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姞雪心
-
2 # 仁勇校尉
吳三桂起兵反清時,釋出的檄文中對自己當年引清兵入關有過解釋,大致意思是自己當年是痛惜流賊佔據京師,代表朝廷向滿清借兵討伐李自成,如當年唐朝借兵回紇平定安史之亂的先例。擊敗李自成後,打算割地酬謝滿清時,不料滿清背信棄義,鳩佔鵲巢。吳三桂憤怒之下臥薪嚐膽,尋找時機,暗中還撫養崇禎遺孤,三十年後,終於尋找到機會,擁立崇禎遺孤,舉旗反清復明。
(吳三桂)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據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記名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忍隱,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警惕者,蓋三十年矣!吳三桂的說法,雖扯談之處很多,但除去自己親手殺南明永曆皇帝的說汙點實在沒法圓,倒也勉強能自圓其說。
吳三桂說自己當年引滿清入關,是代表明朝借兵而不是投清做滿清走狗,雖然真實度不高,但滿清在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時給吳三桂許諾了很多大餅而後來沒有兌現多半是真的。
吳三桂號稱崇禎將第三子朱慈炯託孤給自己,基本也無可信度,多半是臨時找來的冒牌貨。吳三桂反清前親手殺了南明永曆皇帝,要是真有崇禎兒子朱慈炯在手,早就交給滿清主子領賞了。
親手殺永曆皇帝,可以看出吳三桂不是個苦心孤詣的野心家,根本沒想過以後滿清的問題。吳三桂的造反,是被滿清朝廷粗糙的卸磨殺驢所逼迫的,並不是自己早有打算在暗中準備。
要是吳三桂沒有親手用弓弦勒死南明永曆皇帝,這套說辭的可信度能增加不少,大大提高吳三桂造反的號召力。
吳三桂臨死前幾個月,自己稱帝,更是無比錯誤的政治舉動,讓本來形勢就不好的已方政治號召力大大削弱。
吳三桂的檄文內容,在吳三桂失敗後被滿清視為禁忌。在嚴酷的滿清文字獄之下,當初被在全國張貼廣泛流傳的檄文,完整內容在清代完全失傳了。現在能看到的檄文內容,是從日本和北韓留下的記載中找到的。
-
3 # 毛劍傑
“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過是戲說調侃。吳三桂當初的降清,是其所代表的明遼東軍閥集團最現實的生存抉擇。
首先,在袁崇煥、熊廷弼被殺後,遼東軍對明廷離心離德已久。崇禎二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寧錦防線,繞道蒙古直趨北京,史稱“己巳之變”。皇太極又設計反間,使得生性多疑的崇禎將星夜馳援的袁崇煥逮捕入獄。此前,遼東軍連獲廣渠門、左安門二捷,卻仍被當作奸細謾駡,在城壕露宿半月,京營從城上扔磚砸死三人,選鋒出城砍死六人,巡夜兵丁被殺或勒索。
等到袁崇煥蒙冤,眾將士已是心灰意冷,皆言“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竟不聽祖大壽號令,逕自東去。
遼東軍閥集團,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率先投了清。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祖大壽在盛京收到吳三桂來信,這封信已經流露了吳三桂投清的想法。
祖大壽將來信轉交皇太極,皇太極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
此時,吳三桂迫於形勢,還在動搖,雖然沒有降清,但是已經給自己留出了後路。這年五月十五日,崇禎帝在武英殿宴請來勤王的吳三桂等,賜吳三桂尚方寶劍。但在九月,清軍繞過寧遠,打下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前後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吳三桂的寧遠,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已經失去戰畧意義。
之後,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禎自殺,當時率兵回援的吳三桂正在路上,知悉李自成攻佔北京之後,對官員府邸燒殺搶掠,吳三桂他爹吳襄也被毆打,而且李自成是直接逼死崇禎的兇手,國仇家恨,以及清楚地看到大順朝廷不成氣候,於是吳三桂放棄了歸順李自成的想法。
此時吳三桂孤軍懸於外,面臨著必須作抉擇的尷尬局面。於是最後下定決心以“復君父之仇”的名義,以借兵之名向清軍求援的,但清軍要求他投靠。
客觀地說,吳三桂此時的抉擇可以理解,幾乎是為生存別無選擇的結果。但是吳三桂投清後賣力作戰,最後親手用弓弦絞死了永歷帝,這就讓人詬病了。
及至康熙急切削藩,迫使吳三桂為生存計再度起兵。這時吳三桂顯然也是尷尬的,親手絞死永歷帝,使得吳三桂再無後路,再起兵反清,就面臨著兩頭不討好的尷尬。明遺民會認為他是個十足的投機分子,心中並無君父;在清廷看來,自然也是首鼠兩端的不忠之徒。
吳三桂檄文如下:
“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眾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毅皇烈後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之顛踣。文武瓦解,六宮恣亂,宗廟瞬息丘墟,生靈流離塗炭,臣民側目,莫可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運夫曷可言?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
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據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
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記名託孤,宗社是賴。
姑飲泣忍隱,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警惕者,蓋三十年矣!
