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素秋慈

    本回答內容來自【古詩文網】,賞析很全面,就不過多贅述。

    詞譯文:

    村外的層層麻葉因雨的滋潤而泛著光澤,村內處處飄散著煮繭的清香。不時聽到籬笆邊傳來繅絲女子悅耳的談笑聲。

    鬚髮將白的老翁拄著藜杖,老眼迷離似醉,捋下新麥搗成粉末用來果腹。我關切地詢問老翁:豆類作物何時能成熟?

    詞作賞析:

    這首詩從側面反映初夏時節農村的生活情趣:煮蠶香、絡絲娘嬌語、白髮老翁捋新麥等。

    首句“麻葉層層檾葉光”,麻葉一層一層地密密麻麻地鋪著,而且一層一層的麻葉都泛著光澤,麻葉、檾葉互文見義,“層層”二字可見麻葉的繁茂,光字又寫出了檾葉的光滑滋潤,此處雖然未寫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層層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葉,讀者就可以知道這都是由於求雨之後甘霖如約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謝雨之意。

    第二句“誰家煮繭一村香?”詞人一進入村莊,便聞到瀰漫著的煮繭香味,禁不住好奇地問詢一聲:此時是誰家正在煮繭?行文更顯變化搖曳之美,毫無板滯之感。“一村香”三字寫盡了香氣濃郁、芳香四溢之感。

    第三句“隔籬嬌語絡絲娘”,循著香氣望去,便聽見繅絲的婦女在隔著籬笆嬌語交談、輕聲歡笑,場景逼真,富有情趣。把繅絲女比喻成聲音動聽的絡絲娘,更見其聲音的嬌軟美妙。

    然後“問言豆葉幾時黃?”詞人見後,忍不住地上前關切地問道:葉黃豆熟之時還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說:甘霖之後的新一輪的豐收還要多長時間呢?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對老翁的一種安慰。關切之心、愛民之意躍然紙上。

  • 2 # 酒哥茶館

    我看了這個問題的回答,大多是採用古詩詞網,或者百度的詞條,酒哥以為這樣解釋很無趣,很沒有詩意,東坡先生看了該氣死了。

    本來這是一首蘇東坡撩妹趣味心裡與動態的詩意描寫,這裡的主角就是蘇東坡本人,怎麼到古詩詞上就變成蘇東坡憂國憂民,苦大仇深的階級關懷之作了?其實這個和憫農沒有一毛錢關係,為什麼?讓我們一起來蕩起雙槳去看看這首詩歌的精彩。

    我們先看上半部分:

    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東坡先生眼裡的田園村莊是怎麼樣的:春天的田野裡麻葉鬱鬱蔥蔥,在春暉中蓬勃而泛起亮綠的光澤,村子裡正在煮蠶繭抽絲,煮蠶的氣息瀰漫了村莊,散發出陣陣香味,隔著短矮的籬笆我(蘇東坡)看見美麗的女子一邊抽絲一邊愉快的交談,她們的聲音婉轉動人,這時候,蘇東坡的潛臺詞應該是:這些美麗的女子在濃濃的春天,應該正是春心動盪的時刻啦!

    這裡苘葉光,香,嬌語的運用,已經直接定格這是一首愉快歡樂的詩,他怎麼和乾旱,農人的困難能連在一起呢?如果真是憫農之作就該這樣描寫鋪陳:

    麻葉層層半枯黃,誰家煮蠶臭味昂,隔籬村姑淚兩行。

    哈哈哈哈,我們對比一下,是不是明白了呢?

