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鸞驚鴻

    青春年少時,正是梁山伯與祝英臺電影上演的時侯,我很感動,常常為他們的愛情落淚,覺得世間有這樣的愛情,真是不枉此生。

    但是後來,父親給我講了一個故事,關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說是兩人本不是一個年代的,相差500多年,但是為啥又有這千古絕唱的愛情呢?

    原來祝英臺先去世,找了塊風水寶地下葬,並留下墓碑記事。500年後,祝英臺的墓早已被埋在了地下,這時候梁山伯去世,家裡也找了塊風水寶地,等抬到地方去下葬時,挖坑的人挖出了祝英臺的墓碑,然後都傻眼了。

    風俗習慣,人去世下葬,選定的墓地不能變,最後就只能把梁山伯與祝英臺合葬一處,立了兩塊墓碑,並說了這番事情緣由。後來有文人從這裡路過,看到這般場景,靈感頓時閃現,便寫下了愛情絕唱《梁山伯與祝英臺》。

  • 2 # 豫北老崔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中有很多美滿的愛情故事讓我們嚮往,當然同樣有悽美的愛情故事賺足了我們的眼淚。

    遙想當年第一次聽到梁山泊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心情無彼雜陳,讓我淚如雨下的同時,討厭起了馬文才,罵起了梁山伯是個呆頭鵝,與祝英臺共處一室三載都沒有發現祝英臺乃是女兒身。

    在感到之餘我們也許會好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歷史上真有記載嗎?歷史上真的有如此悽美的愛情故事嗎?

    《寧波府志》記載,梁祝故事發生在東晉時期,東晉時期是一個神奇的時代,瞭解點東晉歷史的估計會有所耳聞,東晉男色之風比較普遍。那時候男子和女子幾乎上一樣,隨身攜帶之物也是胭脂水粉,鏡子之類的女妝用品,甚至出現男子不化妝都不出門的現象。

    東晉不但男色之風盛行,同樣相對女子而言,東晉沒有過多的約束,不像我們認知的那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東晉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樣四處郊遊享受自然風光。以當時時代為背景造就出了梁山泊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也抒發了當時愛好男風之人的心情,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美愛情故事來抒發自己對待男風的態度,生在一起被人詬病,死後化蝶雙宿雙飛。換個角度想想,倘若當時跟我們認知的一樣女子一天都呆在閨房之內,注重名節,斷然不會女扮男裝去拋頭露面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本來就不是一個朝代的人,梁山伯為明朝子民,而祝英臺是南北朝時期的奇女子,兩個人相差幾百年肯定不會在一起學習並經歷悽美的愛情了。

    祝英臺在南北朝時期是一位劫富濟貧的俠女,一次去馬太守家裡劫富之時被其子馬文才發現,祝英臺在逃走時候不幸死在亂刀之下。由於祝英臺平日裡劫富濟貧深受百姓尊敬,百姓為祝英臺厚葬,並樹碑立傳。

    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由於地層的變化讓祝英臺的入土之地埋沒於大地之中,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般,後來一位叫梁山伯的縣官也葬於此地,正巧挖出了祝英臺的墓碑,由於種種原因倆人就合葬一處。梁山伯做官期間,清正廉明一心為民,祝英臺劫富濟貧同樣為民,兩人又合葬一起,於是這個廣為傳頌的愛情故事也就誕生了。

    透過祝英臺與梁山伯的愛情故事我們也能查覺一二,一位是俠女,俠女自然是不拘小節的奇女子,一位是清正廉明的官員,自然像那種飽讀詩書呆頭鵝一般的書生。兩人只是由於巧合的原因葬在一處不正應對兩人共處一室,馬文才亂刀至祝英臺身死才讓祝英臺葬於此處,也正應對梁山伯與祝英臺因為馬文才作梗,兩人愛情不能圓滿。既然合葬一處自然是長久而眠,也就以雙飛化蝶一般永遠的在一起了。

    雖然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並非史實,只是古人的藝術作品,依然不影響我們對這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感動,不影響祝福她們化蝶雙宿雙飛的完美結局。

