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常言人間正道
-
2 # 每日影秀
這還要從唐太宗李世民說起
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他獲得王羲之《蘭亭序》後,敕令當時最著名的幾位大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等人精心臨摹了一些,而真跡則在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後作為最珍貴的隨葬品埋入昭陵,從此永絕於世。歲月茫茫,真跡既已殉葬,臨摹本也日久淪失。
雖然歷朝歷代以來《蘭亭序》的石刻本雖多,但佳本卻為數甚少。據《善本碑帖錄》所載,“自王羲之《蘭亭序》問世以來,臨摹本中上佳者有《定武本》、《神龍本》、《褚摹本》、《薜稷本》、《落水本》、《東陽本》、《上黨本》等18種”。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歷代數百種不同的《蘭亭序》拓本中,東陽何氏《蘭亭序》拓本能脫穎而出,獨樹一幟,實屬不易,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是相當突出的。
傳世《蘭亭序》拓本往往粗製濫造的多,精細善本少,稱得上《蘭亭序》善本的原石,更是寥若晨星。而難能可貴的是東陽何氏《蘭亭序》雖歷經千年風雨,其原石現尚在人間,實屬萬幸。
所以蘭亭序不僅僅在文化節如璀璨明星,更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稀世珍寶!
-
3 # 七七讀書
古代書法家,首先得是文學大家。字在其次。蘭亭序文采飛揚,意境高遠,只欣賞這幾個字猶如買櫝還珠,豈不辜負王老先生的這份才情。
-
4 # 翠竹樓主
首先以唐朝作為分水嶺,在唐朝以前至《蘭亭序》作者王羲之生活的晉朝這幾百年間,王羲之及其族人後代,如其子王獻之,其七世孫智永和尚的書法已經在當時久負盛名,他們的作品早被當時達官貴人所收藏,一時洛陽紙貴。
其次到了唐代貞觀年間,皇帝李世民更對王羲之及其作品仰慕不已,並花高價收購所有王羲之的作品,尤其珍愛《蘭亭序》,相傳李世民將所有收集收的王羲作品包括《蘭亭序》帶進了陵墓陪葬,這直接導致了世上再也沒有王羲之的真跡留存了,只有後人的臨摹品,因此在以李世民為首的各代皇帝、貴族、士大夫等階層的推波助瀾下,王羲之被尊為“書聖”,而《蘭亭序》則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此外,單從蘭亭序的行文來說,也是一篇寄情於景的優美古文,而其書法更體現了王羲之風流瀟灑的筆致,可謂書文雙絕,的確也配得上“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
5 # 三江談詩
在中國古代,仕人的書畫水平的高低及可以看出他文化素養的深厚與才能。王羲之的行書,飄若浮雲,矯若遊龍,橫豎有形,方正有體。狀如上眉下頜,鼻提唇折,勻細有肥,寬厚有態,堪稱體書一絕,千古難當。他所作的【蘭庭序】本身就是一篇寓情於景,飄逸逍遙的美文。二者結合於一紙,便產生金玉良緣的仙意,是寒門弟子,文化仕人學習,臨摹,驕贊地極佳文品。後由唐王李世民的愛惜和收藏使之更加日月增輝直至今日。
-
6 # 張秉榮
《蘭亭序》之所以成為文化界神化的原因有三個原因吧,我就此分享如下:
其一:在東晉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大部分老百姓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有文化知識和文學修養的只有極少數的門伐世家子弟和士大夫,而王羲之是當時的琅琊臨沂史。官拜寧遠將軍和遷右將軍,世稱王右軍。在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及子侄王凝之,王獻之等四十餘人集宴會於蘭亭。飲酒賦詩,踏歌起舞。王羲之在當時也作了二首詩,會後他專門為此次名流集會寫下了《蘭亭序集》以作記念。序文以生動的形象的記敘了這次集會的盛況和樂趣。在文中以他獨到的見解和文筆,抒發了盛事無常。以及對人生短暫的感概。以敘加議的形式,自闢新徑,清新自然。是一篇敘事加議,不可多得的傳世美文。
二: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其書法藝術的造詣更是無人可及的,世人都通稱為天下第一的《行書》。晉時的書法文風崇尚意韻,他的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遊龍。韻味更是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字形變化萬千,韻冠古今。每個字都有它的妍媚,瀟灑,流露出一種嫻靜的淡然之美。其書法藝術在他的筆下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真個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三:
自《蘭亭集序》完成之後,由於這次集會名氣很大,人們廣為流傳。在加上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本就無人可及,獨樹一帆。不可避免的受到世人的追捧和抄作,越傳越神化。直到唐王李世民時期,由於李世民酷愛書法。身為帝王的他,《蘭亭序》當然就成了他獵取的目標,他怎麼能甘心讓天下第一的《蘭亭序》被他人所擁有。所以,他就千方百計的四處打聽,終於得知《蘭亭序》在王羲之的七世之孫智永和尚的手中。就連哄帶騙的弄到手,寶貝到手後,珍愛有加。聽說當時就拓刻成木刻本,供他朝的文武大臣臨摹研習。其臨摹本最署名的有趙孟頫的《趙體》歐陽修的《歐》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並稱為《四體》供後人臨摹研習專用《蘭亭序》版本。其真跡聽說成了李世民的陪葬品了,被人神化了的《蘭亭序》真跡就這樣的在唐昭陵陪伴了李世民千年之久。
回覆列表
王羲之他的之所以不可超越性在於兩點,就在於魏晉時期人的覺醒,人的覺醒就表明了個性重於一切,自己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重於一切,只有按照自己我心寫我手,我手寫我字,才可能形成自己的東西。第二就是,魏晉時期人處於一種非常艱難的情況下,可以說當時戰爭頻仍、民不聊生,你想想嵇康痛苦,阮籍悲慘的命運都可以看出,竹林七賢幾乎沒有幾個有好的下場,可以看出來。那麼王羲之也處在這個時代當中,所以他在53歲的時候,他辭去官職。而是,他認為只有一輩子把自己的生命獻給書法才可以完成自己一輩子的宿命,所以他是把命,把整個自己的精神投注在書法上,所以構成了他的書法的高峰。