    我們現在再大致瞭解一下蘇東坡這個人,他年紀輕輕就中進士,當時天下文壇盟主歐陽修是主考官,歐看了蘇的文章曾經說:三十年後世人只知道蘇東坡而不知道歐陽修了,後來蘇東坡成為北宋文壇盟主,賦,詩,詞,書,畫都高妙奇絕,影響至今。

    蘇東坡一直擔任地方官,主要是他和改革派王安石的政見有出入,他不想做京官,他認為王安石的步子太大,改革應該循序漸進,尤其是青苗法宜先試點再改進好了才穩妥推進,他和王安石本來私人關係很好,相互都十分敬重,他有意見都是正面提出來,雖然後來青苗法出現很多問題,但以蘇的為人,他是不會在下面寫詩來諷刺時政的,因為他本身就是在野的要員,可以和朝廷直接對話,他沒有必要寫憫農的東西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感。

    再者蘇的才華千年一遇,他沒有讀過過往描寫苦難的東西嗎?什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赤日炎炎似火燒等等,他會以苘,香,嬌語來描繪苦難?這樣解釋是不是太看不起蘇東坡了?他能詞不達意?

    好了,我們接著再說詩的下半部分: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詩的最精妙情趣之處就在這裡,上半部分只是鋪陳故事環境和渲染氣氛,故事與詩眼就在這裡出現,我們以詩歌描寫的字句,以故事發展的邏輯演繹還原一下當時場景:

    看見籬笆里美麗的姑娘們,聽著她們咯咯的笑聲,我(蘇東坡)怎麼才能和她們搭訕上呢?怎麼才能讓我的腳步不經意停留下來多看看她們,讓她們關注呢?於是他停下腳步,把籬笆邊正在灌漿還沒有成熟的麥子捋下來,煞有介事的放在嘴裡咀嚼著,此時籬笆裡的姑娘看見陌生人在破壞莊稼,於是大聲的說:你在幹什麼呢?蘇預估搭訕的場景開始成功出現,由於自己年事稍高,千計不能讓人家看出自己輕佻,於是巧妙的回答:我想看一下黃豆什麼時間可以成熟?

    姑娘們看著一個稍帶醉意的文化人,拿著麥子說黃豆,於是噗嗤一笑,後面的故事可能就開始了,我們可以設想蘇進一步要求要口水喝,於是進去給姑娘們講外面的世界,並把這首詩歌送給他們,當姑娘們知道這是名滿天下的蘇大學士時,估計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要知道蘇學士在當時就是國家級明星啊!

    為什麼酒哥這樣解釋這首詩呢?

    我們現在還要了解一下蘇東坡的性格,蘇是一個樂天派,豪放派,言情高手,他少時去讀書,直接就把老師的女兒拿下,私定終身,後來就成了原配,夫人名叫王弗,後來去世了,蘇懷念她的時候寫下了千古懷念名篇: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是酒哥讀著就會流淚的東西;我們再看他的: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情感如此細膩深情的詩人,文筆如此老辣高妙,也是冠絕古今之大作了,正因為東坡情感豐富所以也妻妾多多,處處都有故事,她忘妻的堂妹王閏之後來也成了他的續絃。

    蘇東坡無論得意與失意,他對生活的熱愛從來都沒有停息,你看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幾乎一無所有,要靠自己種地養活全家,以因為沒錢,他去買地只能買東邊的貧瘠荒地,東坡的雅號就這裡來的,他去買地遇到下雨時寫到: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那是何等透徹灑脫的情懷才能做出這樣的詩句,貶惠州時生活非常困難,幾乎和狗在肉鋪門口搶骨頭(因為骨頭不要錢買),還發明新菜:東坡蘿蔔燉大骨,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裡你看得到他是一個被環境打到的人嗎?

    所以,蘇是一個處處有情的人,當然,有情未必和性就完全是等量關係,也不是完全沒有關係,具體發展就要看情形了,這點我想你懂的!因此我們看東坡在這樣美好的春光裡,在一片希望的田野上見到一群如此美妙的女子,怎麼能不觸發他那顆永不停息的心?

    我們再看看把這首詩解釋為農夫痛苦,吃半生不熟的麥子,盼望豆子早點成熟的調調是不是很無聊?一個苦難的農民還有喝酒?還能喝醉?酒哥只想說一句:這樣解讀是不是犯傻?

