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100

    寡人,是秦朝以前皇帝的自稱,是一種謙虛的自稱寡德之人,也有說舉世無雙之意。而哀家是說丈夫死了,自己哀傷,不是皇后的自稱,而是太后的自稱,皇后絕對不能自稱哀家,那是咒皇帝死!

  • 2 # 青言論史

    首先糾正一下,古代的君王,既可以稱自己為孤,也可以稱自己為寡人,不是說只有皇帝才可以稱自己為寡人,王侯稱自己為孤。其次,皇后絕不可能自稱“哀家”。

    “孤、寡人”的稱謂,最早見於《老子》:“候、王自謂孤、寡、不穀。”其中不穀是楚王的自稱,而孤、寡人則屬中原王侯的自稱。所謂的“孤寡”,首先是表示自己的地位的獨尊,表示自己的位置只有自己一個人可以坐;還有一層意思,則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古代講究“以德治國”,君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君王就謙稱自己是“孤寡”。

    至於“哀家”,就更簡單了,因為基本每位太后都是寡婦。稱自己一聲“哀家”,其實就等於自稱自己一身“老寡婦”。所以,這個稱謂,只有太后可以用,如果皇后敢稱自己是“哀家”,信不信皇帝馬上就能廢了她?

  • 3 # 社會生活博覽

    如果說“古代的王為何自稱孤,皇上自稱寡,太后皇后自稱哀家?”這無非是這些有權勢的人物想彰顯一下自己的權利與身份罷了。關於這幾個稱謂的原因與由來大概如以下:

    1、“寡”的由來

    “寡人”,是古代君王的一種謙虛的自稱。《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孔穎達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古時候的人崇善謙虛,寡人即“寡德”之人,寡就是少的意思,稱“寡人”也是在彰顯帝王的至高無上,九五獨尊。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還有《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莊公夫人莊姜自稱。但到了唐朝以後,就只有皇帝能自稱“寡人”了。

    此外,過去的皇帝自稱寡人,是要表示皇帝是天下獨一無二的人,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的意思。《寡人之於國也》裡的註釋是這樣說的。所以,“寡人”除了是一種謙虛的行為,還代表品行德望還不夠高的意思。再加上,地位越來越高,也就是越來越走上孤獨的頂端;地位越高這人就越孤單,而對自己真正關心的人也就越少。所以“寡人”,還有一種“自戀”的與“自憐”的心理。

    2、“孤”的由來

     “孤”,意思是也寡德之人的謙稱。主要指中國古代的帝王或諸侯的自稱。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間,有大大小小七個諸侯國,稱為戰國七雄,每個諸侯國王,都自稱“孤王”。因為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國家處於群雄割掉的狀態,各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都沒有“皇帝”這一概念,他們都是一國的國王,所以當時的“國王”就是最高的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權利。那麼,在這種情況之後,國王身邊能親近的他的人就很少,國王也就感覺彷彿自己是一個人,沒有人能和他相比,才稱“孤”,或“孤王”所以,“孤王”還帶有些許哀傷的感覺。

    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後來的皇帝大都自稱“朕”或“寡人”,那麼“孤”一詞,也就歸了王爺或其以下的貴族,例如三國時期,東吳侯爵孫權致書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當時他只是“吳侯”。“寡人”就沒人用了或沒有敢用了,反正也不需要再謙虛了。

    3、“哀家”的由來

    所謂“哀”,是表示的是哀悼的意思,皇太后自稱“哀家”,帶有“悲哀”的意思,是指自己只不過是“皇帝”或“先帝”留下來了人而已。如果皇帝或太上皇還在世,皇太后是斷然不能稱“哀家”的。比如,咸豐在世之時,老佛爺再怎麼囂張跋扈,都是無論如何不能稱“哀家”的。

    所以,只能是帝王死去後,妃嬪才可以這樣自稱。因此,皇太后自稱“哀家”,是表示自己作為一個逝去帝王的妃嬪,對先帝的哀悼緬懷之意。另外,如果不是貴為皇后或太后,也是無論如何不能稱“哀家”的。並且,皇后決不會這樣自稱的,她們對皇帝多稱“臣妾”。

    此外,為什麼把皇帝自“朕”,而臣子們又稱皇帝為“陛下”呢?

    1、“朕”的由來

    關於“朕”的由來,還得從秦始皇說起。秦滅六國以後,天子(皇帝)自稱“朕”。就是從秦始皇開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自從他做了皇帝以後,“朕”就成了皇帝專有的自稱。而在先秦時代,“朕”則是第一人稱代詞,它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所以,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個普通的字,誰都可以用的,並非國君專有。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2、“陛下”的由來

     

    “陛下”這一稱謂,是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稱謂。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此後的一些朝代裡,“陛下”成為了昭顯權力的專用詞了。

    那麼,臣子們為什麼把皇帝稱為“陛下”呢?原來臣民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要記得自己的本份,在禮儀上更不敢忘記自己本來無此資格。

    其實,“陛下”一詞,本來是指宮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因為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都要有一干近臣手執兵刃,整齊的站列兩旁,為皇帝護駕,以防不測,同時也顯示皇帝的威風。而且,還由於朝堂下的群臣們往往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是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傳話或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無上,不是誰都可以企及的。

  • 4 # 君山話史

    古代帝王之家,習慣採用謙下的自稱,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中國文化有兩大塊,一塊是儒家文化,強調尊卑有序,突出帝王的“尊”;另一塊道家文化,則強調“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在“尊”的地位上要採取“卑”的姿態。這兩種看似完全相左的觀念,在華人身上卻非常合理、自然地揉合在一起,這是中國文化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帝王明明很尊貴,為什麼要用卑下的自謂呢?