在王羲之以前,書法可以說只是人們用來書寫墓誌、碑版和抄寫宗教典籍;往來公文信函一種工具,它的審美僅僅依附於它的實用功能。雖然書法家們已經認識到了書法的獨特的審美,但遠不及“二王”之後的書法可以單獨成為藝術作品的那種,獨立地表現文人士大夫的個人的喜怒哀樂、瀟灑曠達;獨立地表現人們內心的,人文的東西。在漫長的書法史中,《蘭亭序》應當說是一個前後的轉折點,它把書法的獨立審美推到了一種極致,把書法的實用書寫功能、技巧和作者的內心感受結合得天衣無縫。這正是一種“魏晉風骨”,在兩晉時期可能有一批人,但他們的作品沒有留下,而王羲之是他們之間的代表。
在蘭亭聚會的那天,據說王羲之喝了很多酒,他終於醉了。《蘭亭序》共書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創造出了一個生命的形象。特別是20多個“之”字,更是無一雷同,各具獨特的風韻。唐太宗讚歎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宋代書法四家之一的黃庭堅稱揚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 明朝《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說:“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佈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 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寫道:“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人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這些讚譽都不為過。 可以說自王羲之以後,書法從實用變為了藝術。
【原文】 永 和(1)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kuài)稽(2)山陰之蘭亭,修禊(xì)(3)事也。群賢(4)畢至,少長(zhǎng)(5)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6),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7)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8)。或取諸懷抱,晤言(9)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10)。雖趣舍(11)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12);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3)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14),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15)為虛誕,齊彭殤(shāng)(16)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註釋】
1、永和:晉穆帝年號,345—356年。
2、會(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蘇東南部一帶地方。山陰:今浙江紹興。
3、修禊(xì):古代習俗,於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人們群聚於水濱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遊春活動。
4、群賢:指謝安等三十二位與會的名流。賢:形容詞做名詞。
5、少長:指不同年齡的社會名流。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謝安、王羲之是長。少長:形容詞做名詞。
6、流觴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流:使動用法。
7、騁:盡情施展,不受約束。騁:使動用法。
8、俯仰一世:周旋應酬度過一生。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
9、晤言:面對面談話。《晉書·王羲之傳》、《全晉文》均作“悟言”,指心領神會的妙悟之言。亦通。
10、放浪形骸之外:行為放縱不羈,形體不受世俗禮法所拘束。
11、趣舍:趣,趨向,取向。舍,捨棄。
12、老之將至: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3、俯仰之間: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很短。
14、死生亦大矣:語出《莊子·德充符》。判斷句。
15、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一半,作為憑證。
16、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語出《莊子·德充符》:“以死生為一條。”又《莊子·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為友矣。”
17、齊彭殤:把長命的和短命的等量齊觀。彭,彭祖,相傳為顓頊帝的玄孫,活了八百歲。殤,指短命夭折的人。《莊子·齊物論》:“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古今異義】
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
今義:① 次第較後;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義:這次集會的詩文。如:亦將有感於斯文。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懷抱
古義:胸懷抱負。
以為
古義:把……作為。如: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
今義:認為。
所以
古義:①所用來。如:所以遊目騁懷;
②……的原因。如:所以興懷。
今義: ①表因果關係的連詞;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於固定片語中做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