    這首詩傳達情感的路徑和《詩經 摽有梅》異曲同工,也和四川一首民歌《高高山上一棵槐花》完全一致,我們看看:高高山上一棵槐花,手把欄杆望郎來,娘問女兒你在看什麼?我看槐花幾時開。

    感謝蘇東坡的風流倜儻,感謝那些美麗的女子,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有著美麗豔遇的春光時刻!

  • 3 # 萬方談人生

    我是萬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

    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我農村長大的孩子,我能理解東坡先生之意了。

    美與苦,對比強烈,非是遊客能寫

    這首詩明明白白,寫的就是一幅舊時山村動畫。詞的上闋著重寫景,"光","香”,”嬌語",詩人的觀感躍然紙上,詞的上闋使讀者如觀其景,如嗅其香,如聽其聲,三句話三個鏡頭,一組動畫。使讀者如身臨其境,給人就是一個"美"字。

    而下闋畫風驟變。一組“垂白","肌腸",”黃"與上闋畫風形成了強列的反差。先是"垂白杖藜“的老者出場,接下來是"捋青搗麨",接下來還要問"豆葉幾時黃”,同樣是三句話三個景,而這三個鏡頭,也使讀者身臨其境,但給人的感覺卻是一個"苦"字!

    這是為什麼?這就是農村!在秀麗的田園風光下的催苦!是的,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這些我都曾經感受過!

    詞突顯了一個"深“字

    讀完這首詞,最大的感受就是東坡先生走訪農村的一個”深“字!可以說只有深知農民疾苦的人才可以寫出這首詞來。比如"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美則美豈,但多少有點遊客的味道。而東坡先生的這首詞,道出為民父母官的一個“深"字。

    這首詞本身,從字面上非常易懂,相信大多數人一看就懂。但有兩點要加說明。

    題外話,的確是題外話

    一,這首詞是寫的晴天的景物,麻葉也好茼麻也好,在Sunny下,本身都有光澤,再說如果是下雨天,詞中描寫的動態根本就不能看到。

    二,這首詞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根本就不是一個調!"絡絲娘"既可以是繅絲之女還可解釋為一種昆蟲。

  • 4 # 無聊到巔峰

    蘇軾自序有提到“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而這首《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是其中第三首,尤其注意一點的是:這是蘇軾在去往石潭求雨而作的--------這是往下賞析的一個關鍵點。

    其三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此處“徐門”另有版本是寫作“徐州”;這組詞是蘇軾農家樂之後所做,整體風貌輕快閒淡,也是詞家中為數不多體現鄉土風情的詞,也是蘇軾‘以詩入詞’的另一種註腳。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檾(qǐng),同“苘”,俗稱青麻,起句以農家風物入手,麻葉層層檾葉光是互文手法,意思就是麻葉、青葉層層密織。這裡還需提一點就是,蘇軾此來石潭,是因此地旱災過來求雨。這句雖然沒直接寫雨後新晴,但檾葉光之光實際上就是太陽照射未乾水露而形成反光。

    求雨成功,蘇軾自然長舒一口氣,緊繃的神經一旦鬆懈,這才注意到煮繭的香味飄滿全村,誰家煮的繭如此誘人?故而循香而尋,所以才發現了隔籬嬌語的絡絲娘(絡絲娘:本為蟲名,此處代指繅絲的婦女)。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上片到看見絡絲娘而止,下片視線便轉到了觀察絡絲孃的動作,怎麼觀察的?拄著柺杖眯著醉眼看,看什麼呢?看她在剝蠶豆、搗麨糧。蘇軾自己沒吃飯,看見別人做飯自然越看越餓,最後急不可耐的問了一句豆葉幾時黃?何時能吃?

    整個下片就鋪叔直說過去,但我們結合到蘇軾本為當地父母官來看,自然能看出來蘇軾跟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其樂融融嘛。

    總而言之,蘇軾這首詞的好處是在清新自然,並且風格主題尤為新穎,其次就是體現了蘇軾個人的親民魅力,至於很多答主說的什麼“內容深入”、“體現鄉村疾苦”等等,那就是扯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昆陽大戰,只有一萬多兵馬的劉秀是如何滅掉四十二萬敵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