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車太恆
-
2 # 皮皮愛車
中國產B級轎車確實少。目前銷量最好的是吉利的博瑞,其次是長安的睿騁.還有傳奇GA8,眾泰的z700等.中國產車也想在中型車上有一定的作為。但是想讓消費者買單,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兒。
開發一款中型車,有一定的技術難度,投入也比較大。能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還是個未知數。所以一般的中國產車企不去冒這個險。而吉利這幾年的發展如日中天,也想把自己打造成中國產第一品牌,所以要趁熱打鐵。吉利也具有這樣的實力,因此厚積薄發,集中人力、財力、物力打造出了博瑞這一款優秀的產品。作為中型車可不僅僅是大一點的問題。平臺的設計研發,大功率發動機,更好的懸掛及舒適性,NVH隔音降噪,剎車和繞樁等駕駛效能,各個方面都需要企業有一定的造車實力和水平。長安睿騁也是一款優秀的產品,長安汽車的領導人也是高瞻遠矚,建立了優秀的設計開發中心,設計了很多款成功的車型,成功的背後,是巨大的努力和付出。
但是大多數華人還對中國產車不太相信,同樣的價格,不去買配置豐富的中國產中型車,而是買合資緊湊車型,這些與中國產車起步晚,初期低檔產品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但是那時的中國產車才幾萬塊錢,拿幾萬塊錢的車和十幾萬的合資車相比,那當然有較大差距。現在10萬塊錢的中國產車比10萬塊錢的合資車要好很多。
中國科技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希望中國車企肩負起歷史的責任,讓中國汽車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相信奇瑞、比亞迪、吉利、長城、長安等優秀的車企一定會實現這個願望。
-
3 # 車市大表哥
實際上,曾經出現過或者至今仍有銷量的中國產B級車並不在少數,只是由於配置不高或者價格偏低,僅僅是在車身尺寸上達到了B級水平,但是其內外飾設計、發動機能力或者是配置的科技感都沒有達到合資B級車的水平,往往被人遺忘。這些年,中國產品牌紛紛在做品牌向上的努力,提高自身溢價,但是多數以失敗告終,這就是所謂“自主天花板”。從早些年的中華睿騁、Besturn B70這些老牌中國產B級車,到現在的傳祺GA6、吉利博越,可以說每年都會一兩款中國產B級車問世,紅旗品牌復興之後,除了C級轎車H7,後續推出的H5便是標準B級車,目前看銷量還是不錯的,也在逐漸走入百姓生活中。
消費者辛辛苦苦積攢的購車款,肯定會慎重考慮,品牌、配置、科技、口碑等等都是參考因素,而中國產品牌固有的入門低端形象暫時還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很多中國產品牌在退出B級旗艦產品後,1-2年內由於銷量低迷虧損嚴重不得不退出市場以保生存。
下表我是整理的在2018-2019年在售的中國產B級車名單,供參考
-
4 # 旋轉的方向盤
其實中國產品牌中的B級轎車並不少,並且傳統汽車品牌基本都紛紛推出自己的B級轎車。而我們感覺少一方面是因為其本身銷量佔比並不多,平時在街上見的就少。另一方面車企對其宣傳力度欠缺導致其“露面”機率太低以至於很多人並不知道,即使知道也並不瞭解。熱度不夠,曝光的機會就少,時間一長無人問津就被慢慢遺忘到角落。再說如今的汽車更新換代這麼快,尤其是中國產車近幾年短期內新車型的推出層出不窮,如果不是特別關注根本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出了某新款車。既然說“感覺”這麼少,我想大家也都深有體會,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我來分享下個人的觀點、見解:
