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搬磚頭的螞蟻
-
2 # 楊飛明
看了幾個回答,都是:“既是難事又不是難事,養成好習慣就不難,沒養成好習就難。”
我只想說你說了廢話!每個父母的心裡都是一樣的,都希望自己孩子有著積極向上的一面。很少有家長把孩子往溝裡帶吧?
我以一個超級奶爸的身份說一下這個關點,孩子能不能主動完成作業,和家庭氛圍有一定的關係,,和孩子的天性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有些家長為了引導孩子,做了很足的努力。但孩子還是一種扶不上牆的樣子。還有一些家長,像我鄰居,夫妻兩個打麻將是正業,而敬業到只有睡覺才回家的地步。和女兒只是電話手錶聯絡,小女孩兒才讀三年級。每天作業很早的就完成了,成績也不錯。難道這也家長引導嗎?不是,是天性!
所以,在此我勸各位家長朋友,如果您的孩子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很托拉。你可以指責他,讓他自己承擔後果。但決對不能打罵!決對不能!那孩子也許表面上服從了,可是內心卻會更加叛逆!
把孩子當作朋友,你才能知心。祝每個家庭在輔導作業時都是一片祥和!!!
自覺完成作業既是個難題,又不是一個難題。如果一個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就是個難題,如果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就不是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小學抓起。但並不是說長大了以後不能養成,只不過要更多努力。 1為什麼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想自己的孩子成為學霸,那就要讓孩子具備學霸的學習習慣。由於先天的智力水平差異,以及後天的勤奮和努力的程度不一樣,決定了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一定就能成為學霸,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那就一定不會成為學霸。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人成才、成功的重要條件。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丘奉行“朝聞道,夕死足矣”;偉大的開國領袖毛澤東,終身手不釋卷;英國的教育家洛克說過,“事實上一切教育歸根結蒂都是為了培養人的良好習慣”;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在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但是習慣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壞;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其累”。 2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重點養成哪些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如課前預習,上課注意聽講,課後複習,按時寫作業,良好的坐姿和書寫習慣,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嚴謹細心,認真專注,做事有條理,等等。對於剛上小學的孩子,不要期望他一開始就具備這些優秀品質,更不要心急,而是要在幫助孩子適應小學學習生活過程中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一,要培養孩子有條理的學習生活習慣。要讓孩子認知、瞭解上學所必須攜帶的學習用品,包括書包、文具(鉛筆、橡皮、格尺等)、課本、練習本、作業本等。一是要學會分類管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對各科課本、練習本、作業本要分類存放,用哪科的帶哪科,不用的不能亂放,家長要幫助孩子指定地方,告訴存放的方法。最好可以用不同顏色的包書紙、不同顏色的本子區分各科學習材料,方便孩子分類。二是要孩子養成自己檢查、準備學習用品的習慣。要告訴孩子區分出每天必須攜帶和需要攜帶的學習用品,需要攜帶的學習用品讓孩子根據課程表和老師的要求確定,讓孩子清楚知道每天所攜帶用品的數量,如鉛筆有幾支、橡皮幾塊、課本哪幾科,各幾本等。最好每天讓孩子複述一遍,不要嫌麻煩,這樣做一段時間後孩子自然就養成了凡事能做到心中有數,不迷糊。因為剛上學的孩子不會管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常常發生鉛筆丟了或橡皮沒了的情況,對此,放學後家長要幫助孩子檢查學習用品的數量,如果丟失了也不要責備孩子,而是要他們留心自己的學習用品的使用管理情況,睡覺前也要督促孩子把學習用品裝好、放好,久而久之,孩子就懂得注意儲存自己的學習用品了,克服掉對東西不經心、丟三落四的毛病。 