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anfengz3
-
2 # AeiSpu
人類的自然壽命與哺乳動物的自然壽命有共同之處,其推算方法有幾種。一般認為,生物的最高壽命約為性成熟期的8~10倍,而人類的性成熟期為14~15歲,按此推算,人類的最高自然壽命應是112~150歲;另一種說法,哺乳動物的壽命是其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髮育期為20~25歲,則人類的自然壽命為100~175歲;還有一種說法,根據細胞傳代次數來推算,研究試驗證明,人體細胞體外分裂傳代50次左右,按平均每次分裂週期2.4年推算,人類的平均壽命應是120年。根據上述幾種推算,人類的自然壽命在100歲以上是確切無疑的 不同國家人的壽命與其經濟水平、文化素質、風俗習慣、醫療衛生條件、地理環境、氣候等許多因素有密切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平均壽命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在生產力低下的4000年前的青銅器時期,人的平均壽命只有18歲,古羅馬時代為23~25歲。以後,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平均壽命愈來愈高。以日本為例:在18世紀中葉,人的平均壽命是35歲;1953年,平均壽命男性為50.6歲,女性為53.9歲;1965年,男性為67.74歲,女性為72.92歲;1995年,平均壽命男性為76.57歲,女性為82.98歲。而非洲最貧窮國家的人口平均壽命只有40歲左右,如中非國家烏干達1993年人口平均壽命只有43歲。這說明經濟水平與壽命的關係很密切。根據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男性平均壽命超過70歲,女性平均壽命超過75歲的國家已有7個,如瑞典、日本、荷蘭、挪威、冰島等。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公佈:1995年世界人均壽命超過65歲,比1985年約增加3歲。發展國家的人均壽命超過75歲,發展中國家為64歲,不發達國家為62歲。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是日本,為79.7歲,其次是希臘,為79.2歲。人均壽命最短的國家是獅子山,只有40歲。現在全世界婦女的壽命為67.2歲,男人為63歲。在歐洲,婦女壽命高於男人8歲,而東南亞婦女壽命僅高於男人1歲。在中國,原始社會時祖先的平均壽命只有22歲。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前,歷經4000多年,約有67個王朝,446位皇帝(不包括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42歲。解放前中國人口平均壽命只有35歲。解放後,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保健條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壽命延長將近1倍,1985年已提高到68.92歲,現在已接近70歲。如果全國按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計算,1999年年底已達到10.1%,2000年將達11%,2025年將達20%,預計2050年將達到增長高峰,總數將突破4億。屆時,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年人。 由於人類壽命的延長,對老年人的劃分與過去也有所改變。過去劃分4~14歲為兒童年期,15~34歲為青年期,35~44歲為中年期,45~59歲為老年前期,60~89歲為老年期,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現在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劃分: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60歲為中年人,60~75歲為年青老年人,75~90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 自然環境優美不僅有益於身體健康,而且可以美化人的生活和心靈,它為家庭個人提供了舒適、安靜、優美的居住環境,是健康、幸福、長壽的搖籃。例如世界著名的五大長壽地區-前蘇聯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薩、厄瓜多卡理、中國新疆的南疆和廣西的巴馬。那裡是環境優美、溫度適宜、青山綠水、空氣清新、水源潔淨的地區。從城鄉分佈來看,農村老年人多於城區,山區高於平原地區。這都與自然環境有關。一般來說,農村無汙染,空氣新鮮,而城市特別是工礦區工業廢水、廢氣和廢渣,使環境變得汙染,惡化了自然環境,導致疾病的發生。 人類壽命除與外部環境有關外,還與人體內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內環境透過損傷、負荷、疾病等方式影響壽命。如細胞內氧負荷對細胞衰老直接的影響,氧分子具有兩重性,既為生存所必需,又具有潛在的毒性,對細胞的長期存活帶來不利影響。氧自由基可引起DNA損傷,是影響衰老過程的重要的因素。細胞內的線粒體中約有1%~4%的氧分子能變為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可引起生物大分子廣泛的氧化損傷,導致蛋白質分子的失活和降解,以及DNA中鹼基交換和單鏈斷裂。同時,蛋白質和DNA等生物大分子可與葡萄糖緩慢進行非酯促糖基化,這些糖基可逐漸氧化,進而使蛋白質、酯類的核酸(如DNA)廣泛交聯,形成脂褐質(老年斑),膠元與彈力蛋白等發生交換,使結締組織與心肌僵破,含水量下降,皮肢皺縮、肌腱與血管失去彈性,從而導致衰老。 遺傳對壽命的影響,在長壽者身上體現的比較突出。一般來說,父母壽命高的,其子女壽命也長。德國科學家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他用15年時間調查了576名百歲老人,發現其父母死亡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長9~10歲。廣東省對百歲老人的調查結果發現,有家庭長壽史者佔84.6%。一些資料表明,在年齡越高的人群中,其家族的長壽率越高,如在80~84歲的老年人群中,其家族長壽率為52%;而在105歲的人群中,其家族長壽率為71%。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影響每個人的健康與壽命的諸多因素中,15%取決於遺傳因素。 從理論上說,遺傳是生物的特性,沒有遺傳,就沒有生物的繁衍。生物的特性是由遺傳特性所決定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是遺傳特性的普遍現象。遺傳又具有特異性,遺傳的特異性決定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種類。生物的物種(包括種間和種內)的不同是由遺傳特異性所決定的。