    《戰國策》裡有這麼個解釋:“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認為是以賤為本,以下為基,自稱孤寡不穀,就是表現不忘本。

    《老子》有另一種解釋:“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人就討厭的就是孤寡不穀這樣的生活狀態,王公們就偏偏要假裝成社會的弱者。為什麼呢?以老子的看法:“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的觀念是“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是跟兵家思想一脈相承的,強大的人,得裝出低姿態;相反,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其實反倒是弱者。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以江海為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看似處於最低的位置,其實卻無所不容。所以,道家的思想,不是老子發明的,他只是歸納總結提升,其實古代帝王們,在實際操作中就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真理。

    從心理學上說,地位尊貴者採取低姿態,往往能贏得人心,消除一些人的心裡不平衡感。就像很多人聽到某個大富大貴的人突然死了或破產了,惋惜的同時,內心常有某種莫名其妙的平衡感。

    帝王自稱孤、寡人、不穀,你們別看我高高在上,什麼都有,其實我什麼都沒有,我很可憐的,我就是孤家寡人一個。這種自稱,除了是一種謙虛的表示之外,也是一種危機感的提醒。從某種程度上講,帝王也算是最可憐的群體,你一旦完蛋,就死得比誰都慘。看看齊桓公、趙武靈王的結局,真是孤家寡人,活活餓死,真的是不穀,一點吃的都沒有啊。

    中國文化為什麼會接受佛教,就是有一種“無常觀”,不是有“皇帝輪流做”的說法嗎?不是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嗎?天命無常,處高位放低姿態,可以說是一種有備無患的保全手段,對於緩和君臣矛盾,緩和社會矛盾都有作用。

    對於“寡人”這個稱謂,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寡德之人”,我覺得這種解釋是不對的,至少不是最原始的意思。光表示寡德,這個姿態不夠低,你還得表示錢少,什麼都少。如果只是寡德,老子怎麼會說是“人之所惡”呢?《戰國策》怎麼會說“以賤為本”呢?

    稱“寡人”的,一定是錢多地多的。在先秦,不是什麼國君都能稱寡人,你要真是個窮國君,對不起,你不能叫寡人,你只能稱孤。所以中國文化很有意思吧,比較大的諸侯,像秦齊魏這樣的大邦才可以,所以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至於窮國君,只能叫“孤”。

    《禮記·玉藻》:“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這是先秦的情況,小國之君叫孤。小國比較窮,你再用“寡人”的名頭就不行了,因為你本來就地寡人寡錢寡了嘛,你還叫“寡人”那算謙虛嗎?所以只能叫“孤”,咱不提錢了,咱就是孤伶伶的,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這叫做比慘。

    還有一種叫“不穀”。不穀什麼意思呢?有的說是沒開花結果,無後代;有的說谷是養人之物,不穀就是說自己不能像穀物一樣養人。這些說法,牽強附會。我認為不穀的意思,就是沒有吃的,不僅比寡人慘,比孤還慘。在先秦時,“不穀”用得最多的,是楚王。楚國是位處魚米之鄉好吧,人家就要叫“不穀”,我楚王就沒得吃,慘吧。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用了“朕”這個自稱。現在說到“朕”這個字,好象尊貴得不得了,皇帝專用的,你說尊不尊。其實在先秦,“朕”字是很普通的,就是“我”的意思。“朕,我也。”蔡邕解釋說:“古者尊卑共稱朕。”但是不管怎麼講,秦始皇不謙卑了,所以他死後沒兩年,秦就被推翻了。

    秦以後,寡人這個稱謂用得比較少了,孤還是比較多的。大家看三國演義,群雄多用“孤”自謂,所謂“南面稱孤”,稱孤其實就是稱王,所以後來又有“孤王”這個詞。不穀也是常用的,比如南明的鄭成功,他寫給李定國的信就自稱“不穀”。

    以上的帝王的稱呼,那麼太后、皇后是怎以自稱呢?

    皇后或妃嬪在皇帝面前,自稱“妾”或“臣妾”。但我們在電視上常看到的“哀家”、“本宮”這些叫法,史書上沒有記,至少我沒有看過。“哀家”這個叫法是出現在古代小說戲曲裡的,比如《三俠五義》中的落難的李妃李娘娘,就自稱“哀家”。最普遍的叫法,其實跟今天是一樣的,用“我”字。比如漢代著名的太后王政君,看看她的自稱:“我始入太子家時”、“我雖婦人”、“我乃人之妃妾”等等,都用“我”字。除了“我”之外,也用“吾”、“予”等,“予”一般用於書面,比如清末隆裕皇太后懿旨裡用的就是“予”字。如果是太后臨朝稱制,也可以用“朕”字。

  • 5 # 使用者62001428672

    孤,寡,不育,都是君主的自稱用謙詞,上古時代社會是很講究禮儀的,特別是上流社會很注重禮節,下屬見上司要講究謙卑,上司待見下屬也要寬仁,有德者四方來朝,無道的人千夫所指。孤寡等稱號也不是君主的專有名詞,孤寡不育者,是說君主渴望別人的輔佐,君主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是取萬川歸海,有容乃大之意,得民心才是成王的基石!隨著私有制程序不斷加劇,君主雖然保留過去君主的自稱,但實際上因為掌握了國家的一切軍政資源,稱孤道寡成了實際上君主的專有名詞,老百姓是不允許使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義衢門為什麼又叫做餚雞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