第二,要讓孩子養成好的坐姿和書寫習慣。這一習慣是非常不好養成的,需要家長格外用心和堅持。一是注意矯正、隨時提醒孩子的寫字姿勢;二是要持之以恆地訓練和練習,小學一二年級是固化孩子坐姿和書寫習慣的最好時機,必須堅持;三是要與學校教學保持同步,即要使孩子在正確掌握書寫順序的基礎上,讓孩子堅持與課本同步描紅寫字訓練;四是要堅持小步慢跑,即剛開始練習寫字的時間要短一點(或者不限時間,以寫完為要求)、書寫速度慢一點,數量要少一點,力爭先讓孩子寫好,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當孩子適應了拿筆的姿勢,並且手部肌肉狀態進一步改善,再根據情況適當增加練習時間和書寫數量;五是要定時定量,即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堅持每天練寫一定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一般堅持2~3年就會成形;六是要教孩子檢查書寫質量,可以幫助孩子經常對比前後書寫的質量,這樣就能幫助孩子認識到練習的成果,收穫成就感,增加書寫信心,培養書寫興趣,強化書寫動力。 第三,引導孩子建立預習、複習與按時寫作業的好習慣。寫作業不要單純為了作業而作業,而要把寫作業變成檢查和鞏固學習成果、反思學習行為的重要方法,所以,寫作業前不要讓孩子馬上寫作業,而是讓孩子有意識地複習一下當天所學內容,比如可以問孩子今天留了哪些作業?語文學了什麼?數學學了什麼?等等。如果有的孩子答不出來,家長可以一起和孩子翻翻課本,看看有哪些內容。家長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強化這一意識,即寫作業前讓孩子回憶一下一天所學,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引導孩子學會反思——檢查自己今天是否注意聽講、學了哪些內容,哪些沒有掌握、為什麼沒有掌握,這樣,孩子就會對學了什麼做到心中有數,也為能夠主動校正自己的學習行為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有利於知識的內化,為以後在頭腦裡形成知識體系創造條件。預習也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方法就是讓孩子看一下老師即將上課要講的內容,對預習可以不做要求,主要是培養孩子的預習意識。 第四,要培養遵守時間的意識。上小學與上幼兒園不同,必須按時到校,有做值日生的學生還要提前到校。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籌劃好頭天晚上學習時間、遊戲時間和睡覺時間。學習時間應包括複習、寫作業和預習的時間,也要給孩子安排玩的時間,並應明確告訴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或提前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才可以玩,如果沒完成學習任務,就要縮短或取消玩的時間。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大部分孩子是願意接受這一規定的,但要經過一個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有的孩子會很快形成時間意識,而有的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這時家長可以挑一個孩子特別喜歡的事,比如有的孩子愛看動畫片,就給他規定幾點之前必須完成學習任務就可以看動畫片,這樣,他就會動力充足。在孩子嚐到這樣做的“甜頭”後,他很快就會把按時完成學習任務變為自覺行動。第五,堅持閱讀。對剛上學的孩子,家長每天要抽出固定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培養閱讀意識和閱讀習慣。閱讀以各種繪本為主,讀了不能白讀,要向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問題應由淺入深,引發孩子的深層次思考。有的孩子喜歡反覆看一個故事,這時家長就要有意識地設計問問題的類別和深度,即由記憶層面的問題向深層次的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層面問題發展(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參看本號《如何讓孩子學會問問題》一文)。 3家長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應注意把握的問題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造福孩子一生的奠基工程。