質糧食品牌,提升糧食生產效益,打造區域和國內弱替代糧食優勢,提升糧食產業優勢,突破傳統的思路,增加糧食安全度。2、從農業迴圈理論出發,開發和調節提高水、土、石資源的利用和調節其相關的水土質量,為農業和糧食生產提供儘可能多的水土資源,並提供高質量水土石配合的水土資源,為糧食種植提供必須的、唯一的水土生產條件。這個思路是全新的,不管是標準石技術,還是管道運輸技術,都是先進的,無替代的,具有深遠的農業和糧食發展戰略意義。3、糧食與其它種植農業、牧業、漁業的關係,以及與二產、三產的關係。與糧食相關的其它產業發展的越好,則對糧食產業越有利,使糧食產業的壓力越降低,使糧食的安全性更高。4、不可否認,糧食生產的分散性,半市場化形態,半開放勞動形態,以及低利潤性等是相當現實的問題,但在各農業品種,各工業產品,各三產服務業的弱替代經濟的發展之下,這些現象必將成為歷史。每一個產品都具有弱替代潛力可挖掘,更多產品的弱替代思路與技術的出現,都可影響到糧食產品,並降低糧食產業的比重,降低糧食的戰略壓力。5、糧食作為人類的第一個攸關生命的飽腹產品,其相關的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縮小糧食產業比重的過程,故我們不侷限於就糧食而生產糧食的思路,而是從既發展糧食產業,又發展其它各相關產業,來降低糧食的戰略壓力,提搞糧食的安全程度。6、而這個思路在弱替代思路雙重影響下,將會產生糧食的第四重安全保障,但多重保障則表現為去保障化。糧食的戰略性永遠存在,但其所具有的戰略地位則越益降低,其所具有戰略壓力則越益降低,而其安全係數則越益增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能做到碎片化學習和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