中國產車以中低端車型為主不管你信不信,中國產車的走量車型仍是以中低端車型為主。儘管很多車企推出了自己的B級車但是市場反響不容樂觀,很多也都是曇花一現,熱度也僅僅保持在剛上市那段時間。雖然中國產B級車有很多優點:氣派、大尺寸、高配置、價格低,但實際情況很多人並不買賬,都認為既然有這個錢為什麼不買合資緊湊車或者加點錢上合資B級車呢?似乎中國產車賣的就是價效比,至於中端車型的代表B級車並不能體現出其“中端”的身份。在2018年全年B級車銷量排名中,中國產品牌代表吉利、長安、傳祺、紅旗、北汽、榮威、眾泰、海馬等所有B級車型的銷量和累加後也只是略超Regal,勉強進入前十。而在2019年1-4月份中國產B級轎車的銷量中能拿出手的品牌也就是吉利、長安和紅旗,銷量大跌且都無緣前十五,銷量最好的紅旗H5也只有9700輛。在去年吉利博瑞在中國產B級車裡的銷量算是老大哥,就是博瑞GE和博瑞的銷量合在吉利總銷量的佔比也不到3%。
吉利去年150萬+的銷量主要也都集中在10萬以下車型,買的人少知名度低自然在大街上遇到的就少,這樣給人感覺就少。
SUV的崛起和中國產B級尷尬的定價近幾年能代表中國產品牌的車型除了緊湊轎車以外就是SUV了,而SUV在國內的火爆程度也是遠遠超越B級轎車。即使是同樣的價格更多人願意選擇高大威猛的SUV車型,且不說還有很多十萬內的SUV,這無形中給B級車施加了更大壓力。本來中國產B級轎車就是競爭緊湊合資車型的現在又來個全民都愛的SUV,無論是在氣質還是價格還是受歡迎度上都是碾壓B級轎車的存在。SUV可以輕鬆搶奪中國產B級車的市場,不信可以看看更多人願意花十幾萬買中國產SUV而不願買中國產B級車。中國產B級轎車最大的尷尬就是價格!我們買中國產車有可能是因為預算限制,有可能是喜歡豐富配置,也有可能是單純喜歡,但無一例外價格絕對是主導因素或者誘發因素。中國產B級車跨入合資緊湊轎車,合資小型SUV的價格區間必須得拿出讓人掏錢的理由,所以這個價格區間競爭的不要太激烈,這是一個草多羊少的價格區間。由於可選擇性太廣以至於很多人壓根不會去考慮中國產車,所以有勇氣推出B級車且能保持銷量的品牌確實很值得驕傲,但銷量低是必然的。(至少現階段)
中國產車缺乏經典車型傳承中國產車發力時間短,沒有經典車型長久的延續導致認可度和認知度遠不如知名車型。博瑞在2015年左右上市,睿馳在2013年左右上市不瘟不火去年推出睿馳CC,傳祺的GA也沒幾年等等。相比Magotan、Passat、Accord、CAMRY、Teana、RegalLacrosse等等合資車的聲名遠播有的人可能聽都沒聽過更不要說在馬路上能認出來。所以中國產B級車需要一個時間沉澱過程,而這個時間就是過濾器,優勝劣汰篩選出來的車型才可能為大家所熟知並深入人心。試想下為何Magotan、Accord、CAMRY這種車型每次換代都能引起車市一片轟動,因為傳承下來的經典車型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夢。每次聽到國外車型都是經歷了第幾次換代,又搭載了什麼新技術,總之都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中國產B級轎車似乎仍走在摸索和市場觀望的路上,不行就撤、不行就上新款、實在不行乾脆不上。而假如中國產某個B級車能達到以上經典車型的這個效果,不必多說銷量自然不用擔心,當成為街車後你想不知道都難。
中國產B級車大多隻是配角車企都是盈利的,那麼就必須迎合市場的需求來研發車型,而新車型的研發就需要巨大資金的投入,沒實力的車企肯定不願意耗費經歷和金錢去搞這些。目前中國產車的銷量集中在入門小型車、緊湊轎車和SUV上,這也是市場需求最大的車型,因此車企更願意把精力投入到市場需求上,畢竟賺到的才是真金白銀,自不量力盲目投入的事誰都不會去做。然而B級轎車又是品牌車系裡不可或缺的基本車型,沒有一款像樣的B級車撐門面永遠給人一種只會造廉價車的“低端”感。這是一個車企車系完整性的基本條件,哪怕我現在不靠它賺錢那我也得提前佈局這個車型,也算是提前積累經驗。