茲彼夷君無道,奸邪高張。道義之儒,悉處下僚;斗筲之輩,鹹居顯職。君昏臣暗,吏酷官貪,水慘山悲,婦號子泣,以至彗星流隕,天怨於上;山崩土震,地怨於下;鬻官賣爵,仕怨於朝;苛政橫行,民怨於鄉;關稅重徵,商怨於塗;徭役頻興,工怨於肆。
本鎮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義舉,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封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寶,建元周啟,檄示布聞,告廟興師,剋期進發。”
首先,朱三太子是吳三桂不知道哪裡找來的一塊羊頭招牌;
其次,清廷當初對於吳三桂的許多許諾未兌現是事實。
其三,吳三桂所有的反清理由,在其親手殺死永歷帝后看起來都很假。所謂“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在時人看來。自然也是毫無真誠可言。
回覆列表
“衝冠一怒為紅顏”是吳梅村調侃吳三桂的,吳三桂當然不是為了陳圓圓。
更何況,陳圓圓是長這樣的。
清秀是清秀,傾國傾城實在談不上。
至於如何向天下人解釋,其實當時清朝已經打出了“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如果沒有後來的剃髮易服和屠城,中原戰亂平息,百姓安居樂業,當初引兵入關也不算大錯。
後來的事,誰也不能預料,或許吳三桂預料到了,但也是沒得選擇。
當時擺在吳三桂面前的無非三條路。
投靠大清朝廷。投降李自成。自立為王,兩線開戰。自立為王可行嗎?以上三個選項,這個可以直接去掉了,吳三桂當時只是鎮守山海關,這和唐末的節度使割據的條件差太多了。
節度使在自己的地盤是軍政一把抓,還有好幾代的財富積累,有民有地、有兵有城,這個才好打持久戰。
有民有地,很好理解,不僅僅是糧食的供給,還有大量軍事裝置的建設製造,唐末晉梁在潞州大戰時,甚至還造了一座夾寨(城中城)互槓。
有兵有城,唐末的節度使大戰,每個軍閥手裡都有一大片地盤,軍事重鎮+附近縣城,所以哪怕地盤被節節蠶食,都可以挺好幾年,找到機會還能再擼回來,岐王李茂貞就這樣的。
到了明朝,高度中央集權下,管軍事只能管軍事,吳三桂只有一座屯兵用的孤城,他又不是什麼王室宗親,資歷又不夠,稱王兩線開戰,基本沒可能。
當時南明朝廷不是往南跑了嗎?吳三桂千里奔襲去南面匯合?更加不可能了。
所以說,吳三桂就剩下兩條路。
投降李自成可行嗎?投降李自成是很難的。
中國朝代末期都有一種這樣的現象,權貴階級高度膨脹,老百姓的羊毛不夠褥。
這也可以理解,權貴階級世家相傳,越傳越多,十里八鄉地都是沾親帶故的,有好處誰都要沾一些,搞得地主階級空前膨脹。
於是倒黴的就是底層的老百姓,越來越多的人不幹活了,就只好拼命壓榨還在幹活的,這種壓榨程度是難以想象的。
李自成一個基層公務員,官都夠不上,本身也是也被壓榨物件,所以,他身上經歷的苦痛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同樣是底層,李自成和朱元璋的差別就是,朱元璋清醒剋制,心懷天下,有解救萬民的志向,所以,上臺後雖然對貪官十分殘忍,但沒有無限擴大。
李自成就收不住了,這種被極端壓榨後的反撲也是極端血腥瘋狂的,而且還不是他一個人,他最初入京時,還壓制了一段時間,沒過幾天,這些曾經被壓榨地走投無路才造反的老百姓,開始讓京城百官無路可走了。
炮烙瞭解一下……
吳三桂得到訊息後徹底明白,他和李自成之間是殘酷的階級鬥爭,所以,只能掰掰了。
投降大清可行嗎?答案顯而易見,十分可行。
說到底吳三桂就是個打工的,老闆都上吊了,換個老闆還真不算過份,也就史書上留幾筆罵名,落一個貳臣的評價,但眼前的榮華富貴可實在啊,弄下李自成後,大清還給他封了王。
只是吳三桂沒想到大清會全國範圍內推行“剃髮易服”。
現在看來根本沒有必要,一開始是金錢鼠尾,到後期,大清的髮際線越來越靠前,說不定再過一百年都不剃了,他們自己覺得金錢鼠尾不美觀嘛。
至於制度方面,基本就是全盤漢化了,像中原那麼大一個地盤,不用儒家那套,搞遊牧經濟,部落聯盟形式根本不現實,分分鐘就變成五代十國軍閥割據給你看。
在看過吳三桂的選擇題後,我們再回到解釋闡述題,吳三桂要如何解釋呢?
雪心覺得是沒法解釋的!
因為老子地盤太小?因為和李自成是階級鬥爭?因為沒想到大清會屠城?這三條,哪一條老百姓都不會接受啊,吳梅村罵他是為“紅顏”,好像真還比上面三條要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