  • 3 # 新銳歷史

    中國戲曲傳統劇目《梁祝》,幾乎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多少人為這場曠世的愛情悲劇流過同情而又惋惜的淚水。

    在真實的歷史中梁山伯和祝英臺確有其人,並非虛構,但二人其實不是一個朝代的。兩人生活的年代相差近三百年,壓根就不是同時代的人。

    二人絕沒有機會成為生死相許的戀人,也就不會化蝶了,除非有時光機器,兩人中有一人穿越到另一人生活的年代去。當然,這都是現代穿越小說的劇情。

    那麼,為什麼這段流傳甚廣的愛情故事怎麼會把生活在兩個不同時期的人湊在一起呢?這當然是有緣故的,而且很富傳奇性!

    (梁祝)

    一、歷史上真實的梁山伯。

    先來看下,宋人怎麼說,宋代張津在《乾道四明圖經》中稱:

    “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臺同葬之地也,在(鄞)縣(西)十里‘接待寺’之後,有廟存焉……按《十道四藩志》雲,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明代學者,張時徹在他的《嘉靖·寧波府志》記載說:

    “晉梁山伯,字處仁,家會稽。……山伯後為鄞令,嬰疾弗起,遺命葬於鄮城西清道源。”清代徐時棟在《光緒·鄞縣誌》中稱:“梁山伯、祝英臺墓,縣西十里接待院後,有廟。”

    清朝雍正時期《寧波府志》也記載:

    “梁祝故事發生在東晉時代謝安執政時期,梁山伯為會稽山陰人,祝英臺為會稽上虞人。”

    也就是說,歷史上的梁山伯和祝英臺都是東晉時期的人,其中梁山伯還是寧波地區的一位小縣令。

    據傳說他還是一位清廉的好官,兩袖清風,不畏權勢,深受當地百姓擁護,可惜其壽命不長,英年早逝,沒有給家人和子女留下一分的財產。

    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遺願,把他埋葬在他為官多年的本縣山坡上,當然既沒有宏偉的墓地,也沒有高大的墓碑,只留下一塊不起眼土冢。

    隨著時間的流逝,梁山伯漸漸被世人遺忘,其土冢也因年久失修而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找不到一絲蹤跡了。

    就這樣,兩百多年一晃就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又使得梁山伯故事得以重見天日,最終成為一個傳奇。

    二、歷史上真實的祝英臺。

    故事還是發生在寧波地區,當地有一位姓祝的土財主,家境殷實,人稱“祝員外”,他膝下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取名英臺。

    祝英臺自小聰明伶俐,父母把他視為掌上明珠,倍加珍愛,轉眼之間英臺已是十七八歲,出落得國色天香、窈窕動人,且知書達理。

    誰料紅顏薄命,十八歲那年,一場暴病令其香消玉殞,其家人悲痛欲絕,不惜花費重金請人為英臺找一個“風水”好的墓地加以厚葬。

    當選好位置開挖墓穴的時候,奇異的事情就發生了:

    “此墓穴正好挖在兩百多年前葬在此地的梁山伯墓穴之上,祝家人從挖出的墓誌銘中得知梁山伯的身世,又見如此巧合,也算和自家女兒冥冥中有這段奇緣,索性就把二人的棺木合葬在同一墓穴中,成就了一段奇巧姻緣,在當地傳為佳話。”

    這一奇特傳聞就此傳開,世代流傳,後經後世戲劇家的加工整理,不斷加以潤色,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歷史名劇《梁祝》,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也廣為流傳,成為一代傳奇。

    三、後世傳說的《梁祝》。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後世傳說的梁祝故事:

    話說,上虞士族小姐祝英臺,排行第九,是父母唯一的女兒,生得聰明嬌美,從小喜讀詩書,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她不甘世俗,千方百計說服父母,女扮月老祠邂逅會稽窮書生梁山伯。

    梁山伯出身平民,家道中落,幼時父親因治水身亡,由母親撫養成人,他性格耿直,憨厚篤誠,一心繼承父志,經世濟人。

    在去杭州尼山書院的路上遇到女扮男裝的祝英臺,兩人意氣相投,結為異姓金蘭,在書院三載,又與英臺"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應,情深義厚。

