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雷新宏

    網際網路為傳統文化插上騰飛翅膀

    傳統文化的傳播,在過去的時候沒有網際網路時代,主要依靠官方媒體了和民間傳播,所以影響力真的是非常有限。

    現在有了網際網路,傳統文化的傳播如虎添翼,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第一,網際網路給更多的人瞭解傳統文化,提供了暢通的平臺和渠道,透過各種網路平臺,能夠了解到傳統文化內涵,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第二,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融媒體體,可以把原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內容,透過網際網路去加深和擴大,更容易讓不同人群瞭解傳統文化。

    第三,網際網路滿足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個性化需求,根據個人需求定製文化藝術禮品,更能夠深入人心,更能為人們所接受。

    第四,傳統文化透過網際網路可以互動體驗交流,更具備了穿透力與感染力。

    當然,網際網路傳播傳統文化也有弊端端,比如一些消極落後、偽國學,偽文化混進著網際網路平臺,給傳統文化蒙上了塵埃。

    所以呢,我們要正確的利用網際網路,來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傳播,讓網際網路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帶到世界各地,讓中國文化代代相傳,永放光彩。

  • 2 # 真水無香6981

    傳統文化,在與時俱進的生活中,很多本來很經典、很科學也很實用的部分也因為各種因素慢慢地丟失了,或者邊緣了,其實真的很可惜。習主席倡導我們要文化自信,要發揚光大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又有了新的契機。要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1,下功夫挖掘、整理。傳統文化在民間,我們要從民間把它挖出來,找到其積極的底蘊和意義,使其豐滿生動起來,讓人們喜聞樂見。2,積極宣傳,利用有效的宣傳工具,擴大它的影響。讓更多的人知道其然,也瞭解其所以然。3,繼承和發揚光大。賦予傳統文化的生動的儀式,如傳統文化的婚禮不僅要拜天地,拜父母,還要見親友中的長輩。為什麼不能設計出一套傳統文化濃厚的中華民族婚禮,讓一些更親民的文化因素傳承下去呢!還有一些傳統文化是與中華民族的防病健身密不可分的,如河南一些地方的端午節採草藥,和用雄黃洗澡,是很科學的養生之道,春夏之交,適時防病,備藥,以前人們只有大病才住進醫院的,小病和常見病自己就解決了,季節性流行病也是有預防措施的,小時候的春季,家家戶戶都會用竹葉、茅根、蘆根熬水做飯吃;民間春節和端午節之間,民間有親友送棕子和油條的風俗,油條不知有何作用,葦葉和竹葉包的大棗棕子在春季肯定對健康有益的。傳統文化的丟失是很可惜的,現在各大醫院人滿為患,與一些優秀的傳統的季節防病文化丟失是有關係的。

    傳統文化是很豐富的,各個地方也不同,網際網路時代,文化傳媒的傳播力量空前巨大,各地的傳統文化可以發揚光大,可以相互借鑑其有用的部分,更好地服務人民。

  • 3 # 打醬油醬打

    傳統文化是思想,文字,語言以及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戲曲,節日,風俗等等。

    現在網路發達,完全可以把各種傳統文化拍成影片或者以直播的形式來進行宣傳。比如說在一些節日的時候各地會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會有各個地方特色的娛樂慶祝活動,那時就可以進行直播讓其他人也體會一下當地的民俗風情。戲曲頻道不也有一些小孩唱戲曲的比賽嘛,這個也可以在網上進行轉播讓大眾進行投票參與進來。諸如此類的方法。

  • 4 # 一米文化

    網際網路經濟引發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帶來新的產品和服務,改變了企業生產和銷售產品的方式,促進了經濟的增長,改變了人們的溝通、交流和社交方式。中國文化產業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網際網路公司成為中國目前門類最齊全的文化企業。很多傳統文化產業正在或已經搬到網際網路上,網際網路企業正在主導文化產業併購和資源整合。文化產業需要與網際網路相融合,走新型產業化之路,以資訊化帶動內容產業化,以產業化促進內容資訊化,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1]25。“網際網路+”時代帶來的社會結構變革是空前的,文化產業要用網際網路思維重新解讀傳播結構和產業結構,重新思考文化產業的新業態,重構文化價值鏈和文化產品的生產流程及商業模式。

    一、從“+網際網路”到“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結構變革

    1. “網際網路+”時代的傳播結構變革

    中國進入國際網際網路已經有二十餘年,在這二十多年的發展程序中,我們對網際網路的認識逐漸發生變化,對網際網路的探索在逐漸深入。從“+網際網路”到“網際網路+”,這不僅僅是一個符號順序的變化,而是對於網際網路價值和應用的一個顛覆性變革。

    在“+網際網路”模式下,網際網路僅僅作為一種傳播工具、傳播渠道,其承載渠道包括網際網路網站、移動網際網路等。網際網路可以連線更多使用者需求,連線更深層次智慧化社交化需求。

    “網際網路+”則是把網際網路當作是構造新傳媒領域的結構性力量。20世紀60年代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認為,社會是用資訊和資訊的傳播來加以構造在一起的[2]。任何一種新的社會傳播形式都會構造出不同的社會形態。因此,在“網際網路+”時代,整個社會資源、社會要素髮生了新的組合,社會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就像電腦的作業系統對於電腦的控制一樣,網際網路正是這樣一種改造世界的新的結構性力量。

    2. “網際網路+”時代的產業結構變革

    “+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是戰略要素,後者是技術要素,它們對於經濟的影響和成長因素的作用有著本質不同[3]。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產業業態與新的商業模式。“+網際網路”是做加法,更多的是改善社會的經濟存量,而“網際網路+”是做乘法,能夠創造出原有模式之外的社會經濟增量。