對一二年級的孩子,家長不要過於看重成績,而是要把是否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主要目的、核心任務。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才會自主進步、自主發展,學習才會表現出主動性、積極性。 對孩子的學習興趣,堅持培養間接興趣與直接興趣並重。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發發現,不管家長怎麼軟硬兼施,有的孩子就是不願意學,原因就是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對於剛剛接觸到學習的孩子來講,經常發生走神、磨蹭、小動作多等問題,原因之一在於由於他們尚未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毫無疑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分為間接興趣和直接興趣。間接興趣是指對學習的結果有興趣,直接興趣是指對學習活動本身產生的興趣。這兩種學習興趣對孩子的成長都非常重要,不能單說哪一個興趣就好,哪一個興趣不好。對大部分孩子來講,興趣與學習是兩件事,很少有孩子天生就愛學習(從更廣的意義上說,玩也是一種學習,這裡的學習是狹義上的書本知識的學習)。讓孩子愛上學習,就是要把學習轉化為孩子的需要,有了需要也就有了興趣。正如前面所講,要在孩子最喜歡的事與學習建立某種聯絡,這樣就形成了對學習的間接興趣。等有了間接興趣,再促使其向直接興趣轉化,即透過表揚等不斷讓孩子體會學習的成就感和喜悅感,這樣孩子的興趣就會向學習本身轉移。另外,還可以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比如,每天學習時,都讓孩子大場說幾遍,“學習真有意思,我愛學習”,時間長了,孩子會降低對學習的牴觸情緒,有時真的會相信自己是喜歡學習的。 對孩子的學習方式,由家長陪伴、監督、檢查和評價力爭向孩子獨立自主、自我監督、自我檢查和自我評價轉變。由於剛上學的孩子的注意、記憶、思維、理解能力正處於發展過程中,其自控力和執行力都不強,需要有家長的陪伴,也需要家長的監督、檢查和評價。但不能把陪伴簡單等同於監督、檢查和評價,試想,你正在工作,有個人在旁邊對你指手畫腳,你是什麼感覺?是不是感覺人家對你充滿了不信任,讓你感覺非常不爽?家長坐在旁邊陪孩子學習時,孩子們也是這樣的感覺。因此,家長要嘗試與正在學習的孩子保持距離,可以為他們規定完成作業的時間和要求,事後家長進行必要的檢查,幫助他們找出問題。或當他們需要幫助時,家長再到旁邊進行指導。對初期開始學習的孩子,大都存在著各種小毛病,這是一種必然現象,有的家長心急,恨不得馬上讓孩子全部改掉這些小毛病。但往往事與願違,有時家長說了很多次,孩子好像沒聽到一樣,這時讓家長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怎麼辦呢?比如有的孩子寫作業時坐不住,這時家長需要和孩子進行約定,寫作業10分鐘之不起來走動的話,就可以讓他玩一會兒,或都給點其他獎勵,這就相當於對孩子的約束。爾後再逐步延長寫作業不亂動的時間,這樣就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掉小毛病。家長也可以給孩子做一張學習習慣養成表,對每天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定(做得好就可以給個小紅花,做得不好就不給),這樣每隔一段時間總結一下,表現好的話可以給獎勵或滿足他的一個願望。先由家長對他進行監督、檢查和評定,一段時間後,可以讓孩子進行自我監督、檢查和評定。隨著學習程序和孩子的成長,這些行為就會固化為孩子的好習慣。 對孩子的激勵方法,以表揚為主,以建設性的批評、懲戒主輔。孩子的成長,既需要肯定,也需要批評,單純的捧殺和棒殺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表揚不僅僅是肯定,更大的作用是讓孩子收穫成就感、建立起能學好的自信心,同時讓孩子認識到他的進步是自身努力的結果,避免產生驕傲心理,從而使他對自己能夠產生更高的期望,獲得源源動力。什麼是建設性的批評呢?就是對事不對人,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不要因為孩子一時學不會就責罵他,避免用“你真笨”“學不好”之類的話;不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而要在自己家裡或單獨與孩子一起時再批評,批評時避免採用教訓、命令和說教的方式,而是採用平等對話的方式,要先肯定孩子的好的方面,再指出不足,並提出希望,說相信他能做到,等等。總之,把表揚與批評、懲戒作為教育手段,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種教育藝術,是對方法、手段、方式和運用時機的綜合運用,是家長的愛心、耐心、決心、恆心、苦心、誠心的綜合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