    尼山書院是享譽江南計程車族子弟求學入仕的好地方,杭州太守之子馬文才,太原王氏子弟王藍田等也來到了這裡。

    馬文才風流倜儻,學識一流,在書院中雄冠群英,他仗著時任太守的父親和自己的各種優越條件,在學友中聚集一班紈絝子弟,屢與梁山伯、祝英臺作對。

    當窺探到英臺為女且已愛上梁山伯時,他耍盡陰謀,誓欲奪到英臺為妻,祝英臺性格倔強,為人正直,在書院這個特殊的男人世界卓然特立。

    她不喜歡馬文才的傑傲,瞧不起王藍田的猥瑣,看不慣王大人的做作,她最愛梁山伯的憨厚,三載同窗,耳鬢廝磨,幾度生死相隨,英臺愛上了山伯。

    但由於山伯不解風情,英臺未能明說,文才從中作梗,使得兩人從結緣到結拜、結怨、結恨,再到相知、相愛、相送、直至最後相殉、化蝶,演繹了一段曲折離奇、溫馨浪漫、悽豔絕美的傳奇愛情故事。

    四、梁祝傳說的現狀

    梁祝二人的傳說形成與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從東晉至唐朝,這個時候傳說開始形成,當然了主要是口頭傳說,主要在會稽(今紹興)、上虞一帶流傳。

    第二階段為宋朝至民國初年,是傳說的爆發期,傳播主要以文字記載和文學作品傳播,地域上也從會稽一帶中心區域,輻射至全國大部分地區,並流入日本、北韓、越南等東北亞、東南亞地區。

    第三階段民國晚期至當代,是傳說的成熟期。就內容上來看,這一階段主要突出了祝英臺殉情內容,強化了愛情悲劇主題,突出地表現了民間反封建的民主意識。

    總結

    綜上所述,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愛情故事,早已突破了他二人是否是真實存在的侷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探討他們的真實性是沒有實際價值的。

    梁祝傳說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周恩來總理生前曾經指出,它不僅寫出了悲劇,而且展示了理想。千百年來,梁祝傳說以提倡求知、崇尚愛情、歌頌生命生生不息的鮮明主題深深打動著人們的心靈,以曲折動人的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結構而受到民眾的廣泛喜愛。

    梁祝傳說和以梁祝傳說為內容的其他藝術形式所展現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中國民間文學藝術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END-

  • 4 # 國粹繁榮絢麗日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系中國民間傳說。在戲曲中有諸多劇種演出,他們的愛情絕唱,可謂家喻戶曉。

    那麼,在歷史上“梁.祝”真有其人嗎?

    據清吳騫《桃溪客語.一》“梁祝同學”引《寧波府志》記錄:

    梁山伯,晉會稽人。字處仁。相傳曾與上虞女扮男裝之祝英臺同學三年。後訪上虞,始知祝為女,求婚不得,憂疾之死。後人 摻入神化,謂祝英臺嫁馬氏,過樑墓,大慟,墓忽開,祝英臺隨入,同化為蝴蝶。

    另據《寧波府志.三六》“逸事”見:

    祝英臺,乃民間傳說東晉穆帝時,會稽梁山伯,與上虞祝英臺同遊學三年。祝歸後,梁往探訪,始知祝為女子。梁欲求婚,而祝以許配鄮城馬氏。梁後為鄮令,病卒,葬城西清道原。次年,祝適馬氏,乘舟過樑塚,風濤阻舟不能前。祝登岸臨琢哀慟,地忽裂,遂與梁並埋。宰相謝安聞知,奏封為“義婦塚”。

    不管是京劇《英臺抗婚》中的“觀禮”、“抗婚”、“祭墳”表演情節,還是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十八相送”動聽唱段;及舞劇《梁.祝》裡“化蝶”的精湛舞姿等演出,真可使觀眾蕩氣迴腸。

    總之,百聽不厭的“梁祝”忠貞愛情故事無不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蘭亭集序》是如何成為文化界的神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