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山好人677

    是司馬懿幹不過諸葛亮吧?拍死了千年司馬懿馬屁有啥意思?幾倍兵力於諸葛亮,且那麼多強將還處處被動挨打,被嚇得不敢交戰差點丟了小命,如不是諸葛亮命短恐怕死馬懿命也不會那麼長了!居然還有人拍他的馬屁!!

  • 2 # 勤志服知

    所謂諸葛亮六出祁山,其實只進行了五次北伐。其中,最後兩次是與司馬懿對敵,也未取得預期戰果。可能有如下的原因:

    1.曹魏策略正確。曹魏上下一致認為應該採取守勢,以逸待勞。諸葛亮曾與司馬懿對壘三個多月,諸葛亮數次挑戰,甚至,還送了司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激怒他。可司馬懿就是不迎戰,真算得上忍辱負重。曹魏將官個個不服,背地裡嘲笑司馬懿畏敵如虎,明面上慷慨激昂向司馬懿請戰。眾意不可違,司馬懿心生一計,心想,“龜縮戰略也是皇帝的意思啊,我也想戰,但先得派使者到京城請旨。”明帝曹叡收到司馬懿的奏報莫名其妙。要打你就打唄,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司馬懿這點道理都不懂?但司馬懿不像這種沒有主見的人啊。他找來辛毗商量。辛毗一語中的地說,“司馬公肯定是不想主動進攻,只是怕眾將不服罷了。”明帝一想,“得,這鍋得我來背。《老子》裡說,‘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誰讓我是皇帝呢。”他派辛毗為使者,杖節守在大軍營門,不準出戰。結果硬生生拖死了諸葛亮。

    2.曹魏方面的人才。守禦西北的負責人曹真、司馬懿都是一時之傑。手下的張郃、郭淮等將領也非泛泛之輩。因此,諸葛亮很難找到突破口。

     3.曹魏早有防備。據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北伐本應兩路出兵,一路出漢中,另一路出荊州。可惜關羽大意失了荊州,蜀軍只能一路出兵。曹魏方面不難猜出蜀軍行動路線。例如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結果陳倉早有準備,蜀軍攻打二十多天都未能破城,只好撤退。

    4.蜀漢國力弱。據記載,益州人口才一百萬,兵力十萬已是蜀國的上限。而後勤方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如果再加上雨水,軍糧轉運更成問題了。蜀軍的戰鬥力雖強,但總兵力不足,諸葛亮不敢冒險一搏。因為一旦失敗,不僅僅是北伐失敗,而且有亡國的危險。而持久戰,補給又跟不上,諸葛亮多次因軍糧不繼只好退兵。

    5.諸葛亮壽命短。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安排在五丈原進行屯墾開荒,種植糧食,擺出打持久戰的架勢。五丈原就在斜谷北口,這裡離漢中較近,運送糧草較岐山要方便得多。經過前四次北伐,諸葛亮認識到,要打敗曹魏,決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還得從長計議。駐軍在五丈原,可以進攻周邊郡縣,慢慢蠶食曹魏領土;也可伺機與曹魏大軍決戰,獲取更大的利益。這次戰略無疑正確,只是,時間不夠了。當年的八月,一代名相諸葛亮病逝。無人主持之下,蜀軍只好倉皇撤退。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已經預料到幹不過曹魏,他提出北伐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敵方內部要出現問題。但形勢比人強,諸葛亮等不來曹魏內部崩潰,以弱小的蜀漢去敵對強大的曹魏,做到諸葛亮那個程度,已經相當不錯了。諸葛亮說,“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3 # 田原鄉野

    蜀道難行,千里北伐,兵員補給十分艱難,魏的版圖,兵力,國力,數倍於蜀,諸葛亮雖然率師親征,但心卻時刻維繫著成都安危,內外操勞,加上蜀中士族有偏安一隅的觀念,對北伐的態度消極,蜀國貧弱,又不能支撐長期的戰爭,軍隊吃飯成了問題。

    司馬懿老謀深算,是個十分聰明的人,沒事就研究諸葛亮的戰術,戰法,善於揣摩諸葛亮用兵之道,雖然數敗於諸葛亮,但憑藉魏強大的實力,很快就能恢復防卸。

    魏國軍力強盛,可以同時在蜀,吳兩條戰線上作戰,沒有任何保障,供給上的困難,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是古代文化,經濟、政治的中心,繁榮,富庶的程度不是蜀中能比的,諸葛亮再有計謀,只能取得區域性和階段上的勝利,蜀的力量太弱,無法憾動一個強大和諧的魏國。