總結: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即使中國產車可以跨越發展但仍規避不了這個發展規律。現在中國產品牌是轎車和SUV的發力期也是爭奪市場的第一戰而人們的接受度也決定市場需求。車企肯定是由低端到中端再到高階一步步走攻堅戰,在發展的過程中步步提高,也許在某個合適的時間段中國產車才會全線鋪開。
-
5 # 吐嘈品牌
市場上中國產B級轎車也就只剩下吉利博瑞和紅旗H5。
這是市場的選擇,我們也應該尊重這個結果。
B級車是汽車領域最重要的車種,任何一個走量的品牌都有一款頂級的B級全球車型,像豐田CAMRY,本田Accord,大眾Passat,這款車型就代表了這個車企的態度。
從IIHS的報告來看,只有B級車是最完美的結果,全部是G,因為這個車型是經濟、安全、動力的最好結合。A級車雖然是世界上賣得最多的車型,但重量、尺寸、價格上的天然劣勢,使得它在綜合對比中是落後於B級車。
B級車市場競爭是告別了喧囂,購車的群體也是比較懂車,迴歸了理性,B級車的每一筆訂單都是車企、車型真實實力的體現。中國產B級車還是有差距,有這樣的市場結果很正常。
-
6 # 鴻漸談車
就是中國產b級轎車還是挺多的,但是奈何,這個級別的車型市場選擇性太多對於那些宣告不響自身做的又不是特別出色的中國產車型,往往會被我們不自覺的忽略掉。
前段時間還曾談起過這個問題,忽然發現好像中國產B級車感覺不多,似乎除了最近比較火的紅旗H5和吉利博瑞GE,市面上好像比較難找到一款符合消費需求的B級轎車。當然細想之下中國產車這個級別的車型確實不多,但是還是有的,只是相較上述兩款車型來說,相對知名度不是那麼高。那麼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自主品牌,在B級車細分市場幾乎無作為呢?
一、品牌競爭力不足
我們都知道中國產車的主要競爭價格區間,大概是在15萬以內。如果消費者要選擇超過這個價位的車型,大多會把目光放在合資品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中國產品牌的競爭力還不夠,自身技術實力還不夠強大。選擇15萬以下的中國產車型,主要還是看中他的價效比和高配置。超過這個價位,消費者往往更多的是考慮品牌綜合實力。
二、發展方向不同
縱觀目前中國產品牌的發展路徑,要麼是依靠緊湊型小車起家,比如吉利。要麼是緊跟SUV潮流起家,比如長城。這兩個領域是目前中國產品牌發展的重中之重。儘管主流的自主品牌都想在B級車領域分一杯羹,但市場銷量無情打臉。所以說,在自主品牌自身積累還不夠充分的情況下,貿然踏足B級車這一領域領域,顯然非常冒失。
三、缺乏產品研發
當前市場主流的B級車型,大多都有自己的獨家技術,以及很好的市場口碑積累。反觀自主品牌在中大型車研發實力幾乎為零,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成熟的研發體系和技術實力,更像是零配件之間的相互堆砌,這顯然不是消費者所需要的。即便這也可以接受的情況下,車型發展的短板,依舊是不可以忽視的,與合資品牌某一單品車型,動輒十幾代的車型演變史,自主品牌還處於剛剛摸索起步的階段,自然無法與其雄厚的底蘊抗衡。
總結
自主品牌發展時間還比較短,自然無法比較合資品牌發展時長的優勢,儘管目前在b級車領域幾乎無所作為。但是我相信,給他們更多的包容與信任,自主品牌的發展,不見得會比合資品牌來的差。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定然能夠有一份合格的答卷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回覆列表
造出來沒人買,只有虧錢,唯一還在戰鬥的恐怕只有吉利個,中級車這幾天價格是各大合資車火拼最激烈的價格,中國產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