對於人類來說,每個人(無論是男是女)不僅外貌,而且性格都不一樣,這是一種遺傳特異性現象,在自然界不僅存在著種群的特異現象,也存在種群特異壽命。每一種群的壽命幾乎是固定的,也就是說,壽命是由遺傳物質即所謂基因所固定的。每個種群間遺傳基因的不同,決定了每個種群壽命的不同。這就有力地說明為什麼有的人壽命長,有的人壽命短,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由於父母基因遺傳的結果。這一實有力地證明,種群特異內部,這一個體與那一個體之間的差異(包括壽命的差異),無疑地是個體中的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的衰老過程的影響造成的。 飲食、營養因素 飲食、營養與長壽密切相關。中國內地長壽地區百歲老人的飲食結構大都為低熱量、低脂肪、低動物蛋白、多蔬菜型別。新疆長壽老人的飲食雖然以奶類、奶製品及羊、牛肉蛋白質為主要來源,但他們常吃粗糧,沒有其他不良嗜好。四川百歲壽星超過千人,多數老人吃素,常吃蔬菜、豆製品。前蘇聯有個長壽村,村民平均年齡120歲,村民長壽與飲用一種桑樹的果汁有關。中國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百歲老人多喜飲一種米酒。希臘人長壽,一個重要因素,食物結構以澱粉、魚、橄欖油和水果為主。從個人健康長壽而言,如作家冰心的養生秘訣中有一條是飲食極其普通,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喜食粗糧和蔬菜。英國女王的飲食習慣簡單得令人吃驚,據說一根芹菜、幾片萵苣葉就算午餐。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壽命不斷得到延長,比如美國的波士頓和紐約人壽平均值很接近,1810年至1820年間平均壽命為27.85歲和26.15歲,1840年至1845年為21.43歲和19.69歲,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均達到74.6歲,
在這150年間,人均壽命增加了48.4歲。這種人均壽命增長的幅度,除了醫療條件的改善,使一些疾病得到有效的防治外,也與營養科學與技術提供了多方面的貢獻是分不開的,即與食品營養、食品安全與質量以及平衡飲食有很大的關係。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居民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90年代初與80年代相比,肉類消費量增加了80%以上,肉、蛋、脂肪消費量較高的地區,癌症、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等死亡率明顯偏高,這從另一側面說明飲食結構的變化給壽命帶來的影響。近年來,有人研究用節食可減少氧負荷,即減少氧自由基的生成,降低葡萄糖水平,減少非酶糖基化的產生;提高細胞凋亡,清除癌前細胞,降低癌發生率等。除了適度限食外,還要養成健康的飲食方式,多食一些消除自由基的食物,即含維生素E、C高的食物,如茄子、韭菜、胡蘿蔔等。 心理(或精神)因素 人的心理、情緒與健康長壽有著密切的關係。經常處於心理緊張狀態下的人,往往容易罹患疾病。相反,樂觀、豁達和堅毅無畏的精神,則能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因為過度緊張會使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急促、胃腸等臟器供血不足等,時間一長,就容易引起身體機能發生腦血管破裂或造成致命性的心肌梗塞,有的可出現消化道痙攣、疼痛等等。過於憂愁,也會罹患疾病,導致短命。 生活方式因素 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是世界上人類最大的死亡原因。在發達國家,70%~80%的人死於心臟病、腦卒中、高血壓和腫瘤,這些所謂"生活方式疾病",至今已佔其死亡率50%以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吃得太油、太鹹、太甜,以及飲烈性酒、大量抽菸、貪圖享受、長期過夜生活和較少運動,甚至賭博、縱慾、吸毒等。 疾病因素 疾病是影響壽命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疾病作為死因的順位,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著。例如20世紀初,危害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傳染病、肺炎、結核病等;現在,對人類生命威協最大的是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意外傷害等;而且有一些疾病,如免疫缺陷性疾病、老年性痴呆、艾滋病等,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的確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家庭因素 一個人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家庭中度過,家庭環境的優劣,特別是夫妻感情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進而影響壽命。從醫學上來說,夫妻雙方爭吵、慪氣,會引起體內激素升高而導致疾病,而且緊張的家庭成員關係,不良的心理狀態都很容易導致眾多身心疾病而有損於壽命。因此,保持一個和諧、友好、愉快的家庭群體關係,以樂觀、開朗、笑口常開、寬宏大度的心境對待一切,這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幸福美滿十分重要。 性別因素 壽命與性別有明顯的關係。女性壽命比男性長,已被世界各國所公認。這主要由不同性別的生物學特性所決定的,也可能與女性的代謝率低於男性,以及與男女之間的內分泌差異有關。近年來,一項研究表明:人類體細胞端區(端區是指遺傳物質染色體末端的特殊結構)長度的變化是人類特異性的生物學年齡標誌之一。從人的外周白細胞端區長度研究中發現,在同齡組中,男性端區長度的丟失速率卻比女性快。根據端區假說的觀點,端區長度隨增齡而縮短,即端區長度越短,年齡愈高,端區長度丟失越快,衰老越快;反之,端區長度越長,年齡愈小,端區長度丟失越慢,衰老越慢。男性端區長度丟失速率比女性快,所以衰老也快,即壽命比女性短。從這個理論說明,可以解釋為何女性壽命往往比男性長這一人類社會現象。 職業因素 壽命與從事的職業也有關。從事危險性職業的人死亡率高,壽命短,如飛機駕駛員死亡率高;從事放射線研究工作人員壽命短等.
回覆列表
荷蘭研究人員於星期四聲稱,因為營養、生活條件和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儘管人類壽命可以延長,但人類壽命的最高年齡是有“上限”的。
根據大約75,000名荷蘭人死亡的確切年齡的資料進行研究,蒂爾堡和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的統計人員將女性壽命的最高上限定為115.7歲。
根據過去30年的資料研究,男子壽命的最高上限為 114.1歲。