  • 4 # 追記歷史

    歷史的真實情況恰恰和你問的問題相反,而是司馬懿一直都懼怕諸葛亮,也在多次戰爭當中慘敗諸葛亮。諸葛亮前三次北伐都是和曹真對壘,但在第四次北伐的時候曹真的身子骨已經不行了,也就是這時候司馬懿才正式接替曹真成為諸葛亮的對手。諸葛亮北伐有一個重大的隱患就是後勤補給缺陷,咱們都知道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的道理,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征伐打仗中後勤補給的關鍵性。而諸葛亮的蜀漢大軍,卻始終沒有完美的方法彌補後勤補給的缺陷,這樣諸葛亮北伐時因此軟肋而罷兵甚為不爽。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他為了緩解這個後勤補給的缺陷,琢磨出來至今都非常神秘的木牛流馬,而這時上臺的司馬懿正巧面對的是信心倍增的諸葛亮。司馬懿初期和諸葛亮對戰時,認為諸葛亮雖然取得了魏地的一些糧食,但是並不能完全緩解他糧草不濟的問題,司馬懿這時候的分析是正確的。所以司馬懿在上邽和諸葛亮的交戰時,他選擇的是像烏龜一樣縮在殼裡閉門不出,以這樣的方式來消耗長途跋涉的蜀漢大軍,諸葛亮看到龜縮中的司馬懿也沒有好辦法,只好指揮大軍撤往滷城。

    司馬懿可能感覺自己的戰略是正確的,一時間就有些飄飄然了,這種情況下自然就會有一種輕敵情節產生,所以司馬懿就走出龜殼進軍滷城。令人奇怪的是既然進攻滷城了,但司馬懿到滷城以後並沒有主動開戰,而是在此安營紮寨和諸葛亮軍隊對峙起來。理論上既然出來了就該快刀斬亂麻,及時對蜀漢大軍來一場出其不意的大戰,要不還不如在原來的地方繼續做縮頭烏龜呢!當時司馬懿手下的張郃向他提出過主動攻打諸葛亮的建議,但可惜的是司馬懿並沒有採納,最後在司馬懿的錯誤指揮下,魏軍被諸葛亮打的落花流水。這實際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初次交手,但卻是以司馬懿戰敗的結果收場。

    司馬懿經過這次失敗,一是感覺自己還不是諸葛亮的對手,這樣的意識也並不是慫,人貴有自知之明嘛!二是準備繼續耗諸葛亮的糧草軟肋,所以他決定不管怎樣都要一直龜縮在殼中再也不出來了。司馬懿能及時認清形勢調整戰略戰術是非常正確的,最後果然把諸葛亮糧草耗盡,可正在諸葛亮拔營撤退之時,司馬懿又按耐不住要犯錯誤了。司馬懿看諸葛亮撤退就要窮追猛打,但他卻沒有意識到諸葛亮這種不是戰敗而撤軍的情況,實力並沒有得到有效打擊,所以這次失敗的光環必然又會籠罩在他的頭上。魏軍在這次追擊之中再次被打敗,但還好諸葛亮糧草真是不行了,也沒有過多和魏軍糾纏就撤回蜀地了。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年事已高,可能他也感覺自己的時日不多了,所以他將第五次北伐準備的特別充分。但已經被諸葛亮打怕了的司馬懿,始終就認準當縮頭烏龜耗他蜀軍糧草,諸葛亮看到又是這一招,而且他面對這一招還真的沒有好辦法。所以諸葛亮有事兒沒事就挑釁司馬懿一番,弄得魏軍的一些將領都開始鄙視司馬懿了,但司馬懿還是始終堅持不出。其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插曲,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一些女人的穿戴物品,隱含的意思就是說司馬懿你還不如一個娘們兒呢!但不管諸葛亮使出任何手段,這次司馬懿就好像學聰明瞭一樣,任你千萬般挑釁,我就是龜縮不出。