    “+網際網路”仍是傳統業態與傳統商業模式的資訊化,並不會改變原有商業格局,如給傳統商場建立商業化網站或者搭載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這是對傳統線下商場的線上改造,並不會改變原有的商業營銷模式。比如打車軟體的模式實際上是“計程車+網際網路”,提升了乘客與計程車的對接效率,但沒有因為網際網路而改變原有數量上的需求。許多企業的網際網路化實際是在做“+網際網路”,而不是“網際網路+”,因此並沒有帶來來績上實質性的增長與改變。

    “網際網路+”帶來新的業態與新的商業模式。“網際網路+”更多是網際網路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推動其發展創新和升級。比如淘寶平臺上形成的“電商”成為一種新的業態;基於淘寶平臺形成的第三方支付成為一種新商業模式。比如打車軟體中的“專車+網際網路”實際上是將社會上閒散的資源整合起來,提供新的社會供給,透過這種模式增加了原有的需求數量,這種供需重構就屬於“網際網路+”的模式。

    二、“網際網路+”衍生文化產業的新業態

    新業態是傳統產業組織方式的新表現。新業態不是要形成一個新產業,而是對傳統產業的創新和升級。新業態就是在特定產業發展層次和階段,在新技術的創新及推廣應用、新的消費需求顯現或者被挖掘、新的規制變革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新產品、新商業流程、新服務模式等全新業態[4]10-12。與舊業態相對,新業態是企業及其相關產業部門依據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或新需求,在組織管理方式、產品形態、經營形態等方面新的發展和突破。在網際網路與文化產業的融合過程中,結合網際網路的分和合兩大功能產生新的商業模式、衍生新的文化產業業態、擴張新的文化產業版圖。

    (一) “網際網路+文化產業”的新商業型別——融合

    1. “網際網路+文化產業”型

    這種型別的基因仍然是網際網路企業,是先有網際網路平臺再做文化產業,即網際網路企業主動融合文化產業[5]。如網際網路三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近幾年在文化產業領域不斷擴張自己的地盤,文化產業在其各自領地中的份額逐漸增大、產值逐漸升高。近些年來百度的主要文化產業投資專案有百度娛樂、百度影業、百度影片、百度遊戲。阿里的主要文化產業專案有阿里影業和娛樂寶,其核心文化產業專案是影視產業。騰訊是中國最大的文化娛樂公司,其對內容產業高度重視,並且擁有龐大的社交平臺資源,這將成為其開展文化產業專案的強大武器。其主要文化產業專案有QQ音樂、騰訊影片、騰訊文學、騰訊遊戲、企鵝影業。

    2. “文化產業+網際網路”型

    這種型別的基因仍然是文化企業,是先有文化、再連線網際網路,即傳統文化企業主動融合網際網路,拓展生存或發展新空間[6]。這類企業主要有傳統媒體和影視企業等。在“網際網路+”時代,各大傳統媒體紛紛試圖與網際網路融合。受到網路影片的強大沖擊,電視媒體一方面與網路媒體展開激烈的收視率爭奪戰,另一方面積極打造自身的網路播出平臺,依靠電視、網際網路和移動端多平臺提升收視率。紙質媒體絕處求生存,依靠其內容生產優勢,利用創新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廣播媒體也積極進軍網際網路,或成立自身的網路站點或依託獨立網路電臺播出其內容。影視企業也不同程度地推進網際網路化程序,有的企業從發行環節進入網際網路,有的企業從全產業鏈進入網際網路,透過自身企業的網際網路化改造成立相關網際網路部門。

    3. 網際網路文化融合型

    這種型別的基因屬於純正血統的網際網路文化企業,也叫作網際網路型文化企業[7],是真正的網際網路和文化產業相結合的企業,網際網路和文化同時執行,即企業或專案創立之初就利用網際網路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的思維、技術和平臺做文化產業。這種型別的企業越來越多,目前主要有新媒體企業、數字娛樂影音公司、網際網路影視公司、網路遊戲公司、手機遊戲公司以及平臺服務型別的公司等。這些企業具有與生俱來的網際網路基因、強大的網際網路技術以及專業的網路技術服務平臺,能夠為文化產業專案提供全新的商業盈利模式和創新發展的新產業鏈形態。

    (二) “網際網路+文化產業”的新商業思維——連線

    1. 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連線

    “網際網路+文化產業”的新商業模式是連線,傳統文化產業商業運作流程是產品透過經銷商到門店等多個環節流向消費者,而“網際網路+文化產業”透過社會化聚集眾多消費者,讓其參與生產研發流通的每一個環節,成為企業的粉絲[8]。新商業模式下盈利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品以微利或者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本身並不盈利,甚至可能盈利為負,因而其往往透過增值服務獲利。“網際網路+”時代,生產者跟消費者的連線十分緊密,企業透過個性化、定製化生產代替傳統的批次化、規模化生產,消費者更加自由,生產者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的技術支撐實現就地生產和智慧製造。

    2. 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連線

    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連線,是網際網路產生商業創新的基礎。網際網路依賴的基礎設施包括雲計算和大資料、物聯網和網際網路以及智慧終端的連線[9]。有了雲計算和大資料,企業和使用者的資料利用能力增強,擺脫了裝置型別依賴,隨著雲技術的發展,個人裝置及資料透過雲端連線,資料的利用便利性增強,大大提高了生產率。隨著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技術的逐漸發展,企業的運營和組織模式發生變化,使用者、資訊和地理位置等隨時產生連線和互動,增強了人機相連、物物相連的能力。透過感測器和資料的智慧終端,如可穿戴裝置,為企業和使用者提供各種資訊感知及智慧事務的處理服務,其帶來的變革是顛覆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女排國家聯賽即將來臨,朱婷搭配李盈瑩會奪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