    後來司馬懿無意中從蜀軍口中得知,諸葛亮在軍中是事事費心,什麼事好像自己不過問一番就要出問題,軍中不管大小事務他都要親自來管。諸葛亮每天這樣的費盡心思,讓他時時刻刻都在高負荷運轉,每天是茶飯不思夜不能寐。司馬懿得知了諸葛亮這些細節後,就推斷出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事實證明司馬懿預測的非常正確,沒過多久諸葛亮就撒手人寰了。所以確切的說並不是諸葛亮幹不過司馬懿,而是諸葛亮幹不過他自己,或者是說司馬懿是把諸葛亮活活耗死了。

  • 5 # 愛尚文史

    諸葛亮年年伐魏,曹魏都處於被動防守的狀態;北伐結果,曹魏越來越強,蜀國越來越弱;究其原因,曹魏在應對諸葛亮北伐的態度上,手段非常之高明,只有全面防守,才能達到拖垮蜀國,坐大自己的效果;

    明帝聽說諸葛亮大舉駐軍漢中的時候,本來是非常生氣的;甚至他都準備採取行動,以大軍攻伐蜀國了;孫資的進言非常有道理,成功說服了明帝,以守代攻,蜀國不戰自敗;

    昔武皇帝徵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後濟,又自往拔取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橈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及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遇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興發。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懾強寇,鎮靜疆場,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蔽。

    曹操當年攻打張魯,陽平關之戰,身臨險境,才勉強取得勝利;曹操曾多次說“南鄭就像天上的監獄,中間的斜谷道簡直是五百里的石穴。”總體意思就是蜀道難;曹操用兵如神,深知蜀國以及東吳的局勢,都可以不爭一朝一夕,知難而退;孫資以此來勸說曹睿,是其放棄大舉伐蜀的想法;

    而且魏國在面對東吳的邊防問題上,需要投入十五六萬大軍;如果一意孤行,主動討伐蜀國,耗費巨大,兵力嚴重不足,只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如果堅守邊防,等待諸葛亮大軍到來,以高城深池作抵抗,相比進攻,只需要投入二分之一的力量,何樂而不為呢?魏國土地資源豐富,遠在吳、蜀之上,修養身息,數年之後,魏國國力越發強盛,吳、蜀必然疲憊不堪;到時候奪取天下,才是上上之策;

    所以,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開始,魏國採取的就是防守策略;儘管諸葛亮北伐兵力佔優,但也很難拿到實際收益;畢竟蜀道難,對於魏國說難,對於蜀國的國力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諸葛亮一次又一次北伐,一次又一次失敗,蜀國國力越來越弱,魏國越來越強,實力差距越來越大;蜀國第一個滅亡是必然的;

    司馬懿堅守不出,當然也是迎合魏國的總戰略方針了;特別是第五次北伐,曹睿甚至下過死命令,禁止司馬懿出城交兵,只能在諸葛亮撤退的時候,給以追擊;——事實如此,堅守不出,敵人就會不戰自敗,為什麼一定要出城交兵,以血肉去換取暫時的勝利呢?

  • 6 # 不負人不負己

    這很正常,諸葛亮雖然多次伐魏,但卻並未獲得任何實質性戰果!

    第一,蜀國國力本就不如魏國

    諸葛亮伐魏多次因為缺糧而撤兵,那麼他在魏國所攻佔的地區,隨著他的撤兵,也會重回魏國。蜀國並不能長久的掌控這些地區,從地理上說,蜀國佔據這些城池,這些城池只會成為孤島,很容易就會被魏國收回,也就是說蜀國並不能拿到這些地區的長久資源為自己所用。

    所以諸葛亮僅以蜀國的人口及生產力,頻繁的北伐只能是窮兵黷武!

    第二,諸葛亮北伐,魏軍佔據天時地利人和

    司馬懿,他壓根就不用跟諸葛拼,反正只要不潰敗,他就可以養兵自重。同時司馬懿可以把戰線拉的很長,尋找有利地形防守。在兵力上蜀軍並沒有大的優勢,不可能把大部隊分兵。所以蜀軍只能畢其功於一役,尋求決戰。一戰重挫魏軍,才能算實質性的戰果。

    說破天都不跟你硬剛,這就是諸葛亮送女人衣服給司馬懿的主因。

    對於魏國來說消磨蜀國,就是空耗蜀國國力最好的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洗掃車高壓噴槍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